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原平——崞縣考

 黑老趙 2012-09-03

原平——崞縣考

(2011-10-05 00:56:09)
標簽:

雜談

       
                                    原平——崞縣考


                                     郡縣制源流
       作為山西原平人,對原平歷史一直知之甚少,只知道原平原來叫崞縣,后來知道,崞縣最早在現(xiàn)在的渾源縣,西晉時才由劉琨遷過來。再后來,建國以來第一本《原平志》(1990年)出來了,對原平歷史有了進一步了解。近來,接了些史志方面的活兒,不免要搜集資料,翻古籍、查網(wǎng)絡,自然接觸到關于原平崞縣的一些東西,這一翻查,反而讓我更加糊涂。網(wǎng)絡自說自話,糾纏不清倒也罷了,一些史志上竟也互相矛盾,特別是崞縣西晉遷到原平境內到隋大業(yè)二年正式命名崞縣這段時間的原平與崞縣的歷史更是夾纏不清。我這人有點原平人的執(zhí)拗,死犟,有問題總想弄個水落石出,今年以來,整整半年多時間即糾纏于這個問題中,不能自拔。我就不信這羊不吃麥子,順垅垅竄,非弄它個明白不可。
       說的是原平——崞縣考,話卻不妨說得遠點,索性來個追根溯源,也不枉了我半年辛苦。
       據(jù)史書記載,中國古代縣一級的的行政單位是從商朝開始的,商王朝在直接控制區(qū)設置“邑”,作為行政區(qū)劃單位,邑設置“族尹”進行管理。周王朝實行分封制,諸侯封地稱為“國”,諸侯國內也實行分封,諸侯把土地分給卿大夫,稱之為“邑”,卿大夫把土地分封給“士”,稱為“祿田”?!肮池?,大夫食邑,士食田,庶民食力”(國語·晉語)。所以后來,邑縣連稱互解。
       縣字通懸,《說文》“縣”字解,曰:“天子畿內,縣也。”西周時期,周王的食邑叫王畿或國畿,畿內的土地與周王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即懸在一起,也即拴在一起,所以叫縣,《禮記·王制》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這個縣字。如“天子之縣內,方圓百里之國九……”、“天子之縣內,諸侯祿也……”等。查史書,最早有文字記載的“縣”名,在春秋時晉國,《左傳·襄公三十年》(公元前545年)“三月癸未,晉悼夫人食輿人之城杞者。絳縣人或年長矣,無子,而往與于食?!薄摆w孟問其縣大夫,則其屬也。”“遂仕之,使助為政。辭以老。與之田,使為君復陶,以為絳縣師,而廢其輿尉。”這就是說,在此之前,早有絳縣,縣為大夫封邑,而晉侯可以派吏往仕。又《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晉頃公之十二年(前514年),“秋,晉韓宣子卒,魏獻子為政,分祁氏之田以為七縣,分羊舌氏之田以為三縣。司馬彌牟為鄔(今介休)大夫,賈辛為祁(今祁縣)大夫,司馬烏為平陵(亦曰太陵,大陵,今交城縣境)大夫,魏戊為梗陽(清源縣)大夫,知徐吾為塗水(榆次)大夫,韓固為馬首(今壽陽)大夫,孟丙為盂(今大盂)大夫,樂霄為銅鞮(今沁縣)大夫,趙朝為平陽(今臨汾)大夫,僚安為楊氏(楊氏縣)大夫。謂賈辛、司馬烏為有力於王室,故舉之;謂知徐吾、趙朝、韓固、魏戊,餘子之不失職,能守業(yè)者也;其四人者,皆受縣而後見於魏子,以賢舉也?!薄蹲髠鳌ぐЧ辍罚ㄇ?93)趙簡子伐鄭,對部下說:“今鄭爲不道,棄君助臣,二三子順天明,從君命,經(jīng)德義,除詬恥,在此行也。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士田十萬,庶人工商遂,人臣隸圉免?!边@里不僅有“縣”還有“郡”,而郡小于縣——“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雖然有郡縣,但仍是分封大夫。
       也有人認為,最早創(chuàng)建“縣制”者,是楚國?!蹲髠鳌でf公十八年》(前676)“初,楚武王克權,使斗緡尹之。以叛,圍而殺之。遷權于那處,使閻敖尹之?!背渫跛烙诠?90年,武王克權當在此之前。楚國是問鼎周室而稱王的諸侯國,所以他不按周的制度來分封,而是派“尹”去管理,派了個尹,尹卻反了,所以遷權于那處。這里說權仍是權,未加“縣”、“郡”,說是郡縣制的開始,似有疑義。又據(jù)《史記》記載,公元前481年(楚惠王八年),楚滅陳?!笆菤q也,滅陳而縣之”,太史公這里就直接說是“縣之”,即以之為縣。與上“楚王克權”,二者合而考慮,可備一說。
       這就是說,春秋時期已有縣、郡設置,其多為大夫封邑,但亦有君主派人管理的郡縣。春秋后期,郡縣制開始逐漸為各諸侯國所采用。戰(zhàn)國時期,郡縣的設置已較廣泛,諸侯之間戰(zhàn)爭不斷,攻城略地,在奪得的別國土地上設郡縣,《史記·匈奴傳》“秦昭王時,義渠戎王與宣太后亂,有二子.宣太后詐而殺義渠戎王於甘泉,遂起兵伐殘義渠.於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而趙武靈王亦變俗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而置雲(yún)中﹑鴈門﹑代郡。其後燕有賢將秦開,為質於胡,胡甚信之。歸而襲破走東胡,東胡卻千馀里。……燕亦筑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庇帧妒酚洝芬懔袀鳌罚骸皹芬懔翎啐R五歲,下齊七十馀城,皆為郡縣以屬燕?!睆倪@些記載可知秦、趙、燕已皆在邊地設郡縣,而且不再分封大夫,而是派官吏管理了?!稇?zhàn)國策·趙策·王破原陽》:“(趙武靈)王破原陽,以為騎邑,牛贊進諫曰:‘國有固籍,兵有常經(jīng),失經(jīng)則弱。今王破原陽以為騎邑,是變籍而棄經(jīng)也!’”趙武靈王要胡服騎射,攻下原陽以后,不再分封,而把它作為騎兵縣。牛贊認為他這是變籍而棄經(jīng)?;蛟S,趙國的郡縣制就是從趙武靈王破原陽設騎邑而開始的吧?
       在郡縣制中,縣令為一縣之長,由國君任免??h之下有鄉(xiāng)、里等作為國家對居民進行控制的基層組織單位??さ脑O置要較縣為晚。秦穆公九年(前651),晉公子夷吾(即晉惠公)對秦國使者談到“ 君實有郡縣”,為秦國設郡的最早記載。而后,晉、趙、吳相繼設置了郡。這一時期的郡地位比縣為低,但縣與郡之間并無相統(tǒng)屬的關系。到了戰(zhàn)國時期,有名可考的最早設置的郡當為魏文侯時的西河郡(吳起曾為西河守)、上郡和楚悼王時的宛郡。隨著邊防設郡之地逐漸繁盛,內陸的縣逐漸增多,需要建立起更高一級的管理機構,于是就形成了郡、縣兩級制的地方管理體系??な貫榭ぶL,多由武官充任,有征兵領軍之權。至戰(zhàn)國末年,各國郡縣的設立已很普遍。    
       正式置郡縣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巴⑽咀h是,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jiān)?!笨たh制遂遍行于全國,漢繼秦制,比秦更為嚴整。司馬遷說秦始皇分天下為36郡,《晉書》以為統(tǒng)一后又有所增設,可達40郡之多。漢時不斷增立新郡,東漢順帝時全國共有105郡國。國指諸侯王國,武帝以后,國的地位相當于郡。一郡所統(tǒng)之縣,一般約為20縣上下,一郡總人口數(shù)以20萬左右者居多,多者也可逾百萬。兩漢百萬人口以上的郡有十幾個﹐其中最多者為西漢的汝南郡﹐達二百五十九萬人﹔少者不過幾萬﹐甚至象東漢時的朔方郡﹐僅七千多人;北魏時的敷城郡,只有359個人,當然,這是戰(zhàn)時寄治之郡,不可與一般郡比。漢代一縣,其面積大約為方百里。人口稠密之地,不足方百里者也可成縣;而人口稀少之地,一縣或遠超過方百里。漢代列侯所食之縣曰侯國,皇后、公主所食之縣曰邑,有少數(shù)族居住之縣曰道。據(jù)西漢平帝時的統(tǒng)計,當時全國縣﹑邑﹑道﹑侯國,總數(shù)為一千五百八十七;東漢順帝時的記載,總數(shù)為一千一百八十??h之下置有鄉(xiāng)﹑亭﹑里。平帝時全國共有六千六百二十二鄉(xiāng),二萬九千六百三十五亭。由此推測﹐每縣下面大約有九鄉(xiāng)和十幾亭。里是民戶聚集之處,猶如后世之村落。從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地圖來看,西漢初,一里的戶數(shù)多少不等,多者百余戶或幾十戶,少者才十幾戶。秦稱郡之長官為守。漢景帝時改名太守,西漢時郡的軍事平時似主要由郡尉主管。由于郡守要兼領武事,故當時人常以“郡將”稱之。郡之長官,除太守外,秦置監(jiān)、尉。西漢置尉而不置監(jiān)。景帝時改尉為都尉。都尉和太守的治所可分設于兩地。都尉也設府置官屬,在郡中和太守并重,有時可代太守行事??h之長官為令、長。新莽時曾將令、長改名為“宰”?!稘h書》說縣滿萬戶者,其長官稱令,不滿者稱長。令、長的職責是掌管一縣的治安、刑訟及賦斂徭役等事。令、長之下設丞一名,以主文書、倉庫和監(jiān)獄。又設尉,專管武事,大縣則設左尉、右尉各一人。漢代的太守、令、丞、尉皆由中央任免。
       令﹑長的職責是掌管一縣的治安﹑刑訟及賦斂徭役等事。令、長之下設丞一名,以主文書、倉庫和監(jiān)獄。又設尉一名,專管武事,大縣則設左尉、右尉各一人。丞、尉之秩為二百石到四百石,又設廷掾以監(jiān)鄉(xiāng)??h也設置十幾個曹的掾、史,以分掌縣內的許多具體事務。漢代的太守、令、丞、尉皆由中央任免,而守、令以下的掾屬則歸守、令辟除,故漢人又稱郡縣掾、史為門下掾史。除三輔和邊郡外﹐多任用當?shù)厝藶槔簟`l(xiāng)設三老以掌教化,設嗇夫以聽訟和收賦稅,設游徼以禁盜賊。亭有亭長,里有里典或里魁﹑里正。
       郡縣制確立后﹐中央通過考課和監(jiān)察以加強對地方政權的控制。秦漢之制,郡守于每年秋冬向中央上計,縣也同樣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郡即在這時各對其下屬進行考核,根據(jù)他們的治狀而定殿最。守﹑令有功者可受獎賞或升遷,有過者輕則貶秩,重則免官﹑服刑。和考課相輔而行的是監(jiān)察制。中央派郡監(jiān)或刺史以監(jiān)郡,郡縣也各派督郵或廷掾以監(jiān)縣或鄉(xiāng)。刺史﹑督郵等可隨時按劾有罪贓的守﹑令或其它官吏。由于自上而下的層層督課,使得中央政令能較為順利地貫徹到最基層,保證了政令的劃一性。秦漢的郡縣制代替了周的分封制,也即從地方分權演進為干強枝弱的中央集權制,為后來兩千年的地方行政體制奠定了基礎。
       東漢末年,原監(jiān)察區(qū)性質的州轉變?yōu)榭ひ陨系男姓^(qū),地方行政制度始成州郡縣三級。隋開皇三年 (583),罷天下諸郡,以州統(tǒng)縣。大業(yè)三年 (607),又改州為郡,郡置太守。唐武德元年(618),復稱為州,州置刺史。唐玄宗天寶元年 (742),改州為郡,郡置太守。后又改回。自此,郡極少設置。至元代,郡名完全廢棄。
       戰(zhàn)國時,趙國設有上黨郡、云中郡、代郡、雁門郡、安平郡。據(jù)《戰(zhàn)國策· 秦策一·張儀說秦王》:“代三十六縣,上黨十七縣?!?br>       在這五郡中,雁門郡、代郡可能與崞縣有關,因西晉以前崞縣在徑北,趙的雁門郡、代郡皆在徑北,代郡三十六縣,其中可能有崞縣,但也只是可能,因為三十六縣到底有哪些,史無可考。
         “秦莊襄王二年蒙驁伐趙,取榆次、狼孟等三十七城。三年,王龁攻上黨諸城,悉拔之,初置太原郡。”“秦王政立二十六年,初并天下為三十六郡,號為始皇帝?!保ㄊ酚洝で乇炯o第五》無論莊襄王三年初置太原郡,還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并天下為三十六郡,都只有郡名而無縣名,《左傳》、《國語》、《戰(zhàn)國策》、《史記》、《漢書》等書上均未有原平、崞縣之名,所以崞縣、原平不能肯定說秦時就有。


                                 西漢始出現(xiàn)原平、崞縣

 

       史書上出現(xiàn)原平、崞縣始于班固《漢書》,隋以后,原平消失,崞縣已成定型,下面且引漢以后各代地理、地形志,或可從中找出軌跡。
       《漢書·地理志》在太原郡出現(xiàn)了原平,但亦很可疑:
       “太原郡,秦置。有鹽官,在晉陽。屬并州。戶十六萬九千八百六十三,口六十八萬四百八十八。有家馬官。縣二十一:晉陽,故《詩》唐國,周成王滅唐,封弟叔虞。龍山在西北,有鹽官,晉水所出,東入汾。葰人,界休,莽曰界美。榆次,涂水鄉(xiāng),晉大夫知徐吾邑。梗陽鄉(xiāng),魏戊邑,莽曰大原亭。中都,于離,莽曰于合。茲氏,莽曰茲同。狼孟,莽曰狼調。鄔,九澤在北,是為昭馀祁,并州藪,晉大夫司馬彌牟邑。盂,晉大夫孟丙邑。平陶,莽曰多穰。汾陽,北山,汾水所出,西南至汾陰入河,過郡二,行千三百四十里,冀州浸。京陵,莽曰致城。陽曲,大陵,有鐵官,莽曰大寧。原平,祁,晉大夫賈辛邑,莽曰示。上艾,綿曼水,東至蒲吾,入虖池水。慮虒,陽邑,莽曰繁穰。廣武,句注、賈屋山在北,都尉治,莽曰信桓?!?br>       明明寫的縣二十一,這里怎么數(shù)也是二十二縣,單個縣后面有說明的無疑,兩縣放一起的這幾對都可疑:“葰人(今繁峙境內),界休(今介休),莽曰界美?!薄爸卸迹ㄆ竭b西),于離(汾陽一帶),莽曰于合。”“陽曲(今定襄),大陵(文水東北),有鐵官,莽曰大寧?!薄霸剑ń裨剑睿ㄆ羁h),晉大夫賈辛邑,莽曰示?!薄皯]虒(今五臺),陽邑(太谷縣東北),莽曰繁穰?!边@五對,讀起來,按字面理解,很容易讀成一個縣,且看“原平,祁,晉大夫賈辛邑,莽曰示。”這一句,如果說原平用句號斷開,則原平是原平,祁是祁;如果用逗號或頓號斷開,則原平與祁皆為賈辛邑;原平與祁縣中間隔著許多縣,不可能連在一起,或者是賈辛有兩邑,一在原平,一在祁,但這顯然不可能,因為在前引《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已明確說賈辛是祁大夫,不可能再隔過那么多縣把原平也封給他吧?所以這里斷句應該是句號。同理,其它四對也應該在第一個縣名后用句號斷開,但這樣一斷,二十一就成了二十二。是太原郡本身二十二縣?印刷錯誤成二十一縣呢?還是真有重復?多出一個來呢?所以,我說可疑。好在,以后的史書中,仍有原平出現(xiàn),所以,原平可以排除,至于到底是二十二縣,還是真多出一個來,不在本文討論范圍,故僅存疑。
       即使如此,對西漢原平仍有一疑,即原平于漢武帝元鼎三年立縣。
       關于原平在漢武帝元鼎三年立縣,1990年版《原平志》這樣說,忻州《地區(qū)志》也這樣說,而且似乎已成定論,但我遍查《史記》、《漢書》、《資治通鑒》均未找到出處,元鼎三年記事很少,那一年立郡縣的也有,是“天子更封憲王子平為真定王、以常山為郡,于是五獄皆在天子之邦矣?!币约啊胺獯趿x為清河王?!?br>       請注意這句“以代王為清河王”,因為這句與原平有關,高祖十一年冬,“乃立子恒為代王,都中都。代、雁門,皆屬代?!敝卸荚诮衿竭b,漢文帝劉恒被封代王,初都中都,后都晉陽,雁門、代皆屬,就是說整個山西省的中部與北部都是代國地盤。后來,文帝兒子劉參被封為代王,劉參死后,子共王劉登接任代王,劉登死后,兒子劉義被封代王,元鼎三年,徙代王義為清河王,同時廢代國。代國廢后,恢復太原郡,說元鼎三年原平建縣,是否就是從這里來的呢?不得而知。但《史記》、《漢書》、《資治通鑒》均無此語,亦無廢國建郡縣之話。而且“集解”、“正義”之類也不見提及。
       原平建縣雖說不上什么大事,但如果是元鼎三年所建,這幾本書中總應該有個出處,而且既然有人這樣說,肯定是找到了出處,也可能是我未找到吧?史書查不出,查網(wǎng)絡,百度上是這樣講的:“漢太原郡在今山西中部,雁門關以北地區(qū)。郡治晉陽(晉祠一帶)。秦莊襄王三年置郡。楚漢之際屬西魏國,高帝二年屬漢,六年廢太原郡,以郡21縣置韓國。同年韓王信投降匈奴,遂廢韓國,分其地置太原、雁門二郡。七年又廢太原、雁門二郡,合其地,復置代國,“立子(劉)恒為代王,都晉陽”。文帝二年,分代國南部原太原郡之地新置太原國,“立子參為太原王”,都城仍為晉陽。文帝三年(前177年)并代、太原二國為代國,都晉陽。元鼎三年(前114年)漢武帝廢代國,復置太原郡,郡治晉陽,郡下轄21縣,其中晉陽、榆次、茲氏、界休、鄔縣、祁縣、盂縣沿襲前代。新置14縣:葰人,秦霍人縣,廣武(今山陰舊廣武),原平(今原平南),慮虒(今五臺古城),陽曲(今定襄待陽),汾陽(今陽曲西北),狼孟(今陽曲黃寨),上艾(今平定新城),陽邑(今太谷陽邑),大陵(今文水武陵),平陶(今平遙平陶),京陵(今平遙京陵),于離(地址不詳)?!?br>       百度所說,可以理解為14縣為元鼎三年新置,這一說法仍未注明出處(可能來自地方志,也可能亦從元鼎三年徙代王義為清河王而來。),但這里至少廣武并非元鼎三年所置,《史記》韓王信等列傳:信上書曰:“國被邊,匈奴數(shù)入,晉陽去塞遠,請治馬邑?!薄靶偶懊邦D謀攻漢,匈奴使左右賢王將萬余騎與王黃等屯廣武以南?!笨梢姀V武早在漢高祖時已是縣了。另《史記·絳侯周勃世家》“以將軍從高帝擊反韓王信於代,降下霍人?!薄岸ㄑ汩T郡十七縣,云中郡十二縣。因復擊豨靈丘,破之,斬豨,得豨丞相程縱、將軍陳武、都尉高肆。定代郡九縣?!薄岸ㄉ瞎仁h,右北平十六縣,遼西、遼東二十九縣,漁陽二十二縣。最從高帝。得相國一人,丞相二人,將軍、二千石各三人;別破軍二,下城三,定郡五,縣七十九,得丞相、大將各一人?!睗h高祖時就定了雁門郡十七縣,這十七縣中至少有廣武縣,不能算是元鼎三年新置吧?漢代的國與郡同,國下面都要置縣的,代國應該原來就有縣,所以也不能說是新置。至于百度說元鼎三年新置十四縣,同樣不知典出何處?所以,雖然有百度支持,我仍然認為應該說原平是西漢置縣,并非漢武帝元鼎三年,除非找到出處,拿出證據(jù)來。
      漢崞縣在雁門郡,《漢書·地理志》:“雁門郡,秦置。句注山在陰館。莽曰填狄。屬并州。戶七萬三千一百三十八,口二十九萬三千四百五十四??h十四:善無,莽曰陰館。沃陽,鹽澤在東北,有長丞。西部都尉治,莽曰敬陽。繁畤,莽曰當要。中陵,莽曰遮害。陰館,樓煩鄉(xiāng),景帝后三年置。累頭山,治水所出,東至泉州入海,過郡六,行千一百里。莽曰富代。樓煩,有鹽官。武州,莽曰桓州。汪陶,劇陽,莽曰善陽。崞,莽曰崞張。平城,東部都尉治。莽曰平順。埒,莽曰填狄亭。馬邑,莽曰章昭。強陰。諸聞澤在東北。莽曰伏陰?!?br>       西漢雁門郡,轄境在山西省北部,也即勾注山以北,及今內蒙古集寧市以南地區(qū)。郡治善無。善無在今山西右玉縣境。趙武靈王時置,秦因之。全祖望曰:楚漢之際屬趙國,尋分屬代國,高帝三年屬漢,四年仍屬趙國,六年屬代國,景帝后以邊郡收。
       這里的崞縣,指的是徑北的崞縣,也即現(xiàn)在的渾源。但這里的秦置和上面太原郡秦置一樣,指的是郡乃秦置,并沒有明確說縣也是秦置,所以,秦并不一定有崞縣。而且,秦因之,指得是秦因襲趙武靈王,如果理解為縣亦秦置,那可能趙武靈王時就有崞縣。到底有沒有,找不到出處,拿不出證據(jù)來就不算數(shù),所以,仍只能說是西漢置。
       東漢時,原平、崞縣都劃歸雁門郡,《后漢書·郡國志》:“雁門郡秦置。雒陽北千五百里。十四城,戶三萬一千八百六十二,口二十四萬九千。陰館、繁畤、樓煩、武州、汪陶、劇陽、崞、平城、埒、馬邑。鹵城,故屬代郡。廣武,故屬太原,有夏屋山。原平、故屬太原。彊陰。”
       這里增加了原平、鹵城、廣武,去掉了善無、沃陽、中陵。原因是被西漢趕到漠北的匈奴等胡人卷土重來,不斷侵掠河套地區(qū),雁門郡只好南移。東漢雁門郡移郡治于陰館,在今山西代縣西北。三國魏移治廣武,在今代縣城西十五里?!度龂尽窡o地理志,郡縣無所考。
       《晉書·地理志》上原平縣、崞縣亦皆屬雁門郡:“ 雁門郡秦置。統(tǒng)縣八,戶一萬二千七百。廣武、崞、枉陶、平城、葰人、繁畤、原平、馬邑。新興郡魏置。統(tǒng)縣五。……九原、定襄、云中、廣牧、晉昌?!?br>       到這里,雁門郡已經(jīng)基本移到徑南。晉雁門郡從徑北遷回徑南,郡治在廣武。“漢靈帝末年,羌胡大擾定襄、云中、九原、朔方、上郡等,五郡并流徙分散。建安十八年省入冀州。二十年,始集塞下荒地立新興郡,后又分上黨,立樂平郡。魏黃初元年,復置并州,自徑嶺以北并棄之。至晉因而不改?!苯ò捕赀w定襄、九原、云中民回內陸,立新興郡,在今忻州、原平、定襄境內,其中九原在今忻州,定襄在今定襄。云中在今原平??ぶ卧诮裥弥菥硟取?br>       這里透露出的消息是原平境內增加了云中縣,云中縣縣治在今原平境內樓板寨。
       西晉時發(fā)生了一件有關原平與崞縣的大事,就是劉琨內遷徑北五縣入徑南的事。

      《魏書·序紀》“穆皇帝諱猗盧”,永嘉三年“晉懷帝進帝大單于,封代公,帝以封邑去國遠,民不相接,乃從琨求勾注徑北之地,琨自以托付,聞之大喜,乃徙馬邑、陰館、樓煩、繁峙、崞五縣之民于徑南,更立城邑,盡獻其地。”“是晉有此五縣,至永嘉時始廢。”
      又《資治通鑒·晉紀九》永嘉四年猗盧以封邑去國懸遠,民不相接,乃率部落萬余家自云中入雁門,從琨求徑北之地,琨不能制,且欲倚之為援,乃徙樓煩、馬邑、陰館、繁峙、崞五縣民于徑南。
       在曹魏黃初元年,就“并徑嶺之北盡棄之”了,但那時的崞縣仍在徑北今渾源縣境,到劉琨時,就棄得完全徹底了,連吏民亦遷回了徑南,這時原平境內增加了樓煩城、陰館城、廣武城,而原平仍然存在。崞縣則從此與原來渾源境內之崞縣完全失去了聯(lián)系。
       西晉末年,北方少數(shù)民族上層貴族紛紛建立割據(jù)政權,互相攻伐。從晉建武元年(公元304年)到北魏太延五年(公元439年)進入十六國時期。在這一時期太原郡先后被前趙(漢)、后趙、前燕、前秦、后燕等五國交替割據(jù),這幾國都曾在太原設“續(xù)開之州郡”,各行建置。但為時短暫,無新建置,僅是彼此沿襲,無所變革。十六國時,并州移至河東郡。太原郡仍屬并州。北魏時太原郡和并州又同治晉陽。
         “惠帝改新興為晉昌郡。及永興元年,劉元海僭號于平陽,稱漢,于是并州之地皆為元海所有。元海乃以雍州刺史鎮(zhèn)平陽,幽州刺史鎮(zhèn)離石。及劉聰攻陷洛陽,置左右司隸,各領戶二十余萬,萬戶置一內史,凡內史四十三人,單于左右輔各主六夷。又置殷、衛(wèi)、東梁、西河陽、北兗五州,以懷安新附。劉曜徙都長安,其平陽以東地入石勒。勒平朔方,又置朔州。自惠懷之間,離石縣荒廢,勒于其處置永石郡,又別置武鄉(xiāng)郡。及苻堅、姚興、赫連勃勃,并州并徙置河東,又姚興以河東為并、冀二州云?!?br>       在這樣的亂世,原平境內集了四城二縣。已經(jīng)可以說是蔚為大觀了。但到北魏時則比這還要復雜。

 


                                 崞縣從劉琨徙徑南后一直在原平境內

 

         北《魏書·地形志》原平與崞縣又分在兩處:原平在肆州雁門郡。
       肆州治九原。天賜二年為鎮(zhèn),真君七年(太武帝,446)置州。 領郡三,縣十一 。戶四萬五百八十,口十八萬一千六百三十三
       永安郡:后漢建安中置新興郡,永安(孝莊帝,528、529)中改。 領縣五 ,戶二萬二千七百四十八,口一十萬四千一百八十五。
  定襄:前漢屬定襄,后漢屬云中,晉屬新興。真君七年并云中、九原、晉昌屬焉。永安中屬。有趙武靈王祠、介君神、五石神、關門山、圣人祠、皇天神、定襄城、撫城。
       陽曲:二漢、晉屬太原,永安中屬。有羅陰城、陽曲澤。
       平寇:真君七年并三堆、朔方、定陽屬焉。永安中屬。有雞頭山神祠、三會河?! ?br>       蒲子:始光三年置,真君七年并平河屬焉。永安中屬。有索山祠。
       驢夷:二漢屬太原,曰慮虒,晉罷,太和十年(孝文帝,486)復改。永安中屬。有思陽城、驢夷城、倉城、代王神祠。
  秀客郡永興二年(明元帝,410)置,真君七年(太武帝,446)并肆盧、敷城二郡屬焉。領縣四戶一萬一千五百六。口四萬七千二十四
       秀容:永興二年(明元帝,410)置。有秀容城、原平城、肆盧城、石鼓山神、女郎神、金山神、護君神、風神。
       石城:永興二年置。有大頹石神。
       肆盧:治新會城。真君七年并三會屬焉。有清天神、大羅山、臺城、大邗城。
       敷城:始光初(太武帝,424)置郡,真君七年改治敷城。有石谷山、亞角神、車輪泉神。
       雁門郡:秦置,光武建武十五年罷,二十七年復。天興(道武帝,398)中屬司州,太和十八年(孝文帝,494)屬。領縣二,戶六千三百二十八,口三萬四百三十四。
       原平:前漢屬太原,后漢、晉屬。有陰館城、樓煩城、廣武城、龍淵神、亞澤神。
       廣武:前漢屬太原,后漢、晉屬。有東西二平原。
       雁門郡從并州剝離出來,成了新立肆州的一個郡,屬縣也從原來的14到8到這時的兩個了。這時的雁門郡郡治移治古上館城,即今代縣治。原在原平境內的云中縣也在太平真君七年合并到定襄縣。而原平城歸屬了秀容縣,在雁門郡又出現(xiàn)了一個原平縣。這就是說,原來的原平縣北移,另設城池。與廣武縣相鄰,應在現(xiàn)在的原平西北代縣東南一帶。
       崞縣在恒州繁峙郡:“繁畤郡天平二年置。領縣二,崞山,二漢、晉曰崞,屬雁門,后改屬。繁畤,二漢、晉屬雁門,后改屬?!?br>       在這里最容易引起爭議的是崞山縣,這個崞山縣到底在哪里?多數(shù)人認為這個崞山縣在渾源境內。我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此時的渾源境已非魏所有,而魏也已非北魏,而是東魏了。爭議這個問題的人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繁峙郡是天平二年所置,天平二年是東魏孝靜帝年號。而此時所置的繁峙郡屬恒州,《魏書·地形志》:“恒州,天興(398,道武帝)中置司州,治代都平城,太和(477—499孝文帝)中改。孝昌(525,孝明帝年號)中陷,天平二年(東魏孝靜帝,535)置,寄治肆州秀容郡城。領郡八,縣十四?!碑嚳ぬ炱蕉曛?。領縣二,崞山,二漢、晉曰崞,屬雁門,后改屬。繁畤,二漢、晉屬雁門,后改屬?!?br>       恒州原治平城,孝文帝南遷后改為恒州,孝明帝時遭六鎮(zhèn)之亂陷沒,已不屬北魏所有,所以在孝靜帝天平元年(534)從洛陽遷都鄴城后,再置恒州,寄治肆州秀容城。州皮不存,郡毛焉附?所轄郡縣,圖存空名,所以這里的繁峙、崞山只有郡縣名,而無戶口、人口記錄。魏收在《魏書·地形志》序中說:“孝昌之際,亂離尤甚。恒代而北,盡為丘墟;崤潼已西,煙火斷絕;齊方全趙,死如亂麻。于是生民耗減,且將大半?!鹤悦?、莊,寇難紛糾,攻伐既廣,啟土逾眾,王公錫社,一地累封,不可備舉,故總以為郡?!变浲昙闹蔚氖莺笥终f:“前自恒州已下十州,永安(孝莊帝,528)已后,禁旅所出,戶口之數(shù),并不得知?!焙阒葜蜗掳丝な目h分散流徙,戰(zhàn)亂之地,禁止人出入,郡縣寄治何處都難盡知,怎么能知道戶籍人口?
       在中國古代,行政區(qū)劃是件大事,置縣、遷縣、廢縣、復縣都是有記載的,具體到繁峙、崞縣,我認為劉琨遷徑北五縣入徑南,繁峙就遷到如今的繁峙境內,筑城而治,崞縣就遷到今原平崞陽,筑城而治。就再沒有改過,也未在原地復縣,否則不會沒有記載。有記載的是北魏第二任皇帝明元帝在崞縣城置石城縣,從此崞縣湮沒無聞。酈道元《水經(jīng)注·漯水》:“漯水又東流四十九里,東逕巨魏亭北,又東,崞川水注之。水南出崞縣故城南,王莽之崞張也。縣南面玄岳,右背崞山,處二山之中,故以崞張為名矣。其水又西出山,謂之崞口,北流經(jīng)繁峙縣故城東,王莽之當要也?!边@里記得很清楚,崞縣是故城,繁峙亦是故城,即是說,永嘉在此廢縣后,再沒有恢復崞縣與繁峙縣,兩縣遷到徑南后,這里便成了故城。酈道元是北魏人,與寫《魏書》的魏收是同時代人,酈道元死于孝明帝孝昌三年(527),《水經(jīng)注》寫作,應在此前。即是說,至少在孝明帝孝昌三年之前,在徑北未恢復崞縣、繁峙,也無崞縣改名崞山縣之事。
       由前引《水經(jīng)注》可知,原崞縣有崞山、崞水(崞川水》,北魏太武帝有個保姆姓竇,即出生在崞山之下。竇氏從小撫育了太武帝,死后葬在崞山,“別立后寢廟于崞山,建碑頌德”。被太武帝尊為太后。從太武帝開始,北魏諸帝經(jīng)常到崞山祭祀竇太后。即使如此,崞縣也沒有在原地恢復舊稱,《魏書·帝紀》寫到諸帝到崞山,皆曰“畋于崞山”,而從未見有崞或崞縣二字出現(xiàn)。畋于崞山,是在崞山打獵,并非在崞山縣畋獵,如“道武帝西至五原,田于陰山;高宗六月丙申,畋于松山?!倍际侵干蕉强h。
       崞山有如此尊榮,南遷到原平境內的崞縣人自然忘不了家鄉(xiāng)之山水,他們看到原平西部的山與家鄉(xiāng)崞山相似,便將那座山也稱為崞山。后來風聞竇氏葬于崞山后,他們?yōu)楸硎緦亦l(xiāng)的懷念和對新朝的歸順,亦在新命名的崞山建竇太后祠,祭祀魏太武帝保姆竇氏。楊守敬在《水經(jīng)注疏》中說:“至《隋志》、《金志》并言崞縣有崞山,則在今崞縣地,乃因改置崞縣後,人取縣境之山以名之也?!?br>       東魏在孝靜帝天平元年(534)遷都鄴城后,在鄴城置司州,同時重新劃定州郡,于天平二年置繁峙郡,同時置崞山縣。所以說是同時置崞山縣,因為前此從未有崞山縣在《魏書》上出現(xiàn)過。崞山縣治所在哪里呢?我認為就在石城。元明帝永興二年置石城,本就在劉琨南遷崞縣后崞縣人筑的崞縣城中,崞縣城改置石城縣后,成了縣城,再不是寄治之城,所以崞縣名也就湮沒無聞了,但他們所名的崞山還在,孝靜帝新置繁峙郡時,因有竇太后葬崞山之事,于是便將崞縣名為崞山縣,寄治于石城。6年后的興和二年,在晉州的新五城郡置石城縣:“晉州孝昌中置唐州,建義元年改。治白馬城(今臨汾)。北五城郡興和二年置。領縣三,戶二百一十二,口八百六十四,平昌,興和二年置。石城,興和二年(孝靜帝,540)置。北平昌,興和二年置。”我認為這個新置的石城即是由石城縣遷過去的,石城縣遷走后,縣名便正式命名為崞山縣。武定元年(543)又在此寄置廓州:“廓州武定元年置。治肆州敷城界郭城。領郡三:廣安郡武定元年置。永定郡武定元年置。建安郡武定元年置?!边@里的郭城,應該是崞城,因為此時的敷城已在天平四年也遷到晉州去了:“敷城郡天平四年置。領縣一,戶九十,口三百五十九。敷城天平四年置?!彼赃@里說“治肆州敷城界郭城”,敷城郡遷走后,才90戶359個人,只是個小村子。據(jù)說原敷城郡在今原平的紅池村附近。既是肆州一個郡,治一個縣,在遷走前地域應該相當大,近人有說敷城郡包括今天的寧武天池一帶,理由是有“石谷山、亞角神、車輪泉神”,也可備一說。廓州寄治崞城卻有《隋書·地理志》為證:
       《隋書·地理志》雁門郡,后周置肆州。開皇五年改為代州,置總管府。大業(yè)初府廢。統(tǒng)縣五,戶四萬二千五百二。雁門,舊曰廣武,置雁門郡。開皇初郡廢,十八年改曰雁門。大業(yè)初置雁門郡。有關官。有長城。有摐頭山,有夏屋山。繁畤,后魏置,并置繁畤郡。后周郡縣并廢。開皇十八年復置縣。有東魏武州及吐京、齊、新安三郡,寄在城中。后齊改為北靈州,尋廢。有長城、滹沱水、泒水、唐山。崞,后魏置,曰石城縣。東魏置廓州。有廣安、永定、建安三郡,寄山城。后齊廢郡。改為北顯州。后周廢。開皇十年改縣曰平寇。大業(yè)初改為崞縣。又有云中城,東魏僑置恒州,尋廢。有無京山、崞山。有土城。五臺,舊曰慮虎,久廢。后魏置,曰驢夷。大業(yè)初改焉。有五臺山。靈丘,后魏置靈丘郡,后齊省莎泉縣入焉。后周置蔚州,又立大昌縣。開皇初郡廢,縣并入焉。大業(yè)初州廢。

      按隋書所說崞,完全是劉琨遷徑南之后之崞,大業(yè)初改為崞縣即在此地。這里的“東魏置廓州……寄山城”之“山城”似應指“崞山縣城”,也即《魏書·地形志》所說的郭城。這一點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之40,山西二也是這樣認為的:“后魏改為崞山縣。東魏天平二年,縣屬繁峙郡。后齊省入石城縣?!端逯尽罚簴|魏于石城縣置廓州,領廣安、永定、建安三郡,俱寄治崞山城內?!?br>       光緒《山西通志·光緒省志縣考》:“永嘉末,徑北地入代,劉琨徙崞、樓煩五縣之民于廣武、原平界,立城邑以居之,是以徑南有崞縣之始。北魏改崞曰崞山,隸繁峙郡,仍治徑北,又移原平于廣武縣境,別置縣,雁門郡嘗移治之。永興二年,于秀容郡界置石城縣,是為今治立縣之始。始光中,于其西境置敷城郡,真君七年改縣,與石城并屬秀容郡,又并云中入定襄,仍屬新興郡。永安中,改隸永安郡,而南境之漢原平故城時則為秀容縣地,東魏天平二年,徙繁峙郡并所領崞山、繁峙二縣寄治秀容界,是為今縣名崞之始?!边@考證是頗有見地的,但只弄錯了一點,北魏并未改崞為崞山,是東魏天平二年才置崞山縣。這一點《魏書·地形志》記載很清楚,我前面已經(jīng)說明,此不贅。而且《隋書》也說“崞,后魏置,曰石城縣。”即后魏時置縣,名叫石城縣。即在隋縣所在地置縣,并沒有說后魏置崞山縣。而東魏是置繁峙郡,并非徙繁峙郡,置乃建置,徙從別處徙,原來就沒有繁峙郡,何徙之有?而且,所領繁峙即在今繁峙縣,郡治就應該在繁峙城中,又何徙之有?“置”與“徙”兩回事,不可混為一談。但其所說“是為今縣名崞之始”卻是很有見地的。楊守敬《水經(jīng)注疏》:“其水又西出山,謂之崞口,北流逕繁峙縣故城東,(守敬按:前漢縣屬雁門郡,後漢、魏、晉因。在今渾源州西。至後魏天平二年屬繁峙郡,則移於今繁峙縣東矣。)”也認為繁峙縣在東魏置繁峙郡時,已不在故地,而在今繁峙縣東了。同理,崞山縣在東魏置繁峙郡時也已不在故地,而在今原平崞陽了。
       《舊唐書·地理志》謂“崞縣屬河東道代州,武德元年,代州領雁門、繁峙、崞、五臺四縣。證圣元年分五臺、崞縣置武延縣,唐龍元年改唐林?!笔菑乃宕髽I(yè)初改為崞縣后再無變動。而且唐代已置渾源縣,“渾源縣。唐置。有渾源川。在州東南一百五十里。戶五千?!睖喸匆雅c崞縣再無瓜葛。
                                                   2011年9月30——10月4日

 

 

附一《魏書·帝紀》
     《魏書·世祖紀》 延和元年春正月丙午,尊保太后為皇太后,太平真君三月辛卯,葬惠太后于崞山。
       帝紀第三卷四上...夏五月乙酉,行幸崞山。辛卯,還宮。世祖保母竇氏,初以夫家坐事誅,與二女俱入宮。操行純備,進退以禮。太宗命為世祖保母。性仁慈,勤撫導。世祖感其恩訓,奉養(yǎng)不異所生。及即位,尊為保太后,后尊為皇太后,封其弟漏頭為遼東王。太后訓厘內外,甚有聲稱。性恬素寡欲,喜怒不形于色,好揚人之善,隱人之過。世祖征涼州,蠕蠕吳提入寇,太后命諸將擊走之。真君元年崩,時年六十三。詔天下大臨三日,太保盧魯元監(jiān)護喪事,謚曰惠,葬崞山,從后意也。初,后嘗登崞山,顧謂左右曰:“吾母養(yǎng)帝躬,敬神而愛人,若死而不滅,必不為賤鬼。然于先朝本無位次,不可違禮以從園陵。此山之上,可以終托。”故葬焉。別立后寢廟于崞山,建碑頌德。

附二《水經(jīng)注·漯水》
       漯水又東流四十九里,東逕巨魏亭北,又東,崞川水注之。(朱脫水字,趙、戴增。守敬按:《魏書·世祖紀》,太平真君五年,至馬邑,觀于崞川。)水南出崞縣故城南,(朱崞下衍山字。趙云:按兩《漢志》俱作崞縣?!兜匦沃尽?,恒州繁寺郡領縣曰崞山,則正道元時新制,不得云故城也,蓋其率筆耳。全、戴刪山字。守敬按:前漢縣屬雁門郡,後漢、魏、晉因,後魏改名崞山。至天平二年,置繁寺郡,領崞山、繁寺二縣,在酈氏後。據(jù)《隋志》,魏繁峙已非故治,則崞山當亦非故治也。惟衍山字耳。故城在今渾源州西。崞川水出故城南,則亦在渾源州西,故《金志》系崞川水於金城,金城即今應州,以水出今渾源州之西,即西流入應州也。而《一統(tǒng)志》謂崞川水在渾源州東北二十里,則非此水正源矣。)王莽之崞張也。縣南面玄岳,(守敬按:玄岳即今渾源州之北岳,蓋古書皆以北岳在上曲陽 勃氏作《注》時,尚無以渾源之山為北岳者,然北方為玄色,是亦有北岳之漸也。)右背崞山,守敬按:《魏書·世祖紀》,太平真君二年,葬惠太後於崞山。《通鑒》,宋大明元年,魏主畋于崞山。齊建元元年,魏主如崞山,皆此山。在今渾源州西北二十里。至《隋志》、《金志》并言崞縣有崞山,則在今崞縣地,乃因改置崞縣後,人取縣境之山以名之也。)處二山之中,(朱作三山。趙改二山,云:謂玄岳及崞山也。)故以崞張為名矣。其水又西出山,謂之崞口,北流逕繁縣故城東,(朱脫縣字,趙、戴增。守敬按:前漢縣屬雁門郡,後漢、魏、晉因。在今渾源州西。至後魏天平二年屬繁郡,則移於今繁縣東矣。)王莽之當要也。又北逕巨魏亭東,(朱脫東字,趙同,戴增。)又北逕劇陽縣故城西,(守敬按:前漢縣屬雁門郡,後漢、魏因?!遁浀貜V記》,晉省。)王莽之善陽也。(朱《箋》曰:孫云,一作鄯陽。趙云:按《漢志》是善字,不從阝作鄯。)按《十三州志》曰:在陰館縣(縣見前。)東北一百三里。(守敬按:錢坫曰,劇陽故城在今應州東。)其水又東注于漯水。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