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蘇軾中秋詞媲美的佳作是哪一首
花隨月轉(zhuǎn)陰晴收錄于新浪-浦江客日志
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播在人口,享譽千古,又被俗稱為“中秋詞”。歷代詞學對它評價極高,以至于胡仔《苕溪漁隱叢話》中講:“中秋詞自東坡《水調(diào)歌頭》一出,余詞盡廢?!痹诿耖g亦如此,連《水滸傳》里人物都說“可唱個中秋對月對景的曲兒”,唱的就是這“一支東坡學士中秋《水調(diào)歌》?!蹦敲?,數(shù)百年來,有沒有哪一首“中秋詞”可與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相媲美呢?
應該說有的,就蘇軾同時代詞人而言,宋代的曾覿、周紫芝、葉夢得、朱淑真、楊萬里、辛棄疾、戴復古等都寫過中秋詞佳作。其中,辛棄疾的《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無疑是最佳者。
且讓我們來細品辛棄疾的這首《木蘭花慢》: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景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jīng)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這首詞中,辛棄疾仿屈原《天問》,以一連串的探索追問(即所謂的“天問體”),向黎明前的西落之月發(fā)出“七問”。
一問?!翱蓱z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美麗的中秋明月,你悠悠飛去,將飛向何方?這是對西落之月的去處表示關(guān)切。
二問?!笆莿e有人間,那邊才見,光景東頭?”這是詞人對西落之月的去處的第一層設想:這邊月兒西落了,你卻進入了另一個世界,在那里看見你從東方剛剛升起,光輝明亮。
三問?!笆翘焱猓蘸孤?,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這是詞人的第二層設想:或是你飛往天外無垠的宇宙,宇宙長風吹動你照臨人間,送來中秋佳節(jié)。
四問?!帮w鏡無根誰系?”飛耀中天的高空明月,是誰把它系住不墜?它系在什么地方?是怎么系住的?
五問?!皧鸩患拚l留?”嫦娥奔月離棄丈夫,獨居月宮久久不嫁,是誰把她羈留?
六問。“謂經(jīng)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這是詞人的第三層設想。有人說你西落之后曾從海底經(jīng)過,雖然這種說法無從問明白而令人恍惚。只怕你要遭到萬丈長鯨的瘋狂沖撞,月宮中的玉殿瓊樓豈不要坍塌破壞?!接著,詞人發(fā)問絕妙:當你從海底經(jīng)過時,蛤蟆本來會水,進入海底沒有妨礙;可是,不識水性的玉兔怎么也能劈波斬浪。安然通過?
七問?!叭舻蓝箭R無恙,云何漸漸如鉤?”如果我說的這一切都使你安然無恙,明月完整無缺,那么為何你卻漸漸變成彎鉤?這二句承上諸問作了中的發(fā)問和收結(jié),明月經(jīng)歷了“別有人間”、“天外”、“海底”,道路坎坷,路途遙遠,怎么能安然無恙呢?“漸漸如鉤”正是說明它的艱難經(jīng)歷,說明它的身心遭受了嚴重創(chuàng)傷。開天辟地,從未有人如此形象描寫,又一絕妙好句!
細品這首詞,能不浮想聯(lián)翩,感慨萬千?!從月升到月落,從月圓到如鉤,從明月世界的多彩的變動中,正是表現(xiàn)了詞人對中秋明月的贊嘆和惆悵之情,顯然其中寄托著詞人極為深沉的隱晦的家國之悲。但是,如果僅僅如此詮釋,辛棄疾這首中秋詞并無新意。對辛棄疾這首詞的重新評價并極力推崇者,是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先生。沒有王國維的評點,辛棄疾的這首詞就會淹沒在浩瀚詞海之中而得不到應有的重視。
王國維在他的《人間詞話》中寫道:“稼軒《中秋飲酒達旦,用天問體作木蘭花慢以送月》曰:‘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景東頭?!~人想象,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P>
辛詞以神話傳說為材料,因人及月,人間、天外、海底,在跳躍動蕩與多彩多姿的明月世界中,對明月的運行規(guī)律、明月主人的命運、明月的安危進行了可貴的探索。詞人對月亮升沉運行規(guī)律的探索步步深入,在他的詞中,東西方位是移動的,打破了人們習慣思維中的方位“絕對化”,而賦予了新的方位的“相對化”,亦即有了月亮不停地繞著大地(地球)轉(zhuǎn)的樸素認識。這首詞具有其他中秋詞所沒有的科學含量,故為中秋詞中奇特瑰麗的佳作。
王國維的慧眼,在于他早年攻西方哲學有關(guān)。他曾翻譯了《勢力不滅論》等近代西方科學著作,所以具有科學的頭腦和科學的眼光。他說過,科學在于“求其原因,定其理法”,科學結(jié)論必須是符合客觀事物規(guī)律。然而,科學家和文學家同樣離不開幻想,幻想往往是科學研究的發(fā)端。如辛棄疾此詞中說月亮西落會沉入大海、月宮中有姮娥、蛤蟆、玉兔等絢麗意象和神奇疑問,不是憑空所造,乃是無數(shù)復雜的現(xiàn)實矛盾的互相變化對人們引起的幼稚的、想象的、主觀幻想的反映。文學的想象也可以是符合“現(xiàn)實之科學”的,如辛詞中樸素地“悟”到“月輪繞地之理”?,F(xiàn)在,“月輪繞地之理”已成為人們的常識,而辛棄疾此詞的“與科學家密合”的“神悟”,更顯示了辛詞的藝術(shù)魅力。
辛棄疾在中秋“飲酒將旦”之時,豪興勃發(fā),一反前人顧影自憐的“待月”吟詩。而是揮毫“送月”,其“胸襟”已屬不凡;而詞中大膽幻想,極富浪漫色彩,尤非他人能及。王國維則追步稼軒而發(fā)科學之思,認為詩人想象與“科學家密合”。這是前人詩論詞話所不能有的見識。豈不好詞好評?!
如果將辛詞與蘇詞來一番比較的話,應該說是各有千秋,都是中秋詞中的佳作。辛詞與蘇詞一樣,都是寫中秋之月,并都是飲酒達旦后的產(chǎn)物。蘇詞作了全景描寫,從月升寫到月落。辛詞則只取月落一景作特寫鏡頭,不寫待月而寫送月,不寫月升而寫月落,這正是辛詞獨到之處。蘇詞由月及人,由自然意象到社會意象,浪漫幻想和執(zhí)著現(xiàn)實作了藝術(shù)上的統(tǒng)一。而辛詞只就月說月,從探索天問中構(gòu)造意境,全不顧及社會人間,這又是辛詞的特殊之處??梢灾v,辛詞較蘇詞更富有濃重的浪漫色彩,縱橫馳騁,奇想天外。蘇詞由實構(gòu)虛,虛實結(jié)合;辛詞則從虛處設想,虛中帶實,在一連串的追問中借神話傳說材料構(gòu)造具體意象,賦予明月更新奇更浪漫的境界。
可惜的是,辛棄疾的《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在詞學研究中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中國歷代詞家,尤其是清代詞學家們曾根據(jù)各自的愛好編過各種各樣的詞選。1924年,有感于清代詞學各派間的偏頗,上彊村民(朱祖謀)編了歷代詞選本《宋詞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共選錄86位詞人的300首詞作,較其他選本而言,此編確實比較精善全面,是目前為止最有權(quán)威的宋詞選本了。但由于編者崇尚吳文英、周邦彥,因此書中選錄吳詞25首,周邦彥詞22首,而南宋詞人辛棄疾只選了12首。同時,書中選錄的辛棄疾詞中又沒有選錄這首《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以至于讓我們忽略了這么一篇優(yōu)秀的中秋詞佳作!感謝王國維先生獨具慧眼,向我們力薦了這首詞,使我們對宋詞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鑒賞,同時也對中國文人學士千百年來苦苦探索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歷程有所知曉。當然,當代所編的宋詞全集中已對辛棄疾這首詞作了選錄,但對這首詞的文學價值尤其是科學價值還沒有足夠的認識。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無非是想表達這么一個意思:不要一提中秋詞,便受到“中秋詞自東坡《水調(diào)歌頭》一出,余詞盡廢”的傳統(tǒng)影響,以至于九百年來“可唱個中秋對月對景的曲兒”,唱的就是這么“一支東坡學士中秋《水調(diào)歌》。”要知道,我國歷代中秋詞是中華文學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有為數(shù)不少的如辛棄疾《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這樣的優(yōu)秀佳作讓我們欣賞和傳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