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方法論課
第一講 社會學方法論的發(fā)展
一、社會研究
包括學科研究和非學科、非專業(yè)的實踐研究。后現代主義強調非專業(yè)的實踐研究。學科研究廣義包括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研究,如社會學研究、民俗學研究。
1.社會與自然界的區(qū)別:社會是由人和物構成的社會世界,有意識、精神。
2.研究的主體與客體:研究者的多重身份??腕w-社會本體論
3.研究目的:專業(yè)與非專業(yè)研究的目的不同?;A理論研究、發(fā)展研究、應用研究的目的也不同。
二、方法論
早期從自然科學中移入,關于對自然研究的指導思想和如何研究的理論、邏輯、假定、預設、原則。 如經濟學中“經濟人”的假設。
1.世界觀與方法論:方法論與認識論的交叉
2.方法論和理論:方法論是關于方法的理論,而理論是對實際現象的觀點和系統(tǒng)認識。方法論不涉及具體現象,學科理論稱為現象理論,而方法論是工具理論
3.方法論與具體方法:方法論是在思維層次上對人的實踐活動的考察、接近哲學層次。具體方法是在操作層次上具體技術的運用,靠近經驗層次。
4.方法論的一元性與多元性
20世紀60、70年代以前方法論是統(tǒng)一的、一元的方法論,以自然科學為楷模。60年代以后人們認為對不同現象或同一現象有不同的方法論,形成多元方法論。
5.方法論的主要問題:
(1)研究邏輯
(2)對人及行為的假設:人的定義、人的本質。人的行為受何因素的影響。
(3)對社會整體及社會現象的認識途徑: 有整體主義和個體主義認識。多種具體方法的競爭。
(4)真理性和客觀性:方法論和知識論交叉
(5)規(guī)律性:社會現象有無規(guī)律性。
(6)價值(個人主觀意識)在研究中作用。
三、社會學方法論的發(fā)展
19世紀初受自然科學影響??椎隆秾嵶C哲學》觀點:①社會科學要研究現實問題 ②研究應是有用的,能解答實際問題。③應是可靠的。④應是確切的。⑤肯定的、能夠證實的。
斯賓塞的社會有機體理論,可用自然科學的方法研究社會有機體,社會各部分有特定功能。
19世紀后期人文學科研究、文化研究中提出質疑:①自然與社會有本質區(qū)別。②社會由個體組成,主張社會唯名論。③對人不能采用實驗法。李凱爾特、文德爾班的“文化科學”。狄爾泰提出Hermeneutics(釋義學.解釋學.詮釋學)對文獻古典文本的解釋方法可用于社會現象研究。 自然科學的客觀解釋是因果解釋,釋義性解釋是對人的意義的主觀理解 。
20世紀初社會學方法論代表人物:韋伯、迪爾凱姆。
迪爾凱姆:①首先應界定社會事實 ②客觀存在的社會事實是時代形成的。社會科學是研究社會、集體的行為、思想觀念、時代精神。 ③主張客觀的因果解釋和功能解釋。他為西方社會學實證學派提供了方法論依據
韋伯借鑒和綜合了“文化科學”和“實證科學”的觀點,提出了理解社會學的方法論:①承認社會現象與自然現象有本質不同,社會科學的解釋不僅包括客觀解釋,也包括主觀闡釋(intepretive)。②借鑒狄爾泰的觀點,必須理解動機、目的、意義。③應排除主觀偏見.采取價值中立,客觀的科學研究。投入理解的方法把客觀與主觀結合起來。④理想類型法:依據現象的共性建立理想類型(典型),表象差異可用不同的理想類型來反映。⑤區(qū)分歷史的因果解釋和邏輯的因果解釋。
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觀點:(1)承認客觀的社會規(guī)律。(2)社會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社會進程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作用(階級斗爭、人際互動)的結果。(3)唯物史觀,強調人類的歷史實踐活動、注重制約人的行動的社會物質環(huán)境(經濟基礎、生產力、社會結構)。
主要閱讀材料:
袁方主編,1997,《社會研究方法教程》,第2章、第1章 北京大學出版社。
杜爾克姆著,胡偉譯,1988,《社會學研究方法論》,華夏出版社。
韋伯著,朱紅文等譯,1992,《社會科學方法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第二講 當代社會學方法論的哲學基礎
哲學思潮,特別是社會哲學和歷史哲學一直對社會學方法論有重要影響,同時哲學思潮和哲學方法論又受歷史時代和社會變遷的影響。
19世紀對社會學方法論有重要影響的兩個主要流派是:(1)自然主義(或科學主義),以穆勒、孔德為代表。哲學基礎是新康德主義。(2)歷史主義(或人文主義),以文德爾班、李凱爾特、狄爾泰為代表。這兩個流派是迪爾凱姆和韋伯的方法論基礎。20世紀中期以前,實證主義哲學一直在社會學方法論中占據主導地位,包括邏輯實證主義、科學哲學、分析哲學等學派。非實證的哲學思潮,如尼采、胡塞爾、海德格爾、薩特的哲學思想對社會學方法論的影響很小。
20世紀60年代以來,當代哲學的一些新發(fā)展開始受到社會學家的重視,這些發(fā)展是:
(1)科學哲學的發(fā)展:1.后實證主義(波普,拉卡托斯等人)。2.科學方法論的社會歷史分析;庫恩的“科學史學”、費依阿本德的《反對方法》。3.維特根斯坦后期的分析哲學轉向到“語用分析”,即生活世界主體之間的語言哲學。自然科學哲學的不同視角匯集到社會歷史分析和語言分析上。
對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啟示有:1.主體觀的變化(康德-米德-哈貝馬斯)。2.語言實踐(哈貝馬斯、阿佩爾)。3.科學認識的主題變化(本體論、知識論、實踐論)。社會科學語言分析的綜合方法(利科、伽達默爾)。
(2)現象學的發(fā)展:胡塞爾的“本質直觀”和“現象學還原”。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提出“世界本質上是隨著此在(人)的存在而展開的”。實現了從傳統(tǒng)哲學到現代哲學的轉變。對社會學方法論的影響是通過舒茨的現象學社會學;即“生活世界”和“主體間性”的視角及現象學方法。
(3)釋義學的發(fā)展:狄爾泰的釋義學研究方法。海德格爾的哲學(本體論)釋義學,后設(Mata-)理論。伽達默爾的歷史釋義學;認為理解受歷史傳統(tǒng)的影響(“效果歷史”觀),理解包括既克服自身的局限性、也克服傳統(tǒng)和對象的局限性(“視界融合”觀)。哈貝馬斯的“三種旨趣觀”,認為理解是對各種旨趣的超越和包容。
(4)實用主義的發(fā)展:早期實用主義是以杜威、詹姆斯為代表,認為真理是對特定問題的有效回答。他們反對本質主義和獨斷論。80年代羅蒂的新實用主義提出了“后哲學文化觀”。他的主要觀點是:1.反對知識霸權,訴諸公眾討論。2.反對文化霸權,提倡本土中心主義。3.真理是“合理”的解答。合理是指公共生活意義上的合情理、適當、有效。4.反對精英主義,主張通過合理的對話來解決后現代社會所面臨的各種問題。
當代哲學的發(fā)展對社會科學研究的啟示:1.在后現代社會,時代精神發(fā)生變化(從科學理性到實踐理性、從解放政治到生活政治)。2.研究視角的變化,從外在的客觀研究到“視界融合”和“后設”反思。3.研究對象的變化,從單純的客體(或主體)到各種關系(主客體、人與人、人與自然、身與心、共同體之間、國家之間等等)。
上述啟示也有助于解決社會學方法論中的各種傳統(tǒng)對立:如整體主義-個體主義、價值中立-價值參照、結構-行動、客觀-主觀、宏觀-微觀、解釋-理解、靜態(tài)-動態(tài)等等。
參考文獻:
拉卡托斯:《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1978/1986,上海譯文出版社。
夏佩爾:《理由與求知》,1984/1990,上海譯文出版社。
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1960/1999, 上海譯文出版社。
Habermas,J 1971, 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s. Beacon Press
倪梁康:《現象學及其效應》,1994,三聯(lián)書店。
張汝倫:《意義的探究-當代西方釋義學》,1987,遼寧人民出版社。
L.羅蒂:《后哲學文化》,1992,上海人民出版社。
阿佩爾:《哲學的改造》,1980/1994,上海譯文出版社。
第三講 當代社會學方法論的主要流派
一、后實證主義
傳統(tǒng)社會學實證主義方法論:由孔德開創(chuàng),迪爾凱姆發(fā)展完善。
科學哲學的邏輯實證主義(Logical Positivism):維也納學派,在20世紀前期占主導地位。20世紀后期,波普爾證偽理論、科學哲學家?guī)於鞯摹翱茖W革命論”和“范式理論”。將后實證主義引入社會學的代表人物:布東、亞歷山大、瑞譯。
主要觀點:A.承認理論的歷史性、發(fā)展性、相對性。B.社會科學研究中種種方法都有合理性和局限性,承認方法的多元性。研究方法因具體課題而定。C.理論多元性:視角、形式、觀點的多元性。80年代以后,后實證主義逐漸在西方社會學方法論中占據主流位置。其特點是:承認社會現象與自然現象的本質區(qū)別、承認社會理論的歷史性、相對性。但又堅持實證哲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1.堅持科學主義的知識觀,即將人類知識區(qū)分為思辨哲學(形而上學)、經驗科學、常識(事實描述)三種類型。2.堅持實證研究的方法和原則。
二、新韋伯主義(新人文主義)
80年代后期興起的歐洲社會學理論方法論新趨向。傳統(tǒng)人文主義(反實證主義)是以韋伯、舒茨等人為代表的。新人文主義受當代哲學的解構主義、話語分析和后現代主義的影響,但未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學派。他們的共同點是反對實證主義的“本質”觀和“深層結構”觀(與此相對的是“小事件因果性”和“表面效果”觀)。
他們分別強調:1.社會的生成性。Elias認為社會不是一個靜態(tài)的實體,而是不斷形成、不斷變動的形態(tài)(figuration)。社會研究應注重過程分析。2. 實踐理性。布迪厄(Bourdieu,1977)認為人們的社會行動不是依據理論家所概括的普遍理性,而是依據具體場景中的實踐理性。實踐=[(慣習)(資本)]+場域 3.日常生活的運作和整合。洛克伍德(Lockwood,1964)區(qū)分了系統(tǒng)整合與社會整合。社會整合指日常生活中的秩序和關系的形成。???Foucault)分析了日常生活中的權力運作。
三、批判詮釋理論:
伽達默爾的《真理與方法》被稱為“用歷史詮釋學觀點考察真理”的里程碑。
哈貝馬斯(法蘭克福學派代表人物)的著作《溝通行動理論》將批判理論與釋義學綜合,稱為”批判的詮釋學”:(1)強調反思與批判,對現存社會的不完善之處加以不斷改造。(2)強調通過“非強制的溝通”達成共識 。當代社會,不同文化之間、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成為重點。
四、后現代主義
80年代在文化、文學領域形成的一種哲學思潮,極大影響了人文社會科學。80年代后期開始影響社會學。主要觀點:(1)反對研究主體和客體之分。(2)反對現代科學的時空觀,反對現存的以整體觀對時空、對歷史的認識。 (3)反對現代科學的真理觀:如福柯認為真理(知識)是一種“權力”,是對弱者的壓制 。(4)反對表象和本質二元論,強調差異性、獨特性。(5)反對實體論,認為社會現實是虛構的,是因人而異的,與個人精神活動相聯(lián)系。
在社會研究方法論上強調個體的認識論、強調研究方法的多元性、主張相對主義和本土論(強調各民族和文化的差異性)。
參考書:
羅斯諾:《后現代主義與社會科學》,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
哈貝馬斯:《后形而上學思想》,譯林出版社,2001
研討課題目:
1.社會現象與自然現象的主要異同點是什么?它們對研究方法、研究目的有何影響?
2.各種方法論觀點的主要爭論集中在哪些方面?它們的實踐意義是什么?它們對社會學研究有何影響?
第四講 社會學研究的主要范式
庫恩的“范式”概念:科學家集團的基本研究假設、理論視角、概念術語、解題模式、研究方法的綜合。
一、瑞澤對社會學研究范式的劃分(70年代)
瑞澤的范式 本體論 認識論 方法論 研究方式
(一)社會事實:迪爾凱姆的實證研究方法 實體論、本質論 主---客二元論
整體論、實證檢驗、 方法一元論、經驗研究、數學、統(tǒng)計學、 大規(guī)模統(tǒng)計調查、歷史—比較方法、定量、統(tǒng)計分析
(二)社會定義 :韋伯的理解社會學 建構論、唯名論 主觀理解、互動論、.真理相對論、懷疑論 釋義學方法、強調辯證觀、個體論、定性研究 實地研究、歷史研究、個案研究.民族志
(三)社會行為范式(斯金納):
行為科學、社會生物學、心理學 表象論、側重人的行為.
自然主義、經驗論、 自然科學方法論、個體論、理性選擇 實驗法、統(tǒng)計調查.
(一)社會事實范式:實證主義方法論。特點:定量研究、結構功能主義、組織社會學、宏觀研究
(二)社會行為范式:實證科學方法論。特點:把人作為動物,運用刺激反應、理性選擇模式(擴展到經濟學)。由微觀到宏觀研究。
(三)社會定義范式:人文社會科學方法論。特點:關注人的主觀意識、行為意義、文化、宗教、價值觀念。從理解個人和集體的文化觀念、語言、動機來闡釋社會行動和社會現象。
社會事實范式:外因——行為、社會現象
社會定義范式:觀念——行為、社會現象
社會行為范式:社會生物學、經濟學的出發(fā)點
個人本能、需求、利益——行為、社會現象
瑞澤的范式只是反映了西方70年代的研究傾向,并且忽視了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指導下的批判性社會研究。
二、佩里90年代對社會研究的五種范式的劃分:實證范式、社會定義、社會機制、社會生態(tài)、社會創(chuàng)造范式,前三種與瑞澤的范式類似。
社會生態(tài)范式強調在研究中注重社會與環(huán)境、社會各組成部分(城鄉(xiāng)、區(qū)域、男女、種族、群體之間)的協(xié)調,結合自然科學、其他學科的方法。
社會創(chuàng)造范式類似社會批判理論的研究假設,強調人的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認為研究者應當對未來發(fā)展提供創(chuàng)造性建議,在研究中結合哲學思辯和人文學科的方法。
三、范式的特點與互補性
1.影響研究范式的因素:(1)科學發(fā)現。(2)社會、政治、經濟因素。(3)社會結構變遷、如美國40-50年代研究范式發(fā)生很大轉變:市場輿論調查、抽樣調查盛行。委托人是大企業(yè)、政治家、政府部門。80、90年代世界性的比較研究、文化研究興起,以及與語言學轉向相聯(lián)系的意義研究、交往研究、網絡研究都反應了社會結構的變化。
2.多元性并存:社會人文科學中存在著多種范式并存的狀態(tài),這與社會科學研究對象的復雜性、研究目的的多重性有很大關系。哈貝馬斯認為,社會科學研究的目的不僅僅是對社會進行技術性控制,而且還包括人與人的相互理解、包括對社會的批判、反思。
研究目的:自然科學——技術控制;社會科學——1.技術控制,2.相互理解,3.批判、反思。
實證研究有助于技術控制(如:人口.犯罪等客觀因素的實證研究)。
社會定義范式有助于理解,但并不排斥實證研究,各種范式是互補關系。
3.范式的規(guī)范性與科學性:
范式應有一定的學術規(guī)則和客觀標準,如實證研究中的價值中立。規(guī)范是為了保證學術研究的質量
規(guī)范性-----學術規(guī)則 科學性----客觀標準.
閱讀:
Peile, Colin, 1995, The Creative Paradigm: Insight, Synthesis and Knowledge Development Aldershot: Avebury
袁方:《社會研究方法教程》 第三章 1997
參考書目:。
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1962。
瑞澤:《社會學:一門多重范式的學科》,1975。
邱仁宗編:《科學發(fā)展模式》,人民出版社,1987。
魯德納:《社會科學哲學》,三聯(lián),1983。
第五講 社會研究范式案例
一、《自殺論》(1898)是實證研究范式的典范,是自然科學的因果分析在社會科學中的運用
研究步驟:第一步——界定概念、確定問題、提出假設。
第二步——收集資料、對各種解釋進行驗證。
社會因素
個人心理、生理因素 自殺行為——各類人的自殺率
氣候……
第三步:運用假設檢驗法選擇符合調查資料的、較好的解釋
最后上升到理論概念—社會整合(社會支持),一種共性解釋。
社會整合低的群體的自殺率高于社會整合高的群體。
二、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是20世紀初社會學研究的典范(理解社會學、社會定義范式)。韋伯針對當時經濟決定論和歷史決定論:設想精神因素、價值觀念對社會歷史現象有很大影響。韋伯認為17、18世紀,新教觀念與資本主義關系密切,他用資料證明了他的觀點,用歷史文獻的方法,從文本中闡釋意義、用富蘭克林等信箋自傳中反映新教觀念和資本主義精神。
方法:投入理解法、理想類型法、歷史比較法
通過研究結論提出理論觀點:扎根理論
A. 韋伯認為歷史發(fā)展不是必然的、是偶然與必然相結合的(非線性)。
B. 不能用決定論解釋,有各種因素相互聯(lián)系、影響。有些是共性的關系,有些因素是獨特的。
這一研究是社會定義范式的例證:研究者不僅要觀察、測量對象,還應理解對象的內在動因。但社會定義范式并不排斥社會事實范式。
三、社會批判研究:介入、反思、價值評判、批判與改造現實。例如,馬克思的資本主義研究、米爾斯的權力精英研究、以及許多社會工作研究。
社會工作三原則:A、尊重人,B、注重人的個性,C、承認人有自我改進能力。社工研究的范式是多元的(如80.90年代介入環(huán)保研究,目的在于對弱勢群體進行救助)。環(huán)境污染對弱勢群體造成很大危害,有些學者采用實證方法,調查居民個人意見,并建立一些理論模式。有些學者采用參與觀察的方法,通過投入理解、釋義說明不同個人的價值觀念。
研究目的:(1)形成系統(tǒng)的理論觀點;(2)在實踐中檢驗理論、發(fā)展理論;(3)應用理論觀點分析、解釋社會現象。最終解決現實問題、幫助受害者。
社會工作研究不僅針對理論問題,更重要的是應用(干預)、提出改善建議、解決現實問題。
四、社會行動研究: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若勒福(1946年)最早提出的研究模式。他在人際關系研究中把白人、黑人都吸收到課題組,共同參與到研究中,參與改善行動者自己的問題和現狀。80年代以來,由于后現代主義的興起,這一研究模式被廣泛應用。
(1)合作模式:專家設計方案,行動者參與。
(2)支持模式:行動者設計方案,專家參與。
(3)獨立模式:完全由行動者研究。
目的:(1)了解(與行動者有關的)現狀,運用實證方法和理解的方法形成理論觀點。
(2)為解決行動者的實際問題提供政策建議和改進措施。
(3)進行批判、反思、教育、啟蒙,推動社會改革。
一方面改善行動者處境,另一方面發(fā)展社會行動理論。
參考書目:
袁方:《社會學方法教程》 第三章
迪爾凱姆:《自殺論》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
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26章
邱仁宗編:《科學發(fā)展模式》人民出版社。1987
魯德納:《社會科學哲學》三聯(lián) 1983
約翰.齊曼:《元科學導論》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
阮新邦:《批判詮釋與知識重建》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9
第六講 社會科學的方法論問題
1.知識的真理性與客觀性
社會層次:
(1)客觀自然界:生態(tài)、地理、人口
(2)文化自然界:城鄉(xiāng)、建筑、道路等人為建構
(3)社會關系:社會群體、階級、社會分工
(4)社會制度:政治、經濟、文化。
知識類型:
(1)普遍性知識、特殊知識(人類學、歷史學、民族學)
(2) 客觀知識 不涉及主觀意義。
主觀知識 個人認知
互為主觀知識 人際互動。(戴維遜,1985)
真理標準: ⑴實證檢驗—自然科學的證實,證偽;⑵共同接受(歷史、人文、詮釋學)—主觀、互為主觀知識。
證據充分,符合日常邏輯、合理性、共識性
文化主位與文化客位的視角:客位視角:以本土人、本地人的立場、觀點、概念、語言來說明本地情況——地方性知識,深度描述法(吉爾茨)。
兩種客觀性:實證主義與人文主義,后者的內在矛盾。
2.社會研究中的價值中立、價值介入
韋伯的觀點:
第一階段選題、價值介入 第二階段客觀收集、處理資料、得出結論。價值中立
加爾默爾、吉登斯的“雙向理解”與“視域融合”
哈貝馬斯的溝通理論:研究者和行動者多種價值觀的溝通和理解,擺脫每個人的局限性,雙向理解得到對問題的正確揭示。
真知一方面取決于對現象的準確描述,另一方面取決于對社會問題的正確揭示和批判,這樣才是合理的真知。
3.科學解釋、主觀理解、社會批判的方法論
科學解釋 理解性解釋(又譯演繹) 詮釋(釋義、闡釋)
explanation intepretation hermeneutics
因果、共性解釋 個性解釋、具體說明 對文本的理解、說明、解釋
參考書目:
丹西 《當代認識論導論》1990 人民大學出版社
蒯因 《從邏輯的觀點看》1985 上海譯文出版社
沃特金斯 《科學與懷疑論》 1991 上海譯文出版社
王銳生 《社會哲學導論》 1994 人民出版社
研討課主題:
1.社會科學研究中檢驗知識真理性的標準是什么?
2.科學知識與地方性知識(本土知識)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3.價值介入是否會影響研究結論的客觀性。
第七講 社會研究的科學方法
一、理論構成
理論類型:
1.形而上學理論——思辨式理論:如“人是自私的”、“資本主義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必經階段”。
2.經驗概括:如“有其父必有其子”、分類理論
3.科學理論 由一套公理、定理、命題(假設)組成的理論體系:
以抽象的概念(變量)、術語陳述。
(1)公理式理論:物理、數學等 組織化——科層化
(2)形式化理論:由基本命題可以推演 科層化——效率
(3)模型理論:多種因素之間關系的分析模型
假設是未經證實的命題,經“證實”后就可成為理論命題。
科學研究是用科學方法(如實驗法)“證實”假設(假說)。
二、概念的操作化:現象用抽象概念概括,概念用各種經驗指標來觀察、測量。
抽象——經驗的往返
語言學革命:概念的能指與所指、經驗證實的局限(奎因)
社會人文現象的抽象概括:“家族相似”(維特根斯坦)
抽象方法:“理想類型法”(韋伯)
三、觀察與調查
實證方法:以觀察和調查的經驗資料、數據來發(fā)現“真理”、檢驗各種理論
(1)統(tǒng)計調查(survey) 抽樣、問卷調查、統(tǒng)計分析
大樣本(一般100或50以上) 用調查表(問卷)、量表、結構式觀察、訪問
(2)參與觀察(field work):田野調查、采訪、實地研究
扎根于經驗觀察說明客觀事實、提出理論觀點:文化主位(emic)——客位。
文化客位觀察(etic):以研究人員的文化觀念為主,以研究者的視角、概念、術語、進行客觀觀察。民族志方法、社區(qū)研究。
(3)個案研究、文獻研究、歷史研究等經驗“證實”的方法。
人文方法:以觀察、感知、理解、領悟、洞察、思辯等方式來說明、揭示“真相”、來敘述“故事”、闡釋現象或“文本”。 文化主位的觀察或交往理性(主體間性)。
(1)理解的方法,(2)釋義學方法,(3)深(度)描(述)法-吉爾茨,(4)常人方法學(5)口述史方法。
閱讀:
袁方主編,1997,《社會研究方法教程》,第二編、 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向明,2000, 《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教育科學出版社。
第八講 社會研究的科學邏輯
一、演繹法與歸納法:
假設檢驗(或假設演繹)方法——實證研究的邏輯:探求普遍性的知識、規(guī)律、得出
共性解釋。演繹邏輯+歸納邏輯=假設檢驗邏輯
假設演繹法可用“科學環(huán)”說明(《社會研究方法教程》第四章)
實證主義與波普的“證偽主義”都依據假設檢驗邏輯:認識論的一致論、相符論。
相符論:認為有一個獨立于人之外的客觀現實,理論認識與經驗事實可以相符。
假設檢驗邏輯的局限:
(1).只涉及假設(真理、知識)的證明邏輯,忽視科學發(fā)現的邏輯(想像.直覺.洞察力等)。
(2)只適用于形式化學科(有系統(tǒng)的演繹理論體系),忽視非形式化學科的研究邏輯。
(3)科學證明邏輯在證實和證偽方面沒有明確的分界,對理論的部分證偽不能完全推翻理論體系。
二、社會人文學科研究的歸納邏輯
(1)客觀主義(本質主義)的歸納邏輯:探求普遍規(guī)律和事物的本質。
扎根理論: 社會研究的發(fā)現和證明扎根于經驗的事實中.
中層理論(默頓,1967):由經驗研究歸納概括較低層次的理論命題,反對宏大理論體系。
理解社會學(韋伯):由具體、獨特的現象歸納、抽象出“理想類型”、得出理論命題。
韋伯:對新教徒和企業(yè)家的案例中理解,然后發(fā)現一種共性—資本主義精神。經驗歸納的認識上升到理論認識。
主流的社會研究一般采用假設檢驗邏輯或客觀主義的歸納邏輯。
(2)相對主義(主觀主義)的歸納邏輯:非主流社會研究的邏輯。探求具體、獨特的地方性(本土)知識。
闡釋學方法:理解作者(或文本)的本來意義,歸納概括作者的觀點。
深度描述法、口述史方法:從研究對象(本地人)的敘述中歸納本地人的觀點和意義系統(tǒng)。
現象學、常人方法學:由日常生活和常人的視角,歸納、說明生活世界的“本來面目”。
主流:事實 經驗概括 理論命題(普遍性知識)。
非主流:事實 理解、釋義過程(包括當地人的理解)——地方性知識(個體知識)。
批判詮釋理論的歸納邏輯:通過批判、反思、溝通、雙向詮釋,揭示虛假知識,探求共識性知識
歸納邏輯的局限:
(1)個別事例無法證明理論命題。
(2)由經驗事實可歸納各種不同的理論,理論“跳躍”的合理性無法證明。
閱讀:
袁方主編,1997,《社會研究方法教程》,第4章 北京大學出版社。
景天魁(編),1994,《現代社會科學基礎(定性與定量)》,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研討課主題:
1.社會學研究的“科學方法”的特征,與其他學科方法的區(qū)別及共性。
2.如何解決或處理社會研究中證明邏輯和發(fā)現邏輯的問題。
3.如何超越客觀主義與相對主義的對立。
第九講 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定量方法與定性方法
一、定量方法的哲學基礎及方法論爭論
在社會科學中,定量方法是依據自然科學方法論,其主要特征:(1)研究對象的分解,基本單位的集合與匯總(原子論或個體論)。(2)變量的操作與測量(操作主義)。(3)因果統(tǒng)計分析(數量化的實驗與假設檢驗)。
哲學方法論爭論:本質主義與反本質主義、個體論與整體論等。
科學方法論爭論(技術性):(1)單位的集合與測量只是表示整體“平均值”及變量關系,而不是實際的因果關系。(2)個人行為動機、態(tài)度、觀念難以測量與定量化。(3)數學、統(tǒng)計學模型不能提供理論性的因果解釋和檢驗“真理”的標準。
二、定性方法的哲學基礎及方法論爭論
當代社會科學的定性(質的)研究方法主要依據人文科學的方法論,主要特征:(1)個案研究、注重具體、獨特的現象。(2)對具體個體的理解、闡釋。(3)深度描述的方法。
方法論爭論:(1)主觀性的方法(不管是研究者的主觀描述和闡釋,還是本地人的敘述和闡釋)不能提供共識性的知識,也缺乏判斷真假、對錯的標準和研究規(guī)范。(2)個案分析缺乏代表性、由此得出的理論概括缺乏普遍意義和充分理由(扎根理論的局限)。(3)闡釋方法、深度描述方法的內在矛盾(“釋義學循環(huán)”、Emic方法的認識論矛盾)。
三、當前處理、解決方法論爭論的幾種途徑:
(1)哲學、人文學科的“新實用主義”、“溝通共識論”。羅蒂、哈貝馬斯等。
(2)科學方法論的“后實證主義”:波普的“進化知識論”、勞丹的“科學進步論”、多元的“普遍主義”。
(3)“后現代主義”:相對主義的多元論。
閱讀:
袁方主編,1997,《社會研究方法教程》,第五章、第二編、 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向明, 2000,《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教育科學出版社。
景天魁(編),1994,《現代社會科學基礎(定性與定量)》,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第十講 社會科學研究的本土化和中國化
一、有關本土化的不同觀點
本土化與科學性并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互補充的研究原則。它們的關系涉及多方面的方法論問題。依據新科學觀,科學是建立在共同體成員的相互理解和共識的基礎之上的??茖W并不局限于探索具有普遍規(guī)律性的知識,而且包括歷史的、特殊的、批判的和釋義性的知識。在當前,本土化(或中國化)這一“論域”的展開是與我國社會科學研究的狀況相聯(lián)系的,它的論題涉及上述各類知識的探求。其背景主要是對西方(特別是美國)實證社會研究的方法、理論概念、研究模式移植到中國的拒斥或反思。在以往的討論中,對本土化有多種界定和各種觀點。
(1)實證研究者把本土化視為將國際通用的規(guī)范、方法、程序作出適合本國國情的修正,這是應當的。但要意識到,國外實證方法的弊病在其本國也是存在,如問卷、量表的信度、效度不高。
(2)某些人文主義者認為,只有本土人才有資格研究本土的問題,因為不同地域、不同文化有其獨特的知識和認知方式。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默頓對這種邏輯進行了批判。 如果依據這種邏輯,北京人不能研究上海人,年青人不能研究老年人,那么任何社會研究和歷史研究都是不可能的。當然,這一批判主要適用于以經驗分析知識為目標的研究。
(3)中國社會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本土化是要在中國社會、歷史、文化的脈絡中研究本國問題,提煉出具有中國特點的概念、理論,為認識中國社會、同時也為國際社會科學的發(fā)展作出貢獻。這一論證是較為客觀的。但還有一些論題有待論證,如社會科學的特殊性、對西方學術霸權的批判、本土化與科學性和規(guī)范化的關系等等。
二、研究方法的科學性與規(guī)范化
近年來新的科學觀強調:A.科學的歷史性和實踐性。B.科學是以交往共同體的規(guī)范和共識為標準的。C.不同論域有不同的方法論原則和論證方式。
科學與非科學的分界標準:A.科學的推理和論證是自足的(即不受外在因素的影響)。B.科學的目標是在其“信息域”中自主地、系統(tǒng)地提出問題、制定處理這些問題的方法,確定一系列可能的解答,建立衡量什么是可接受的解答的標準(夏佩爾)。C.科學共同體遵守其共同制定的標準、規(guī)則和規(guī)范。
科學性是與規(guī)范化相聯(lián)系的。規(guī)范化包括許多方面,如“論域”、論題的規(guī)范化,概念、術語的規(guī)范化,調查指標、變量的規(guī)范化,同一類課題中方法、程序的規(guī)范化,研究論文的規(guī)范化等等。規(guī)范是學術共同體為提高研究效率和質量所制定的規(guī)則,它為研究者之間的溝通、交流、爭論和協(xié)作提供了框架。
社會科學的本土化并不是拒絕與其他文化對話,不同類型的研究者需要通過相互交流、溝通而達到一定的共識。
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也是本土論者)羅蒂提出,理性的合理性不是指其邏輯性,而是指合乎情理的論證,容忍、寬容地討論本國的各種問題,合情理地加以解決。他認為,經驗科學是這種人類親和性的代表,其理由不在于科學的方法和程序,而是由于科學共同體擺脫了教條主義、霸權主義的論證方式,排除了外在力量的強制。他的實用主義本土觀并不拒斥與別的共同體、別的文化交流,而是在這種交流中不斷超越本土(本民族)的原有信念,達到加達默爾所說的“視界融合”。 這也是意識形態(tài)批判和釋義性知識所應采取的論證方式。
阿佩爾:《哲學的改造》,上海譯文出版社 1994年版,第2章。
夏佩爾:《理由與求知》,上海譯文出版社1990年,“導言”。
金耀基:“社會學的中國化:一個社會學知識論的問題”,《國外社會學》 1993 3-4。
羅蒂:“科學作為親和性”,羅蒂著:《后哲學文化》1992年。
第十一講 社會理論、社會研究、社會實踐之間的關系
一、社會研究的旨趣與知識類型
哈貝馬斯對研究旨趣的分類:1.技術控制,2..相互理解,3.批判、反思。
相應的知識類型:經驗分析知識、歷史-釋義性知識、批判-反思性知識
知識的其他分類:專業(yè)知識與日常知識、普遍知識與特殊知識、學術知識與實踐知識、共識性知識與個體知識。
學術知識又分為:科學、哲學、藝術、宗教、意識形態(tài)等。
科學知識可分為: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
社會人文科學知識可分為:客觀知識、主觀知識和互為主觀知識。
二、社會實踐的多重主體與多重知識
1.社會實踐的主體:各種文化、各個地域、各個歷史時期的行動者,又分為各種職業(yè)、專業(yè)、各種社會背景的人,以及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主流與邊緣、權威與一般人等。不同的主體偏重不同的知識、并受不同的知識結構、文化觀念、政治觀點的局限。
2.社會研究的主體:學科與非學科的研究者、研究者與行動者(實踐者)、委托人與代理人、學術界上層與下層等。多重主體論提出了學科、知識、權力的問題以及西方中心主義、學術霸權、科技霸權的問題。
三、社會研究、社會理論與社會實踐的相互作用
1.社會科學研究的目的:針對社會實踐中的理論問題和經驗問題提供專業(yè)化的、學術性的知識,包括理論知識和應用性知識。非學科(行動者)的認知目的:針對實踐中的具體問題得到應用性、實踐性的知識。
2.學科研究與非學科研究、學科理論知識與非學術的實踐知識的關系:
學科研究可為非學科研究提供較規(guī)范的概念、術語、方法和理論,非學科研究不僅為學科研究提供多樣化的、實踐性的信息和知識,而且可發(fā)現實踐領域中的疑難問題和價值爭論,為學科研究指引方向并提供現實意義。
參考書目:
??轮骸吨R考古學》,三聯(lián)書店,1998。
哈貝馬斯著:《知識與興趣》,學林出版社,1999。
馬克斯.舍勒著:《知識社會學問題》,華夏出版社,2000。
科爾曼著:《社會理論的基礎》,1990。
華勒斯坦等著:《學科、知識、權力》,三聯(lián)書店,1999
第十二講 二十一世紀的社會科學與社會學研究
一、開放社會科學:華勒斯坦(I.Wallerstein)
近期社會科學理論/方法論的進展:(1)反對傳統(tǒng)的實證主義、科學主義和技術統(tǒng)治理性。(2)打破人為的人與自然、客觀與主觀、普遍與特殊、以及各學科之間的分離。(3)關注以往被忽視的層面;包括實踐知識、本土知識、主觀知識以及邊緣(弱勢)群體、常人等。(4)重新認識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關系,重新考慮歷史、社會、文化因素對社會研究的影響(“世界的復魅”)。使社會研究更具有多元性、開放性和寬容性。
二、跨文化對話、溝通與“視域融合”
方法論的多元化、多重主體的視角以及后現代主義觀念既對社會科學方法論有促進作用,也帶來了潛在危機;即導致極端的相對主義、懷疑主義、神秘主義和方法論的無政府主義(“怎么都行”)。使社會研究缺乏一定的規(guī)范和標準,缺乏“科學”的方法。解決途徑:(1)加強跨文化的溝通、對話,使不同的研究主體形成一定的共識?!岸嘣钠毡橹髁x”。(2)結合多種研究視角,得到更豐富的、相互補充的認識(知識)?!耙曈蛉诤稀薄?BR>三、社會學研究的多元性
社會學研究是一種實踐活動,也是一個研究領域。作為科學活動,涉及專業(yè)與非專業(yè)、理論與應用、涉及多重主體和多重知識。作為社會學專業(yè)領域也是如此,涉及教育者與被教育者、權威與下層、核心與邊緣的互動,以及專業(yè)訓練的內容、目的的多元性??茖W社會學、知識社會學、科學知識社會學(SSK)都對影響科學活動和科學知識建構的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進行研究。
多元視角下的社會學研究:在進行一項社會學研究時,應確定研究的領域、問題(主題)、研究目的、它所涉及的實踐者、行動者及知識類型、理論類型和相關學科,然后在多種方法論指導思想、多種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中進行選擇,或結合不同的范式和方法。
閱讀:
華勒斯坦等著,1997, 《開放社會科學》,三聯(lián)書店。
參考書目:
羅斯諾,1992/1998,《后現代主義與社會科學》,上海譯文出版社
Hudson,Walter W and Nurius,Paula S 1994, Controversial Issues In Social Work Research
Allyn And Bacon 《社會工作研究中的爭論問題》
Sayer.andres,1992, Methods in social Science :A Realist Approach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Hughes.john and Sharrock.wes,1997, The Philosophy of social Research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研討課主題:
1.社會學研究中理論、研究與實踐的關系。
2.社會學研究的主要發(fā)展方向和發(fā)展趨勢。
3.社會學研究中的方法論問題。 (課后閱讀、思考討論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