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步入中醫(yī)經(jīng)方的世界

 淄水漁夫 2012-09-25

步入中醫(yī)經(jīng)方的世界

寫在前面的話
  
     我個人認為,探索真理是一個極為艱難的過程。需要有好的老師給自己引路,否則,容易走彎路。有些人哪怕讀了一輩子,到了晚年才發(fā)覺自己讀錯了而貽害后世。因此,歷來是名醫(yī)少、庸醫(yī)多。翻開歷代醫(yī)家名著,莫不在慨嘆,庸醫(yī)多,賢醫(yī)少。
    
     今年九月,我去貴陽參加中醫(yī)藥管理局組織的學習班,與我大學時的楊碩老師相逢。楊老師相貌清雋,癡迷古方,授課精彩,是當?shù)刂慕?jīng)方派醫(yī)家。這次他給我們講授的是“熱敏灸”,談到如何用正確地用好灸法時,他指出,只有更深入地理解了中醫(yī),才能正確地用好灸法,否則,你光是學習“術”,背一大堆小針刀,浮針之類的技術回去,也會用不好的。課后,楊老師送給我一本胡希恕的《傷寒論講座》,囑咐我從讀懂傷寒論入手,更深入地理解中醫(yī)。正是這一本書,教我醍醐灌頂。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其實也一直在閱讀與傷寒論相關的許多著作,但是在學習過程中仍有很多困惑沒能解除。而且中醫(yī)界有些醫(yī)家有一種傾向,喜歡用繁復的理論去解讀傷寒論,你不看還清醒一些,看了后反而懸在玄霧之中。
    
     這一類的作品很多,比如,彭子益的是<圓運動中的古中醫(yī)學>。有朋友推薦說這本書極好,可是我卻覺得不好.彭子益現(xiàn)在被歸于火神派一脈,而火神派又被認為是經(jīng)方派的支流.但是,我卻覺得彭子益的書沒有經(jīng)方派的骨架子。
    
     所謂經(jīng)方,是指中國漢朝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后世分為《傷寒論》及《金匱要略》二書)所記載之方劑。乃是相對于宋、元以后出現(xiàn)的時方而言的。其中《傷寒論》載方113首,《金匱要略》載方262首,除去重復的,共計178方,用藥151味。經(jīng)方是“醫(yī)方之祖”,后世中醫(yī)學家稱《傷寒雜病論》為“活人之書”、“方書之祖”,贊譽張仲景為“醫(yī)圣”。古今中外的中醫(yī)學家常以經(jīng)方作為母方,依辨證論治的原則而化裁出一系列的方劑。經(jīng)方的特點可概括為“普、簡、廉、效”。
     理愈明則法愈簡,理愈晦則法愈繁,在傷寒論中,經(jīng)方的主治很明確,對方藥的分析也簡單明了。經(jīng)方相當嚴謹,動一藥既換一名,甚至改一量既換一名,主治與功效也發(fā)生改變,體現(xiàn)了嚴格的構效關系,表現(xiàn)出古典樸素的結構美?,F(xiàn)在大家寫中醫(yī)病歷,最煩的就是,中醫(yī)辨證論治那一段,基本上是隨意推演一氣,陰陽五行,五臟六腑,怎么也能自圓其說。
     我們今天去翻傷寒論,有沒有這些東西?很少。
     基本上就是一組證候群,然后,出現(xiàn)了這些證候群后,該用什么方。
     比如:
     太陽病,頭痛,發(fā)熱,身疼,腰疼,骨節(jié)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然后下面就是麻黃湯的用法: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兩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飲粥,余如桂枝湯法將息。
     仲景的行文就這么簡捷,什么樣的證候群,用什么方,怎么煎法。沒有多少,推演的,自我揣度的,哲學化的東西。今天我們在出現(xiàn)了“太陽病,頭痛,發(fā)熱,身疼,腰疼,骨節(jié)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時用麻黃湯,就有平喘解表的效果,而且,按仲景的煎法,不但可以避免藥物中毒,還可以療效近于最大化。
     后世將仲景的文章,推演,附會,取象類比,胡亂聯(lián)系,把簡潔的論述,復雜化,哲學化,思辯化,其實和仲景的法則是背道而馳的。
     中醫(yī)一直有兩條路子,實證的路子,或者玄思的路子,后者迷離恍惚,陷進去后一生也走不出來。早期的經(jīng)方派走的其實是實證的路子,所以后世才不斷有人提出回到經(jīng)方來,其實也是對沉醉于思辯的中醫(yī)流弊的拔亂反正。
    
     可惜的是,圓運動中的古中醫(yī)學,走的卻是另一條路子。書的前面幾章原理篇,是對“園運動”理論的闡述,每一個古方后都附有極為復雜的推演,說明,長篇累贅的敘述中夾插著自己的”二十四節(jié)氣圓運動”的私貨,簡直是畫蛇添足,失去了傷寒論的簡潔之美。作者認為自己找到了通往中醫(yī)大道的通途,卻不料,走錯了路。
    
     這樣的書還有很多,比如劉力紅的《思考中醫(yī)》。但胡希恕的這本書與它們不同,這本講座是極好的,他老人家用嚴肅的考證,有說服力的論述,解決了傷寒論中困繞著我的許多問題。
    
     他正本清源,考證了《傷寒雜病論》是怎么來的。它是怎么來的呢?它取形于《伊尹湯液經(jīng)》?!兑烈鼫航?jīng)》其實也不是伊尹寫的。它不是一本圣賢之書。它不是某一個人寫出來的,而是歷代醫(yī)家臨床經(jīng)驗的結晶。這就是正本,說明這部偉大的書,是幾千年臨床實踐的結果。不是神仙也不是外星人作的,而是人的經(jīng)驗的累積。
     現(xiàn)在有些談道的,說玄的,也喜歡往《傷寒雜病論》上扯??墒恰秱s病論》恰恰就是一本 “避道家之稱”的書。張仲景為了“避道家之稱”,作了多大的工作啊。
     “避道家之稱”這里有兩重意思,首先指張仲景改變了方證名,如小陽旦湯改稱桂枝湯、小青龍湯改稱麻黃湯等。其次是改道家的理論為經(jīng)方理論。據(jù)《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記載:“依《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及《桐君采藥錄》,上中下三品之藥凡三百六十五味,以應周天之度,四時八節(jié)之經(jīng)。商有圣相伊尹,撰《湯液經(jīng)法》三□卷,為方亦三百六十首也……今檢錄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備山中預防災疾之用耳”。這里要說明的是,六十首方證在《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有記載,它們是:辨五臟補瀉方39首,二旦、六神、大小等湯16首,急救方5首。不論是從方證名稱看,還是從語言論述看,《湯液經(jīng)法》有道家的五行、五臟觀念,而《傷寒雜病論》卻沒有這些觀念。例如《湯液經(jīng)法》中的小瀉脾湯,《傷寒雜病論》改稱四逆湯;建中補脾湯改稱小建中湯;小補脾湯改稱理中湯;小補心湯改稱栝樓薤白半夏湯;大補心湯改稱栝樓薤白桂枝湯……顯然,方證名仲景不再沿用具有道家色彩的名稱。為什么要去道家色彩呢?就是要去那些玄玄乎乎的東西,讓中醫(yī)學回歸于實證。
    
     楊碩老師推薦,胡希恕老先生的書,是一味關鍵的引藥。服后,中醫(yī)經(jīng)方的牢固嚴實厚門,開始朝我稍許打開了幾分縫隙。
太陽篇
  條文一: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怎么認識傷寒的三陽,三陰呢?有很多解讀的方法,也由此誕生了許多流派。有據(jù)易經(jīng)解的,有據(jù)內(nèi)經(jīng)解的,有據(jù)經(jīng)絡學說解的,各依其說,眾說紛紜,觀者??吹醚刍潄y,仍不知其所以然。有沒有一條路,可以讓大家達成一個共識呢?我認為是有可能的。
  
  張仲景用三陽,三陰的理論體系解說《湯液經(jīng)法》中方藥的臨床運用,不僅僅是空談理論,而是主要落實在了兩個方面。
  
  一方面他仔細描述了,三陽三陰中各個具體方證及其變證的癥狀,體征;另一方面,他給出了各個方證具體需要用到的方劑和藥物。這些癥狀,體征,方劑,藥物,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通過分析這些癥狀,體征的特征,琢磨這些方劑,藥物的藥理,是有可能把握到三陽三陰證的辨證要領的,甚至有可能推理出三陽三陰證的實質(zhì)。并且由于這些癥狀,體征,方劑,藥物都是實實在在的內(nèi)容,比如桂枝湯,每個學派看到的方藥劑量,運用指針都是一樣的,不同于對易經(jīng),每個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所以由分析具體的癥狀,體征,方劑,藥物,去理解傷寒論,這種方法,我想是學習傷寒論的人走向“共識”的一座橋梁。
  
  那么讓我們繞開各種復雜的理論,直接從癥狀,體征,方劑,藥物入手,去走這一段閱讀傷寒論之旅吧。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這是太陽證的提綱。什么是提綱呢?提綱就是用很短的話,提煉出太陽證總的特征。
  
  人患病后,人和病痛有一個相互博弈的過程。人得了病,機體要和它搏斗啊。中醫(yī)把這種搏斗叫做正邪交爭。人無論患什么病都會有這么個“正邪交爭”的情況。既然有正邪交爭,那么人體就會出現(xiàn)很多與平時不同的表現(xiàn)。我們古人無法了解病的本質(zhì),但是卻可以通過反復細致的臨床觀察,看到并總結這些“表現(xiàn)”。他們經(jīng)過幾千年的觀察,記錄,將這些表現(xiàn)概括為六大類別。太陽證就是其中的一個類別。由此我們看出,太陽證不是一種病,而是一組具有相同性質(zhì)的癥候群。
  
  太陽證這組癥候群有一個共同的特征。什么特征呢,就是這句提綱挈領的話所指出的“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什么叫“脈浮”呢?我個人認為,“脈浮”與“浮脈”還是有所區(qū)別的。脈浮是指部位概念,凡輕取而能診得的諸脈,不論大小遲數(shù),只要脈位在浮位,皆稱為“脈浮”。另一種是指具有嚴格界定的獨立脈象。為了對二者加以區(qū)分,前者可稱為“脈浮”,后者乃稱為“浮脈”。
  
  先說說“浮脈”?!案∶}”在上??茖W技術出版社出版的1995年12月第一版《中醫(yī)診斷學教材》中的定義是:“輕按即得,重按反減;舉之有余,按之不足?!比珖茖W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的定義是:“脈位表淺,輕取應指明顯,重按則脈力稍減但不空虛的脈象?!?BR>  1995年12月第一版《中醫(yī)診斷學教材》中的定義可以溯源于王叔和的《脈經(jīng)》?!睹}經(jīng)》中云:“浮脈,舉之有余,按之不足?!薄稙l湖脈學》呢,則用了一組比喻來形容這個“浮脈”:“浮脈惟從肉上行,如循榆夾似毛輕,三秋得令知無恙,久病逢之卻可驚。”《瀕湖脈學》的比喻優(yōu)美形象,但是失之精確,不好掌握。相對而言,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的定義要準確一些。對一個事物的描述,越精確,就容易讓人明白。而且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的定義中包含了對“芤脈”的排除,排除了“浮大,按之中空,如按蔥管“這類的脈象。
  
  了解了"浮脈”,再去了解“脈浮”,就簡單了。什么是“脈浮”呢?就是“脈位表淺,輕取應指明顯”,它的概念范圍比“浮脈”要廣,沒有另一個限定條件“舉之有余,按之不足”。我的理解就是給患者做體格檢查時,患者身上的脈比患者身體健康更容易摸到了。 當然需要說明的是,這個更容易摸到的脈,尚未“脈來極大,如波濤洶涌”,這個脈浮啊,比患者身體健康時的脈象更容易觸摸,但是還沒有到“脈洪大”的程度。
  
  太陽病綱領中的“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中的“脈浮”指的就是這個

        借著聊“脈浮”之際,順便說談談中醫(yī)的脈診?,F(xiàn)在的中醫(yī)多用的是所謂“獨取寸口”的診法。所謂獨取寸口,就是指單獨切按橈骨莖突內(nèi)側一段橈動脈的搏動形象,以推測人體生理,病理狀況的一種診察方法。
  為什么要獨取寸口呢?大多數(shù)人會引用原題秦越人撰《黃帝八十一難》中的一句段話。
  《難經(jīng)》上云:
  十二經(jīng)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藏六府死生吉兇之法,何謂也?   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脈動也。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榮衛(wèi)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亦二十五度,為一周也,故五十度,復會于手太陰。寸口者,五藏六府之所終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意思是說,這個位置啊,是“手太陰肺經(jīng)”經(jīng)過的位置嘛。這個寸口呢,是手太陰肺經(jīng)原穴的部位。這個原穴,叫太淵穴。手太陰肺經(jīng)是從哪兒出來的呢?《靈樞·經(jīng)脈》說:“肺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它下絡大腸,還循胃口,所以在太淵穴這個位置可以觀察胃氣的強弱;又因它上膈屬肺,太淵穴是“脈會”,臟腑氣血皆通過百脈朝會于脈,所以臟腑的生理病理變化能反映于寸口脈相。
  
  這是《難經(jīng)》作者的這么一個推理過程。
  
  這個太淵穴是脈會的說法最早也是這本《難經(jīng)》說的,見于難經(jīng)第四十五難?!峨y經(jīng)》中的,“難”是“問難”之義,或作“疑難《難經(jīng)》”解?!敖?jīng)”乃指《內(nèi)經(jīng)》,即問難《內(nèi)經(jīng)》。這本其實就是作者內(nèi)經(jīng)學習筆記。他學習了內(nèi)經(jīng),遇到疑難了,就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比如,為什么要獨取寸口啊?他就想這個寸口不就是手太陰肺經(jīng)的循行路線嗎?手太陰肺經(jīng)不是和胃啊,肺啊,聯(lián)絡得很緊密嗎?所以摸這個“寸口”可以知曉人體臟腑的生理病理變化啊。
  
  他是這么想的,他這樣的想法有沒有道理,是不是定論,且不論。反正他寫了書,把他的想法寫出來了。后來王叔和的《脈經(jīng)》把這種想法進一步演繹了。他把這個橈骨莖突內(nèi)側一段橈動脈啊,分成了三段。摸哪一段,可以摸出那些臟腑的病來。他是這么演繹的:
  
  分別三關境界脈候所主第三
  際至高骨,卻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從寸至尺,名曰尺澤,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關,陽出陰入,以關為界。陽出三分,陰入三分,故曰三陰三陽。陽生于尺動于寸,陰生于寸動于尺。寸主射上焦,出頭及皮毛竟手。關主射中焦,腹及腰。尺主射下焦,少腹至足。
  
  后世的錦上添花那就更多了。王叔和、李時珍、張景岳、李中梓諸家的分配都不同。比如,李時珍,李中梓認為右寸可候肺胸中,王叔和則認為能候肺大腸,張景岳則以候肺心包。眾多醫(yī)家,有的曰甲臟腑如此,有的曰乙臟腑在此,一直在其中繞圈子。
  
  中醫(yī)的脈診由此變得難以學習起來。大家分歧這么多,又沒有確實的證據(jù),除了個別天賦異稟的天才,大多數(shù)學醫(yī)人只能是“在心易了,指下難明”了。
  
  《傷寒論》時代的普遍的脈診方法是否就是“獨取寸口”呢?恐怕非也非也。否則《傷寒論》序中也不會這樣寫:“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shù)發(fā)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仿佛,明堂闋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


 

在張仲景的時代,獨取寸口的脈診法并不是主流。山東中醫(yī)藥大學的王忠鑫碩士對此做了很深的研究。他在論文《古遍診脈法整理與研究》認為,那個時代的主流脈診法是“遍診脈法”法。“遍診脈法”中的脈診不是診寸口一個部位,而是診全身上下九個部位(三部九侯),或者更多。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靈樞 衛(wèi)氣》篇所記載的“十二經(jīng)脈標本”脈法和《素問·三部九候論》篇所記載的三部九候脈診法。
    
   “遍診脈法”隨著王叔和的《脈經(jīng)》誕生,獨取寸口脈法的“發(fā)揚光大”,而逐漸失傳。為什么“遍診脈法”會逐漸衰落呢?可能在于它的操作過程頗繁瑣,而寸口脈法較簡便,同時獨取一處脈而診周身之病很能誘惑人,獨取一處而診透臟腑的玄思亦教人著迷。王忠鑫先生一針見血地指出:“寸口脈法這一變化從形式上看是變簡單了,但實質(zhì)上卻變復雜了:由實在變?yōu)樘撔?。由于獨取一處脈而診周身之病,需要診查的脈象變化內(nèi)容必然是越來越復雜,古脈法所言脈象,只十余種,后人則增為二十四種,《脈經(jīng)》更增至二十七種,且有更增二種為二十九脈者。最后變成“在心易了,指下難明”,三人診一脈,甲曰弦、乙曰細、丙曰緊,其可操作性越來越差,結果成了“醫(yī)者,意也”的重要注腳?!?BR>    
   “遍診脈法”雖然在脈診部位上有明確的記載,但在具體的臨床應用上則言之不詳,為此我們已經(jīng)很難知古遍診脈法的全貌。所幸的是王忠鑫先生經(jīng)過考證,發(fā)現(xiàn)“遍診脈法”仍然保存在“土家族等少數(shù)民族醫(yī)學”理論當中。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翻一下土家族的醫(yī)學書籍。
    
   張仲景受到“遍診脈法”,尤其是“遍診脈法”中的“三部九侯脈診法”的影響是很深的,他的脈診,并非是僅僅去觸摸橈骨莖突內(nèi)側一段橈動脈,經(jīng)常是從頸總動脈搏動處,一直查到足背脛前動脈搏動處。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三部九侯脈診法”。
    
  三部九候脈法診脈部位如下:
  上部天,位于兩額頜厭穴附近的動脈(顳淺動脈的額前支)。
  上部地,位于兩頰大迎穴附近的動脈(頜外動脈)。
  上部人,位于耳前耳門穴附近的動脈(顳淺動脈)。
  中部天,位于手腕部太淵穴附近的動脈(橈動脈)。
  中部地,位于手腕部合谷穴附近的動脈(第一掌背動脈)。
  中部人,位于手腕部神門穴附近的動脈(尺動脈)。
  下部天,位于太沖穴(足背動脈)、五里穴(陰外淺動脈)。
  下部地,位于太溪穴(脛后動脈)。
  下部人,位于箕門穴(股動脈)、沖陽穴(足背動脈)。
    
   很多人以為這種脈診法很艱深,繁瑣,其實很樸素,簡單,實用。它雖然診脈的部位多,但診察的脈象卻很簡單實用和易于辨別,只需要分辨幾個基本的脈象,比如浮沉遲數(shù)粗細強弱就可以。這些基本的脈象很容易辨別,不會出現(xiàn)甲醫(yī)生辯為浮脈,而乙醫(yī)生辯為沉脈的情況。因此是符合臨床實際的,不同于獨取寸口脈法,在短短的一節(jié)橈動脈搏動處要分辨整整29種脈,讓人越摸越糊涂。
    
   按照這一套脈診方法做下來,再加上張仲景診斷方法中的舌診,腹診, 肢體切診,我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這套方法與現(xiàn)在流行的中醫(yī)診斷方法很不同,反而與現(xiàn)代醫(yī)學的全身體格檢查極接近。
    
   我之所以在解讀“浮脈”時,花篇幅談“遍診脈法”,就是要力求客觀地還原《傷寒雜病論》中的診脈之道,所以對條文中涉及到每一個細節(jié)都會認真考證。

       這兒再談一個與“脈浮”相關的,很實際的問題。就是就是在觸脈時,什么叫輕?什么叫重?沒有數(shù)學做基礎的理論,如何度量?如何度量,靠的是醫(yī)師的手感。這種手感,就像老鐵匠打錘一樣,哪一錘輕,哪一錘重,他心中清亮得很,但是你要讓他擺出數(shù)學模型來,他是擺不出的。這種手感啊,說起來也不神秘。比如護士每天在做的靜脈穿刺,面對環(huán)肥燕瘦,怎么找血管,進針那一刻,該輕,該重,該快,該慢,那真的是要靠手感的。這個手感怎么練呢?不是靠教護士多做數(shù)學題,而是讓他們多練習,多實踐。
  
   手感對醫(yī)師這份職業(yè),很重要。外科醫(yī)師就不用說了,于內(nèi)科醫(yī)師也不可或缺。匈牙利的神經(jīng)病教授Imre Szirmai為他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檢查》中文版,第一版做的序中有這么一段話比較客觀:“盡管影像學技術發(fā)展迅速,但進行體格檢查仍然是不可替代和非常必要的。最后的診斷和治療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早期診斷的可靠性,而這些只能依賴于對患者的詢問病史和體格檢查?!斌w格檢查靠的就是醫(yī)師這雙手,它比儀器重要得多,所以到目前為止,儀器檢查,依然只能被稱為“輔助檢查”。
  
   《傷寒雜病論》中涉及到的脈象,種類并不多,經(jīng)過長年的臨床實踐,是不難掌握的。其實就是現(xiàn)代醫(yī)學也有脈診,人衛(wèi)版的《診斷學》第七版,第五章,第六節(jié)就談到了這個脈診。查的部位呢,和中醫(yī)“遍診脈法”相近,也是那幾段動脈。例如,上面談到,將橈動脈壓緊(就是寸口)后,雖遠端手指觸摸不到動脈搏動,但可以觸及條狀動脈的存在,并且硬而缺乏彈性似條索狀,迂回或結節(jié)狀,提示動脈硬化。這個脈診啊,對于疾病啊,是真的可以診出不少有價值的線索來的。不能將它夸大神秘化,但是也不能將它給否定了。
  
   在“太陽證”中,伴隨著“脈浮”的出現(xiàn)的是“頭項強痛而惡寒”?!绊棥笔侵覆弊拥暮蟛?。這個“強”讀jiàng ,在這兒是“不柔順”的意思。在這兒是指頭痛,脖子的后部的肌肉緊繃繃的,不柔順。惡寒,就是畏冷,怕冷。
  
   這一系列的癥候反應,就是太陽證的特點。
  
   那么經(jīng)方派醫(yī)家是怎么認識這個太陽證的呢?日本漢方醫(yī)學家山田正珍認為傷寒論中的“太陽”并不是指經(jīng)絡學說中的“太陽經(jīng)”。日本古方派多從此說。清代醫(yī)家柯琴認為,太陽證是以表證為主的一組癥候群。民國醫(yī)家陸淵雷贊同此說,他進一步補充到凡正氣充足,抗病力強者,為陽,正氣力弱,抗病力弱者,為陰;病情屬實熱者為陽,虛寒者為陰。當代醫(yī)家胡希恕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認為,這個太陽證就是表陽證。
  
   我們下面將會進一步細說經(jīng)方派醫(yī)家的理論。
  
   細說之前,我先談談自己的想法。我個人認為學習前人的知識,首先要認真了解他們提出了什么理論。然后,我們要把他們觀察到的現(xiàn)象和對現(xiàn)象的解釋分開來。醫(yī)家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客觀的,但是對現(xiàn)象的解釋是主觀的。所有的中醫(yī)理論都是假說,歷代醫(yī)家不斷修改,補充前人的說法,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指導實踐。所以不可將這些理論看成是定論。
  
   我想順便說的是,對中醫(yī)原有理論的修改,推翻,更換,并不等于意味著中醫(yī)這門學科的消失。一個學科區(qū)別與另一個學科的根本標志是其“研究對象”,而不是理論。理論只能區(qū)分學派而不是學科。比如物理學,不能因為它推翻了原有的理論,就不再是物理學了。中醫(yī)學理論其實早已在發(fā)展中發(fā)生了若干次修改更替。但是只要中醫(yī)學特有的研究對象中藥,方劑,復方制劑,癥候群,方證對應,針灸,推拿等等依然存在著,那么這門學科將會延續(xù)下去。舉一個例子,我前一段時間參加針灸學會的年會,與同行們進行交流,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針灸科的主要治療項目,如浮針,銀質(zhì)針,針刀,推拿手法等等,都早已不依賴經(jīng)絡學說,但是,這些依然屬于中醫(yī)學的研究范疇

         上面談到,胡希恕老先生認為太陽證是表陽證。要理解什么是表陽證,首先要了解八綱辨證。所謂八綱就是陰陽表里寒熱虛實。雖然明確提出八綱辨證法則的是當代經(jīng)方家祝味菊(祝味菊 傷寒質(zhì)難〔M〕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86頁),但是在《傷寒雜病論》一書中張仲景已在熟練運用八綱法則分析癥候,《傷寒論》中明確提出虛實寒熱表里內(nèi)外陰陽有余不足等八綱具體名稱的條文有116條之多,占全文的三分之一,在《金匱要略》亦有l(wèi) 05條,由此可見八綱是解讀傷寒論的一把鑰匙。
  
   首先談談陰陽。“陽”最原始的含義是指陽光。
   《詩經(jīng) 小雅 湛露》云:
   湛湛露斯,匪陽不晞。厭厭夜飲,不醉無歸。
   ----清晨的露水濃重,沒有陽光它不會干。夜晚的宴飲安閑,沒有深醉不必回家。
  
   “陽”是指陽光,那么它的反面“陰”就是沒有陽光了。
   《詩經(jīng) 邶風 谷風》云:
   習習谷風,以陰以雨。黽勉同心,不宜有怒。
   ----山谷間風習習拂來,吹來陰雨。我們本該努力同心,不應有隙。
  
   讓我們回到張仲景的時代,在那個時代,城市沒有霓虹閃爍,只是某個熱鬧的節(jié)日時,才會有東風夜放花千樹,才會有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晝與夜之間的界限,陽光綻放與陽光收斂之間的界限是分明的。我們可以想象那一個個晴陰,晝夜的轉換,古人眼前明亮翠綠的草木,轉成郁暗灰蒙,漂浮高遠的天空,顯得沉重低沉,那溫暖粘稠的河水變得冰暗幽涼。
  
   我們回到古代的場景,回到陽光的散落與消失,就能更好地理解,為什么先民們會以光明,黑暗,溫暖,寒冷來分陰陽。后來陰陽被古人用來概括標示事物的屬性。趨向于明亮,活動,興奮,向上,擴散,開放的被稱著陽。趨向于晦暗,沉靜,抑制,向下,寒冷,向內(nèi),凝聚,閉闔的被喚著陰。面對屬性相反的兩類事物,如果我們把其中一類判斷為陽,那么剩下的另一類就被判斷為陰。如果你嫌陰陽這兩個字“封建迷信”,那么你將這兩個字改成x,y也可以。但是請記住,“孤陰不生,孤陽不長”,我們不能簡單的孤立的把某樣事物,比如男人或女人,稱為陽或陰,當一個事物沒有參照物時,是無所謂陰陽的。
  
   雖然陰陽的概念已在最原始含義的基礎上引申其義,變成概括,天與地,火與水,晝與夜,上與下,生與死等性質(zhì)相反的事物的一種方法,但是它的抽象程度并不高,它只是古人對“現(xiàn)象”直觀性和經(jīng)驗性的概括,所以我們記住陰陽原始的本意,對理解傷寒論中的陰陽二字是有好處的。
  
   那么表里是什么呢?有一些醫(yī)家,把表里簡單地理解為皮膚與內(nèi)臟,骨髓之分,這是不妥的。要理解表里,要牢牢記住“正邪交爭”這個概念。正邪交爭于表,我們將其稱之為表證。正邪交爭于里,我們則將其稱之為里證。怎么判斷是表是里呢?有一些比較糊涂的醫(yī)家,比如劉力紅,就想當然地認為古人有“內(nèi)視”的功能,即所謂“慧心內(nèi)照”是也。古人有入靜的功夫那我相信,說他們懂得“內(nèi)視反觀”,會做“內(nèi)證實驗”那就是扯談了。
  
   古人是怎么判斷這個“正邪交爭”在“表”是在“里”呢?在沒有內(nèi)窺鏡,X光機的時代,唯一的辦法就是“司外揣內(nèi)”,“以表知里”,也就是說,通過細致入微的臨床觀察,通過患者的癥候表現(xiàn)來判斷。
  
   舉個例子,比如在傷寒論中的太陽證被認為是表證,它的癥候提綱是“太陽之為病 ,脈浮 ,頭項強痛而惡寒”,此時治法要用“汗法”,如果患者出現(xiàn)了“胃家實”,比如潮熱便秘、腹痛拒按的癥狀,那么病就會被認為是由表傳里,此時治法要用下法,如果患者出現(xiàn)了“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不渴”呢,病也會被認為是由表入里,此時的治法要用溫法。這些后面都會詳談。傷寒論中,表里之分不是通過“內(nèi)證實驗”分出來的,也不是瞎猜猜出來的,而是通過詳細的觀察癥狀,體格檢查查出來的。
  
   再說說寒熱。在古代沒有體溫表。所以依然是要依賴患者的癥狀和體征來判斷。這是一種無奈之舉。所以傷寒論中的寒熱與現(xiàn)代醫(yī)學中的體溫高低有所不同。一般來說,如果患者有惡寒,畏冷,冷痛,喜暖,肢冷倦臥,小便清長,面色白等等表現(xiàn),就被認為是寒證。如果患者發(fā)熱,惡熱喜冷,口渴欲飲,面赤,煩躁不寧,小便短黃等等,就被認為是熱證。但是,古人也認識到判斷寒熱不僅僅這么簡單,還有一些更復雜的情況,比如“真寒假熱,真熱假寒”的情況,這時古代醫(yī)家就通過“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這樣一些“加強試驗”來判斷患者寒熱的真?zhèn)巍?BR>  
   判斷虛實,是整個八綱中最難的?!?素問 通評虛實論》 說: “ 邪氣盛則實, 精氣奪則虛。在這兒“實”為“邪氣盛”,“虛”為“正氣不足,機體虛衰”。《商君書 去強》說:“倉府兩實,國強。倉府兩空,國弱?!痹谶@兒實是指“充實”,虛是指“空虛”。比如“胃家實”,這個“實”就是指后者。胃腸如同倉庫,糞便如同糧食。它形容的就是,大便不下,腸中糞便互結,滿滿實實的樣子。
  
   在《傷寒雜病論》中兩個概念都會用到。判斷虛實是非常難的。有時光四診合參,看癥候還不行。還得做“診斷性治療”。如《 傷寒論》 第 6 8 條: “ 發(fā)汗, 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就是給患者用汗法,患者病情沒有緩解,所以判斷患者為虛證,當加上附子,用溫法,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在這兒初淺地介紹了八綱辨證。八綱辨證是從八個方面對癥候進行歸納的方法。但是八綱之間不是彼此孤立的,我們不能將它們想象成彼此平行的八條直線。而要將它們看成是在一個三維空間中互相交叉的八條線。我們運用八綱辨證的目的是為了幫助一組組“癥候群”,找到治療干預它們最恰當?shù)哪莻€“方劑”。這就叫“方證對應”。什么叫“方證”???“方證”就是方劑的適應癥。所以劉渡舟和胡希恕都不約而同地認為,落實到方證對應,是辨證的最尖端。
  
   在這兒我談談經(jīng)方派醫(yī)家治病的思路。我在這兒推薦的是胡希恕老先生的方法。首先,面對一系列"癥候群“,運用八綱辨證的方法,先判斷它屬于三陰三陽的哪個證型。比如表陽證,就是太陽證。里陽證,就是陽明證。半表半里,屬性屬陽的,那么就是少陽證。表陰證呢,則是少陰證。里陰證呢,是太陰證。半表半里,屬性屬陰的,是厥陰證。
  
   分清楚屬于哪一大類型后。還要繼續(xù)辨下去。辨它屬于哪一個“方證”。比如同是屬于太陽證。它究竟是屬于“桂枝湯證”,還是“麻黃湯證”呢。辨好了,它屬于“桂枝湯證”,還是“麻黃湯證”后,還可以繼續(xù)辨。因為,世界很少有恰恰對應某個方的那種癥候群,大方向對了,“方劑”和“患者身上的癥候群”基本上對攏了,但是細節(jié)上它們可能還會有些誤差。那么呢,就要在這些方上做必要的加減,一直要加減到什么程度呢,理論上啊要加減到,方證完全對應為止。當然方證完全對應,這是很難的。初學者多少會有一些誤差,但是只要大方向對,理論上,或快,或慢,患者的病情都會有所改善。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