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癰疽,所指范圍很廣,中醫(yī)根據(jù)發(fā)病部位不同又有不同的命名。是外科常見多發(fā)病。             原因雖多,不外乎是熱毒所致。又因人的體質(zhì)不同,若邪從寒化,又多寒濕為患,但總因素體陽虛所致。             局部紅、腫、熱、痛。繼而化膿潰破,或流黃稠膿,或淡黃水或清稀膿液等。大抵紅腫熱痛,膿色黃稠者為陽、為癰;腫痛而不紅不熱、膿色淡黃或清稀者為陰、為疽。且又多相互轉(zhuǎn)化,故癰證中也有虛寒,疽證中又有熱毒,或本虛標實之證。             1 .豆蛋糊療癰疽【方 劑】 綠豆、雞蛋清各適量。
 【制用法】 綠豆反復(fù)碾碎,過籮取極細粉末,與雞蛋清調(diào)和均勻。敷貼于患處,每日2次。
 【功 效】 清熱解毒,祛瘀通絡(luò),消腫止痛。用于治療各種癰疽之紅腫疼痛。
 【驗 證】 據(jù)《新中醫(yī)》
 1977年第l期介紹:某患者,男,七十余歲?;急嘲b,注射青、鏈霉素,外敷四環(huán)素藥膏,治療十余天無效,紅腫高大益甚,經(jīng)敷用此方,當晚疼痛銳減,次日繼敷用2次,紅腫大部分消失,只有微痛,…
 … 后癡落而愈。
             2 .柳葉膏療諸腫毒【方 劑】 鮮柳樹葉或嫩芽。
 【制用法】 將采集的鮮柳樹葉或嫩芽用水洗凈,加水適量浸煮,2-4
 時后過濾,如此浸煮2次,合并2次濾液,濃縮成膏狀,即可裝入瓶中密封備用。使用時將患處用醫(yī)用酒精消毒,涂敷柳葉膏,然后用紗布包扎固定,每天換藥1次。
 【功 效】 退熱,殺菌,消腫,止痛,提膿,生肌。外敷療療瘡癤腫及外傷感染諸疾。
 【驗 證】 據(jù)《赤腳醫(yī)生雜志》介紹,用此法觀察治療30例,療效較好。輕者1
 次,重者2-5次即愈。典型病例:某男,20歲。頸部患癤腫,反復(fù)發(fā)作纏綿不愈,曾服長效磺胺,肌注青霉素,皆無明顯效果,經(jīng)敷此方3次即愈。
             3 .豆腐渣治瘡口久不愈合【方 劑】 豆腐渣。
 【制用法】 豆腐渣是做豆腐剩下的渣滓。外敷患處。
 【功 效】 清涼,消炎,止血。用治瘡口久不愈合。
 【驗 證】 據(jù)《江蘇中醫(yī)》 1986年第4期介紹,一婦女,48歲,乳癰如碗口大,醫(yī)治5個月不收口,經(jīng)用本方20天而愈。
             4 .米醋治外科炎癥【方 劑】 米醋250毫升,乳香末、沒藥末各6克,淀粉60克,厚牛皮紙適量。
 【制用法】
 將米醋放于砂鍋內(nèi)煮沸,再將二味中藥放入攪勻,隨攪隨下淀粉,待成糊狀后便倒在牛皮紙上涂抹。糊的厚度約1.5厘米,面積要大于患部。待藥糊稍涼時趁溫熱敷于病變部位,用紗布包扎固定。
 【功 效】 消癖解毒。用治癤、癰、蜂窩織炎、丹毒、痄腮、乳腺炎等急性外科炎癥。
 【驗 證】
 據(jù)《山東醫(yī)刊》介紹,用此方治療50例,除5例(系寒性膿腫、喉頭結(jié)核及骨髓炎)無效外,一般敷藥后2小時疼痛減輕,6小時后開始消腫,3-10
 天均獲治愈。
             5 .蒲公英糊劑治蛇頭疔【方 劑】 干蒲公英適量,甘油、75%酒精(比例1 : 3)適量。
 【制用法】 干蒲公英研為細末與甘油、75%酒精調(diào)成糊狀,裝瓶密封備用。使用時將藥糊攤于紗布上,敷于患處固定。每日換藥1次。
 【功 效】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主治蛇頭療。
 【驗 證】 據(jù) 河北中醫(yī)》1984年第4期載,趙xx ,女,20 歲,右側(cè)食指化膿性指頭炎(俗稱蛇頭療),
 局部青紫發(fā)熱劇痛,給予蒲公英糊劑外敷,當日腫痛減輕,2 日后腫消痛止,4 日后創(chuàng)面干燥而愈。
 【備 注】 對已潰破的創(chuàng)面,將糊劑敷于四周,留下中間,以利膿液引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