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用大畫幅[2005-11-05] 中國攝影網(wǎng)
責任編輯:ansel
畫幅之爭是個古老的話題,爭論多在專業(yè)人員之間進行。但本文是寫給業(yè)余攝影愛好者而不是專業(yè)攝影師的?!皩I(yè)”受攝影類別的限制,業(yè)余則比較自由。拍野生 動物的人不可能用大畫幅,而廣告攝影師因為顧客付不起太高的費用而把應該用大畫幅的工作換成了中畫幅這也是很常見的。所以專業(yè)人員的行為會影響也會誤導業(yè) 余愛好者。 使用大畫幅的理由有很多。首先我們常見的中小畫幅照相機,它們的鏡頭平面與膠片平面是完全平行的,也不能運動,而大畫幅的這兩個平面是可以相互運動的,這 種相互運動包括了移軸、仰俯、搖擺等技術動作。這些運動包含了很多科學知識,做為業(yè)余愛好者當然應該明白這些知識,否則哪里稱得上“愛好者”。本人認為業(yè) 余愛好者“業(yè)余”是一個時間上的概念,也是一個是否與金錢直接掛鉤的概念,而“攝影愛好者”才是正題。 正因為是愛好,是喜歡,我們才有必要弄明白前景深、后景深、影像圈、視角、清晰平面等等這些詞。這些詞離開大畫幅是難以真正描述其意義的。為什么移動照相機的前組會改變清晰平面,而移動后組才改變透視關系?為什么施耐得XL 47mm與XL 72mm 鏡頭焦距不同視角卻都是98°?……這都需要大畫幅的知識來解釋。 從掌握知識這層意義上講,玩大畫幅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從技術角度上說大畫幅相機才真正綜合了諸多的攝影知識于一身。玩大畫幅可以讓你更加深刻理解攝影原理和常識,并在實踐中加以應用,讓你明白“知識就是力量”的道理。 使用大畫幅的第二個著眼點是影像質(zhì)量。攝影是以技術為基礎的藝術,離開影像質(zhì)量的攝影只能算是馬虎的記錄。普通攝影愛好者手中可能并沒有4×5或8×10,想像不出影像質(zhì)量上和中小畫幅照相機有什么區(qū)別,不過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實驗體會一下。 準備一個135相機和一只大變焦比的鏡頭,在10米遠的地方用200mm焦距拍一個人,然后變焦至100mm處再拍一張,再變焦至50mm還拍這個人,最 后用24mm焦距端拍同樣內(nèi)容。將第一張底片滿幅放大至5英寸,第二張只放對角線的50%也放大至5英寸,第三張放對角線的25%,第四張放對角線的 15%,這四張5英寸照片幾乎是同樣的內(nèi)容,用同一支鏡頭拍攝,只是放大倍率不同。 你能清楚地看到區(qū)別,它們分別代表了8×10"、4×5"、6×7cm和24×36mm的畫幅。這個實驗只是一種比喻,但區(qū)別是非常明顯的,我們可以借此 清晰地認識放大倍率這個概念。放大同樣的照片,底片大,放大率就小,影像就好。在傳統(tǒng)放大機上是這樣,數(shù)碼放大機上也是這樣,而且更明顯。我們的眼睛是雪 亮的,我們能對不同的影像做出“喜”與“惡”的判斷,遺憾的是我們腦子里卻總是忽略了這一點。 在今天,135相機的數(shù)量恐怕是大畫幅相機的1000倍以上,但最初徠卡發(fā)明135原型機的時候并沒有討人喜歡,因為當時是大畫幅的天下。小型相機普及的 強有力支持是膠片質(zhì)量與鏡頭質(zhì)量的提高,但時至今日,如果放大一張24英寸照片,最好的135相機也比不上最便宜的4×5,前題是二者要放到一起比較。人 的口味(淡或咸)是可培養(yǎng)出來的,同樣人的眼睛也是如此,小畫幅我們看多了以至于形成了一些頑固的概念。其實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只一個老攝影師有過這樣 的感慨:在當年拍片子時,沒有條件使用好的器材,以至于好照片因解像力差而成了遺憾。 使用大畫幅的第三個理由是“細節(jié)”。這個細節(jié)有兩層意思,其一是對人眼而言的,我們的眼睛對非常微小的東西觀看比較困難,這就造成了我們使用小相機在取景 時忽視了許多東西,當時我們看不到它的存在,但洗成照片后我們才發(fā)現(xiàn)。而大畫幅的影像大到我們可以關注細節(jié),我們還可以借助放大鏡看到許多更細微的東西。 細節(jié)的第二層意思是照片對微小之處的再現(xiàn)能力。無論是膠片還是CCD,對很小的東西記錄是困難的,而攝影恰恰是把大東西縮小在底片上或CCD上(微距攝影 除外),縮小的倍率可能是100倍以上。135相機如果按100倍計算,一個100毫米見方的石頭在135膠片上只是一毫米見方,雖然我們的鏡頭解像力很 高,雖然我們的膠片分辨能力達到每毫米100線對,但誰都能想像無論是放大鏡頭還是掃描儀,對一毫米物體的再現(xiàn)能力都不會太高,而如果使用8×10相機, 這個100毫米見方的石頭在膠片上的大小是7毫米見方,當然這就要清晰很多。 其實起根本作用的還是放大倍率。筆者認為放大倍率的重要性要遠遠超過鏡頭、膠片。市面上銷售的鏡頭好與劣的差別可能只是10%,充其量是50%,但放大倍 率是5倍還是15倍,這個差別可不是10%的問題,而是500%。影像質(zhì)量也好,細節(jié)也好,其實是相互聯(lián)系的,影響這一切的就是放大倍率。我們關注芝麻的 同時可別丟了西瓜。 選擇大畫幅的第四個理由是嚴謹、優(yōu)雅的工作方式。許多業(yè)余愛好者總是羨慕那些專業(yè)的攝影記者身上跨著三臺帶馬達的照相機、長槍短炮、用不盡的膠卷……慢慢 也養(yǎng)成一種習慣,無論拍什么總要謀殺大量膠片,快門馬達響成一片,而且特別愛好扎堆,愛好參加各種攝影旅游團。筆者也喜歡小相機,但如果要拍出好片子,工 作方式要嚴謹才是,三腳架比馬達更能幫助出好照片,能走近一點就別用長焦距鏡頭,預升反光鏡,使用快門線都是有好處的。 大畫幅的工作方式與小相機不同,它需要攝影師有一種嚴謹?shù)墓ぷ鞣绞?。你想不嚴謹都不行,那會根本得不到照片。用大畫幅的人都明白,大畫幅會使人去幾分浮躁多幾分思索。也許是我們太受布勒松的影響,過分看重攝影是瞬間藝術而忽視攝影也是凝結(jié)時空的藝術。 許多人不用大畫幅的理由之一是經(jīng)濟上的,但這些人可能沒有認真算過賬。用大畫幅不用配太多鏡頭,往往兩三只足夠勒,就是最好的4×5相機也不過三萬多元,配幾只頭總體價格比全套哈蘇貴不了多少。拍大畫幅張數(shù)是有限的,也用不了太多的膠片。 使用大畫幅還有更多理由,不用大畫幅也有充分理由。筆者剛剛從駕校學車回來,駕校學的是大貨車,但實際上我可能一輩子也不會開大貨車,但老教練總是希望學員學車最好先從大貨車開始,從大貨車起步你會養(yǎng)成非常正規(guī)的習慣。大畫幅不也是這樣嗎? 大畫幅有4×5、5×7、8×10英寸以至于更大,對于愛好者,4×5其實就夠了。原因在于放大24英寸以內(nèi)的照片,放大倍率在4-5倍很合理,而且能使 用更廣泛的鏡頭,此外4×5的技術調(diào)整功能也最方便,體積相對也小,選擇余地也大——林好夫、仙娜、申豪等等都是不錯的機器。8×10的適用性相對就差多 啦,只適用于特定領域,這有其道理。 超大畫幅如12×20、16×20、20×24英寸雖然有諸多限制,但其意義遠遠超過8×10。8×10一般要經(jīng)過放大,而12×20主要是印相制作黑白 照片,其無與倫比的影像質(zhì)量完全是另外的一個天地,不親眼所見是難以體會的。筆者認為,業(yè)余愛好者拍彩色照片用4×5足矣,拍黑白就最好一步跨過 8×10,直接用12×20或16×20。從數(shù)碼角度看大畫幅的生命力依然存在,把CCD的面積做到12×20英寸要走的路還很長,甚至根本不會去走,而 數(shù)碼取代135,也許就是今天或明天的事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