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陽區(qū)高碑店有個民族文化村,村內(nèi)有一條鮮為人知的文化街,街上有個很特別的店面:北京勵志堂科舉牌匾博物館。我應父親要求,前往獲取清光緒年間“貢元”匾的數(shù)據(jù)和字樣。父親想為我老家重建的大門懸掛老祖宗通過努力爭取來的“貢元”牌匾。
高碑店位于京通快速四惠東邊上,從我家驅(qū)車半小時到達。進入文化村通過理解才知道文化街的方位,來到博物館門前,我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以塊高懸的“科舉牌匾博物館”寓示著此地的非同尋常。
因事假日,門半掩著,我推開進入,一位壯實的中年人接待了我,我說明了來意,他客氣地將我?guī)Т筇们暗酿^長簡介,為了介紹了這里的一切。民營企業(yè)家吳遠利,用自己一生的積蓄籌備、搜集、組建,于2007年開館正式面向社會展示。后來我才知道他是博物館的副館長,叫賈偉。
因為是假日,參觀人少,賈館長親自講解,讓我了解了這里的一切。
進入博物館大廳,名為"勵志堂"的,“科舉匾額博物館”盡顯其與眾不同。這家博物館是一座私人經(jīng)營的博物館,館長是位民營企業(yè)家,叫姚遠利。據(jù)說,他原來是位煤礦工人,改革開放以后,他回鄉(xiāng)辦起了自己的企業(yè),進而喜歡上了收藏,他從收藏硯臺開始,進而發(fā)展到對科舉牌匾的收藏感起了興趣。
據(jù)說姚遠利現(xiàn)年六十有三,不過從面相來看,他似乎要年輕一些。盡管他面色黝黑,看上去與其說他是位博物館館長,倒不如說他更像一位地道的北京農(nóng)民。但就是這樣一位貌不驚人的“農(nóng)民”,卻身懷“考古”絕技,說起匾額的來龍去脈如數(shù)家珍一般。無論牌匾的歷史,還是牌匾的主人,他都會給你講出個道道兒來,叫你心悅誠服的。據(jù)說,“匾額文化”的提法,就出自這位館長之口,而且他即將有論文問世。到時候,再去拜讀他的學術著作,我想會幫助我們更深入地了解我國科舉制度的興衰的。從這一點兒來看,姚遠利更像一位學者。相信這位傳奇人物,身后一定會有他自己不少的故事。如果有機會,還真想再次拜訪這位獨具慧眼的人物!
自從開始了這種收藏以后,姚遠利便欲罷不能了。他開始花費大量時間,走南闖北,到處尋覓、收集,到目前為止,他已經(jīng)先后收集了500多塊牌匾,其中不乏為絕世之寶。姚遠利之所以如此癡迷這項收藏,是想把它辦成一項面向大眾的文化事業(yè),通過對這些匾額的展示,幫助人們?nèi)フJ識在中國存在千年的科舉文化。科舉制度,雖然在我過文化教育事業(yè)中早已消失在了浩瀚的歷史長河之中了,但歷代留下來的當年的與科舉文化有關的牌匾,卻并沒有完全消失,而是散落于民間,被歷史蒙上了一層層厚厚的塵埃,等待著有識之士去發(fā)現(xiàn)它們,去挖掘它們身上文化價值。所以說,科舉匾額不但可以向我們展示中國科舉的基本制度 , 見證中國的千年科舉文化 , 而且這些匾額串聯(lián)起來 , 還可以構(gòu)成一部國史、家史和地方史 , 甚至有時可以構(gòu)成一部個人心靈史。姚遠利獨具慧眼,發(fā)現(xiàn)了這些貌不驚人的舊牌匾上的價值,開始大量收集而樂此不疲。
在這里我不但看到了“明代文武狀元高浮透雕牌樓”,看到了兩款“末代狀元”劉春霖所題匾額 : 《對酒當歌》、《酒仙中》,還看到了李鴻章等人書寫的牌匾等等。
看到了一塊塊從民間收集來的什么“文魁”“武魁”的牌匾,通過講解員精彩的講解,我們初步了解到了每塊牌匾后面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了解到了科舉制度形成的歷史,以及科舉制度對我國歷史發(fā)展的作用及其局限性,等等。
北京科舉匾額博物館館長姚遠利不惜重金,建起了這個博物館,自有其“文化功利”。他試圖通過博物館這一載體 , 表達一種文化擔當——推動當代人透過科舉匾額 , 認識科舉文化 , 繼而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目的。 可謂用心良苦,目光獨特!
姚遠利認為,科舉匾額的藝術價值重大而深遠。一塊匾有五大看點。一,看科名,秀才、舉人、進士、狀元等;二,看題寫人,不少人都是封疆大吏,官至一品,本身在科舉上他們都是進士,探花,榜眼,狀元;三,看書法,匾額的書寫者往往都是當時書壇的領袖,氣勢磅礴,入木三分。四,看國學。匾額上可謂字字珠璣,句句有典,是傳統(tǒng)國學經(jīng)典濃縮;五,看藝術。匾額材質(zhì)有木、石、磚等,集中反映了雕、刻、漆的傳統(tǒng)工藝。據(jù)說他正在撰寫關于中國古代匾額的研究論文,他說,辦博物館不是終點,主要是進行匾額學研究,他要讓中國匾額的研究成為一個學科。(引用)
這個博物館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館舍為仿古建筑,面積有2600平方米,使我看到的民間博物館中比較大的一座。如果想把館內(nèi)的每塊匾額后面的故事都了解一二的話,恐怕一天的時間也不會富裕。因為,這些藏品太厚重了,彰顯了它收集地的文化底蘊。因此,如想徹底了解我國科舉文化的來龍去脈,得需要有足夠的時間,足夠的興趣、足夠的愛心才能完成。
我國的科舉制度是國家選拔人才的重要載體,也是寄托了讀書人無數(shù)美夢的載體。但是,金榜題名畢竟是少數(shù),無數(shù)人甚至把自己的一生都寄希望在了那間一米寬、一米二長、兩米高的小號里了??傻筋^來,總是伴隨著科考的一次次失利而注定他在郁郁寡歡中度過自己的一生。真是可悲、可嘆!
館內(nèi)主要陳設牌匾,各個時期的牌匾?guī)缀醵际正R了。狀元匾,進士匾,舉士匾列為其間。各個朝代的進士等名單在博物館可以查到。我驚嘆館長的匠心獨運,開辦能夠弘揚民族文化精神的瀏覽學術景地,同時遺憾感覺沒有重視其發(fā)展和宣貫。據(jù)聽說偶爾有大學教授前來參觀,爾后呼于自己的學生前往感受、吸納中華文化精髓。遺憾的是如此浩大的工程竟然是一位沒有學歷的民營企業(yè)家法起而不是國家教委昌導設施,由于屬性不同,參觀者寥寥無幾,每逢假日門前可羅雀。
回家的路上我不由的感嘆:
科舉制度已塵封,
匾額墨跡現(xiàn)時空。
書生貢院寄希望,
子孫后代再稱雄!

展館大門

勵志堂

勵志堂展室

展館小院

貢院(模擬)

展室之一

展室之二

展室之四

匾額之一

匾額之二

匾額之三

匾額之四

匾額之五

匾額之六

匾額之七

匾額之八

匾額之九

匾額之十

匾額之十一

匾額之十二

匾額之十三

匾額之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