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歷史簡說 王正鵬(土家族)/文 筆者在進行《百家姓探源》及《古代地名考》時發(fā)現(xiàn),古代歷史遠遠超過了古代兩大圣人孔子與司馬遷所說的歷史,細究起來是兩大圣人孔子及司馬遷刪除了中國古代的歷史。 中國古代歷史可劃分為四個時期,即一、原始初民時期;二、氏族聯(lián)盟時期;三、王族分封時期;四、諸侯爭霸時期。 古圣人孔子、司馬遷完全有能力接觸到諸侯爭霸時期前的歷史記載史籍,完全有可能較完整的記錄歷史,而不是刪減別人的著作,做為斷爛朝報的諸侯爭霸史料。 原始初民時期 據(jù)口傳歷史記載,原始初民時期有帝王六位,分別是:盤古,天皇,地皇,人皇,有巢氏、燧人氏。 自盤古至燧人氏,時間跨度約為400萬年,距今約400萬年至公元前7700年。這一時期出現(xiàn)刻畫符號,記錄事物,崇拜自然,崇拜圖騰,崇拜人祖。 盤古,約400萬年至約300萬年,生于混沌之初,卒于開天劈地之時,出生于混沌之初的中央地區(qū),立都于太平洋西岸,紀年為開天劈地。見古史記載有三萬二百六十七萬年前,天地沒有形成之說。盤古出生后,有了江河、森林、山川平原、草原,人類自由繁殖。 1965年在云南省元某盆地大那烏,發(fā)現(xiàn)兩枚170萬年前早期直立人的鏟形門齒化石。 1986年在云南省元某盆地,發(fā)掘7枚人齒化石,距今約270萬年以前。 1987年在云南省元某縣竹柵、小河發(fā)掘出土人猿頭具一具(含8枚牙齒),上頜骨一件(含3枚牙齒),下頜骨二件(含6枚牙齒),單個牙齒377枚。此為“蝴蝶臘瑪古猿”(新種),距今約為400萬年至300萬年以前。 天皇,距今約300萬年至約170萬年前,出生地天靈山,立都天都,紀年天皇氏。 古史記載:“天地初立之時始有三皇?!?,天皇有兄弟十三人,號稱“天靈”,有一人發(fā)明了數(shù)字、天干、地支,立發(fā)明者為皇,其余各居一方,傳國一萬八千年。 漢代史學(xué)家孔安國改史書,把伏羲、神農(nóng)、黃帝稱為“三皇”,孔子《家語》說:“自伏羲以下皆稱曰帝”。天皇為舊石器時代早期,婚姻為血緣群婚,用天然火。 1961年山西芮城縣西侯度村西侯度文化,發(fā)掘打制石器數(shù)十件,包括砍砸器、刮削器和一件三梭大尖狀器,燒骨炭灰,距今約180萬年。 地皇,在位距今約170萬年至70萬年前。出生于熊耳山,今河南洛陽市西,立都于龍門,今河南洛陽市南,紀年為地皇氏。 古史記載:“天皇之后,地皇興起?!?,地皇有兄弟十一人,興起于熊耳、龍門等山,傳國一萬八千年。地皇執(zhí)政時期的三大貢獻為:一定三辰,二分晝夜,三有歲月。 三辰,天上日、月、星辰,統(tǒng)稱為“光”,太光太陽叫“日”,小光月亮叫“月”,細光叫“星”。 晝夜,把太陽的時間稱“白晝”,把有星星、月亮的時間稱“黑夜”,白晝與黑夜合稱為“一日”。 歲月,以三十日為一小循環(huán)稱“月”,把每月與十二支相配,構(gòu)成以十二個月的大循環(huán)稱“歲”,統(tǒng)稱為“歲月”。 地皇時為舊石器時代早期。 1964年陜西藍田發(fā)掘一種大型砍砸器,一種一頭尖一頭厚鈍、斷面呈三角形的尖狀器,距今約115萬年至約110萬年前。 1975年湖北十堰市鄖縣龍骨洞發(fā)掘的古人類牙齒化石,“鄖縣人”距今約100萬年至約50萬年。 地皇時代,以群居洞穴血緣群婚,獵取動物、采集野果野菜為生,隨意交合而赤裸身體。 人皇,距今約70萬年至約20萬年前,出生地為刑馬山,立都九城,弟兄九人各據(jù)一方,分設(shè)一城,紀年為人皇氏。 地皇時天災(zāi)橫行,地裂山崩,洪水泛濫,人皇兄弟九人“駕六羽,乘云車,出谷口,依山川大地之勢,分大地為九州,兄弟九人各居一方,傳一百五十世,立國四萬五千六百年?!薄?/SPAN> 人皇時代為舊石器時代的中期早期。1927年北京周口店龍骨山山洞發(fā)掘的頭蓋骨、牙齒、肢體,及大量的石器,堅硬的水晶、砂巖、燧石、石英巖等,“北京人”距今約50萬年。1972年貴州遵義市桐梓縣發(fā)掘的“桐梓人”,距今約50萬年。1984年遼寧營口市發(fā)掘的“金牛山人”, 距今約50萬年至約24萬年前。安徽和縣龍?zhí)抖窗l(fā)掘的“和縣人”, 距今約30萬年前。“南京湯山人”, 距今約30萬年前等。 居住區(qū)周圍有河流、沼澤、森林、草原、沙漠等,幾十個人群居一起,狩獵、捕魚、采集為生活方式。 有《九頭紀》,指九人執(zhí)政的紀錄。有《五龍紀》,指紀錄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執(zhí)政的紀錄。有《攝提紀》,指紀錄五十九姓治國的紀錄。有《合雒紀》,指三姓治天下,教人居住于山洞里的紀錄。有《連通紀》,指記錄六姓治天下之事。有《敘命紀》,指記錄四姓治天下之事。另有《循蜚紀》、《因提紀》、《禪通紀》、《疏仡紀》。 自《九頭紀》至《敘命紀》,共傳八十三個政權(quán)?!抖U通紀》終于炎帝神農(nóng)氏。《疏仡紀》終于黃帝軒轅氏。 有巢氏,距今約20萬年至約5萬年前,出生于蒼梧,今湖南九嶷山以南。立都石樓山,今山西呂梁市興縣東北,紀年為巢皇。 受禽獸攻擊,開始北遷,在黃土高原山坡處打洞、用石頭、樹枝擋住洞口的群居方式。始將會打居住洞穴的有巢氏推舉為皇。 有巢氏為舊石器時期中期。1954年山西臨汾丁村發(fā)掘的“丁村人”, 距今約10萬年至約6萬前。1956年湖北長陽發(fā)掘的“長陽人”, 距今約10萬年至約8萬前。1958年廣東曲江縣馬壩鄉(xiāng)獅子巖洞穴發(fā)掘的“馬壩人”,距今約10萬年前。1973年山西陽高縣許家窯村發(fā)掘的“許家窯人”,距今約10萬年前。1976年陜西大荔縣發(fā)掘的“大荔人”, 距今約20萬年至約15萬前。等等。 有巢氏時期為母系社會時期,男子以打獵和捕魚為主,女子以采集野菜和挖掘塊根為主,禁止同族同輩男女通婚,群婚。 燧人氏,距今約5萬年至公元前7700年前,出生于湘山,今湖南岳陽市西南洞庭湖中。立都遂明,今湖南常德市澧縣東溪鄉(xiāng)南岳村。紀年為燧皇。 古史稱燧人氏知天文,識地理,始發(fā)明“鉆木取火”,發(fā)明了“結(jié)繩記事”,為離禽命名,立傳教之臺,興交易之道等。稱為圣人,傳有國二十六萬七千年。 洞庭湖山中,氣候潮濕,火種很難保存,沒有火的猛獸就襲擊人類,燧發(fā)明了“鉆木取火”之法,和“燧石取火”之法,使取火變成了輕松之事,燧被推舉為皇?!短接[》記載“遂明國有大樹名遂,屈盤萬頃。后有圣人游日月之處,至于其國,息此樹下,有鳥啄樹,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鉆火,號燧人氏?!?。 燧人氏,用樹皮搓成繩,在細繩上打結(jié)記事。大結(jié)記大事,小結(jié)記小事,再用顏色區(qū)別不同事物的記事方式。燧人氏筑土臺傳播用火知識,把天上飛的稱“禽”,地上跑的稱“獸”,有腳爬行的稱“蟲”,無腳爬行的稱“豸”四類動物分類法知識。 燧人氏為舊石器時期晚期,燧人氏時期有十大發(fā)明:一是距今約五萬年時發(fā)明了“鉆木取火”、“燧石取火”;二是距今約四萬年時作大山扶木紀歷,在昆侖山頂觀察天象以明天道,始為山川百物命名;三是距今約三萬年時弇茲女織女發(fā)明搓繩技術(shù),創(chuàng)立“結(jié)繩記事”,燧人氏以右樞天乙(天龍座a星)為北極星。四是距今約二萬年時創(chuàng)立了“氏族圖騰徽銘制”,始立姓氏為風(fēng)。五是距今約一萬五千年時,燧人弇茲氏發(fā)明大山榑木太陽歷。六是距今約一萬四千八百年時,燧人弇茲氏發(fā)明《河圖》、《洛書》(柯約耶勞創(chuàng)《河圖》,柯諾耶勞創(chuàng)《洛書》)、星象歷,始創(chuàng)早期的符號文字。七是距今約一萬二千年時,燧人氏發(fā)明了“陶文”,創(chuàng)造了“十天干”,“十天干”是符號文字。八是距今約一萬一千年時,燧人氏創(chuàng)立了八索準繩圭表紀歷。九是距今約一萬年時,發(fā)現(xiàn)了天綱、天紀、太極印與太極渦旋宇宙生化模式。十是距今約公元7800年,燧人氏總結(jié)天道觀,建立了遠古文明。1922年內(nèi)蒙古薩拉烏蘇河發(fā)掘的“河套人”,距今約五萬年至三萬五千萬年;1933年北京周口店發(fā)掘的“山頂洞人”,距今約一萬八千年前;1970年臺灣臺南縣左鎮(zhèn)鄉(xiāng)發(fā)掘的“左鎮(zhèn)人”,距今約三萬年至一萬年前;等等。 以母糸氏族族外群婚制,立土臺傳教知識,師道之興始于燧人氏。 燧人氏自立都遂明(今湖南常德市澧縣東溪鄉(xiāng)南岳村。)始,便向北遷,北長先祖居于青藏高原的昆侖山,古稱羌戎,約距今約三萬時,羌戎從昆侖山下遷徙到祁連山一帶的河西走廊定居。經(jīng)過數(shù)百代一萬余年的發(fā)展,族群擴大于黃河、長沙流域。徒居昆侖山燧人氏全稱:燧人弇茲合雄氏,是燧人氏與弇茲氏合婚后的兩大族團聯(lián)合體共用名。燧人弇茲合雄氏為遠古文明時代第一始祖。 弇茲氏的織女是最早有記錄的一位女首領(lǐng),后世尊稱為女帝、玄女、玄帝、王素、素女、須女、帝弇茲等。距今約三萬年前,她發(fā)明了用樹皮搓繩的技術(shù),稱單股為“玄”,兩股合成為“茲”,三股合成為“索(又作素)”。 距今約三萬年前,燧人弇茲氏在昆侖山(今甘肅祁連山)立挺木牙交,為地之中,上指天芎中宮天極星,為天之中。天極星即北極星,北極星首創(chuàng)者是燧人弇茲氏,故又稱紫宮、紫微垣。紫宮即玄宮,宮中女主為陰德星,是為弇茲圣母九天玄女。約距今一萬五千年至一萬三千年時,北極星因弇茲氏織女而命名為織女星。 燧人弇茲氏有三大分支:一是大鵹,二是少鵹,三是青鳥。弇茲合雄氏以玄烏為圖騰,三大族系合稱“三柯氏”,也稱三青烏氏。尊燧人弇茲為始祖,尊稱他為“伊薩姆”,或“伊薩姆那”,各分支首領(lǐng)稱“耶勞”。 玄女部大鵹柯烏耶勞居住在合黎山南弱水(今甘肅張掖市北),又稱魁隗氏,分支甚廣。其中一支沿弱水北遷居延海(嘎順諾爾湖)、焉支山(又名燕然山,即今杭愛山),散布于貝加爾湖支流的色楞格河、鄂爾渾河、額爾古納河(黑龍江上源)。一支沿阿爾泰山北麓西遷至東歐。一支由弱水西遷至阿爾泰山南麓烏倫古湖,沿伊犁河、阿拉套山入準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 玄女部少鵹柯烏耶勞居住在合黎山南弱水流域的方雷澤(今甘肅張掖市臨澤縣)。分衍出方雷支、盤古支,居于古浪(今甘肅武威市古浪縣)。分支東遷至賀蘭山、北至陰山入燕然山、貝加爾湖。一支從陰山入灤河流域及東北平原。一支由六盤水入北洛水??录s耶勞后世為張姓,建有張國(今甘肅張掖市)。一支賜封為楊姓,于環(huán)江上游建元城(又作玄城)。柯約耶勞的后世沿桑干河、支流至黃河水域發(fā)展,遷居渾河、壺流河,建都于代王城(今河北張家口市蔚縣),再遷涿鹿山,建“洛烏”城(今河北張家口市涿鹿縣)。 燧人弇茲本部柯約耶勞一支,沿太行山東進建都靈壽(今河北石家莊市靈壽縣)。一支建都蒲陰(今河北保定市順平縣)。后遷大王店建都遂城(今河北保定市徐水縣),定天地之中靈臺(今名戊己臺)。己在徐水縣南莊頭發(fā)掘兩種陶片,一種夾沙深灰陶,一種夾沙紅褐陶,距今約在一萬二千萬前。 燧人弇茲氏自立姓氏為“風(fēng)”,共分十部。即天芎部、天齊部、天乙部、合雄部、天陽部、天陰部、侯烏部、候蟲部、雷雨部、天皇部。 燧人氏晚期有弇茲氏、婼氏、華氏、胥氏、華胥氏、赫胥氏、仇夷氏、雷澤氏、盤瓠氏等。主要分布在甘肅省、陜西境內(nèi),活動中心合黎龍首山(古昆侖山)、湟中拉脊山、六盤山三處。燧人氏直系為允姓、風(fēng)姓、婼姓。 禁止人與獸通婚,始建“人道”的血緣婚姻制度。有文字符號記載始于遂人氏,距今約九千年的文字文明記載由此開始。 氏族聯(lián)盟時期 自伏羲、女媧時期起,止于帝舜有虞氏時期,時間跨度為五千六百余年,即公元前7724年至公元前2071年。 氏族聯(lián)盟時期有十二個獨立政權(quán)的口傳及文字記載,帝王有181位。其中伏羲女媧政權(quán)有78位帝王;炎帝魁隗氏政權(quán)有6位帝王;炎帝神農(nóng)氏政權(quán)有8位帝王;史皇倉頡氏政權(quán)有1位帝王;九黎蚩尤氏政權(quán)有7位帝王;黃帝軒轅氏政權(quán)有16位帝王;少昊金天氏政權(quán)有7位帝王;顓頊高陽氏政權(quán)有12位帝王;帝嚳高辛氏政權(quán)有21位帝王;帝摯青陽氏政權(quán)有17位帝王;帝堯陶唐氏政權(quán)有6位帝王;帝舜有虞氏政權(quán)有2位帝王。 王族分封時期 自夏禹起,止于西周幽王,時間跨度1230年,即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841年。 王族分封時期口傳及有文字記載的帝王自夏、商、西周三代帝王有63位,其中夏朝19位帝王,商朝31位帝王,西周13位帝王。 夏朝(約公元前2146年-前1675年),始于夏禹,終于桀,共19帝。夏時,開始出現(xiàn)私有制,氏族社會的禪讓制度走到了盡頭,被世襲制取代。社會由原始社會進化到奴隸制社會。夏朝姒姓。 第1任夏禹 禹姓姒名文命,是黃帝的玄孫,也稱大禹、夏禹、帝禹。由于治水立了大功,被尊稱為“大禹”。他的父親治水不成而被殺,禹接替治水的工作,采取疏導(dǎo)的方法,經(jīng)過十三年的努力,終于成功。舜的禪讓而繼位,夏朝的奠定者。稱國號“夏后”,故稱“夏禹”。他在涂山大會諸侯,建立了奴隸制國家的雛形,禹鑄造九鼎,象征九州。在位8年,因操勞過度而死,葬于會稽山。 第2任姒啟 (公元前2025年~公元前2016年) 啟,姓姒名啟,大禹的兒子,大禹死后,啟即位為天子,夏啟即位后,在鈞臺大宴各地首領(lǐng)。有扈氏對啟破壞禪讓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滿,拒不出席。夏啟發(fā)兵對有扈氏進行征伐,大戰(zhàn)于甘,有扈氏戰(zhàn)敗被滅,建立了夏,成為由“禪讓制”變?yōu)椤笆酪u制”的第一人。從此,原始社會宣告結(jié)束,開始了奴隸社會。他放棄陽翟,西遷到大夏(今汾澮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喜歡飲酒、打獵、歌舞,疏于朝政。在位9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第3任姒太康(公元前2015年~公元前1987年)
相,仲康的兒子。即位28年后,被寒浞的兒子澆攻破而自刎,葬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陽縣)。 第6任后羿 有窮氏,夏王朝第六任帝,在位八年,嫦娥的丈夫,他和殺他的寒浞為歷史上少見的幾位改姓未改朝代的篡權(quán)者(寒浞為夏朝第七任帝,在位六十年)被后羿所逐殺。
寒浞出生在夏王仲康七年(庚申,前2041),是伯明氏后代,其祖為黃帝的車正哀,因哀有功于黃帝朝,黃帝將他封于寒(今山東濰坊市一帶),其屬地稱為伯明國(亦稱寒國),其族人后來便以寒為姓。
興師滅掉了夏王朝,使夏王朝亡國長達四十年之久。 第8任姒少康 (公元前1905年~公元前1885年) 少康,又名杜康,相的遺腹子,在位時間公元前1940-公元前1880。當寒浞之子澆派人去追殺少康時,少康逃到了有虞氏,當了有虞氏庖正(廚官)。舜的后人虞思把兩個女兒嫁給了少康,又給了少康土田和眾人,少康才站住了腳。 在寒浞代后羿、政局混亂之時,他收撫逃散人眾,整頓隊伍。攻殺寒浞,終于推翻了入主夏國四十多年的有窮氏政權(quán),復(fù)興夏朝。在他治理下,天下安定,文化大盛,各部落都擁戴他,夏朝再度興盛,史稱“少康中興”。在位21年,病死,葬于陽夏。 第9任姒杼 杼,又名季杼。生卒年不詳。少康子。少康病死后繼位。曾參加父親領(lǐng)導(dǎo)的恢復(fù)夏國的戰(zhàn)爭,并立下許多戰(zhàn)功。他發(fā)明了甲和矛,并大舉征伐東夷,取得勝利。在位17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槐,一作帝芬,生卒年不詳,杼的兒子,杼病死后繼位?;痹谖黄陂g,先后征服了居住于泗水、淮水之間的九夷、即畎夷、于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fēng)夷、陽夷等部落,擴展了夏朝的勢力。同時夏朝的社會經(jīng)濟都有所發(fā)展。
芒,生卒年不詳,槐的兒子?;彼篮罄^位。在位18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他在位時,開始了延續(xù)數(shù)千年的沉祭(即將祭物沉入黃河企求河神的庇護)。
泄,一作帝降,芒的兒子,生卒年不詳。芒死后繼位,在位16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他在位時,東夷、西羌等六夷派使者來朝謁見,接受了泄賜封九夷各部諸侯爵位。 第13任姒不降
扃,生卒年不詳,不降的弟弟。受兄內(nèi)禪而繼位。在位21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第15任姒廑 廑,又名胤甲,生卒年不詳,扃的兒子。扃病死后繼位,他在位時,商的勢力已崛起,夏國開始衰落,夏的國勢又趨衰落,退居于西河地區(qū)(今河南省洛陽市到陜西省華陰縣之間)。在位21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皋,生卒年不詳,孔甲的兒子??准姿篮罄^位。在位11年,病死,葬于今河南省洛寧縣境內(nèi)。皋在位時,遷都于澠池(今河南省澠池縣西)附近。 第18任姒發(fā) (公元前1664年~公元前1654年) 發(fā),皋的兒子。皋病死后繼位。在位19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他在位時,各方諸侯已經(jīng)不來朝賀了。 第19任桀帝姒履癸 (公元前1653年~公元前1600年) 桀,又名癸、履癸,生卒年不詳,發(fā)的兒子。商湯給他的謚號為桀(兇猛的意思)。發(fā)病死后繼位,是歷史上有名的殘暴之君。暴虐嗜殺,夏桀即位后不思改革,驕奢淫逸,筑傾宮、飾瑤臺,揮霍無度。他日夜與妹喜飲酒作樂,百姓指著太陽咒罵夏桀。大臣忠諫,他囚而殺之。四方諸侯也紛紛背叛,夏桀陷入內(nèi)外交困的孤立境地。在位53年(前1653—前1600),終于被商湯所滅,被放逐而餓死,葬于南巢臥牛山(今安徽省巢縣臥牛山)。結(jié)束了長達近500年的夏王朝。 二里頭文化 原始文字 商太祖(商湯) 子天乙 (前?---前1589年) 1、魯國,都曲阜,泰山以南,山東省南部,河南、江蘇、安徽三省之一隅。 2、巴國,先秦時期位處中原西南面的一個國家。始于先夏時期,夏初入夏王朝,成為其中一個諸侯國,滅于戰(zhàn)國秦惠王時期。 3、蔡,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姬姓。周武王弟叔度(姬度)后裔,前447年滅于楚國。建都于蔡,轄地為現(xiàn)在的河南駐馬店市上蔡縣一帶。 4、陳,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媯姓。舜后裔,建國君主陳胡公媯滿。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附近),轄地現(xiàn)在的河南東部和安徽一部分,滅于楚國。公元前479年,楚滅陳。 5、楚國,又稱荊、荊楚,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最早興起于古荊州之地的楚部落,滅于秦國。轄地為現(xiàn)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慶、河南、江蘇、江西部分地方。祝融是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與地火,其部落分布在商都朝歌的南方(今河南新鄭一帶)。 6、曹,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伯爵,國君為姬姓。周文王子曹叔振鐸(姬振鐸)后裔。建都陶丘,轄地為現(xiàn)在的定陶附近。公元前487年,宋國滅曹。 7、鄧國在現(xiàn)在的河南鄧州。子姓。建于商朝武丁王時期,春秋時為楚國所滅。鄧國滅國后,其國后人以國名為姓,是為鄧姓 8、代國,是十六國時期鮮卑拓跋氏在初期建立的政權(quán)。魏晉時期鮮卑拓跋部原游牧于云中(今內(nèi)蒙古托克托東北)一帶。曹魏甘露三年(258年)大人拓跋力微徙居盛樂(今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北),召集諸部,確立了在部落中的大酋長地位。力微卒,諸部離叛。晉元康五年(295年)力微子祿官統(tǒng)部,分國人為中、東、西三部,自領(lǐng)東部。永嘉元年(307年)祿官卒,其弟猗盧總領(lǐng)三部,有騎士40余萬。永嘉之亂后,中原紛擾,晉并州刺史劉琨表請封猗盧為代公,后進封代王。以后數(shù)傳至拓跋什翼犍。什翼犍曾為質(zhì)子在后趙都襄國(今河北邢臺)生活多年,深受漢文化影響。咸康四年(338年)即代王位,置百官,制法律,由部落聯(lián)盟最終轉(zhuǎn)變?yōu)閲倚问?。代建國三年?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340年)定都云中盛樂宮,后又在故城南筑盛樂新城,發(fā)展農(nóng)業(yè)。建國三十九年(376年)前秦苻堅發(fā)兵擊代。什翼犍兵敗奔逃后被殺。代亡。 9、霍國,西周至春秋時期的一個諸候國家,位于現(xiàn)代的山西霍州一帶,周武王時,封叔處于霍,是為霍叔,此即霍國之始,管蔡之亂后,霍叔被廢為平民,但霍國仍被保留下來由霍叔之子繼位,一直到春秋時代,前661年被晉國所滅。 10、江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一個國家。始祖玄仲為伯益之子,伯益佐禹治水有功,其子啟即位后封玄仲于江地(今湖北江陵),公元前623年,江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11、晉國,周代諸侯國名,原名唐。在今山西省南部。到前403年晉國大夫韓虔、趙籍、魏斯三家自立為諸侯,晉國被分裂為韓、趙、魏三個諸侯國家。晉國國都為唐(今山西翼城),晉獻公遷都絳(今山西翼城東南),別都為曲沃(今山西聞喜縣東)。 12、莒國,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己姓,建國于前1046年,建國君主是己茲輿期。公元前481年,莒郊公亡國。 13、蓼國,河南固始縣東北,都城為現(xiàn)安徽霍邱城關(guān)附近。(蓼 ①古蓼國之都。在今河南唐河縣南。蓼為已姓國,祝融的后裔。周時居此。春秋時期滅于楚,改稱湖陽。漢置湖陽縣,屬南陽郡??ぴ摰睾笫烙泻柍?。②古蓼國之都。在今河南固始縣東北。蓼為偃姓國,皋陶的后裔。或說為姬姓國,高陽氏才子庭堅的后裔。) 14、齊國,周朝諸侯國之一,姜姓。田氏代齊后,史稱“田齊”,媯姓。是為春秋五霸、戰(zhàn)國七雄之一。 14、杞國,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姒姓。禹后裔,建國君主杞東樓公。轄地大致為現(xiàn)在的河南杞縣,滅于楚國。公元前445年,楚滅杞。杞國實在太小,連史書對杞國也不愿多提。 16、秦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秦人是東夷的一支,嬴姓,周武王因秦的祖先善養(yǎng)馬,因此將他們封在秦,作為周朝的附庸。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建國,占領(lǐng)原周朝在陜西的領(lǐng)地。從前677年起,秦國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宮殿區(qū)、居住區(qū)、士大夫與國人墓葬區(qū)和秦公陵園。秦最初的領(lǐng)地在今天陜西省西部,在當時屬于中國的邊緣部分。一直到戰(zhàn)國初期秦一直是一個比較弱的國家,也許正因為它地處偏僻,因此它一直沒有受到其他國家的重視。在春秋時代早期它是一個比較不顯眼的國家,直到秦穆公時代方參與中原爭霸,成為僅次于晉國、楚國的二等強國。就科學(xué)技術(shù),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戰(zhàn)國初期也比較落后。這個形勢一直到前361年商鞅變法才開始改變。從此秦國開始不斷強大。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前316年秦滅蜀,從此秦正式成為一個大國。前237年嬴政登基,開始了他對六國的征服。從前230年秦滅韓國起,到前221年秦滅齊國。 17、權(quán)國,楚國附近。建于商朝武丁王時期,春秋時為楚國所滅。權(quán)國亡國后。楚文王設(shè)縣于權(quán)國。命權(quán)國國君管理。 18、宋國是中國春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國君子姓,河南商丘一帶。 19、滕國,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姬姓,前1046年立國,前414年被越王朱勾踐所滅。 20、吳國,周朝時的一個諸侯國,江蘇省南部無錫一帶。周文王的伯父太伯和仲雍為了將他們的王位讓給周文王的父親季歷出逃到江南建立吳國。到春秋時期為止,吳國是中原邊上的一個不重要的小國,春秋時期,吳國與中原的諸侯國的交往越來越密切,也開始與其他諸侯國爭雄。吳王闔閭在今天的蘇州建立都城,任用伍子胥和孫武攻破楚國都城,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闔閭的兒子夫差不顧國家連年征戰(zhàn)空虛,與齊國和晉國爭霸,令伍子胥自殺,忽視了邊界上的越國,被越王勾踐趁虛而入。前473年,夫差兵敗而逃,被圍困在秦馀杭山(今天蘇州南陽山),向勾踐求和,勾踐不準,夫差自殺,吳國滅亡。 21、小邾國(又名小邾婁國、郳國),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顏姓。戰(zhàn)國初年滅亡。 22、許國,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男爵爵位,國君為姜姓,建國君主是許文叔,姜結(jié)亡國。 23、越國,亦稱于越和文郎,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雒(也寫作駱)姓。遠祖崇纜(雒龍君)的后裔。建都會稽,轄地大致為現(xiàn)在中國浙江省的紹興附近,范圍曾經(jīng)達到現(xiàn)在中國山東省和越南北部,滅于楚國。公元前334年,楚國攻滅越國,之后其王族后裔分散于現(xiàn)在中國南部與越南北部一帶,各自分而治之。 24、燕國,從西周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北方的一個諸侯國。戰(zhàn)國時為七雄之一,前222年被秦國滅亡。 25、鄫國(繒國),源自夏代少康次子曲烈(烈曲)的封國,因始封地名為“鄫”而得國名;歷夏、商、周,存世時間約2000年,于魯襄公6年(前567年)滅于莒。 26、鄭國_(諸侯國),周代的諸侯國之一,原址在今陜西省華縣一帶,后遷至今河南省新鄭縣一帶。 諸侯爭霸時期 自東周平王起,止于秦王嬴政,時間跨度為六百二十年,即公元前84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王在公元前221年呑并六國后,建立了皇帝專權(quán)時代。 諸侯爭霸時期口傳及有文字記載的帝王,春秋戰(zhàn)國時期十二王國的帝王115位。其中東周29位王,楚國27位王,吳國7位王,越國10位王,齊國5位王,魏國6位王,韓國5位王,燕國8位王,趙國6位王,中山國5位王,宋國1位王,秦國6位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