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愛明 發(fā)布時間: 2012-06-15 13:09:00 來源: 《中國西藏基本情況叢書——西藏教育》1906年4月29日,清朝委派入藏查辦案件的漢吏、副都統(tǒng)張蔭棠抵達拉薩。他走海路經印度進藏,是第一位海上進藏的駐藏大臣。他邊走邊調查,到藏后又廣泛接觸西藏地方漢藏官員,了解情況。鑒于英軍在藏邊橫行霸道,經詳細調查,他決心效法歐美資產階級變法圖強,向清政府提出治藏建設十九條及西藏地方善后問題二十四款,即所謂“新政”。主要內容中就包括辦學校、辦報紙等。他強調,西藏要發(fā)展經濟,必須廣開學堂,開通知識,增長才藝。提出“凡天文、地理、機械、工藝、商、農業(yè)、算學、兵刑、錢谷、水利、礦務,一切經典史書,皆要學習。至于聲、光、電、化、醫(yī)諸學,皆有益于民生日用,并宜設堂分力肄學?!?/P> 張蔭棠為此建議,在西藏設學務局,負責教育領導工作。主張普及基礎教育,各地遍設啟蒙學堂,由清政府撥款,在人口稠密處設初等小學堂五六間,專習漢文。凡男子7歲以上皆可入學。教師聘自臨省,選用淺近課本,教以識字談話之音,造句成章之法。另由西藏地方政府督飭各寺院設立啟蒙學堂。每寺設學堂一間,規(guī)模如寺廟,分別以300人、150人、80人為宜。招收12——20歲之間的青少年入學就讀。學制五年,前三年學漢語文、算術、兵式體操,后兩年兼習英文。 張蔭棠還提出在西藏設立武備學堂、醫(yī)學堂和工藝學堂等??茖W校,學生畢業(yè)考試合格可分別發(fā)給秀才、舉人、進士文憑,突出的還可送國外深造。各級官員均須從學生中選拔。他在興辦教育中,過分強調漢語文的作用,但他并不反對藏人有時間仍學習藏語文。 1905年3月,清政府任命聯(lián)豫為駐藏幫辦大臣。翌年,抵拉薩(已擢升為駐藏大臣)。他從川藏線入藏,也是一路調查,深感沿途所經藏族地區(qū)學堂不興,教育落后,曾感慨道:“夫學堂不興,則萬事無以立其基,即使兵強財富,足以自守,亦終無以善其后,遑論其他。”故而要求清廷在西藏設立初級小學堂兩所,分兩個班,學制六年,初高等各三年。成績好的學生可送四川的中學。清廷批準他的奏請,但將學制改為初等五年,高等四年。聯(lián)豫奉命后,即將拉薩“相國祠”舊址改設拉薩初級小學堂,辟空地為操場,在講堂、休息室還陳列圖書、儀器。因不受藏人子弟歡迎,只收漢族學生30名。 為鞏固國防,聯(lián)豫1908年在禮什城演武廳創(chuàng)辦陸軍小學堂,從四川武備將牟兩學堂調來14名學生當教習。入學者,有從駐藏川軍和駐藏大臣衙門衛(wèi)隊中挑選的20多名兵牟,有從直屬達木、三十九族選派來的10人,有藏族10人,還有廓爾喀要求送來的4人,一同入堂學習。這所陸軍小學堂為速成科,學制一年,學生畢業(yè)后充當聯(lián)豫在西藏所訓練的新軍隊長、排長等。 聯(lián)豫辦學從拉薩開始,逐漸推廣到靖西、工布、達木、山南等處。由于他的努力,到1909年,在西藏共設立16所學堂。隨著學堂的增加,經費緊張,經請示清政府同意,從1910年起,每年由國庫撥一萬兩銀作為教育經費,直到清政府被推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