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文文言文翻譯六招制勝 易錯題診斷 文言翻譯,高考試卷中要求直譯,也就是字字落實。所謂字字落實,主要是判斷每一個虛詞、實詞的用法和意義,找出通假字、古今異義字、活用詞等,并做準確解釋,還要把握句式特點和句子的語氣。 具體來說,應(yīng)從“留”“換”“補”“刪”“調(diào)”“貫”六個方面進行?!傲簟保仓赋?、年號、人名、地名、官職等專有名詞,皆保留不動?!皳Q”,將單音詞換成現(xiàn)代漢語雙音詞,將詞類活用詞換成活用后的詞,將通假字換成本字……凡該換的,一律換之。“補”,即補出古代簡練說法省略或隱含的內(nèi)容,特別是對省略句。“刪”,指刪去那些無意義或沒有必要譯出的虛詞?!罢{(diào)”,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現(xiàn)代漢語要求調(diào)整過來?!柏灐保肝难跃渲袔揶o方法的說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據(jù)上下文靈活、貫通地譯出。 可記住口訣: 文言翻譯重直譯,把握大意斟詞句。 人名地名不必譯,古義現(xiàn)代詞語替。 倒裝成分位置移,被動省略譯規(guī)律。 碰見虛詞因句譯,領(lǐng)會語氣重流利。 1.(2007年湖北卷)把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二世祖諱伍,有善行,稱善人公。……好施予,歲時勤力活家,人產(chǎn)計口給食,余悉以販鄉(xiāng)里貧乏者。門前植槐一株,枝葉扶疏,時作糜哺餓者于其下?!咦嬷M重光,字廷宣?!∷?,肅皇新三殿,求大木,取辦貴竹。公至,彝人爭以所知異木走報公。公深入其阻。沖風瘴癘,勤事以死。事聞,特加恩恤,賜祭葬。壬戌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績詔贈太仆寺少卿。公性孝友,為穎川公次子,方齔而母沈安人亡。三事繼母常、岳、盧,如所生。兩弟早夭,撫其遺孤,不殊己子。居鄉(xiāng),恂恂退讓,君子也。遇事慷慨,不避艱險。及卒,無一語及家事。世廟諭祭文,有“忠勤報國”之褒,故稱忠勤公焉。 【解析】 ?。?)扶:古代的長度單位,四寸為扶?!爸θ~扶疏”是說枝葉相距很近,意譯為“枝葉繁茂”。“時作糜哺餓者于其下”既承前省主語(善人公),又是介賓短語(“于其下”)后置。翻譯時既要“補”——補出主語,又要“調(diào)”——把“于其下”放到謂語“作”前。參考譯文:家門前種有一棵槐樹,枝葉繁茂,(善人公)時常在樹下煮粥給饑民吃。 (2)所知異木:知道的奇異樹木。走:跑。從文意通順的角度應(yīng)放到“爭”的后面。參考譯文:忠勤公到后,彝人爭著跑去把他們知道的奇異樹木告訴他。 (3)“孝友”是兩個單音節(jié)詞,應(yīng)“換”為雙音節(jié)詞。參考譯文:忠勤公天性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是穎川公的二兒子,剛換牙時母親沈安人就去世了。 2.(2007年福建卷)閱讀下面文言文,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孟子去齊,充虞①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聞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由周而來,七百有余歲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孟子?公孫丑下》) ?。圩ⅲ茛俪溆荩好献拥茏印? 【解析】 ?。?)夫子:舊時稱呼學者或老師,在對話中,譯成第二人稱。易錯點是“豫”,我們記住的是“猶豫”,其實“快樂”是它的第一個義項。參考譯文:您似乎不快樂。 ?。?)易錯點是“平治”。平:平定,治理。治:治理。“平治”同義。參考譯文:如果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在當今的社會里,除了我還能有誰呢? 實戰(zhàn)演習 1.把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任峻,字伯達,河南中牟人也。漢末擾亂,關(guān)東皆震。中牟令楊原愁恐,欲棄官走。峻說原曰:“董卓首亂,天下莫不側(cè)目,然而未有先發(fā)者①,非無其心也,勢未敢耳。明府若能唱之,必有和者?!薄謩e收宗族及賓客家兵數(shù)百人,愿從太祖。太祖大悅,表峻為騎都尉,妻以從妹②?!陴嚮闹H,收恤朋友孤遺,中外貧宗,周急繼乏,信義見稱。建安九年薨,太祖流涕者久之。(《三國志》) [注]①太祖:曹操。②從妹:堂妹。 (1)天下莫不側(cè)目,然而未有先發(fā)者。 (2)太祖大悅,表峻為騎都尉,妻以從妹。 ?。?)周急繼乏,信義見稱。 2.把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沈炯字初明,吳興武康人也。炯少有俊才,為當時所重?!_城陷,景將宋子仙據(jù)吳興,使召炯,方委以書記,炯辭以疾?!愇涞凼芏U,加通直散騎常侍?!?,武帝嘗稱炯宜居王佐,軍國大政,多預(yù)謀謨。文帝又重其才,欲寵貴之。(《南史?列傳第五十九》) (1)使召炯,方委以書記,炯辭以疾。 ?。?)武帝嘗稱炯宜居王佐,軍國大政,多預(yù)謀謨。 ?。?)文帝又重其才,欲寵貴之。 3.把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人有惡蘇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萬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與小人群也?!蔽浒簿龔凝R來,而燕王不館①也。謂燕王曰:“臣東周之鄙人也,見足下,身無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顯臣于廷。今臣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聽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傷臣于王者。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戰(zhàn)國策?燕一》) [注釋]①不館:沒有(給蘇秦)預(yù)備住處。 (1)身無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顯臣于廷。 ?。?)人必有言臣不信,傷臣于王者。 4.把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傲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云:“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贝酥^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大學》) [注]辟:偏頗,偏向,偏愛。 ?。?)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 (2)“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贝酥^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參考答案 1.(1)天下沒有誰不怨恨(或:天下沒有誰不斜著眼睛看),但沒有首先發(fā)難的。(2)曹操非常高興,上表讓任峻擔任騎都尉,(并)把(自己的)堂妹嫁給他。(3)救濟(他們的)急事,接濟(他們)缺少的東西,信用和道義被稱頌。 2.(1)派人召喚沈炯,將要把書記的職位(負責文書的工作)委任給他,沈炯以有病來推辭。(2)陳武帝曾經(jīng)贊許沈炯,(說他)應(yīng)居輔佐大臣的職位,軍隊、國家的大事,(應(yīng)該)多多參預(yù)籌劃(謀劃)。(3)陳文帝也很看重他的才干,想使他受到寵幸,使他顯貴。 3.(1)我自己沒有一點功勞,但您到郊外迎接我,使我在朝廷上顯赫。(2)一定是有人說我不講信用,在大王面前傷害我。 4.(1)所以,能喜歡某人又能看到那人的缺點,厭惡某人又看到那人的優(yōu)點的人,天下少有啊。(2)“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壞,人都不滿足于自己莊稼的茁壯?!边@就是不修養(yǎng)自身就管不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高中文言虛詞能力考點例解(一) 說明:  一、高考文言虛詞考點高中語文教材規(guī)定為32個,本稿以此為參照,并按音序進行排列。 二、高考文言虛詞考點所涉虛詞注解以課文解釋為底本,個別虛詞略作改動。 三、本稿以教學需要為出發(fā)點,采用音序排列,便于撿索,提高效率。 安an 而er 爾er 夫fu 蓋gai 故gu 何he 或huo 乎hu 即ji 既ji 莫mo 乃nai 其qi 且qi 然ran 若ruo 安an 1.君安與項伯有故?(《鴻門宴》) 2.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記》) [例解] 用作疑問副詞。出現(xiàn)在疑問句中,置于動詞之前。作狀語。相當于“怎么”“怎樣”。 3.皮之不存,毛將安傅(附)?(《左傳·僖公十四年》) 4.沛公安在?(《鴻門宴》) [例解] 用作疑問代詞。在疑問句中作賓語,置于動詞之前。相當于“什么”“哪里”。 而er 1.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例解] 用作連詞。表示并列關(guān)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例解] 表示遞進關(guān)系??勺g為“并且”或“而且”。 3.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石鐘山記》) [例解] 表示承接關(guān)系??勺g為“就”“接著”,或不譯。 4.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 [例解] 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勺g為“但是”“卻”。 5.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例解] 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勺g為“如果”“假如”。 6.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 7.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例解] 表示修飾關(guān)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 8.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記王忠肅公翱事》) [例解] 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9.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 10.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例解] 復(fù)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 爾er 1.爾何知?。ā稓ブ畱?zhàn)》) 2.中壽,爾墓之要拱矣!如有營,(《殽之戰(zhàn)》) 3.且爾言過矣(《季氏將伐顓臾》) 4.胡瞻爾庭有縣貆兮(《伐檀》) [例解] 用作代詞。第二人稱代詞,相當“你”“你們”“你的”“你們的”。 5.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孔雀東南飛》) 6.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飲酒》) 7.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出師表》) [例解] 指示代詞,相當于“此”“如此(這樣)”“那”。 8.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孔雀東南飛》) [例解] 用作副詞,用來修辭動詞,相當“這樣(地)”。 9.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待坐》) 10.子路率爾而對曰:……(同上) 11.聞兩童子音瑯瑯然,不覺莞爾……(《祭妹文》) 12.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魚我所欲也》) [例解] 用作助詞。作形容詞、動詞的詞尾,和“然”的用法相似:相當于“的”“地”“著”。 1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唐雎不辱使命》) [例解] 表限止語氣,相當于“罷了”“而已”。 14.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例解] 作語氣助詞,用于句末,同虛詞“耳”的用法相同。表敘述語氣,相當于“了”或不譯。 夫fu 1.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2.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岳陽樓記》) [例解] 用作代詞。表近指,相當于“這”或在“這”后加適當?shù)牧吭~。 3.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游褒禪山記》) 4.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例解] 用作代詞。表遠指,相當于“那”或在“那”后加適當?shù)牧吭~。 5.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眾,眾數(shù)雖多,甚未足畏。(《赤壁之戰(zhàn)》) 6.且夫不好問者,由心不能虛也;心之不虛,由好學之不誠也。(《問說》) [例解] 用作助詞。用在句子開頭,表示議論或敘述的開端,稱為“發(fā)語詞”,也可用復(fù)音虛詞“且夫”,不必譯出。 7.聞之:一人飛升,仙及雞犬。信夫?。ā洞倏棥罚? 8.然則古人所深恥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為恥者多矣,悲夫?。ā秵栒f》) 9.嗟夫!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例解] 用作助詞。用在句末,表示感嘆。相當于“啊”或“了”。 蓋gai 1.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禪山記》) 2.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季氏將伐顓臾》) [例解] 用在句首,作副詞,表示下邊說的一些話,是帶有推測性的斷定,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大概”推想”的意思。 3.吾之意蓋謂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與妻書》) [例解] 表示這種意思的“蓋”,也有用于句中的。 4.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游褒禪山記》) 5.謝靈運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歷殆遍,獨不言此山,蓋當時未有雁蕩之名。(《雁蕩山》) [例解] 用作連詞。連接上文,起說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十分確定之意。 故gu 1.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fù)取壁。(《廉頗藺相如列傳》) 2.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鴻門宴》)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師說》) [例解] 用作連詞。表示因果關(guān)系,可譯為“所以”“因此”。有時用“是故”“以故”。 4.燕太子丹者,故嘗質(zhì)于趙。(《史記·刺客列傳》) 5.公子往,數(shù)請之,朱亥故不復(fù)謝。公子怪之。(《信陵君竊符救趙》) [例解] 用作副詞。有“從前”“故意”的意思。 何he 1.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例解] 用作疑問代詞。單獨作謂語,問原因,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 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zhàn)》) 4.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例解] 作賓語,主要代處所和事物,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何”要后置。 已yi 1.天下已定,皇始之心,自以為關(guān)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過秦論》) 2.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六國論》) 3.牛困人饑日已高。(《賣炭翁》) [例解] 用作副詞。表動作行為、事情的完成或時間的過去,相當于“已經(jīng)”。 4.有間而身寒,已熱如火,至今不可以見寒。(《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5.已而相如出,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廉頗藺相如列傳》) 6.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ā丁粗改箱洝岛笮颉罚? [例解] 表兩件事之間相隔時間短暫,常用“已而”,相當于“不久”“一會兒”。 7.夫十月一月之中,凡富貴之子,慷慨得志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已眾矣……(《五人墓碑記》) [例解] 表程度很高或過分,常放在形容詞之前,相當于“太”。 8.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shù)。(《隆中對》) 9.五代時始印五經(jīng),已后典籍皆為板本(《活版》) [例解] 用作連詞,“已”同“以”,和“來”“后”“東”“西”“上”“下”等結(jié)合,表示對時間、范圍等的限定。 10.是善惡之分也已。(《荀子.惡性》) 11.雖以史遷之善傳游俠,亦不能為五百人立傳,滋可痛已。(《〈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 [例解] 用作助詞。“已”放在句末表示動作行為的既成狀態(tài),表示明確的肯定或否定語氣,相當于“了”;有時“也已”連用,加強語氣。有時也表感嘆,相當于“啊”。 以yi 1.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察今》) 2.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3.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 4.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zhàn)》) 5.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記》) [例解] 用作介詞。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jù)”“按照”“用(憑)什么身份”等。 6.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例解] 用作介詞。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 7.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8.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戰(zhàn)》) [例解] 用作介詞。表示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于”。 9.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記》) 10.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漢書·西南夷傳》) [例解] 用作介詞。引進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于”,可譯為“在”“從”。 11.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zhàn)國策·周策》) 12.(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 [例解] 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lǐng)”“帶領(lǐng)”。 13.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例解] 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于轉(zhuǎn)折關(guān)系。表示并列或遞進關(guān)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14.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 [例解] 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于轉(zhuǎn)折關(guān)系。表示承接關(guān)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勺g為“而”或省去。 15.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16.劍貲財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記》) 17.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例解] 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于轉(zhuǎn)折關(guān)系。表示目的關(guān)系,“以”后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jié)果??勺g為“而”“來”“用來”“以致”等。 18.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19.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例解] 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于轉(zhuǎn)折關(guān)系。表示因果關(guān)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 20.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例解] 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于轉(zhuǎn)折關(guān)系。表示修飾關(guān)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 21.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 22.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 23.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庖丁解?!罚? [例解] “以是”“是以”,相當于“因此”,引出事理發(fā)展或推斷的結(jié)果。 矣yi 1.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赤壁之戰(zhàn)》) 2.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伶官傳序》) 3.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項脊軒志》 4.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ā冻啾谥畱?zhàn)》) [例解] 語氣助詞,用于陳述句尾。或助肯定語氣,有的可譯為“了”,有的可不譯;或助已然語氣,說明事情已實現(xiàn),可譯為“了”;或助將然語氣,說明事情將要實現(xiàn),可譯為“了”。 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6.嗚呼,烈矣!(《譚嗣同》) [例解] 語氣助詞,用于感嘆句。助感慨、諷刺、贊頌語氣,可譯為“了”“啊”。 7.愿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毛遂自薦》) 8.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從。(《信陵君竊符救趙》) [例解] 語氣助詞,用于祈使句,助請求、勸勉、禁止語氣,可譯為“吧”。 9.年幾何矣?(《觸龍說趙太后》) [例解] 用于疑問句末,助疑問語氣。 因yin 1.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后漢書·張衡傳》) 2.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例解] 用作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原因、依據(jù)、方式,可分別譯為“因為”“由于”,“趁著”“憑借”,“經(jīng)過”“通過”。 3.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zhàn)》) 4.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 [例解] 用作連詞。表示順接上文,可譯為“于是”“便”。 于yu 1.得復(fù)見將軍于此。(《鴻門宴》在) 2.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輸》在……方面) 3.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出師表》在……中) 4.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zhàn)》向) 5.權(quán)起更衣,肅追于宇下。(《赤壁之戰(zhàn)》到) 6.謂獄中語乃親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從、自) 7.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跟、同) 8.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對、對于) 9.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于侍臣……(《記王忠肅公翱事》給) [例解] “于”是介詞,總是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jié)合,構(gòu)成介賓短語去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guān)系。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于”“給”“由于”等。 10.良曰:“長于臣?!保ā而欓T宴》) 11.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 12.有時則只是表示對象的性質(zhì)和狀態(tài),可不譯。例如: 13.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五人墓碑記》) [例解] 放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 14.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五人墓碑記》) 15.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16.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戰(zhàn)》) [例解] 放在動詞之后,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yīng)。 17.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 18.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例解] 復(fù)音虛詞“于是”,用法與現(xiàn)代漢語的“于是”不完全相同。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guān)系,與現(xiàn)在的承接連詞或因果連詞相同?,F(xiàn)代漢語也這樣用。 19.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這職業(yè)上”《捕蛇者說》) [例解] 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后,“于是”屬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可根據(jù)“于”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于“在這”“從這”等。 哉zai 1.痛定思痛,通何如哉!(《〈指南錄〉》后序》) 2.嗚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記》) 3.嘻,善哉!技蓋至此乎?。ā垛叶〗馀!罚? [例解] 語氣助詞,經(jīng)常用在句末。表示感嘆語氣的。 4.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5.而此獨以鐘名,何哉?(《時鐘山記》) [例解] 表示疑問語氣。 6.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廉頗藺相如列傳》) [例解] 表示反問語氣。 則ze 1.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鴻門宴》) 2.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 3.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鐘山記》) 4.子燦寐而醒,客則鼾睡炕上矣。(《大鐵椎傳》) [例解] 表示承接關(guān)系。一般用來連接兩個分句或緊縮復(fù)句中的前后兩層意思,表示兩件事情在時間上、事理上的緊密聯(lián)系。可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jīng)是”。 5.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6.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例解] 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設(shè)的情況,相當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設(shè)或推斷的結(jié)果,相當于“那么”“就”。 7.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8.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而》) [例解] 表示并列關(guān)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jié)構(gòu)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句之間是并列關(guān)系(不是表示兩個詞之間)??勺g為“就”,或不譯。 9.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10.其室則邇,其人甚遠。(《詩經(jīng)·東門之 >》) [例解] 表示轉(zhuǎn)折、讓步關(guān)系。表示意思有轉(zhuǎn)折時,“則”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譯為“可是”“卻”;表示姑且承認一件事,預(yù)備下句轉(zhuǎn)入正意時,“則”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譯為“雖然”“倒是”。 11.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12.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例解] 用作副詞。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diào)和確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 者zhe 1.將藏之于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指南錄〉后序》) 2.用葉者取葉初長足時,用芽者自從本說,用花者取花初敷時,用實者成實時采。(《采草藥》) [例解] 助詞,附在別的詞或短語之后,組成名詞性短語。 3.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4.古之讓天之者,是去監(jiān)門之養(yǎng)而離臣虜之勞也。(《五蠹》) [例解] “者”的另一種用法是放在一個詞或一組詞后邊,起提頓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說明的事物,稍微停頓一下,然后說明或論斷。 5.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例解] “者”有時放在時間詞之后,起語助作用,可不譯。 6.此數(shù)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戰(zhàn)》) [例解] “者”有時放在數(shù)詞后邊,可譯為“個”“樣”之類。 之zhi 1.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作賓語。) 2.輮使之然也。(《勸學》,代物,作兼語。) 3.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代事理,作賓語。) [例解] 用作代詞,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 4.均之二策。(《廉頗藺相如列傳》) [例解] 用作指示代詞,表近指??勺g為“這”,通常作復(fù)指性定語。 5.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zhàn)》) 6.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例解] 用作結(jié)構(gòu)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 7.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例解] 用作結(jié)構(gòu)助詞,補語的標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 8.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 [例解] 用作結(jié)構(gòu)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yīng)省去。 9.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 10.悍吏之來吾鄉(xiāng),叫囂乎東西。(《捕蛇者說》) 11.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例解] 結(jié)構(gòu)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 12.頃之,煙炎張?zhí)?。(《赤壁之?zhàn)》) 13.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毛遂自薦》) [例解] 音節(jié)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diào)整音節(jié)的作用,無義,譯時應(yīng)省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