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前99/95—前55/51 古羅馬重要詩人中的第一位,是著名的教諭詩《物性論》的作者盧克萊修。在古代,教渝詩并不罕見,但像《物性論》這樣把哲學、科學和文學合為一體并能達到如此高度和深度的作品,在詩歌史上恐怕要算一枝獨秀了。
 盧克萊修是英譯名,詩人拉丁文姓名是提圖斯·盧克萊提烏斯·卡魯斯(Titus Lucretius Carus)。對他的生平我們所知不詳,只知他生于公元前99一前95年間,卒于前55一前51年間,他唯一的傳世之作《物性論》約完成于公元前60年。從詩中能明顯看出他有廣博精深的學識和文化修養(yǎng),據(jù)此推斷,他應出身于羅馬望族,并曾赴雅典研讀希臘哲學。除此之外,關于他的傳說軼聞均無根據(jù)。
 《物性論》的主題是古代的唯物論哲學,而以原子論為核心。這——學說由古希臘哲學家留刻普斯創(chuàng)始,而主要由德謨克利特完成,再經伊壁鳩魯而傳到盧克萊修。伊壁鳩魯主要是繼承和宣傳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他對此學說的發(fā)展是提出原子只可能有數(shù)量有限的種類,而且他完全否定了神意天命對世事的干預。
 盧克萊修根據(jù)伊壁鳩魯哲學,寫成詩體經典著作《物性論》六卷,每卷千余行。第1、2卷論原子和虛空,第3卷論精神與靈魂,第4卷論知覺與性愛,第5卷論宇宙起源和人,第6卷論天文自然奇觀及疾病;其中闡述的基本世界觀大致是這樣:一、一切事物都由物質構成;二、物質可分,但不是無限可分,分到最后必有最小的不可再分的基本粒子,盧克萊修稱之為“原子”、“物質種子”或“初始粒子”,三、靈魂和精神也是物質現(xiàn)象,由微細原子組成,“死”只不過是這種原子的分解離散,“地獄”只不過是現(xiàn)世痛苦幻化而成的寓言,故必須破除迷信,從而免除迷信帶來的恐懼;四、任何現(xiàn)象都有其自然原因,只能從自然原因上去解釋,而排除一切超自然的原因。
 讀《物性論》,有兩件事足以使現(xiàn)代讀者深感驚訝。其一是:盡管公元前時代還缺乏科學,盡管盧克萊修對心靈和自然現(xiàn)象的解釋不免簡陋粗糙,但其原子論的合理內核卻竟如此的現(xiàn)代化,甚至比另一種“物質無限可分”的非原子論的唯物論觀點更為現(xiàn)代化。當今最新科研成果(如“頂夸克”存在證據(jù)的發(fā)現(xiàn))正在不斷證實《物性論》的天才猜想。其二則是:這樣深奧的哲學科學理論,明明是論文題目,盧克萊修是怎么寫成長詩的?這個問題,我們不妨通過下面的選段來考察。
 這里節(jié)選的僅僅是第1卷的幾個段落,但從中不難看出盧克萊修具有無畏而宏大的氣勢,雄渾而古樸的文風,清晰明快而深入淺出的語言。在古代人心目中,“詩”和“知識”還沒有分家,而盧克萊修依仗他的雄渾之氣,竟然把理論說教寫成了詩的雄辯和雄辯的詩。如詩人用無辜少女伊菲阿娜薩遭殺祭的事例來證明迷信的可怕可悲,具有勢如破竹無可辯駁的威力;詩人根據(jù)巴門尼德的命題歸納的基本原理“任何東西都不能憑神力從虛無中造出”也字字擲地有聲。“詩”和“論”,盧克萊修是靠氣勢來統(tǒng)一的。
 然而詩和科學畢竟要分道揚鑣,即便盧克萊修也阻止不了這——趨勢。試比較這里選載的首段和末段:首段是全詩的引子,是一篇牧歌式的維納斯頌,維納斯是作為自然力詩化的象征來描寫的;末段則是原子論的導言,是一篇非常嚴密的思辨論證。雖然用同樣的六音步詩律寫成,讀起來到底是不同型和不夠協(xié)調的。
 還應指出:盧克萊修的哲學思想和詩體均源自希臘,其清晰,簡樸則是典型的羅馬文風,他的作品是兩者的成功結合。
 物 性 論(節(jié)選)
 
 第1卷(1—25行)
 
 埃涅阿斯及其家族之母,人神皆愛的
 生養(yǎng)者維納斯!在天象緩緩的運行下,
 是你使船舶穿梭的海和果實累累的陸
 繁茂充盈,靠著你,一代代生物得以
 孕育和生長,得以見到太陽的光明;
 女神啊,你來到之處,空中的風云
 紛紛逃散,巧奪天工的土地為你獻出
 香甜的鮮花,大海向你展現(xiàn)萬里笑容,
 而和平安詳?shù)奶炜諢òl(fā)華美的光彩。
 因為一當春日露出她的嬌好容顏,
 溫柔的西風獲得解放,催開一片生機;
 空中的飛鳥就首先宣告女神的光臨,
 你的熱力呀,已深深扎進它們的心。
 接著是牲口在宜人的草場上蹦跳撒野,
 還游過湍急的河流:被你的魅力所迷,
 你走到哪里,大家就貪欲地跟到哪里。
 不論是在海中在山上在泛濫的江河,
 還是在鳥兒棲息的濃蔭在蔥綠的原野,
 你把迷人的戀情打進一切生物胸中,
 使得它們無不渴欲繁衍后代子孫。
 因此,女神啊,唯有你是物性的主宰,
 若沒有你,什么也不能進入陽光世界,
 也沒有任何快樂與美好能夠生成。
 我求你與我協(xié)力一同寫這些詩行,
 我正試圖把它們組織成一篇物性論……
 
 第1卷(54—135行)
 
 我將和你”討論天與神的最高體系,
 向你揭示天下萬物的起源與根基,
 自然怎樣用以創(chuàng)造、增殖、養(yǎng)育萬物,
 然后,當萬物死亡,又把它們分解還原;
 在討論哲學時我們慣于把這根基稱作
 物質,生成萬物的原子,或物的種子,
 我們也慣于把它稱作初始粒子,
 因為天下萬物都由這初始之物產生。
 想當初,人生遭受著宗教的重壓,
 只能在眾目睽睽下卑賤地匍匐在地,
 而宗教則傲然挺立,頭顱高聳天際,
 以可怖的姿態(tài)俯瞰而威嚇凡人,
 那時就有一位希臘人,第一個站出來
 以凡人之眼正視宗教并與宗教抗爭,
 不論神話或雷電都不能把他嚇倒,
 天空的咆哮也不能把他壓制,相反
 只激勵起他的勇氣,使他更決心要
 第一個砸開自然之門緊閉的門閂。
 他心志的活力終于戰(zhàn)勝,終于
 闊步走出這世界火焰燃燒的圍墻,
 靠思維和想象遨游整個茫茫宇宙,
 他探得了奧秘凱旋歸來,弄明白了
 何者可能發(fā)生,何者不可能發(fā)生,總之
 每件事物都有其能力范圍,有其界限。
 于是,宗教終于被推翻,如今輪到它
 被踩在腳下,而我們獲勝,與天平等。
 我只擔心一事:你可能把哲學啟蒙
 看作褻瀆不敬,甚或看作是走上了
 犯罪的道路。其實恰恰相反,犯罪或
 褻瀆不敬的行為通常由宗教而產生。
 試看在奧利斯,希臘軍的將領頭頭們
 就曾將伊菲阿娜薩作為犧牲,血灑
 狄安娜的祭壇,使祭壇遭到野蠻玷污。
 她處女的青絲被扎上了犧牲的頭帶,
 而鬈發(fā)仍滾滾涌出,垂在面頰兩邊,
 她看見她父親傷心地站在祭壇前,
 她看見侍從站在一旁,背后藏著利刃,
 她看見圍觀的群眾在為她同情落淚,
 她嚇得說不出話,只是跪下哀求。
 可憐的姑娘!作為長女,盡管她曾把
 “父親”的稱號授予國王,如今也救不了命;
 武士們把顫抖的她高高舉起,送上
 祭壇,——不是按照神圣莊嚴的禮數(shù),
 在?;楦铓g唱聲中護送她做新娘,
 而是在剛剛成熟之年作為純潔的少女
 慘遭不潔的手屠宰,被生父獻作犧牲,
 僅僅為了求天神保佑艦隊順利啟航。
 看,宗教能唆使人做出何等樣的邪惡!
 你被祭司們可怕的話語嚇住,
 不敢接近或遲早要背離我們的道理。
 這也難怪,他們能對你杜撰出無數(shù)
 夢幻,足以顛倒全部生活的法則,
 也足以用恐懼攪渾你的全部命運!
 其原因是:如果人們面對的苦難
 有止境,他們就會或多或少有勇氣
 抗拒宗教的壓力,抵制祭司的恐嚇。
 但人們之所以無法抗拒無力抵制,
 是由于畏懼死后萬劫不復的懲罰。
 皆因靈魂的性質尚不為人知:它是
 生出來的,還是趁誕生時進入人體的?
 當被死亡截斷時,它是與我們同滅,
 還是去訪問冥王的陰暗世界、無底深淵
 或者按照天條神旨,投胎畜生而轉世,
 如我們的詩人恩尼烏斯所吟——他最先
 從優(yōu)美的赫利孔山凹戴來常綠桂冠,
 在意大利各部族間贏得光榮名聲;
 盡管如此恩尼烏斯也在其不朽詩行里
 宣稱:歸根結底存在著黃泉冥界,
 我們短促的靈魂和肉體都難到達該地,
 在那里游蕩的是同貌而蒼白的幻影;
 他斷言他看到不朽的荷馬的幽靈
 從那里顯現(xiàn),開始揮灑咸澀的淚滴,
 并給我們細細講解物性的真諦。
 因此我們必須確立關于天體的
 正確原理,太陽月亮按什么規(guī)律
 運行,地上的一切在什么力量推動下
 發(fā)生;我們尤其要敏銳地分析推理
 弄清靈魂的來源、心智的本質,以及
 這樣一種現(xiàn)象:當我們沉入夢鄉(xiāng)時,
 或當疾病控制時甚至醒著也會驚怖——
 仿佛我們當面見到了、聽到了死者,
 而事實上他們的骨殖已經入土。
 
 第1卷(146—155行)
 
 因此這種心理的恐懼和蒙昧黑暗
 必須驅散,不靠陽光也不靠白晝的
 光明之箭,而是靠自然現(xiàn)象與法則。
 我們從中得出的第一條自然原理是:
 任何東西都不能憑神力從虛無中造出
 顯然,一種盲目的恐怖統(tǒng)治著全人類,
 因為他們看到在天上地下發(fā)生的
 許多事物,其原因他們都無從解釋,
 便一概歸之于神力所為,神的意志。
 因此,只要我們明白無物能從虛無
 造出,我們立刻就有了準則和方向,
 能據(jù)以探索每件事物如何起源,
 發(fā)何發(fā)生,根本不靠神力的作用。
 
 第1卷(599—627行)
 
 還要知道,任何物體都含有最小的
 質點粒子,微小到我們的感官不能
 分辨;它無疑是不能再分割的單元,
 它由最少限度的物質構成,而且
 不能脫離其他物質而孤立存在,
 它只是其他物質中的原始組成部分,
 同與它相似的部分一一按序排列,
 以緊密的充填構成物質的種子,
 既然它們不能孤立存在,就必須
 附著于整體,沒有辦法把它撕開。
 這些種子是簡單的固體,由最小質點
 緊密擠壓互相粘接在一起而構成,
 并不是各個部分的集合或者堆積,
 而是以其永恒的單一而強固有力,
 自然不準許再從中撕出或削減,
 卻把它作為萬物的種子而保存。
 若非有某種最小的粒子存在,那么
 連最微小的物體也將會有無限個部分,
 因為想當然:任何物體的一半必能
 再分為半,這樣分割將永無窮竭。——
 那么,物的全體和最小還有什么區(qū)別?
 沒有區(qū)別了,因為盡管物的全體總和
 是無限,但最微小的粒子也與之相等——
 因為它也是由無限多的部分所組成。
 但既然理性要對此提出異議,不承認
 這道理可以服人,你就不得不同意:
 歸根到底一定有不含其他部分的東西,
 一定有最小物質存在。而既然它存在,
 你也不得不承認它的堅實和永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