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文化 “文化”這詞的媒體點擊率當前是最高的,雖然不能說是震耳欲聾,但也肯定已經(jīng)人人耳熟能詳了???,不知什么緣由,或是自己的愚昧遲鈍,或是本人的才疏學淺,或是這一理論的高深,從“三個代表”的“先進文化”至今,我始終好像都沒有弄懂現(xiàn)在倡導的文化到底是什么樣的文化。誠然,文化在某種意義上也泛指一般知識和教育、科學、文藝等。演藝當然是屬于文化的范疇,但從媒體大張旗鼓地宣傳中看,我總覺得當今如果把文化只局限于唱歌跳舞演電影,或連篇累牘地宣傳演藝企業(yè)改制賺錢的秘訣,或弄伙老太太扭扭大秧歌,或煞有介事地趕個時髦送個戲下鄉(xiāng),或找?guī)讉€人拿本書擺個姿勢裝模作樣地照張相,這是否也有點太不著調了?我想作為人類最高精神活動的文化,不能只簡單等同于網(wǎng)絡潮語和嘲諷時弊的手機段子,也不能等同商業(yè)的借詞炒作乃至樸克麻將街頭健身舞之類的群眾娛樂文化,更不能直接等同于文化設施和文化產(chǎn)業(yè)。 可是,現(xiàn)在越來越看不懂的是以“文化”命名的節(jié)慶,它們名目繁多,眼花潦亂。據(jù)中國節(jié)慶網(wǎng)2010年統(tǒng)計,我國每年大小節(jié)慶活動達5000多個,平均每天13個。什么櫻桃節(jié)、襪子節(jié)、板栗節(jié)還有雙胞胎節(jié)等等,雖然五花八門,稀奇古怪,但都冠以“文化搭臺”的美名,鬧得文化部最近專門發(fā)文通知,要進一步規(guī)范音樂節(jié)等節(jié)慶活動的運作與管理。明確規(guī)定政府或政府部門不得主辦或承辦節(jié)慶演出,不得直接參與或投資節(jié)慶演出。因為這些演出都是政府請客、百姓買單、明星發(fā)財。據(jù)圈內人士透露,這種活動一般耗資在300——400萬之間,多則達上千萬,一個離鄱陽湖有百里之遙的江西小城,也耗資600萬辦起“首屆鄱陽湖龍蝦節(jié)”。據(jù)內部人士透露,辦節(jié)的費用中約80%用于支付明星的出場費。盡管“星”價高得令人咂舌,但一些官員依然樂此不疲,甚至越窮還越舍得花錢。明眼人都知道這肯定和回扣有關,至少總可以象那個縣委書記一樣,大膽地“熊抱”一下管彤般的明星,也可以追問一下“我是不是男人?” 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清凈的佛教也被人拉進來湊當前這個熱鬧。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所謂的宏揚佛教文化,大多與旅游經(jīng)濟關系更加密切。當年毛澤東都不干,現(xiàn)在卻從南到北爭先恐后地讓一尊尊露天大佛聳立在星空,沐雨櫛風,為蕓蕓眾生值更守夜,不知信徒們于心何忍?當然,佛教也是一種文化,但佛教所體現(xiàn)的文化內涵肯定是與商業(yè)無關的。在當代著名文化巨匠趙樸老的關懷下,中國佛協(xié)刊發(fā)的《佛教文化》以“啟迪智慧、凈化人生”為宗旨,辦的非常好,象樸老一樣化作了一縷縷清風,吹拂著人間佛教的凈土??墒?,前不久看到在湖北四祖寺第八屆禪文化夏令營的儀式上,當聽到本地官員的講話:“省委、省政府和黃岡市委、市政府對黃梅縣獨特的禪宗文化十分重視”后,很感到有點兒納悶,不過這位官員馬上道出了原委,原來黨委、政府重視禪文化的緣由是:要“重點加強禪文化旅游區(qū)建設”,落腳點還是“歡迎大家光臨”。 就在我說不清什么是文化之時,看到《羊城晚報》12月八日刊登了木梅的文章“流浪漢的需求”一文,作者向我們介紹了,每當夜幕降臨時,德國漢諾威市幾條主要街道的商店、超市的走廊就會睡一些流浪漢。幾年來,冬日的夜晚,警察們都試圖勸服流浪漢們到政府提供的救濟站里去,因為那里相對要暖和些,可是流浪漢們對此并不領情。2001年新年前的一個夜晚,該市的市長在媒體的陪同下,來到流浪漢跟前派發(fā)紅包并作慰問。在噓寒問暖之中,詢問流浪漢們最需要什么?一個流浪漢有些憤懣地回答:“你們每年都問同樣的問題,但是我們最需要的不是紅包、食物、棉被和關心,而是安寧!夜晚睡覺時,不會被沒完沒了大大小小的汽車喇叭吵得難以入眠以及只有星光在頭頂上的寧靜夜色?!钡诙?,這條新聞被傳播出來,極大的震撼了全漢諾威市人。市長說:“我們只以為他們最缺少的是溫暖和食物,卻忘記了他們真正需要的是尊重,對他們好夢的尊重!”市長發(fā)出呼吁:希望每個晚上,漢諾威的所有車輛盡量不要駛入流浪漢常睡的那幾條街,如果實在繞不開,也一定要盡可能地保持安靜行駛。那些原本整晚亮燈的櫥窗以及商場、超市門前的燈,在晚上十點后都必須熄滅,以便流浪漢不受干擾地進入夢鄉(xiāng)。市長的呼吁得到了漢諾威市民的響應。作者說:“當一個國家的國民普遍懂得去尊重比自己狀況差的弱勢群體,那么這個國家離真正的文明一定不會太遠?!迸笥眩@是不是一種文化? 可,當電視上介紹一位老外,為維護我國的城市街道斑馬線的秩序,舉著雙手大聲吶喊:“車讓人”時,我的臉上一陣陣火辣辣的,好像被洋人抽了幾個大嘴巴。真的,不要說沒有紅綠燈控制的人行橫道,就是那些有紅綠燈指揮交通的十字路口,當紅燈好不容易讓直行車輛停駛,允許等候在斑馬線上的行人過馬路時,那些不受紅燈制約的右轉彎車輛又呼嘯而至,戰(zhàn)戰(zhàn)兢兢行走在人行橫道線上的年輕人們,也常常處于前進不得、后退不能的兩難境地,更不要說步履蹣跚的老人和孩子們,真正的寸步難行啊!因為馬上綠燈讓理直氣壯的直行車更加瘋狂。你試圖見縫插針,在那少的可憐的有限時間里找個機會竄過去,弄不好就有可能挨一頓臭罵。我就好幾次被那些可能有錢但無德的駕駛汽車的少爺小姐們惡狠狠地大聲咒罵:“找死啊!”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也是一種文化?也許是一種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反正,多少次請求交管部門在紅綠燈閃亮的時間上開個恩,也照顧一下過街的行人,可總是沒有下文?;蛟S他們已將造成交通擁堵的原因由自行車延伸到行人了,正準備發(fā)文不讓行人上馬路呢! 那么,到底什么是文化呢?好像從廣義上講,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具體地說文化是一種歷史現(xiàn)象,每一社會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并隨著社會物質生產(chǎn)的發(fā)展而發(fā)展。人們從刀耕火種走到現(xiàn)在,在物質文明不斷進步的同時,精神文明建設也取得了極大的進步。特別是近代一百多年來,世界文化發(fā)展一路高歌,人文學者作家們對人類心靈終極的歸宿,人的價值,生命的價值,專制與民主,改良與革命,以及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等等,都進行了不懈的思考、辨析和揚棄,無數(shù)不同的文化表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無數(shù)價值觀被調整和重組。我國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就是其中的一曲強音,先知先覺的中國知識分子,高舉反對封建文化,傳播民主、科學新文化的旗幟,為中國社會發(fā)展所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只不過現(xiàn)在仍然十分需要對五四運動的歷史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重新認識,尤其對其反封建任務的完成情況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這大概應該就是當前最需關注的文化。 從狹義上來說,文化就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意識形態(tài)既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jīng)濟的反映,也給予巨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jīng)濟。文化建設如果不能真正面對社會現(xiàn)實問題,而盡做些表面文章那將是十分危險的?,F(xiàn)實是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統(tǒng)治中國人幾十年的“以階級斗爭為綱”,“個人主義是萬惡之源”,“社會主義就是一大二公”等等荒謬絕倫的觀念的破產(chǎn),人們的思想觀念得到極大的解放。社會生產(chǎn)力也得到極大的釋放,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的成就有目共睹。中國人在日子過的一天更比一天好的眼見為實之中,不但普遍接受了市場經(jīng)濟好,私有財產(chǎn)必須得到保護等觀念,而且提出了建設更加完善的市場機制,建設以人為本的民主政治社會等一系列新的要求,開始不懈地追求社會的公正與平等,并且呈現(xiàn)出堅定的不可逆轉性。但現(xiàn)實卻是貧富差距的不斷拉大,并呈現(xiàn)繼續(xù)拉大的趨勢;反腐敗越來越不盡人意,既得利益者們對弱勢群體的打壓更加的變本加厲;媒體處處鶯歌燕舞的報導,與人們真實體驗之間的大相徑庭,使其由于失信而失去了引導作用。人們在政治上提出的民主需求,得不到任何來自官方的積極相應,等等類類。在這些社會矛盾的激烈相撞中,人們意識形的多元化,與政治體制改革滯后的矛盾越來越突出了,這就是當前文化建設必需面對的現(xiàn)實。 文化發(fā)展具有歷史連續(xù)性,社會物質生產(chǎn)發(fā)展的連續(xù)性是文化發(fā)展歷史連續(xù)性的基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之一胡適先生,在《我們必須選擇我們的方向》一文中就毫不掩飾的亮明了自己“偏袒自由民主潮流”的文化觀。他說:“我深信這幾百年(特別是這一百年)演變出來的民主政治,雖然還不能說是完美無缺陷,確曾養(yǎng)成一種愛自由,容忍異己的文明社會?!蔽逅倪\動之后的近百年來,無數(shù)先烈百折不撓、前仆后繼不惜犧牲生命,也是為了構建自由民主的社會,延續(xù)人類社會高度文明的這種文化??墒?,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這條路我們走的并不怎么好。現(xiàn)在,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人們在五彩繽紛的生活面前,不但追求一定的物質享受,也希望得到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生存方式;前所未有的信息量以非常便捷的形式傳播,也在不斷啟迪著人們個體意識的覺醒,自由和民主必然成為了人們的共同呼聲。我們的文化建設就必須順應潮流,為停止文化的倒退,為營造一種民主、公正、公平、自由、平等的社會而吶喊,這樣,社會才有可能在新的經(jīng)濟層面上建立起新的人際關系,也只有這樣,國家才能永遠聳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法國哲人伏爾泰說:“你說的話,我一個字也不贊成。但是我要拼命力爭你有說這話的權力。”這是多么高尚的一種文化心態(tài),中國社會長期以來缺乏的恰恰就是這樣一種寬容的心態(tài),少的就是如此高貴的文化形態(tài)。中國的偉人們習慣用自己的個人意志代表一切,喜歡朕即一切、一切即朕,他們大都非常的不喜歡聽到不同意見,當然更不用說反對的意見,因而也就千方百計地去剝奪別人說話的權力,乃至割斷你的脖頸。好在總算有了進步,最近廣東有個官員說了一句非常有水平的話,即:將“為民作主”改為“由民作主”,聽了以后感到這話雖然簡單,但卻十分扼要地占領了當代文化的高地,如果能夠變成具體的行動落實下去,那么此種高尚的文化就能和人類的情懷有機的結合到一起,從而使每個國人都具有寬敞豁亮的心靈空間。文化肯定不是一味地包辦代替,真正的文明社會一定是體貼人,吸引人,感召人,啟迪人,文化為個人內心所深深鐘愛,文化成為人們社會生活的必需。當文化被無數(shù)個體自發(fā)地接受,就必然對整個社會形成有益的教化。 文化只有首先屬于個人,才能征服世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