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研究教師為什么要進行研究性學習2009-09-24 21:05:20什么是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是指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將模擬科學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過程,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如通過專題討論、課題研究、方案設計、模擬體驗、實驗操作、社會調查等各種形式,探究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現象和問題。研究性學習主要從學習者個體發(fā)展的需要和認識規(guī)律出發(fā),提出了以“創(chuàng)造”為指向的學習形式及有關的學習內容。 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格拉肖在回答“你認為培養(yǎng)一個杰出的科學人才的關鍵是什么”這個問題時說:“我認為關鍵在于讓年輕人停止當學生,使他們開始成為物理學研究者。”停止當學生,直接開始研究,一步到位,這也許是獲得成功最簡便、最有效的辦法。 在家學習是爬樓梯,出門學習是坐電梯,跟隨學習是坐飛機。人才的成長,事業(yè)的成功,導師的點撥非常重要。因為導師在某一方面有一定的研究,他們繼承了人類的智慧、經驗,有專長,得到他們的點撥,你就會少走彎路,為你節(jié)省大量的時間、精力。 教師要成為思想者,就必須潛心研究。教師角色由知識的被動傳授者轉向知識的主動研究者。探究學習要求教師和學生都是探究者。研究不只是科學家和理論工作者的事,還是教師的任務。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必然是研究者,從不放棄研究。只要教師不斷學習積累,不斷探索規(guī)律,不斷總結經驗,不斷研究改革,就會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教師作為研究者研究什么?教師既要研究所教學科,又要研究學科教學。如語文教師既要研究語文,又要研究語文教學。研究所教學科,意味著教師既是知識的傳播者,又是知識的探究者。探究學習方式具有過程性。在探究學習過程中,教師行為不是傳授,而是探究。教師要引導學生產生新的發(fā)現,教師自己也要不斷探究和發(fā)現。研究學科教學,意味著教師既是一種職業(yè),又是一種專業(yè)。教育本身是一門學問,有其專業(yè)性。教師研究學科教學,能使教學處于運動狀態(tài),不斷反思和提升,常教常新,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為什么這么說? 一、教學研究是教師獲得教育快樂、增強教育信心的有效途徑。 有的教師總感到教育苦,流露出厭教的情緒,還感嘆:“為什么別人教得那么有滋有味!”教育猶如甘蔗,皮硬而且沒有多少味。你淺嘗輒止,當然覺得啃它太苦了。只有鉆進去咀嚼它,你才能感到它的甜蜜。教育需要教師有點鉆研精神。在教學研究中,你把握了教育規(guī)律,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改進教學方法,便會教得輕松、豐碩、愉快。蘇霍姆林斯基教導我們“如果你想讓教育工作給教師帶來樂趣,使每天上課不致成為一種枯燥而單調的義務和程序,那么,你就要引導每個教師走上科學的教育研究這條道路?!?/FONT> 二、教學研究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必由之路。 教學研究是以科學的方法探求教育規(guī)律的活動。教師只有不懈研究探索,才能把握規(guī)律,形成自己的思想。教學研究促使你博覽群書,站在“巨人”的肩上,促使你總結積累教學經驗,上升到理性階段,產生飛躍,創(chuàng)新教法。你邊教學邊研究,能有效地提高自己。事實上,教學是教學研究的初級階段??梢哉f,每個教師都在有意無意地進行不同層次的教學研究。教師的備課就是對學生、教材、教法等多方面的研究。戰(zhàn)斗在第一線的教師最有條件、也最有必要上升到高級階段的研究。教師不應妄自菲薄,而要自信、自強,勇于上升到研究的高級階段,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研究。只教學,不研究,則淺薄。教書豐富了教師的經驗,讀書充實了教師的理論,教學研究是教師經驗與理論的結合。 三、教學研究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力杠桿。 提高教學質量靠什么?有人說,靠日光加燈光、時間加汗水。這正是缺乏教育科研的表現。只有不斷研究、更新,創(chuàng)造適合學生的教法,才能提高教學質量。贊可夫就說過:“沒有個人的思考,沒有對自己經驗的總結,沒有對自己經驗尋根究底的精神,提高教學水平是不可思議的。”教學研究的目的就是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使教學更科學,產生更好的效益。教學質量高的,沒有一個不在教學研究上下功夫。哪怕只是教學研究的初級階段,也顯示出教師主動、積極、自覺的實踐、探索和鉆研精神。教學研究使教學處于運動狀態(tài),不斷發(fā)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