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介紹的是樂器中的打擊樂器。
鐘口兩角稱為 “銑” shian3;銑間的鐘口稱為 “于”;于上面鐘下部位置稱為 “鼓”;鐘上部稱為“鉦”jeng2,;鐘頂叫做“舞”,用來掛鐘的扁環(huán)稱為“鈕”,柱狀的鐘柄稱為“甬”,鉦上的紋飾叫做“鐘帶”;凸起的乳釘就稱為“枚”;而在鐘的內壁,有一些經過打磨的條狀坑紋,稱為“音脊”。
三十一,銅鈴
體形較小,一般在5厘米直徑,器壁較薄,鈴體上窄下寬,橫斷面為合瓦形鈴體,一側有扉棱,舞面為平面,內有鈴舌,搖動使鈴舌頂部打擊鈴壁內側發(fā)出聲音,上設有橋形鈕。
銅鈴是中國最早出現的有舌青銅樂器,各式樣的鈴一直被使用至今。1981-1986年在洛陽偃師二里頭夏文化遺址的挖掘中,先后有4只銅鈴出土。這些銅鈴出土時,鈴體皆被數層織物包裹,鈴舌為玉質,保存完好,有的尚被置于銅鈴腔內。鈴、舌金玉相配,可見在當時為極其珍貴的物品。

銅鈴(外觀)

銅鈴(內)

銅鈴(側面)
三十二,鐃(鉦)
作為中國最早的青銅樂器,夏二里頭銅鈴為商、周青銅樂器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中國青銅文化大發(fā)展的商代,青銅樂器大為增多,出現了鐃、鉦、鼓等不同的種類。其中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當屬商代銅鐃的出現??脊刨Y料表明,“商鐃”的基本形制似鈴,但有圓柱形空甬與體腔相通,使用時鐃口朝上,將空甬植于木架之上,這時的銅鐃已是早期青銅鐘類樂器發(fā)展成熟時期的產物,其不僅確立了合瓦形的結構,出現了系列性的成組編鐃,同時也奠定了青銅樂鐘“一鐘二音”的基礎,成為專用于音樂,有固定音高,能夠演奏六聲甚至完整七聲 。
鐃與鐘的區(qū)別:甬下為鐃,甬上為鐘;甬中空為鐃,實心為鐘;無枚為鐃,有枚為鐘。
鐃與鉦的區(qū)別:小為鐃,大為鉦;宮殿使用為鐃,戰(zhàn)爭使用為鉦;甬無突起環(huán)或者孔鐃,為有鉦。
三十三,鐘(編鐘)
1,甬鐘
與鐃相比,甬制的變化。這些甬鐘的甬部均為上細下粗的帶有錐度的圓柱形,并且旋、斡具備,因而使其具有牢固的懸掛演奏的結構。另一個特征是這些鐘體鉦部設置了“枚”,這些枚通常對稱排列,每面六組,每組3枚,正反兩面共36枚。由于枚的作用,使甬鐘的音響、音色比無枚的商鐃有了較大的改進。第三個特征是甬鐘在音樂、音響性能的“一種二音”的突出表現。洛陽出土的甬鐘大多為形制相同、大小相次、8件一組的編甬鐘,比之商編鐃,早期編甬鐘三件一套的組合已擴大了許多,并且非常明確地具備了第二基音。其中一個音在鼓的中心,另一個音在鼓側。
2,鎛鐘
鎛鐘特征是合瓦形,鎛口平齊,扁鈕,體大。早在殷商末期已有出現,洛陽出土的洛陽解放路一組4件編鎛,陜縣后川2040號墓一組9件編鎛均屬戰(zhàn)國時期的鎛鐘。據測音資料看,解放路編鎛音質較好,后川2040號墓編鎛除第九鐘無側鼓音外,其他均為雙音鐘。兩例編鎛鐘體皆為合瓦形,鎛口平齊,舞上有雙龍或雙蛇相對組成的扁鈕,鉦部有圓形短枚,整個形制近似于鈴。這個時期的鎛鐘已逐步發(fā)展成為一種與編鐘相類似的具有旋律性能的樂器,其原有的僅奏骨干低音的和聲性能也因鎛數的增加和音域的擴展而大大增強。
3,鈕鐘
鈕鐘特點是合瓦形,平舞,平腹,銑侈,于口微凹,舞上有一圓條形的長圓鈕,體小。與甬鐘相比最大的差別是改變了甬鐘側懸的甬。以鈕代甬,使鐘由側懸改為直懸,從而可以更加保持鐘的穩(wěn)定性,提高和改善演奏的音質。
4,編鐘
甬鐘、鎛鐘 、鈕鐘都可以單獨組成編鐘,也可以相互組成編鐘,目前組合完整數量最全的是曾侯乙編鐘它數量巨大,完整無缺。按大小和音高為序編成8組懸掛在3層鐘架上。最上層3組19件為鈕鐘,形體較小,有方形鈕,有篆體銘文,但文呈圓柱形,枚為柱狀字較少,只標注音名。中下兩層5組共45件為甬鐘,有長柄,鐘體遍飾浮雕式蟠虺紋,細密精致,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镈鐘共65枚。鐘上有錯金銘文,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關于音樂方面的。

曾侯乙編鐘
3層鐘架上。最上層3組19件為鈕鐘,形體較小,有方形鈕;中下兩層5組共45件為甬鐘,有長柄,鐘體遍飾浮雕式蟠虺紋,細密精致;中間那個是楚惠王送的一枚镈鐘共65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