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中,孔夫子的話一等一的重要,而孔夫子最原則的一句話應該是:“子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在中國人的生活中使用率也是最高。與之相應的是基督教的耶穌所說的:“愛人如己”,在基督教徒中使用率也是最高。這兩句話有共同處,也有不同處。 首先,這兩個原則都包含著對于人性的認同。人之所以為人,就是有人性,這個人性不論你的身份地位,膚色文化,性別氣質,只要你還是人,你就有與人相同的欲求與滿足,快樂與痛苦,趨利避害的本能。就是因為人類有了這些本能,人就會為自己著想,為了使自己獲得更大的滿足,人也必須為他人著想。有的時候,我們所定義的幸福就是與人同樂的能力。 我的一位朋友是基督教徒,他向我講到他對“子所不欲勿施于人”與“愛人如己”的個人體會時說:耶穌比孔子更有舍己利人的精神,愛人就是主動施與,像愛自己那樣去愛別人,哪怕那是一個并不相識的路人,也要在他餓了的時候給他吃,在他渴了的時候給他喝,在他病了的時候給他醫(yī)病?!白铀挥鹗┯谌恕敝皇潜粍拥牟蝗ゼ雍τ谌耍蛔雎渚率氖虑?,不嫌貧愛富錦上添花。耶穌是救人一把,孔子是放人一馬。 對于朋友的說辭,我不認同。 人與人相處人性應該等價,誰也不比誰多長了一只眼睛,或是多長了一對翅膀,為什么非要舍己利人呢?在耶穌的人性原則中他人存在優(yōu)先于自我存在,是一條人己關系單向不對等的原則。舉例說,如果兩個人走入荒無人跡的大沙漠,只剩半壺水,如果兩個人喝肯定都走不出大沙漠,如果一個人喝,則此人還有生存的可能。聽耶穌的話,就是死到一起算了,或者把自己的水讓給同伴,讓他活了下去。可是,聽孔子的話,那就是擁有水的人應該活了下去。孔子的原則是一條人己時關系雙向對等的原則,你不能加害于人,但是也不能加害自己。在人己雙方面臨共同危險,就讓每一個人自己擁有的生存條件來決定生死,而不是人為地予以干涉。 在這里要意識到人己關系單向不對等的原則隱含著一種危險,抬高他人的優(yōu)先地位,常以貶低自我價值做代價,先是抬高他人在特殊環(huán)境中的優(yōu)先地位,例如以革命的名義要求自我服從革命整體的利益,在革命利益穩(wěn)定為壓倒一切的利益時,革命階級就可以踩著別人的鮮血毫無顧忌的扮演救世主的角色,中世紀的教會和近現(xiàn)代的斯大林主義者無一不是這么走向了它們的輝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