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隨便找些中國人來,敞開心扉地談談對中國教育的看法,估計沒有幾個不抱怨的。競爭過于激烈,學業(yè)負擔太重,教育資源不公,擇校令人傷神,種種矛盾引得民眾普遍不滿,國民教育體系備受責難。
   
人們先是指責應試教育,強烈要求改革,于是乎“素質教育”粉墨登場。大家搖著彩旗唱著贊歌,預祝教改的成功。豈料想轟轟烈烈之后方才發(fā)覺這只不過是一場并不高明的舞臺表演。有識之士就將矛頭指向那喝動千軍萬馬的的高考。曾經(jīng)輝煌的高考體制此時成了廣場上的痰盂,人人皆可以口水對之。有人要廢除,說廢了學生將不再勞累;有人說不能廢,廢了就沒有公正可言。有人倡導高校自主招生,有人提出附加面試。你爭我辯,不亦樂乎。
   
那么,中小學生太過勞累的根源何在?
   
在我看來,高校建設的嚴重滯后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
   
我們先來推理一番,小學生追求高分,又是報班又是拿證,為的啥?為的是能進更優(yōu)質的初中;初中學生拼了命地學習,為了啥?為了進更優(yōu)質的高中,高中學生直接面對高考,按說現(xiàn)如今上個大學不是什么難事,高校錄取率百分之六十多呢,可是大家卻是鉆尖了腦袋要上一本、上名校,這是為什么?因為二本三本畢業(yè)后工作難找,甚而至于畢業(yè)等于失業(yè)。這又是為何呢?用人單位干嘛只喜歡要一本的名牌的呢?單單是追求名氣嗎?也不盡然,他們會說,普通高校畢業(yè)的學生能力不夠,不能勝任呀。可是,問題是普通的二本三本也是高校呀,名牌大學設的專業(yè)他們不也都有嗎?怎么會學生在里面學了四年出來什么都做不了呢?這可就見出問題的癥結所在了,我們的大量的二三流高校的教學質量太差!
   
依我看,我們的義務教育優(yōu)于高中教育,高中教育優(yōu)于本科教育,本科教育優(yōu)于碩士教育,碩士教育優(yōu)于博士教育。中國教育這座金字塔是越往上去越渣。所以我們一直培養(yǎng)不出出類拔萃的世界頂尖人才。
   
不妨比一比我們和西方的高校,人家的大學教授搞科研、出成果,我們的大學教授搞經(jīng)濟、求烏紗;人家的科研經(jīng)費講規(guī)范、重成果,我們的科研經(jīng)費講關系、重利益;人家的大學學術氛圍自由進取,我們的大學學術氛圍蒼白無序。走出高校大門,除了一紙加了鋼印的本本,青年們幾乎什么也沒得著。用人單位埋怨不斷,無奈之下選擇名校學生,相對而言好那么一點點。就這樣,大批的二流三流高校畢業(yè)學生在人才市場亂撞,好似一群群無頭的蒼蠅。
   
二三流的高校畢業(yè)學生如此不受待見,于是成千上萬的學生瞄著名校干,高考之橋上仿佛炸了窩似的,那叫一個慘烈呀!一題一題地搏,一分一分地爭,為了那幾張薄薄的高考試卷,累死多少英雄好漢!
   
我們設想一下,假使我們的高校優(yōu)質者普遍,畢業(yè)學生能力強,就業(yè)難度小,那我們就沒必要非名牌不上,上哪個大學都一樣,將來的發(fā)展各有天地,你想想,高考還會如此激烈嗎?中小學教育還會如此緊張嗎?競爭雖說還有,然則心態(tài)平和了,教者和學者都會從容起來,素質教育自然也可以落到實處。唯其如此,中國的教育才會走出怪圈,步入一個良性的循環(huán)。
   
所以,若要在中國進行真正的教育改革,那么非得從高校入手方可??墒牵@一天何時才能到來呢?中國猶如一片偌大的森林,教育只是其中眾多樹木中的一棵,如想改變它,怕是要將整片森林換個面貌才行呢。
   
真不知我們可憐的孩子們還要累到幾時。 (金色秋風原創(chu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