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汾是帝堯故都,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在這里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從臨汾城出發(fā),向西南行駛25公里,便是云纏霧繞的姑射山。她像一個睡意未醒的仙女,披著蟬翼般的薄紗,脈脈含情,凝眸不語地停臥于呂梁山南麓;她莊嚴古樸,奇拔俊秀,為這座古城筑起一道不可或缺的亮麗風景。 最早去姑射山,還是上世紀80年代初。后來,又去過幾次,那里的美情勝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姑射山最高峰海拔1418米,總面積40余平方公里,由50余處自然和人文景觀構成的南仙洞、北仙洞、云霧寺三大古建筑群,是我省1987年首批公布的風景名勝區(qū)。 姑射山歷史悠久,歷來是高人逸士隱居的山澤和仙家修真養(yǎng)性之道教勝地。古代道教學派代表人物莊子曾在其名篇《莊子·逍遙游》中這樣記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因而,姑射山便成為神仙與美女的喻指。多少年來,她如同一個睡美人,靜靜地躺在那里,任日月輝映著秀容,任微風撫弄著仙姿,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只有偶爾涉足的人們,才可有幸親眼目睹其獨特的靈光秀色和神澗仙洞。 據記載,秦漢以后,佛教傳人,佛教俱興,姑射山便以其雄麗多姿,譽滿海內,歷代尋仙修道之士紛至沓來。相傳,唐武則天時代,家居浮山的“八仙”之一張果老曾在這里修道成仙;宋徽宗趙佶曾駕臨此山,騎馬繞姑射山一周15余公里,詔令劃為景區(qū),并頒賜“神居洞”和“崇道廟”之名,有碑記為證。 這是一個桃紅柳綠的春天。深藍的天空上飄飛著幾絲淡淡的白云,山野顯得特別廣闊、靜穆。我們的車子沿著逶迤綿延的公路,在不知木覺間;剛剛翻過白石嶺,就躍進了墨的如云、翠的如織的巨幅圖畫中。只見姑射山風景名勝區(qū),植被豐茂,群峰疊起,峭壁聳立,云霧環(huán)繞,風光旖旎。放眼遠眺,青山幽谷、叢莽綠障與紅墻碧瓦、殿閣亭臺交相輝映,真可謂奇妙的人間仙境之地。隔著兩壁陡峭的深澗,可攬南仙洞的秀色,卻遲遲不能‘近前。即使這樣,此刻,我似乎已經完全融化到姑射山那神奇的魅力之中了。只可惜的是,北仙洞已洞壁坍塌,所存寥寥,究竟荒蕪于何年何月,無人查證。作為—種藝術、一段歷史、一個傳說,只能是留存在記憶之中了。 車子顛簸了半天,終于到達了溝底。山溝里溪流旋轉,奔騰跳躍,叮咚作響,仿佛唱著一首優(yōu)美的抒情歌曲。我走下車,彎腰掬了一捧潔凈的溪水,涼涼的、滑滑的,有一種十分舒服的感覺。據說,此溪水源于幾公里以外的“龍子泉”。傳說,一老婦在野外拾一石卵,持歸育之,得小兒名橛兒,恰逢劉淵征民夫筑陶唐金城,晝筑夜毀,橛兒應募,化龍前行,讓其母撒灰,沿灰紅筑城,一夜而就。劉淵妒其能,欲誅之,追至姑射山麓,橛兒顯露原形,變成一條金龍,鉆向山腳石隙,劉淵拔劍斬之,截斷龍尾,血流泉涌,遂成“龍子泉”。唐朝在此建龍子祠,奉祀龍子神。此溪水之所以澄清透明;涼爽滑溜,想必是浸染了金龍精血之故吧。 跨過溪水,沿山道前行不大一會兒,便進入了南仙洞之界。首先映人眼簾的是山門兩側紅褐色的柱子上的那副楹聯:軒轅問政伊即訪賢莊子經載神居處,唐宋興道明清盛佛徽宗駕游姑射山。這副對聯真是飽含著南仙洞幽深玄秘的悠久歷史,浩如煙海的文化背景啊! 進入山門,3個似是而非的大字又赫然在目。見我疑惑不解,導游小姐微微一笑說:“這是仙界之字,即‘非人間’?!编?,我恍然大悟,已進入了仙境之所! 抬頭觀望,這里的建筑風格與我所見過的眾多人文景觀大不一樣。整個仙洞建筑,大都是依山體崖洞為基,一半鑲嵌在里面,一半懸掛在外邊。洞中建廟,廟中藏洞,洞廟相連,渾然一體的奇特建筑結構,令人耳目一新。置身于這構思奇妙、巧奪天工、別有洞天的“仙界”,怎一個“嘆”字了得! 在“靠山廊”下的小院內,我尋覓了好大一會兒,也未發(fā)現攀上幽洞殿堂的路徑。正當我為此景觀可望而不可及感到憂慮時,導游小姐仿佛看出了我的心思,沖我莞爾一笑,甜甜地說:“這樣的地方,如不能近前,豈不是一大遺憾?請隨我來?!闭f罷,引我們由閣下洞口進入,腳踩曲折迷離的陡峭石階,手扶幽暗迂回的清涼石壁,氣喘心跳地攀登而上,果然“柳暗花明”。此閣始建于1300年前的唐武德年間,正中供奉著觀音菩薩。兩旁塑有送子娘娘、十二手觀音、道教中的哼哈二將、佛教中的黑虎靈觀,還有掌管南北方的各路神仙。閣內,珍藏著宋徽宗駕游姑射山的碑刻。這秀麗的樓閣,不僅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豐富奇特的想象力,而且也承接著悠悠千載的燦爛歷史文化,堪稱古代建筑藝術之珍品。 立于閣前,極目四望,神澗峭壁,蒼山古樹,盡收眼底。不時有三五成群的鳥兒在任意翻飛,偶爾的幾聲嗚叫,將寂靜神奇的山野唱得更加清亮迷人,將輕松愜意的游人唱得更加心曠神怡。難怪文人騷客來到這里,對景抒情,寫下許多動人的詩篇。唐代秦少游曾云:“超然自有姑射姿,回看粉黛皆塵俗?!痹鯋猎疲骸坝膸r洞如瞰陰壑,洞口飛甍駕虛閣。真仙乘龍今何在?香火千年事如昨。”由此讓我想起了那些“名山大川”,它們與天然雕琢的姑射山相比,不是有不少的遜色之處嗎?! 順著綠陰掩映的小道前行,便可至大雄寶殿。它坐西朝東,氣勢雄偉,是這里的主要建筑。殿內供奉著金碧輝煌的如來佛、毗羅佛、阿彌陀佛3位佛祖,還有觀音、地藏菩薩等彩塑像。據說,在繁星點點或皓月當空的夜晚;抬頭觀望,可見大殿正上方有北斗星朗照,這足以說明古人建廟選址的考究。 在大雄寶殿左上方的半崖峭壁上,有一個2米見方的小洞。洞前有半截已經干枯的松樹根,洞內塑有鹿女像。導游小姐講,這就是令人神往的鹿仙女的傳說中,堯王與鹿仙女的會面處。鹿仙女原出自佛教故事,說鹿生一女,惟腳似鹿,由南窟仙人撫養(yǎng)成人,因南窟火種熄滅,南窟仙人讓鹿女到北窟去借火種,北窟仙人讓鹿女繞舍七匝,步跡皆成蓮花,遂攜火種而去。后來,堯王巡游途中,偶遇身駕祥云,手持火把,為民間撒布火種的鹿仙女,為其美貌賢德所動,追至姑射山。鹿仙女藏于洞中松樹后,含羞梳妝,不小心碰響松樹枝葉,被堯王發(fā)現。鹿仙女為繁枝茂葉不能掩其芳體而怒擲梳子,由于仙力所至,松樹被折斷,僅留下此枯根。在大雄寶殿右側,有“鹿仙女洞”,人們傳說鹿仙女與堯王就是在此仙洞中喜結良緣的。由此,開了民間婚禮之洞房花燭夜習俗的先河。堯王與鹿仙女成婚的這“天下第一洞房”,即為姑射山的一大景觀,也是如今新人結婚時“洞房”的來歷。 姑射山南仙洞最有名的景點當為“神居洞”,相傳是鹿仙女的居住之處。洞口掩映在山崖中腰綠陰叢中,精美的瓦檐高懸崖壁,里面是寬、深均約30米,高約3米的天然溶洞。洞中育山,名為“三十三天”。洞前中央處建有小廟一座,89尊三教九流神道塑像匯集其上。至高無上的是高深莫測、身披大紅袈裟的“如來”佛祖;最貼近底層的是人類開祖——堯舜禹3位部落首領,以及與堯同稱為“五鳳”的4位臣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皆有飄然出世之態(tài),蔚為奇觀。我由衷感嘆:“這里真是民間傳說的薈萃,神話故事的源泉?。 睆R后自左而右分別藏有“陜西洞”、“纏腰洞”、“小天庭洞”等。在“陜西洞”口,塑有一老嫗攜黃狗像,只見她面朝洞口,長跪而望。導游小姐解釋說,老嫗的兒子一日途經此洞,發(fā)現洞口金光萬丈,便不顧母親的再三阻攔,帶著黃狗進洞探險,從此杳無音信。終于有一天,黃狗帶回信來:兒子在陜西,賺得錢后便歸。打那天起,老母親便帶著黃狗日夜守望于洞口。然而,一直到人狗均化為石頭,兒子也未能歸。聽著這凄美動人的傳說,一陣悲傷襲上心頭,我的眼睛濕潤了。該洞是否能通往陜西,無人知曉。據說,古代亦有好奇探險者進洞探秘,終未返回。人們猜想可能是死于洞內的毒蛇、蝙蝠、死氣等等。因而,干百年來,該洞始終成為一個充滿神話色彩的謎團。 走出洞來,只見斜坡上長著兩棵奇樹,一棵叫做“豺皮榆”,樹身斑斑點點,黑白相間,形似豹皮故名,說是唐代張果老隱居此洞時所栽。另一棵叫做“鳳凰柏”,形似鳳凰,鳳頭高揚,鳳尾垂散,雙翅平展,躍躍欲飛。古人曾盛贊:“仙洞最佳處,神洞最絕奇。” 惜別姑射山,已是余輝橫照的傍晚。暮靄中,神奇的姑射山漸漸遠去。而姑射山那優(yōu)美的自然景色,那拂動的靈光仙氣,那迷人的傳說故事,那獨特的文化內涵,卻深深地銘記在我的心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