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片講述了一個20來歲的年輕人,拋棄親人、遠離社會,獨自在荒野生活兩年后死掉的故事。 影片的宗旨并不在于肯定或否定主人公的 行為,而在于讓真誠的觀眾從中找到自己欠缺的部分。 有些觀眾認為男主角是自私的毫無責任感的。我認為自私不自私是角度的、相對的 問題。主人公的父母也是自私的把兒女當成某種構成他們生活的必要元素而已。本片給人的啟示就在于反省怎樣的人際關系才是共贏與健康的,主人公的選擇是個極 端,而他所背離的社會也是一個極端(他所逃避的虛偽脆弱的社會人倫)。主人公曾對那老頭子說:“不要把幸福寄托在人際關系上。”,老頭子則說:“只有學會 愛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其實就是在尋找最佳的契合點。 主角在死前寫下的“幸福來源于分享”證明了其對社會交往的渴望,但他訴求的是真誠坦蕩的人際關系,而不是他逃避的那種建立在金錢物質上的人際關系。所以在 他舍棄一切后與其交往的人才能與他建立真正的友誼。試問我們在現實生活里被工作、血緣、金錢、玩樂勉強維系的人際,有幾個能真誠的擁抱和關愛,有幾個能免 除因財富地位的變化而動搖感情的。 “人我不分”的亞洲文化,貌似維系著一種很好的、很粘稠的社會關系。龍應臺在一篇文章里也 感嘆過“北歐人際的淡漠和亞洲人情的溫馨之間的差異”。但實質上,這種過度粘稠的人際關系往往是以抹殺個體的自我充實、獨立面對自然、以及以此為基礎的獨 立思考能力為代價的。而當這種社會關系被摻入過度的金錢誘因,越來越被經濟或政治所定義后,更會產生“溫馨”、“和諧”的假象。在這樣的社會里,人們貌似 關系緊密、實則內耗多多,并有排斥樸素情感和邏輯來維持美好假象的趨勢。 說到這里,看一些大陸和臺灣的連續(xù)劇和歐美國家的連 續(xù)劇里人物的差異,在邏輯是非上的差異就很清楚了。那些哭哭啼啼的人和事,在西方人看來會很不解,那不是西方人冷酷,而是他們不解那種瑣碎的苦惱已經成為 東方人使得生活和人生的意義升華的方式。甚至于,如果不能從人與人的交往中尋找到快樂,那么就相互尋找苦惱,否則就無法體驗存在的意義。 當抱怨他人自私、沒有責任感的時候,也可以反問自己是不是向他人索求了太多,或把自己心甘情愿的付出當成了感情的砝碼。真愛不求回報,而人們更熟悉來源 于自私的愛?;囊笆莻ゴ蟮?,在于其能給予男主角不要回報的愛。男主角的悲哀就在于致死都未能明白單方面的索取幸福實質是在飲鴆止渴,他的死不是源于饑餓和 疾病,而是他的生存意志被長期的人際互動的缺乏給消耗掉了。因此,后來的他不再是愛荒野,而真的只是無奈的選擇。所以他說:“我被荒野圍困了?!?br> 他最好的歸宿,不是他背離的社會,而是社會與荒野間的邊緣地帶。和那個彈吉他的美少女一起分享真誠的愛足矣。為什么他沒有做這個選擇,影片 里也給了答案:“你要學會原諒”。男主角終究沒有原諒他的父母以及他從父母身上認識到的社會,他真正在乎的,真正想返回的仍舊是父母的身邊。 《荒野生存》影評:走進荒野還是融入社會? 作者:big_brother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