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轉載]補陽還五湯的臨床應用!

 事不宜急緩則圓 2012-09-04

 

補陽還五湯第一次改良:就補陽還五湯而論, 《醫(yī)林改錯》劑量為:黃民 50~100 克,當歸 10 克,赤芍 7.5 克,地龍 5 克,川芎 7 克,桃仁 5 克,紅花 5 克,同樣用于中風(ct 診斷 腦血栓形成) ,中老年體質較好而無其它器質性病變的病人連用兩周卻不顯效.通過劑量改 良為:黃芪 500 克,當歸 20 克,赤芍 20 克,地龍 25 克,川芎 20 克,桃仁 20 克,紅花 50 克,陳皮 20 克,用藥 5 劑后大有成效.

補陽還五湯第二次改良:通過大量的(近 100 例同類病人)臨床應用,經改良后的補陽還五湯尚有不足之處.中醫(yī)認為腦血栓形成,腦梗塞和腦血管痙攣病人,均屬中風的中經絡范疇,中風病因是風痰入絡而致瘀血阻滯.所以,又改良為:黃芪 500 克,當歸 20 克,赤 芍 20 克,地龍 25 克,川芎 20 克,桃仁 20 克,紅花 50 克,陳皮 20 克,僵蠶 20 克,蟬衣 50 克,防風 10 克,荊芥 10 克,半夏 10 克,而后又用于臨床,效果更加顯著,甚至無后遺 癥. 補陽還五湯功用是補氣,活血,祛瘀通絡,生用黃芪大劑量則力專而行走,周行全身, 大補元氣而起痿廢.配其它六味活血,祛瘀之藥不在于逐瘀,而在于活血通絡,所以,用大劑量黃芪為主藥的目的,就是用補氣來行血通絡,第二次改良再加上搜風祛痰之藥,效果更是顯著.筆者僅僅把補陽還五場的個人應用體會介紹給大家,目的在于拋磚引玉,啟迪廣大醫(yī)務人員能研究出更多更好的妙方,服務于廣大患者.

     我在臨床治療基本是每一個月都要用到補陽還五湯,因為,這幾年我的只要治療的病人大部分是心血管有毛病的。我現在談兩三個病例大家指點。一個是出家人,男 65歲,左手整個發(fā)褐不靈活,三劑有效,八劑痊愈。第二個,是我們這里公安局長的父親68歲,中風八年,三個月可以下地,自己照顧自己。第三個是現在治療的一個南下干部是北方的人,在我們南昌工作。女70多歲,用了七劑效果好,現在改地黃引子加減,還在治療中。我說這些就是將我臨床的經驗告訴大家,只要是癥符合,就可以大膽用,用我父親的一句土話來說:“黃芪。葛根等是飯藥”話糙理不糙,哈哈,見笑了!另外,前幾天我還有用在一個福建老干部出現中風預兆,手麻,眼睛花,走路不穩(wěn)定。三劑就好,這個這是電話開方。另外告訴大家的是黃芪是先煮代水煎其它的藥。

                   關于補陽還五湯結合針灸治療中風臨床操作:

  1.中經絡

  [治則]  疏通經絡,行氣活血。

  [處方]  內關、三陰交、極泉、尺澤、委中。

  [加減]  肝陽暴亢加太沖、太溪;風痰阻絡加豐隆、合谷;痰熱腑實加曲池、內庭、豐?。粴馓撗黾幼闳?、氣海;陰虛風動加太溪、風池;口角歪斜加頰車、地倉;上肢不遂加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加環(huán)跳、陽陵泉、足三里、風市;頭暈加風池、完骨、天柱;足內翻加丘墟透照海;便秘加水道、歸來、豐隆、支溝;復視加風池、天柱、睛明、球后;尿失禁、尿潴留加中極、曲骨、關元。

  [操作]  內關用捻轉瀉法,持續(xù)運針1~3分鐘;刺三陰交時,沿脛骨內側緣與皮膚成45°角,使針尖刺到三陰交穴,用提插補法;刺極泉時,在原穴位置下兩寸心經上取穴,避開腋毛,直刺進針,用提插瀉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脹和抽動感為度;尺澤、委中直刺,提插瀉法,使肢體有抽動感。

  2.中臟腑

  [治則]  醒腦開竅,兼開竅啟閉,回陽固脫。

  [處方]  水溝、內關。

  [加減]  閉證加十二井穴、合谷、太沖;脫證加關元、氣海、神闕;呼吸衰竭加氣舍。

  [操作]  內關用捻轉瀉法,持續(xù)運針1~3分鐘;水溝用雀啄法,以患者面部表情出現反應為度;十二井穴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太沖、合谷用瀉法,強刺激。關元、氣海用大艾炷灸法,神闕用隔鹽灸法,直至四肢轉溫為止。

  適宜技術

  1.平衡針法

  [取穴]

  (1)上肢屈肌側:極泉、尺澤、大陵。

  (2)上肢伸肌側:肩髃、天井、陽池。

  (3)下肢伸肌側:血海、梁丘、照海。

  (4)下肢屈肌側:髀關、曲泉、解溪、申脈。

  [操作]  患者取仰臥位,患側上肢置體旁,手臂伸直,掌心向軀干;患側下肢自然伸直,腘窩處墊高15厘米左右,支撐踝關節(jié)保持中立位。

  [手法]

  弱化手法:先取上肢屈肌、下肢伸肌側穴位,消毒穴位后,快速刺入各穴,得氣后每穴行柔和均勻的捻轉手法一分鐘。技術標準:進針動作輕柔,快速刺入皮下,捻轉角度為90°±,頻率為60±次/分,以不出現肌肉抽動為度,出針輕慢。

  強化手法:取上肢伸肌、下肌屈肌側穴位,常規(guī)消毒,快速刺入各穴,得氣后每穴行較強的提插捻轉手法一分鐘。技術標準:進針動作柔和,快速刺入皮下,根據肌肉豐厚度,提插幅度1~3厘米,頻率為60次±/分,捻轉角度為180°±,頻率為60次/分,以出現較強針感為度,出針較快。

  留針30分鐘,出針前分別用上述手法運針一分鐘,每日一次。10天為一療程,療程之間隔兩天,連續(xù)治療觀察3~4療程。

  2.頭穴透刺

  [處方]

  意識障礙較輕:神庭透上星、太陽。

  精神癥狀:神庭透上星、曲差透五處、本神。

  頭痛:太陽透上關、風池。

  尿便障礙:四神聰透百會。

  失語:風府透啞門。

  面癱:地倉透頰車、下關。

  吞咽困難:廉泉、金津、玉液、海泉、風府、風池、翳風等。

  癱瘓:百會穴透太陽穴連線平均分4段,依次分別針4針。

  感覺障礙:絡卻透承靈透懸厘。

  眼球運動障礙:印堂、太陽。

  [操作]  采用快速進出針、快速小捻轉間斷針刺方法。以28號1.5寸針灸針首先垂直刺入皮下或頭皮帽狀腱膜下后,以15°角的針刺方向沿頭皮或皮膚輕微、快速、不捻轉刺入一寸。太陽、風池、下關、廉泉、金津、玉液、海泉等穴位按選穴方向采用快速直刺或斜刺,刺入一寸。采用快速捻轉實行針刺手法的同時,患者主動或被動地進行運動、語言、吞咽等神經功能鍛煉。每日治療一次,每周6次,每周停針一天,28天為一療程。

  其他療法

  1.頭針

  [取穴]  頂顳前斜線,頂旁1線,頂旁 2線。

  [操作]  選毫針與頭皮成30°角入頭皮下,快速捻轉2~3分鐘,每次留針30分鐘,留針期間反復捻轉2~3次。行針后鼓勵患者活動肢體。隔日一次,30次為一療程。適用于恢復期或后遺癥期。

  2.穴位注射

  [取穴]  風池、肩髃、臂臑、曲池、外關、腎俞、伏兔、足三里、飛揚、懸鐘。

  [操作]  每次選用2~3穴,諸穴交替使用。中藥制劑可選當歸、丹參、紅花、黃芪、夏天無、徐長卿等;西藥可選用三磷酸腺苷、煙酸胺、維生素B1、維生素B12、ATP、輔酶A等。每天或隔天一次,每穴注藥0.5~2毫升。每天或隔天一次,5~7次為一療程。D4

本文來自: 華夏中醫(yī)論壇(http://bbs./) 詳細文章參考:http://bbs./thread-55995-1-4.html

 

 

         一.腦血管病
                (1)急性閉塞性腦血管病
                            補陽還五湯+四藤湯(紅藤.絡石藤.海風藤.雞血藤)+擴張血管藥+抗凝劑。
                 (2)腦血栓
                         A.(補陽還五湯-赤芍+丹參.桂支.葛根.桑枝.川牛膝.雞血藤.童便引為基礎方)+針灸+低右
                         B.  腦血栓氣虛血瘀型(中風中經絡型)
                              (   補陽還五湯+牛膝.雞血藤.甘草),而中風中臟腑禁用(擴血管強)
                         (3)中風后遺癥
                            A .補陽還五湯+針灸.加減
                          1.語言不利.喉間痰鳴+陳膽星.天竺黃.廣郁金.遠志肉.水節(jié)菖蒲.
                         2.半身不遂+紫丹參.稀蘞草.懷牛膝.大活絡丹
                          3.病肢輕冷不和+紫丹參.大白芍.川桂枝
                          4.口眼歪斜+白附子.炙全蟲.炒僵蠶.
                          5.BP偏高+石決明.稀蘞草.車前子.桑寄生.治療30例.1——2月.有效24例
                        B.腦血管意外后遺癥:補陽還五湯+僵蠶.蜈蚣.甘草等.
                        C.腦出血恢復期(補陽還五湯+黨參.生地.石決明..桑寄生)+針灸。
                        D.腦出血急性期:  
                                                     >  補陽還五湯
                         E.腦出血清醒期:  
                        F.SAH恢復期
                        G.認為2個月療程比較合適
               二.  腦外傷
                      ⑴ 慢性硬膜下血腫(  補陽還五湯-川芎.桃仁.地龍+丹參.地鱉蟲),2——8W
                      ⑵ 1例嚴重腦外傷.顱內血腫.昏迷30天,手術清除血腫200CC仍然不清醒。采用→(補陽還五湯+丹參.杏仁.鮮石菖蒲.廣郁金.炒枳實.淡竹瀝.廣犀角.野人參)。20劑后,意識清醒。
             ⑶ 腦外傷后遺癥:補陽還五湯加味
              三.腦缺氧
                      ⑴ 急性CO中毒缺O(jiān)2性腦?。?補陽還五湯
                       ⑵.CO中毒后遺癥:  補陽還五湯+菖蒲.茯苓.牛膝.佩蘭.苡仁)+針灸。
             四.腦動脈硬化
                    ⑴.腦動脈硬化麻木(補陽還五湯 -地龍+丹參.陳皮.雞血藤.半夏.膽南星)。
                    ⑵.腦動脈硬化眩暈.腦中空虛.思維遲鈍.健忘(補陽還五湯+升麻.葛根)
              五.坐骨神經痛:
                           補陽還五湯 +黨參.雞血藤.桂枝.甘草。
                    加減:
                              A.脾胃虛弱+白術.茯苓.山藥.山查.陳皮等.
                              B.肝腎陰虛+枸杞子.虎骨.菟絲子.棗皮.牛膝.龜板.女貞子.
                              C.氣虛血虛明顯+首烏.阿膠.熟地.黃精.茯苓
                              D.風勝+羌活.防風.秦艽.烏梢蛇.
                              E.寒勝+生烏.細辛
                              F.濕腫+苡仁.通草.桑枝.畢懈.
                              G.痛勝伸屈不利+川斷.木瓜.元胡.川楝子.
                        服藥8——25.100例  98%有效
             六. 神經衰弱
                      ⑴ 120例.氣虛血瘀者19例用補陽還五湯;痰瘀互蘊者用血府逐瘀湯加導痰湯化裁。
                      ⑵外傷后神經衰弱綜合征(黃芪.地龍.防風.石菖蒲.麝香.老蔥.生姜),20劑后痊愈。
             七. 小兒麻痹癥
                       ⑴.補陽還五湯+淫陽合:
                                                           加減:
                                       A.癱瘓早期+全蟲.蜈蚣
                                      B.上肢癱+桑枝
                                      C.下肢癱+牛膝.
                               服藥25——85天不等,都有效
                       ⑵.一例重癥小兒麻痹癥,四肢癱,呼吸麻痹,補陽還五湯加味,間歇使用半年,痊愈。
             八.   其它
                      ⑴.急性脊髓炎,病初夾外邪( 補陽還五湯+靈仙.防風.細辛);
                      ⑵.球后注射藥物致運動眼神經麻痹( 補陽還五湯+VB1.煙酸)20——30天均愈。
                      ⑶.復視(補陽還五湯+益母草.雞血藤.牛膝)
                      ⑷.進行性肌營養(yǎng)不良(補陽還五湯-桃仁+牛膝.西藥),有效。
                      ⑸.震顫麻痹(補陽還五湯+全蟲.蜈蚣.天麻.巴戟天.丹參.木瓜)52劑有效。
                      ⑹.神經根炎后遺癥:補陽還五湯+黨參.白術。
                      ⑺.局限性癲癇:氣虛血虛.筋脈失養(yǎng)用(補陽還五湯+黃芪桂枝五物湯化裁)2月有效。
                      ⑻.末梢神經炎.進行性肌萎縮  補陽還五湯
                      ⑼.GB.補陽還五湯+丹參
                      ⑽.癲癇  補陽還五湯
             注意:1. 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出血性腦血管病恢復.腦血管病后遺癥,以40——60劑為宜。配合西藥更好。  
                       2. 凡是氣虛血瘀的神經科病例均可用。隨癥加減效果更好。

 補陽還五湯的臨床新用。

 

一  雷諾氏綜合征
        孫某,女,32歲,教師。初診2005年11月27日。
        病史:患者因工作單位離家較遠,長期騎助力車上下班。近三年來,時常出現雙手色白,畏冷,麻木,疼痛,受涼時癥狀明顯,冬季尤為嚴重。西醫(yī)診為雷諾氏綜合征。
        治療經過:刻診,雙手色白,局部青紫,麻木疼痛,不能接觸冷水,上班途中疼痛尤為明顯,有時不能完成書寫,得暖后證情略有緩解,體倦乏力,納食尚可,大便時溏。觸摸其手,冰冷異常。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沉緩無力。證屬氣虛寒凝,血脈瘀滯。治以益氣散寒,活血通絡為法。生黃芪60g,當歸12g,川芎 6g,紅花6g,地龍6g,白術10g,姜黃10g,桂枝10g,夜交藤20g,絲瓜絡10g,甘草3g。7付,每日一付,水煎服。囑注意防寒保暖,忌食寒涼之品,常食羊肉。一周后復診,雙手冷痛癥狀有所緩解,青紫已經消退,乏力癥狀亦減輕,食欲佳,大便成形。上方加炮附子5g,先煎30分鐘,14付。三診,雙手已有血色,乏力、怕冷感不明顯,時有麻木及疼痛,可以正常完成課堂板書和作業(yè)批改。舌質淡紅,臺薄,脈和緩有力?;颊邔χ委熓譂M意。改服原方 10付以鞏固療效。
        按:西醫(yī)認為本病以陣發(fā)性四肢肢端對稱性的紫紺、發(fā)白、潮紅,伴有感覺異常及疼痛為主要臨床特征。其病因可能為交感神經活動亢進,使末梢血管收縮,導致局部缺血而形成。本病屬中醫(yī)學“寒厥”范疇。其病機多為素體不足,外感寒邪,留滯血脈,血脈痹阻,氣血不暢,肢端失養(yǎng)所致。治療當以溫陽益氣,活血通絡為法。方中黃芪補氣行血,當歸、夜交藤養(yǎng)血行血,姜黃、桂枝、炮附子溫經通絡,川芎、紅花、地龍、絲瓜絡活血通絡,少量甘草調和藥性為使藥。眾藥合用,陽氣得以溫通,血行得以改善,則病癥自除。
        二  下肢深靜脈血栓
        賈某,女,44歲,個體老板。初診2009年2月12日。
        病史:患者起初因外感發(fā)熱而臥床休息治療,三天后出現左下肢疼痛,呈進行性加重,伴肢體腫脹,至市某醫(yī)院住院治療,經過CT、彩色B超等檢查,確診為左下肢深靜脈血栓,經過溶栓等治療,二周后證情好轉出院。
        治療經過:刻診,左下肢腫脹,疼痛,夜間痛甚,行走不利,體倦乏力,納谷正常,二便調。舌質淡紫,有瘀斑,苔薄,脈象沉細澀。證屬氣虛血瘀,脈道不利。治以益氣活血,祛瘀通絡為法。生黃芪40g,當歸尾10g,川芎6g,赤芍6g,桃仁6g,紅花6g,雞血藤20g,牛膝10g,姜黃6g,地龍6g,元胡 10g,水蛭3g,甘草3g。7付,每日一付,水煎服。一周后復診,下肢腫脹明顯減輕,疼痛緩解,體力有所恢復,可以短距離行走。效不更方,原方繼續(xù)服用。半月后,獨自來診,下肢絡有浮腫,疼痛已除,苔、脈如常。原方加減繼續(xù)服用。二個月后回訪,左側下肢腫脹已除,無疼痛感覺,活動如常。2010年4月 14日,彩超示左下肢靜脈瓣功能異常,未見血栓。
        按:本病屬祖國醫(yī)學之“脈痹”范疇。其病因主要為久臥傷氣,氣血運行不暢,脈絡滯塞不通,營血回流受阻,水液外益,聚而為濕,流注下肢而成。臨床以患肢疼痛、腫脹、皮膚溫度升高、淺靜脈擴張為主要表現。中醫(yī)治療當以益氣活血,祛瘀通絡為法。方中黃芪補氣行血,當歸尾、雞血藤養(yǎng)血活血,川芎、桃仁、赤芍、紅花、牛膝、地龍、水蛭活血通絡,姜黃活血散寒通絡,元胡活血通經止痛,甘草調和藥性。在治療過程中,當防止發(fā)生血栓脫落而產生肺栓塞,故而在治療時不可急于求成,宜圖緩效,方中黃芪劑量不宜過大,同時也要嚴格控制活血藥物的劑量,使已經形成的血栓漫漫消融。
        三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李某,女,72歲,農民。初診2008年11月6日。
        病史:患者1個半月以前出現右腳怕冷,大腳趾疼痛不適,,行走不利,夜間疼痛較劇烈,未予重視,半月前發(fā)現腳趾色暗,局部有滲液。后由其子帶至當地衛(wèi)生院診治,診斷為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經過抗炎等治療,效果不佳,外科建議行截肢治療。
        治療經過:刻診,右腳發(fā)涼,色青,不能行走,右側大腳趾色黑壞死,破潰,有滲液,腳部疼痛劇烈,夜間因疼痛而不能入睡。食欲不佳,大小便尚調。舌質絡紫,舌苔薄白,脈沉細無力。證屬氣血瘀滯,脈絡閉阻。治以益氣溫陽,活血祛瘀為法。生黃芪80g,當歸尾10g,川芎10g,桃仁10g,紅花10g,地龍 10g,赤芍10g,白芍20g,元胡20g,姜黃10g,桂枝10g,忍冬藤30g,牛膝10g,甘草5g,7付,每日一付,水煎服。一周后,其子來訴,服藥后疼痛大減,夜間已經能入睡,壞死腳趾局部滲液明顯減少。原方加減,繼續(xù)服用30余劑。三診,患者右腳膚色正常,無畏冷感覺,疼痛已除,壞死部位創(chuàng)面已經愈合,局部色澤略暗,能夠拄拐杖而行。
        按: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好發(fā)于四肢末端,尤已下肢多見,初期局部怕冷,皮膚顏色蒼白,繼則疼痛劇烈,壞死發(fā)黑,甚至脫落。此病祖國醫(yī)學名為脫疽,早在《黃帝內經》一書中即有:“發(fā)于足趾,名脫癰,其壯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斬之,不則死亦”的記載。其病因主要為脾腎不足,寒濕侵襲,凝滯脈絡所致。治療當以補氣通陽,活血化瘀為原則,努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壞死肢體的創(chuàng)面愈合。用藥方面遵循補陽還五湯之方意,重用黃芪補氣行血;當歸尾補血活血;川芎、赤芍、桃仁、紅花、牛膝、地龍活血化瘀;桂枝、姜黃溫通陽氣,活血散寒;白芍、元胡止痛;少量甘草以調和藥性;忍冬藤清熱解毒,兼通經絡,以防治局部感染。
        小結: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補陽還五湯重補氣以促血行,此為立方之本意,故而在臨床使用上一定要抓住氣虛血滯這一主要病機,隨證加減,不可拘泥于西醫(yī)所診之病,只有辨證準確,用藥得當才能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風3克,服四五劑后去之;如已病三兩個月,前醫(yī)遵古方用寒涼藥過多,加附子12~15克;如用散風藥過多,加黨參10~15克。

 

 

使用注意

  1)本方證是由于氣虛血瘀所致,以正氣虧虛為主,原書稱為‘因虛致瘀’,故生黃芪用量宜重(可從30~60g開始,效果不顯,再逐漸增加),祛瘀藥宜輕。

  2)使用時,以病人清醒,體溫正常,出血停止,脈緩弱者為宜。

  3)使用本方,需久服緩治,療效方顯。愈后還應繼續(xù)服用一段時間,以鞏固療效,防止復發(fā)。

  4)高血壓患者可用,但正氣未虛者慎用,陰虛陽亢,或陰虛血熱,或風,火,痰,濕等余邪未盡者,均忌用。

  方歌

  補陽還五赤芍芎,歸尾通經佐地龍,四兩黃芪為主藥,血中瘀滯用桃紅。

編輯本段

補陽還五湯的臨床運用

  補陽還五湯出自清代王清任著《醫(yī)林改錯》一書。由黃芪、赤芍、川芎、當歸、地龍、桃仁、紅花七藥組成。方中重用黃芪補氣,與活血化瘀藥配伍,功在益氣活血,主治氣虛血瘀之中風。筆者根據其益氣活血通絡功效,廣泛用于臨床難治之癥,常獲良效,舉隅如下。

  1 腦血管病后遺癥

  石某,男,55歲。

  患者因腦血栓住院搶救治療后,右側肢體癱瘓不用。語言謇澀,胸悶不適,喉間痰聲漉漉,伴關節(jié)腫痛,舌苔薄膩邊有紫斑,脈弦滑。此乃氣虛不能運行血液,痰瘀阻于脈絡,擬補陽還五湯合開竅化痰。

  黃芪60g,當歸5g,赤芍10g,紅花5g,桃仁6g,川芎8g。

  地龍10g,牛膝10g,川菖6g,膽星10g,丹參15g。

  經上藥加減進治30劑,下肢已恢復功能,能親自步行至門診治療。上肢雖能活動,但持物仍欠自如,言語也已正常。

  按:中風后遺,有虛有實,本例患者形體較豐腴,胸悶生痰,但因病情危重搶救,元氣已損,因而辨證氣虛痰瘀阻絡成立,故在益氣活血之中配以化痰開竅通絡,改善局部循環(huán),恢復血液流動及血管壁彈性,使偏廢之肢體恢復較快。本方運用時應注意黃芪之用量大而當歸輕。

  2 麻痹性震顫

  何某,男,70歲。

  患者有高血壓病史。診時四肢麻木,震顫不止,雖能站立,但不能開步,上肢抖動致不能持物。伴眩暈,神倦,氣短懶言,心煩,夜臥不安。舌紅少苔邊紫,脈弦細。證屬氣虛血瘀,風動絡阻,治當益氣活血化瘀定振,擬補陽還五湯加育陰祛風。

  黃芪50g,赤芍10g,當歸6g,紅花6g,桃仁6g,川芎6g。

  地龍10g,蜈蚣2條,棗仁10g,石斛15g,鉤藤20g,僵蠶10g。

  上藥服15劑,震顫大減,已能步履,上肢持物也漸正常。

  按:麻痹性震顫也屬中醫(yī)“中風”范圍?!蹲C治準繩》謂:“筋脈約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風之象也?!北静∑浔練馓撗觯錁嗽诟?。氣虛血阻,肝陰失養(yǎng),腦海失養(yǎng),顫振作矣。故用益氣活血平肝熄風而獲效。

  3 蛋白尿

  吳某,女,30歲。

  患者慢性腎炎史,水腫、蛋白尿反復難愈,而轉中醫(yī)治療。診時見下肢浮腫,眩暈,神倦,氣短乏力,口淡,身酸,小便少而濁,舌淡苔薄邊微紫,脈細數,尿常規(guī)檢查見蛋白+++,管型細胞++,證屬氣虛精衰,運化失職,治當補氣活血,益精利水,擬補陽還五湯加減。

  黃芪30g,當歸6g,白芍10g,地龍10g,紅花5g,桃仁5g。

  川芎6g,女貞15g,苡米20g,豬苓15g,茯苓10g,澤瀉10g 丹參15g。

  上藥加減進治一個月,水腫盡消,尿檢蛋白、管型已正常。終以金匱腎氣丸固本,隨訪一年未復發(fā)。

  按:慢性腎炎是欠病入絡,腎氣衰微,瘀血阻滯,導致腎小球濾過率下降,因而患者長期蛋白難以消退,以微循環(huán)障礙理論指導,運用補陽還五湯一面大量補氣,增強細胞免疫和增加抗體形成。而活血化瘀則能改變血流粘滯度,疏通腎毛細血管,抑制腎炎發(fā)展,因而蛋白尿就能控制。

  4 眩暈(頸椎病)

  沈某,男,75歲。

  患者因頸椎病退行性病變而眩暈反復難愈。就診時見眩暈如坐舟車,上肢麻痛,時有失眠,神疲,惡心,生痰,舌苔薄邊有瘀紫,氣虛血瘀而使脈絡受阻,清陽不升,擬補陽還五湯加味:

  黃芪30g,赤芍10g,當歸6g,紅花5g,桃仁5g,川芎6g。

  地龍10g,天麻5g,法夏10g,葛根10g。

  上藥加減服用20劑,眩暈未見發(fā)作。

  按:“無虛不能作眩”,頸椎退行性病變之眩暈多發(fā)于老年者,蘭時腎氣衰,脈道不暢,血液不能上奉于腦,致腦失濡養(yǎng)而成眩。故用補陽還五湯益諸臟之氣,活一身之血,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神經功能恢復,而收滿意療效。

  5 聲帶結節(jié)

  林某,女,25歲。

  患者從事聲樂工作,每當歌唱頻繁時即聲音嘶啞,經多方治療未見顯效。聲音嘶啞時輕時重,咽干口燥,伴眩暈,身酸,偶有生痰,月事不調,舌淡少苔,脈弦細。經省某醫(yī)院檢查確診為聲帶結節(jié),中醫(yī)診為氣虛血瘀,脈絡不利,上結咽喉,治宜益氣活血,化瘀利咽。

  黃芪30g,當歸6g,赤芍10g,丹參15g,地龍10g,桃仁6g。

  紅花5g,麥冬10g,千張紙10g,桔梗10g,僵蠶10g,甘草5g。

  上藥治療半個月,聲音正常,并能登臺演唱,未見嘶啞出現。

  按:素體虛弱,長期高歌,暗耗氣血,血液運行不利,脈絡血瘀,治療當用益氣化瘀,通絡散結,余悟補陽還五湯可治中風之失語,故也可用于結節(jié)性之聲嘶。果獲效。

臨床上難治之證,總是患病時間長,纏綿難愈,勢必久而耗氣,氣虛則血瘀,因而應用補陽還五湯,藥證相符而獲效。但使用本方時應注意辨證準確,如屬病實則非本方所宜.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