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王--尺牘鑒賞 《姨母帖》,行楷,載原裁于唐人摹《萬歲通天帖》。硬黃紙本??v26.3厘米,橫53.8厘米, 藏遼寧博物館?!度f歲通天帖》又名《王氏一門書翰》、《王氏寶章集》,是王羲之后裔王方慶家物,內(nèi)收王氏家族二十八人法書。王方慶于唐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696)上進武則天,武命人臨摹后將原本又賜還王方慶?,F(xiàn)存《萬歲通天帖》為摹本,包括王羲之、王薈、王徽之、王獻之、王慈、王志等七人共十帖。此帖鉤填技術(shù)極其精妙,可謂“下真跡一等?!倍洳Q此帖“奕奕生動,并其用墨之意一一備具,王氏家風(fēng)漏泄殆盡”。
此帖曾摹刻于《戲魚堂》、《真賞齋》等叢貼?,F(xiàn)存王羲之的字面貌不盡相同,大凡有流便和古質(zhì)兩種,《姨母帖》屬于后者.楊守敏說:“觀此一帖,右軍亦以古拙勝,知不專尚姿致?!贝祟愖髌房赡苁撬缙谒鶎?,其結(jié)字和用筆都還存有較濃厚的隸書筆意,和現(xiàn)在出土的晉代簡牘帛書有相近之處。如“一”“十”“痛”等字中的橫畫,隸書的筆意都很明顯;“痛”“日”“何”等字的轉(zhuǎn)折處都較生拗峭拔,并殘存橫式。這些都是隸書筆勢孑遺。另外筆畫質(zhì)樸凝重,出筆入筆比較自然,不像唐以后那樣強調(diào)一筆三折。這些都使此幅作品具有一種古樸高華的藝術(shù)魅力。還有一幅《行穰帖》和此帖比較接近。
初月帖
![]() 釋文 初月十二日山陰羲之報:近欲遣此書,停行無人,不辦。遣信昨至此。旦得去月十六日書,雖遠
為慰。過囑,卿佳不?吾諸患殊劣殊劣!方涉道,憂悴。力不具。羲之報。
此帖為《萬歲通天帖》第二帖,草書,藏遼寧博物館。王羲之父名“正”,為避父諱,“正月”書為“初月”。
此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書帖之一。和王羲之其他草書比較,具有古意,可能是較早的作品。此帖用筆、結(jié)字和章法都有很多特點。如其中倒數(shù)第二行之“道憂懷”,末行之“報”字,一點一畫均非直過,而是具有豐富的變化。如“憂”字的首筆和末筆,“懷”字的左側(cè)豎畫,“報”字的最后一筆,筆畫或短或長,或藏鋒或露鋒,都呈曲勢,非一帶而過,中間充滿了微妙的變化。翁方綱所謂“中過”,包世臣所謂“善用曲”,“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斷不可企及者,則在畫之中截”等等,于此帖皆可領(lǐng)略一二。用筆以中鋒為主,有些字如“山”字、“報”字使用側(cè)鋒也十分明顯。結(jié)字大小不一,或長或短,或平正或倚斜,皆隨字形和性情而定,行字不求垂直勻稱,行距不求密疏劃一,這就決定了此帖的錯落跌宕、變幻莫測的整個面貌。這種情況同當時人們追求自然瀟灑的社會風(fēng)氣有關(guān)。唐代以后追求精整規(guī)范,這樣的字就很難出現(xiàn)了。
上虞帖
![]() 釋文:得書知問。吾夜來腹痛,不堪見卿,甚恨!想行復(fù)來。修齡來經(jīng)日,今在上虞,月末當去。重熙旦便西,與別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審時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唐摹王羲之草書硬黃本。高23.5厘米, 橫26厘米, 共七行,五十八字。體勢靈動綽約,豐肌秀骨,遠勝右軍《如何帖》。此卷為北宋內(nèi)府舊藏,至今尚何存原裝,帖前有宋徽宗趙佶金書簽題《晉王羲之上虞帖》,卷有南唐內(nèi)府“集賢院御書印”、“內(nèi)合同印” 以及宋內(nèi)府朱文雙龍圓印、“政和”、“宣和”、“御書”葫蘆印、“內(nèi)府圖書之印”等。明代曾藏晉王府,后由韓逢禧、梁清標、商載、程定夷遞藏。明代詹景鳳《東圖玄覽》、清代安儀周《墨緣匯觀》有著錄。原跡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有影印本行世。
寒切帖
![]() 【釋文】十一月廿七日羲之報:得十四、十八日書,知問為慰。寒切,比各佳不?念憂老久懸情。吞食甚少,劣劣!力因謝司馬書,不一一。羲之報。
又名“廿七帖”、“謝司馬帖”。紙本,縱25.6厘米,橫21.5厘米。此帖宋代曾入紹興內(nèi)府,明代流入民間,曾為王時敏等遞藏,現(xiàn)藏天津市藝術(shù)博物館。
文中“謝司馬”應(yīng)為謝安。謝安為王羲之至友。謝安于升平四年(公元360年)出山為桓溫西司馬,時41歲。王羲之此信應(yīng)寫于此年,次年,即升平五年逝世。因此,此書應(yīng)是其末年書。評者都認為,王羲之書法到末年,才達到極致,于此帖可以臨略其末年書法妙處。
此帖書體遒勁妍潤 ,沉著流動,寫時好像毫不費力,體現(xiàn)王羲之晚年書法高度成熟,水到渠成,極致妙處。正如唐人孫過庭說:“是以右軍之書,末年多妙,當緣思慮通審,志氣平和,不激不勵,而風(fēng)規(guī)自遠?!彼阅軌颉安患げ粍睿L(fēng)規(guī)自遠”。
快雪時晴帖
![]() 《快雪時晴帖》,紙本,四行,二十八字?,F(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釋文:羲之頓首??煅r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jié)。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君倩。
此帖是王羲之寫給“山陰張侯”的一封簡短的信。在大雪過后,天氣轉(zhuǎn)晴,問候朋友是否安好。起首用一句“羲之頓首”,結(jié)語又加上同樣的敬語,這在古人的書信中還很少見。王羲之的墨蹟至今已失傳,這件書蹟是后人忠實的摹本,不過仍然可以看出本來的面貌。
此帖其中或行或楷,或流而止,或止而流,形成特有的節(jié)奏韻律。圓勁古雅,無一筆掉以輕心,無一字不表現(xiàn)出意致的悠閑逸豫。在趙孟頫、劉賡、護都沓兒、劉承禧、王稚登、文震亨、吳廷、梁詩正等人的跋語中都表示驚羨和贊嘆。清乾隆皇帝曾說:“天下無雙,古今鮮對”;“龍?zhí)扉T,虎臥鳳閣”。他把此帖和王珣《伯遠帖》、王獻之《中秋帖》,一同收藏于養(yǎng)心殿西暖閣,并名其堂為“三希堂”,視為稀世瑰寶。
大雪過后,天候轉(zhuǎn)晴,王羲之以這件短札向友人表達問候之意。末行“山陰張侯”可能是收信人的名字,原本寫在信箋的封面,在此與原蹟一併摹在同一張紙上。
這件書蹟以圓筆藏鋒為主,起筆與收筆,鉤挑波撇都不露鋒鋩,由橫轉(zhuǎn)豎也多為圓轉(zhuǎn)的筆法,結(jié)體勻整安穩(wěn),顯現(xiàn)氣定神閒,不疾不徐的情態(tài),明代鑑藏家詹景鳳以“圓勁古雅,意致優(yōu)閒逸裕,味之深不可測”形容它的特色,并且認為趙孟頫受到這件書蹟?shù)挠绊憽2贿^王羲之內(nèi)斂沉潛,趙孟頫微有鋒鋩外露,比較對幅趙孟頫的題跋,可以得到這樣的印象。
王羲之書法的特點在於優(yōu)美的“體勢”,“體”是指結(jié)字的形狀和姿態(tài),“勢”是指筆畫產(chǎn)生的律動感,以“快”字為例,左右相向的兩部份,有著呼應(yīng)的關(guān)係,“夬”的右肩略微高聳,末筆右頓,調(diào)和了傾斜的姿勢。“雪”字也有類似的情形,上部向左傾斜,末一橫畫收筆有向右下的筆勢,所以也調(diào)整了整個字的重心。第一行感覺上下的“行氣”一貫,為什麼有這樣的感覺呢?如果只看每個字橫向的筆畫,可以發(fā)現(xiàn)傾斜的角度大致相同,而同一行字的重心也都在同一中線上,第二行則有些變化,“果為”有連筆,其他的字間距較疏,重心也有偏右偏左的變化。這些變化顯得很自然,也使得這短短的三行具有豐富的美感。
七月帖
![]() 《七月帖》又稱《秋月帖》,與《都下帖》裝為一卷。摹本, 麻紙本??v 27.7 厘米,橫25.8厘米。6行,50字。草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曾為金章宗、項元汴等藏。
釋文: 七月一日羲之白:忽然秋月,但有感嘆。信反,得去月七日書,知足下故羸疾問。觸暑遠涉,憂卿不可言。吾故羸乏,力不具。王羲之白。
都下帖
![]() 《都下帖》又稱《桓公當陽帖》。摹本, 麻紙本。縱27.7厘米。5行,45字。草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永和十二年(356)書。與《右軍書記》相校,此帖“仁”字下裁去27字。
釋文:得都下九日書。見桓公當陽去月九日書。久當至洛,但運遲可憂耳。蔡公遂委篤,又加廗下,日數(shù)十行,深可憂慮。得仁(祖廿六日問,疾更危篤,深可憂!當今人物眇然,而艱疾若此,令人短氣。)
平安帖
![]() 此帖亦稱《修載帖》,與《何如帖》、《奉橘帖》共一紙,摹本,硬黃紙本??v24.7厘米,橫46.8厘米。4行,27字。行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為項元汴、笪重光、清內(nèi)府等藏。帖中修載為王羲之的從兄弟王耆。
釋文:此粗平安。修載來十余日。諸人近集,存想明日當復(fù)悉來。無由同,增慨。
何如帖
![]() 此帖又名《不審尊體帖》。此帖與《平安帖》、《奉橘帖》共一紙,橫46.8厘米。摹本,硬黃紙本??v24.7厘米。3行,27字。行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帖中“懷充”押署系唐懷充,“察”系姚察。
釋文 羲之白:不審尊體比復(fù)何如?遲復(fù)奉告。羲之中冷無賴。尋復(fù)白。羲之白。
奉橘帖
![]() 摹本,硬黃紙本??v24.7厘米。2行,12字。行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此帖與《平安帖》、《何如帖》共一紙,橫46.8厘米。
釋文 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行穰帖
![]() 再臨本, 紙本。縱24.4厘米。2行,15字。草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xué)美術(shù)館藏?!队臆姇洝罚?足下行穰久,人還,竟應(yīng)快不? 大都當任縣,量宜,其令□□因便任耳。立俟。王羲之白?!颂麅H是著文片段。
釋文 足下行穰九人還示,應(yīng)決不?大都當任
頻有哀禍帖
![]() 摹本, 紙本??v26.9厘米。3行,20字。行書。日本東京前田育德
此帖與《孔侍中帖》共一紙,或?qū)⒍偡Q為《孔侍中帖》或《九月十七日帖》。
釋文 頻有哀禍,悲摧切割,不能自勝,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孔侍中帖
![]() 摹本, 紙本??v26.9厘米。6行,42字。行書。日本東京前田育德會藏。此帖與《頻有哀禍帖》共一紙,或?qū)⒍偡Q為《孔侍中帖》或《九月十七日帖》。與《喪亂·二謝·得示帖》同為唐代流入日本的王羲之名跡摹本?!额l有哀禍·孔侍中帖》在活潑的行書筆意中帶有凝重之感。在章法結(jié)體上又顯示出欹側(cè)取妍的藝術(shù)效果。
釋文 九月十七日羲之報:且因孔侍中信書,想必至。不知領(lǐng)軍疾后問。憂懸不能須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羲之報。
喪亂帖
![]() 摹本, 紙本??v28.7厘米。8行,62字。行草書。日本皇室藏。此帖與《二謝帖》、《得示帖》共一紙。永和十二年(356)書。書信反映了王羲之對北方故鄉(xiāng)的祖墳被破壞的憤怒和悲傷。
釋文 羲之頓首:喪亂之極,先墓再離荼毒,追惟酷甚,號慕摧絕,痛貫心肝,痛當奈何奈何! 雖即修復(fù),未獲奔馳,哀毒益深,奈何奈何!臨紙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頓首頓首。
二謝帖
![]() 摹本, 紙本??v28.7厘米。5行,36字。行草書。日本皇室藏。此帖與《喪亂帖》、《得示帖》共一紙。二謝一說為謝安、謝萬;一說為謝尚、謝奕;一說為陳郡謝氏兄弟。
釋文 二謝面未? 比面遲承良不靜。羲之女愛再拜,想邰兒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議當試,尋省。左邊劇。
得示帖
![]() 摹本, 紙本??v28.7厘米。4行,32字。行草書。日本皇室藏。此帖與《喪亂帖》、《二謝帖》共一紙。
釋文 得示,知足下猶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觸霧故也。遲散。王羲之頓首。
大道帖
![]() 臨本,紙本??v27.7厘米,橫7.9厘米。2行,10字。行草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清人孫承澤以為米芾所臨。
釋文 大道久不下,知先未然耶。
《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書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跡早佚,現(xiàn)傳世《十七帖》是刻本。唐張彥遠《法書要錄》記載了《十七帖》原墨跡的情況:“《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貞觀中內(nèi)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購求二王書,大王書有三千紙,率以一丈二尺為卷,取其書跡與言語以類相從綴成卷?!?/FONT>
此帖為一組書信,據(jù)考證是寫給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撫的。書寫時間從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時間長達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書法發(fā)展的重要資料。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參考。
《十七帖》是一部匯帖,以第一帖首二字“十七”名之。凡27帖,134行,1166字。其中的一些帖尚有摹本墨跡傳世,如《遠宦帖》、《游目帖》等。據(jù)載:唐太宗好右軍書,搜集王書凡三千紙,率皆以一丈二尺為一卷,《十七帖》即其中的一卷。唐張彥遠《法書要錄》云:“《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貞觀中內(nèi)本,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煊赫著名帖也?!贝溯d略與今傳本異。摹刻本甚多,傳世拓本最著名的有明邢侗藏本、文徵明朱釋本、吳寬本、姜宸英藏本等。唐蔡希綜《法書論》說:“晉世右軍,特出不群,穎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創(chuàng)立制度,謂之新草,今傳《十七帖》是也?!碧扑我詠?,《十七帖》一直作為學(xué)習(xí)草書的無上范本,被書家奉為“書中龍象”。它在草書中的地位可以相當于行書中的《懷仁集王羲之書圣教序》。
《十七帖》風(fēng)格沖和典雅,不激不厲,而風(fēng)規(guī)自遠,絕無一般草書狂怪怒張之習(xí),透出一種中正平和的氣象。南宋朱熹說:“玩其筆意,從容衍裕,而氣象超然,不與法縛,不求法脫,其所謂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者?!比行蟹置?,但左右之間字勢相顧;字與字之間偶有牽帶,但以斷為主,形斷神續(xù),行氣貫通;字形大小、疏密錯落有致,真所謂“狀若斷還連,勢如斜而反直”。
《十七帖》用筆方圓并用,寓方于圓,藏折于轉(zhuǎn),而圓轉(zhuǎn)處,含剛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勁于婉媚之內(nèi),外標沖融而內(nèi)含清剛,簡潔練達而動靜得宜,這些可以說是習(xí)草者必須領(lǐng)略的境界與法門。
![]() ![]() 郗司馬帖
3行,26字。草書。此帖《右軍書記》著錄。入刻《十七帖》等。
釋文 十七日先書,郗司馬未去。即日得足下書,為慰。先書以具,示復(fù)數(shù)字。
逸民帖
4行,39字。草書。此帖《右軍書記》著錄。入刻《十七帖》等。此帖重申了王羲之隱逸之志。
釋文 吾前東, 粗足作佳觀。吾為逸民之懷久矣,足下何以等復(fù)及此,似夢中語耶!無緣言面,為嘆,書何能悉。
龍保帖
敦煌石室發(fā)現(xiàn)的文書中亦見此帖。臨本,紙本??v25厘米。2行。草書。英國大英圖書館藏。此帖與《瞻近帖》共一紙,橫37厘米。全文見《右軍書記》:'龍保等平安也,謝之。甚遲見卿。舅可耳。至為簡隔也?!颂慌R存11字。
釋文 龍保等平安也。謝之。甚遲見
![]() ![]() 絲布帖
2行,12字。草書?!队臆姇洝分?。入刻《十七帖》等。此帖為王羲之贈送絲布衣料與友人的簡函。
釋文 今往絲布單衣財一端。示致意。
積雪凝寒帖
6行,64字。草書?!队臆姇洝分?。入刻《十七帖》等。此帖為書與王之好友、益州刺史周撫,此時羲之正遇到五十不遇的嚴寒。周撫,字道和,東晉將領(lǐng),廬江尋陽(今江西九江)人。強毅有父風(fēng),而將御不及。從王敦叛亂,為其爪牙。敦死,與鄧岳逃入西陽蠻。后免罪,出鎮(zhèn)襄陽,中浴馬計退兵,免官。咸和初,為王導(dǎo)起用,從溫嶠平蘇峻之亂?;笢卣魇駮r鎮(zhèn)彭模,擊破蜀地余寇叛亂。鎮(zhèn)蜀三十余年,威名遠播,蜀地安定。
釋文 計與足下別,二十六年于今。雖時書問,不解闊懷。省足下先后二書,但增嘆慨! 頃積雪凝寒, 五十年中所無。想頃如常,冀來夏秋間,或復(fù)得足下問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 ![]() 服食帖
3行,30字。草書?!队臆姇洝分?。入刻《十七帖》等。服食是指魏晉流行的服用五石散的風(fēng)俗。五石散由五種礦物組成,是毒性很重的藥,服食者常會出現(xiàn)幻覺,當時人們卻以為是升仙之物。王羲之曾有此好。
釋文 吾服食久,猶為劣劣。大都比之年時,為復(fù)可可。足下保愛至上,臨書,但有惆悵。(《右軍書記 》'可可’作'可耳’)
知足下帖
3行,19字。草書?!队臆姇洝分?。入刻《十七帖》等。清包世臣認為是寫給臨海太守郗愔的信函。
釋文 知足下行至吳,念違離不可居,叔當西耶!遲知問。
瞻近帖
紙本??v25厘米。8行。草書。除《十七帖》本外,尚有敦煌石室本和趙孟頫臨本兩種墨跡,敦煌本現(xiàn)藏英國大英圖書館。 此帖與《龍保帖》 共一紙,橫37厘米。全文見《右軍書記》:'瞻近無緣省告,但有悲嘆。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當來居此,喜遲不可言,想必示問?!F(xiàn)存此帖已殘,僅存34字。且'告’字書為'苦’字。
釋文 □□□□□苦,但有悲□?!酢酢酢酢跗桨惨??!酢酢酢酢醮?,喜遲,□□□。 想必果言苦□□□。亦度卿當不□□?!跫缺?,又節(jié)氣□,□□欣卿來也,此信旨□□示問。
![]() ![]() ![]() 天鼠帖
2行,16字。草書?!队臆姇洝分洝H肟獭妒咛返?。也作《天鼠膏帖》,信中王羲之向友人咨詢了天鼠膏治療耳聾的情況。天鼠,即猞猁。
釋文 天鼠膏,治耳聾有驗不?有驗者乃是要藥。
朱處仁帖
3行, 26字。草書?!队臆姇洝分?,《宣和書譜》著此帖目。入刻《十七帖》等。此函系王羲之書與周撫。朱處仁,清包世臣認為即安西司馬朱燾。
釋文 朱處仁今所在?往得其書,信遂不取答。今因足下答其書,可令必達。
十七十帖
9行,82字。草書。《宣和書譜》有此帖目。入刻《十七帖》等。此函系王羲之書與周撫,升平五年(361)書。當時周撫已屆七十高齡,王羲之在信中對他致以了溫暖的問候。汶領(lǐng),即今之岷山
釋文 足下今年政七十耶。知體氣常佳,此大慶也。想復(fù)勤加頤養(yǎng)。吾年垂耳順,推之人理,得爾以為厚 幸,但恐前路轉(zhuǎn)欲逼耳。以爾要欲一游目汶領(lǐng),非復(fù)常言。足下但當保護,以俟此期,勿謂虛言。得果此 緣,一段奇事也。
![]() ![]() ![]() 邛竹杖帖
4行,31字。草書。此帖又名《邛竹帖》。入刻《十七帖》等。此函系王羲之書與周撫,感謝他所贈的一批邛竹杖,并告訴他自己已將竹杖分贈諸友中的尊老者。邛竹俗稱扶老竹,因產(chǎn)邛山而得名。
釋文 去夏得足下致邛竹杖,皆至。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即分布,令知足下遠惠之至。
游目帖
摹本, 紙本。11行,102字。草書?!队文刻酚置妒穸继?。另有紙本,為清內(nèi)府、奕訢、日本廣島安達萬所藏,毀于二戰(zhàn)美軍原子彈的轟炸。此函寫與周撫,信中表達了王羲之對蜀山的向往。
釋文 省足下別疏,具彼土山川諸奇,揚雄《蜀都》,左太沖《三都》,殊為不備。悉彼故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傻霉?,當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xí)r示意。遲此期真,以日為歲。想足下鎮(zhèn)彼土,未有動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領(lǐng)、朊級? 實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馳于彼矣。 |
|
|
來自: 鴻墨軒3dec > 《3魏晉風(fēng)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