趙國歷史文化的幾個特點
當這部《趙國史稿》完成之際,我們回過頭來思考這個問題:趙國歷史文化具有哪些特征?它們之間又有什么內在聯系?這里不想面面俱到,僅選擇其中幾個要點進行分析。
和別的國家相比,趙國一直保持著較為強大的軍事力量。此當是趙國史上一個顯著特點。這個特點可以追溯到趙氏集團立國之前。趙氏之所以在諸卿族中脫穎而出,主要就是靠了它的軍事力量。戰(zhàn)國時期的趙國有帶甲數十萬,車千乘,騎萬匹,從兵員上講,僅次于當時
的秦、楚二國,但楚國政治上腐朽,且較少參與中原的角逐,雖有眾多的兵員,戰(zhàn)斗力卻趕不上趙國。趙在當時被稱為"四戰(zhàn)之國","其民皆習于兵",這使趙國的軍事實力僅次于強秦。戰(zhàn)國時期列國進行的改革,唯有趙國是主要針對軍事制度進行的。戰(zhàn)國后期,趙幾乎成為唯一能與強秦抗衡的國家,也主要是靠它的軍事力量。趙國軍事人才輩出,前有廉頗、趙奢,后有龐媛、李牧,甚至齊國的田單及燕將樂毅也一度到趙國為趙所用。以是,趙國軍隊屢次擊破秦人。直到趙最后敗亡前夕,還連敗秦軍于國門之下。趙國軍事力量的強盛,是和趙人雄健尚武的習性分不開的。此乃趙文化的典型氣質之一。趙地少溫柔敦厚之長者而多慷慨悲歌之士,人民少揖讓而多功利,僳悍而少拘禁。從前司馬遷論述屬于趙的種(今河北蔚縣一帶)、代一帶風俗曰:"種、代,石北也,地邊胡,數被寇,人民矜慎忮(強直之氣),好氣,任俠為奸,不事農桑......自全晉之時固已患其僳悍,而武靈王益厲之,其謠俗猶有趙之風也。"又論中山一帶民風曰:"中山地薄人眾,猶有沙丘紂淫地余民,民俗儇急,仰機利而食。丈夫相聚游戲,悲歌慷慨,起則相隨椎剽,休則掘冢作巧奸冶,多美物,為倡優(yōu),女子則鼓鳴瑟,踏屣,游媚貴富,入后宮,遍諸侯。"并言燕"大與趙、代俗相類,其民雕悍少慮"(《史記·貨殖列傳》)??傊酆?、強直、儇(狷)急、好氣、任俠,便是趙地民風之寫照。雖其頑劣者不免作奸犯科,乃至部分趙女亦習好"游媚富貴",要皆屬于"仰機利而食",即依靠機智靈巧手段謀食者,與安分農桑因而重禮儀名節(jié)之民實大異其趣。至于這種風俗的形成,學者多歸因于趙地所處的中原與北方游牧民族區(qū)相接的人文地理環(huán)境。這種環(huán)境造成了趙文化構成的兩重性,即趙文化同時蘊含著農業(yè)民族與游牧民族文化的雙重特征。由于趙人長期與北邊少數部族相處甚至互相融合,邊地少數民族的強悍與尚武精神不能不浸染趙人;另一方面,趙人與他們不時發(fā)生的武裝沖突,也促使趙人提倡武備,崇尚勇武。不過,這種分析似僅適于說明種、代一帶"地邊胡,數被寇"的趙地的民風,對于邯鄲及其鄰近地區(qū)"仰機利而食"的民風,尚需作進一步的探討,或許多種成分的經濟結構及交通樞紐的地理位置給予此地的影響更甚一些吧。實際上,多種成分的經濟結構也是趙國歷史文化的特征之一。趙既有素稱發(fā)達的農業(yè),邯鄲及太原盆地兩地區(qū)是著名的農業(yè)區(qū),史稱"邯鄲之倉廩實","粟支十年",可以為證;又有相當發(fā)達的畜牧業(yè)經濟,代地即為著名的農牧業(yè)兼營地區(qū)。"代馬"名聞天下,蘇厲說趙惠文王,稱代馬、胡犬與昆山之玉為趙之"三寶"?!妒酚洝酚浝钅潦卮瑸檎T使匈奴出戰(zhàn),嘗"大縱畜牧,人民滿野"。而其西北方向故林胡、樓煩地區(qū)更是典型的游牧區(qū)。至于趙國工商業(yè)之發(fā)達,在列國恐怕亦是數得著的。前面已對之略作介紹,僅就其中的冶鐵業(yè)來說,趙國鐵器無論在產品的數量上,還是質量的精良上,在列國中都可以稱得上是上乘的。文獻記邯鄲郭縱以冶鐵致富,卓氏亦以冶鐵富。可知趙國的冶鐵業(yè)作為商品生產的主要行業(yè)實已具有相當規(guī)模。凡此,均見趙國廣大領域內,存在著各種成分的經濟,這在列國中應是比較特殊的。 與之相聯系,趙國民族結構的復雜性亦頗引人注目,原晉國本來就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的區(qū)域,"戎狄之民實環(huán)之",趙所據有的晉北地區(qū)尤盛。分晉后,趙繼續(xù)奉行向戎狄地區(qū)開拓發(fā)展的政策,由代戎建立的代國首先入于趙國。趙武靈王伐滅中山,又占有了這個白狄建立的國家。爾后,趙"西略胡地,至榆中",又當有部分林胡、樓煩之民人于趙國統治之下??梢韵胍姡w國版圖內的民族成分必然多于其它國家。這也勢必影響到趙的內外政策。學者嘗論武靈王之胡服,實含有與胡人打成一片的意思。事實上,趙還有許多政治軍事舉措都是與趙國這種特殊的民族結構有關的。
最后,趙國學術思想的特點尤需一提。前言趙地涌現出眾多有影響的大師級學者,頗為引人注目。然仔細分析趙地出生的學者的理論主張,卻發(fā)現他們多具有追求法治或勢治的思想傾向。慎到的勢治理論自不必談。茍子雖號為儒家,實際是引法入儒或內法外儒的思想家。至于公孫龍等人倡導的名家學說,學者早已指出,戰(zhàn)國名家與法家思想,較別的思想流派來說,實是比較接近的。即如公孫龍子提出的"審其名實,慎其所謂"、"正名實以化天下"的主張,便包含著許多法家奉行的"循名責實"理論的意味。其他由趙人撰寫的學術著作,有《毛公》,屬名家;有《處子》,屬法家;有《龐媛》,屬兵家;有《虞氏春秋》,雖《漢書·藝文志》以之人于儒家類,然亦保不住屬于《茍子》那樣的儒家著作。要之,在趙國似乎很難找到鼓吹溫柔敦厚、忠信禮讓的純粹儒家理論。聯系趙國社會實際對此問題進行分析,在洋溢著雄健僳悍習性與崇尚功利而少禁忌的趙國民人面前,以及在多元經濟與民族結構的條件下,顯然講求法勢比講求儒術更切合治理國家的需要。在這方面,同為贏姓祖先后裔的秦趙二國似有許多相通之處,盡管秦國是一個沒有學術而必須從外地引進治國人才的國家,趙卻是一個向國外輸出自己學術的國家。
作者在寫作過程中,曾同其他幾位本書的寫作者赴邯鄲作實地考察。漫步趙王城廢墟的荒草地上,登龍臺基址,遠眺昔日邯鄲各處勝跡,不免心生感慨。占得七律一首,權為本書敘言之結語:臺址連綿入莽荒,滏陽河畔起阿房。
太行為枕漳濯足,東夏來朝胡入享。主父威風今難再,王遷幽繆古無雙。郭開構難武安死,一樣貪贓致國亡。 文章源自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