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翔東湖游記(下)
 
 
 
 
 
 
 
 
 
 
 
 
長廊
 
 
滄浪橋
 
    滄浪亭位于內(nèi)、外二湖的連接處。舊有石橋,1991年重修。因內(nèi)湖至外湖有五六米高的落差,每逢陰雨連綿,內(nèi)湖水漲,溢向外湖,橋下水聲滄浪,形成瀑布。將此橋名為“滄浪橋”?!?/STRONG>
 
 
 
 
望蘇亭
 
    鳳翔是蘇東坡為官的第一個地方。他雖然只在鳳翔當了三年簽書判官,但卻興利除弊,為鳳翔人民辦了許多好事,令鳳翔人民世代受益,鳳翔人民對蘇東坡的懷念之情,也世代不減。1935年,鳳翔縣保安大隊賈宗誼,在湖的西岸創(chuàng)修了望蘇亭,以此來寄托鳳翔人民對蘇東坡的緬懷之情。1954年、1989年政府進行了重修?!?BR style="FONT-FAMILY: ">
 
不沉舟
 
          這是新建的一處景觀,外型似一條船,由石子、水泥混合澆筑船身,在上面飾以雕梁畫舫,古樸典雅。
 
 
 
喜雨亭
 
    喜雨亭是東湖最為有名的景點之一,為蘇東坡所修,原址鳳翔府內(nèi),后搬到鳳翔東湖。為什么要用“喜雨”兩字作為亭的名字,這里邊還有一段故事。關(guān)中地區(qū)的春旱由來已久。宋嘉佑七年春,又逢大旱,作為府判官的蘇東坡,當時的習慣,必須代替太守四出求雨,“上以無負圣天子之意,下以無失愚夫小民之望”,奔走于山川之間,頗為辛苦。他眼看著“五日不雨則無麥,平日不雨則無禾”可怕景象就在眼前,不由日夜焦慮。正在這時,冬天忽然降下***,而且是“一雨三日”,一下子消滅了旱象。有了這場喜雨,人們喜形于色。這時,蘇東坡的亭子也正好建成,就以“喜雨”作為亭名。而且還寫下了著名的散文《喜雨亭記》。喜雨這遷入東湖之后,成為游湖人的必攬之勝,必看之景。
 
 
 
凌虛臺
 
    凌虛臺原址在鳳翔府內(nèi),為北宋時鳳翔太守陳希亮所修。他出任鳳翔后,逢逢在府內(nèi)閑庭信步,明知廓外有太白山、雞峰山等景,可總是看不到,于是他在府內(nèi)修一座高臺,取名凌虛臺,后人將凌虛臺遷入東湖。 
 
 
洗硯亭
 
          傳說是蘇軾清洗硯臺的地方,為紀念建此亭。
 
 
 
蘇公祠
 
    據(jù)清鳳翔知府熙年重修東湖碑記載,蘇東坡離開鳳翔后,“后人景仰蕓徽,建祠湖岸,由宗迄今,興廢疊作”。而現(xiàn)存的“蘇公祠”是以清人熙年所建之規(guī)模恢復修建,建有正殿、同笑山房、鳴琴精舍等附屬建筑,規(guī)模宏大,氣象莊嚴。正殿內(nèi)有漢白玉蘇公像,前院影壁上鐫刻著蘇東坡二千余字的名篇《思治論》,且有臺灣故宮藏畫展,實為游人賞玩瞻仰的好地方。
 
 
 
 
 
 
 
 
 
臺灣故宮畫展
 
    在蘇公祠,展出有輾轉(zhuǎn)從臺灣回到內(nèi)陸的故宮國畫精品七十三同,皆是出自宋、明、清名家國手的作品。這些作品原珍藏于北京故宮,日寇侵華以后,這批畫被運到四川重慶,國民黨敗退臺灣時,一并將這些國寶運至臺灣。有鳳翔紙壇鎮(zhèn)高王寺村人馬錫俊移住臺灣,得到了部分作品。開放以后,馬先生回家探親,向家鄉(xiāng)捐贈七十三幅,裝貼展覽于鳳翔東湖。 
 
碑林
 
 
 
 
 
 
 
 
 
 
聚賢廳
 
    聚賢廳修建于1989年,是鳳翔東湖園林管理處的辦公地和進行蘇軾研究的會議地。因蘇東坡被鳳翔人稱為“蘇賢良”,因而名之,同時又念“賢者以聚”的意思。1990年,全國蘇軾研討會就在這里召開。
 
 
 
 
 
 
1990年被省政府首批命名為省級風景名勝區(qū),
2002年被國家旅游局命名為“AA”級旅游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