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重慶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檔案館中,珍藏著一幅百年前的武漢長江大橋設計藍圖。據(jù)專家考證,這是由詹天佑指導設計的國內(nèi)最早的長江鐵橋設計圖,對于研究中國近代社會變遷和中外文化交流都極具史料價值。
長江是亞洲第一大河,與黃河一起并稱為中國的母親河。近代,來自西方的傳教士從海上進入長江下游,他們首先聽到了“揚子江”的名字,于是就將揚子江作為整個長江的代稱。19世紀末,隨著工業(yè)革命的快速發(fā)展,在歐美國家陸續(xù)出現(xiàn)了許多鋼鐵結構的大橋,而長江在中國一直被稱為“天塹”,尤其在四川宜賓以下的寬廣江面,人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都不得不借助舟楫往來于對岸。

重鋼檔案館保存的《擬建江面鐵橋圖》見證了工程技術人員征服長江天塹的最早努力。該圖為A0幅面藍圖,在圖紙正上方用毛筆寫有“擬建江面鐵橋圖”字樣。圖紙的右上部分是鐵橋地理位置圖(見圖),擬建的大橋位于揚子江(長江)武漢段江面較窄處,東臨武昌的蛇山,西接漢陽的大別山(龜山),是公路、鐵路兩用橋梁。東側與粵漢鐵路相連,西側的鐵路在橫穿漢陽鋼鐵廠和漢陽兵工廠廠區(qū)后跨襄河(漢江)與京漢鐵路連成一體;圖紙下部為大橋橋身全圖(見圖),按2000:1的比例繪制。根據(jù)比例測算,該橋設計長度為1480米,有3個橋墩,兩處位于江邊,一處位于江心,橋墩間跨度540米,將長江分為上下兩個航道。橋身采用鋼架設計,橋面至最高漲水面高度為40米。在武昌蛇山一側引橋處繪有一列小火車,車上裝載著煤鐵等貨物正向漢陽方向駛去;圖紙中上部分是橋墩截面圖,按500:1比例繪制。橋墩采用水泥沙石磚混壘砌,橋墩基礎開挖深度為60米,深達江底巖石;圖紙的左上部分是大橋截面圖(圖),按照100:1的比例繪制,橋面寬約22米,中間設有雙向?qū)﹂_的火車道兩條,鐵道兩旁設有電車道兩條,電車道兩旁設有馬車道兩條,橋上路基兩側設有人行道兩條。綜觀全圖,所繪橋梁、房屋、火車、電車、馬車、馬車夫、洋人、中國人等形象極具清末民初時期的社會特色,栩栩如生,注釋文字都為毛筆手寫中文楷書,堪稱同時期工程藍圖中的精品。
20 世紀80年代,重鋼檔案館工作者對早期館藏進行了一次搶救性整理,在1938年隨漢陽鐵廠西遷至重慶的檔案資料中,意外發(fā)現(xiàn)了這幅圖紙,與之配套的還有1891至1909年間的長江漢口段水位變化記錄等資料??上У氖?,由于缺乏繪圖者和繪制時間等信息,這幅圖紙的“身世”成謎,人們一度揣測它是漢陽鐵廠的工程師為解決鐵廠運輸問題而主動設計的。
2012年4月,武漢詹天佑故居紀念館舉辦“詹天佑生平展”,公布了一批與詹天佑有關的圖紙手稿。結合最新史料考證,這幅圖見證了中國人嘗試修建武漢長江大橋的最早嘗試,盡管仍有不同版本的說法,但都與詹天佑有著直接的關聯(lián)。
說法之一:1912年10月10日,武漢各界舉行武昌革命勝利一周年慶?;顒?,時任漢粵川鐵路會辦的詹天佑應湖北都督黎元洪的邀請,參加了都督府的慶祝酒會。這個慶祝酒會還請來了不少在武漢工作的外國客人,英國工程師格林森是其中之一。在這次酒會上,詹天佑與格林森談到了粵漢鐵路與京漢鐵路的對接問題,格林森建議參考蘇格蘭愛丁堡的福斯大橋,在長江上建一座鐵路橋連通南北,詹天佑委托他進行考察和設計。隨后,格林森帶領工程人員在武漢三鎮(zhèn)勘測,最后選定武昌的龜山與漢陽的蛇山之間為橋址,繪制成此圖。
說法之二:辛亥革命勝利后,革命者計劃修筑大橋以作紀念。1913年,北京大學德籍教授喬治·米勒在詹天佑的支持下,帶領北京大學土木科畢業(yè)生13人,作“武漢紀念橋”的計劃和測量,建議將漢陽龜山和武昌蛇山作為武漢長江大橋的橋址,并設計出公路鐵路兩用橋的樣式。其橋梁結構仿照當時世界著名的最大鋼橋——英國蘇格蘭愛丁堡的福斯大橋,采用懸臂鋼梁,橋面為火車、電車、馬車、行人并列。參與此事的北大畢業(yè)生李文驥在1932年曾主持撰寫《武漢跨江鐵橋計劃》,對當年北京大學當年參與武漢紀念橋設計的情形作了回顧,所述橋式、橋梁基礎、橋面布置各項均與《擬建江面鐵橋圖》內(nèi)容吻合。他在文中也提及該橋建筑的取材,稱“鋼鐵用中國或外國工廠所制者,實行建筑之前,且不必定,惟橋底FloorSystem可用尋常熟鐵,橋梁truss則需用上品純綱,如用鎳鋼尤佳。”為解決鐵路鋼軌和造橋鐵件供應問題,詹天佑與漢陽鐵廠負責人保持了密切的接觸,這也可以解釋這張圖紙為何會與漢陽鐵廠西遷檔案一起留存于世。 以上兩種說法中提到的福斯大橋(見圖)位于英國蘇格蘭愛丁堡西邊,是跨越福斯灣海峽上的第一座橋梁,也是英國人引以為豪的工程杰作。對比福斯大橋,中國民初擬建江面鐵橋與之的確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但在其單一鐵路橋功能基礎上增加了電車、馬車、行人等新功能,并在橋梁基礎方面進行了大膽創(chuàng)新。福斯橋于1890年建成,施工耗時7年,使用了5.8萬噸優(yōu)質(zhì)鋼料,僅在高空施工中就犧牲了98人,并造成了數(shù)百名人員傷殘。與此相比,建設跨江鋼鐵大橋這在國力衰微的舊中國,無論財力、技術都是無法實施的宏大工程。《擬建江面鐵橋圖》最終成為一紙空文,被束之高閣。
直至1957年,新中國才在蘇聯(lián)專家的幫助下建成武漢長江大橋。設計人員圍繞大橋選址進行了8個方案的選比,最終選定在蛇山與龜山之間架橋,這也從一個方面證明了早期設計者的前瞻性和科學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