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國時期,有一位老謀深算的人最愛做臨時工。他還總結出一套“臨時工”哲學,說起來大概有三條。這個人的名字叫賈詡。 ■投奔老鄉(xiāng) 賈詡和董卓同樣出身涼州(兩個都是甘肅人),他最早投靠董卓,是自然不過的事,圖個照應。董卓入京,胡作妄為,賈詡不吭氣。自己是個臨時工,哪有發(fā)言權呢?協(xié)助董卓的女婿牛輔駐守于陜(今河南陜縣)。抵抗關東聯(lián)軍的時候,賈詡也是一副臨時工的架勢,幾乎沒有發(fā)表什么意見。 ■抓住機遇 董卓被呂布殺掉,牛輔死于亂軍,其他部將李傕、郭汜、張濟六神無主。又聽說掌權的王允要殺盡涼州人泄恨,嚇得就要作鳥獸散,各自回鄉(xiāng)過活。 這個時候,賈詡站出來勸阻說:“各位一旦解散,小小的亭長也能捕捉你們。不如集結兵力,殺向長安(董卓執(zhí)政后從洛陽遷都長安),為董卓報仇。如果成功,可以擁戴朝廷號令天下,如果失敗,再逃還來得及。”筆者的理解是,賈詡此番言論依然未離臨時工心態(tài):大家都走了,自己的飯碗也徹底丟了,不如另起爐灶拼一下,總比跳槽強。 果然,李傕、郭汜等人表示同意。于是他們率領幾千殘兵,直指長安。沿途招兵買馬,到長安時已十余萬之眾。大軍圍攻長安,十日后攻入,搶劫擄掠,殺害官民萬余人,尸骸遍城,慘不忍睹。王允也被迫跳城自殺。接下來的發(fā)展更恐怖,李傕、郭汜爭權奪利,自相殘殺。長安城生靈涂炭,民不聊生……長安從數(shù)十萬人到幾乎淪為空城。 這也是賈詡最被后人詬病的地方,當初他若不慫恿李傕、郭汜攻打長安,李、郭流竄,不成氣候,后來的亂局也不會發(fā)生。盡管屠殺不是他的意思,也可能非他所料,但追究起來,他脫不了干系。 賈詡出點子只是一個臨時工為了保飯碗,他從來未想過自己當老板。因此,李傕、郭汜攻入長安后封他為侯,他卻推辭說:“我提的只是救命之策,哪有什么功勞?”后來,時機成熟,他立刻跳槽投靠了段煨。 ■懂得自保 聰明的老板求才,一般不希望人才做臨時工。而人才求主,也是一樣,碰到好領導,希望盡快轉正,好做長期打算。運氣好的,千里馬遇上伯樂,馬上從臨時工變?yōu)檎焦ぃ粵]這運氣的,碰上扶不起的阿斗,即便是正式工,也得當自己是臨時工,尋機跳槽。賈詡就是這樣的情形。 盡管賈詡和他的家人備受段煨禮遇,但他并不想長久待下去,暗自和張繡聯(lián)系,有意投靠過去。張繡是張濟族侄,張濟死后,部眾由張繡接收。有人不解,為什么段煨相待如此優(yōu)厚,賈詡還要離開?他家人的安全怎么辦?賈詡回答說:“段煨性情多疑,有嫉妒我的意思,雖然對我禮遇,但不能長久倚賴,日久會被他算計。我離去,他一定很高興,又指望我為他爭取奧援,必然善待我的妻小。而張繡身邊沒有謀士,很希望我去。這樣,我和家眷可以兩全?!?/p> 賈詡猜得不錯。張繡以子孫之禮對待賈詡,而段煨也厚待賈詡家屬。張繡后來和曹操幾度沖突,賈詡都曾參與,發(fā)揮了謀劃的作用。按說,賈詡應該結束臨時工生涯,跟著張繡一條道走到黑了吧,他不,他還是認為自己是臨時工。 正是有了這一段履歷,賈詡確立了自己作為第一流謀士的地位,從而引起了各方諸侯的關注與重視。 賈詡的臨時工哲學,表現(xiàn)在善于選擇,善于抓住發(fā)展機會,懂得保護自己。這也是賈詡身為臨時工而沒有成為諸多老板替罪羊的關鍵原因之一,與諸君共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