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大學演講錄》科學與藝術

 金榜題名2010 2012-07-15

載《大學演講錄》(第3輯,文池主編,新世界出版社2003)

 

科學與藝術

劉 兵

 

  主持人:我們今天非常有幸請到清華大學的劉兵教授、博士生導師,他本人以前是在北京大學學物理的,后來也從事科學技術哲學研究工作。他關注的問題非常多,知識面非常廣博,他特別倡導科學技術與社會在整個教育中的作用,他還參與了中學物理學教材的改革。劉兵老師在各個領域里面都有很突出的表現,有非常多的著作和論文,大家上網都可以查到,涉獵的范圍非常之廣,包括了人文和科學的各個方面。下面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劉兵教授的精彩演講。(掌聲)

  其實說起來我們今天要講的題目實在實在太大了,這樣一個大題目在我們這樣短短的時間內,是根本無法談清楚的,所以我今天要換一個題目,叫做藝術與科學漫談,選擇幾個點,那樣我們會談得更好一點。雖然我們現在用了這個大題目,但是我們并不是要把這個大題目的所有內容一網打盡。
  科學與藝術是科學與人文這個大范圍內的很具體的一個領域,但內容也是非常廣泛的。最近一段時間,我們可以看到說這個話題的人越來越多了,這跟學界的關注點的轉變有很大關系。很多人都在談藝術與科學,這個藝術與科學應該怎么談,任何人都可能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表達各種想法的權力,但站在我個人的立場來看,我發(fā)現最近的一段時間,好像誰都可以憑著感覺來談。你懂不懂科學好像這個話不太好說,任何人中學畢業(yè)以后都有一定的科學常識。藝術,除了專業(yè)學習藝術的人,其他人在日常生活當中或多或少的,誰都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藝術形式,既然這樣的話,誰都可以憑著感覺來談一些科學與藝術。大多數人在談這個話題的時候,我個人覺得他們有一些比較牽強的東西,他們經常把這兩個東西硬捏在一起。而我現在認為,首先,這樣一種探討,它不是沒有理論的;第二個,我認為要真正反映這兩者之間有一種交融與交叉。如果從這兩個角度來談,就會使得我們的討論不那么流于表面?,F在就有一些觀點認為,科學當中當然有藝術啦,很多科學家都寫詩啊,科學家寫一首詩就成了科學與藝術的關系了,那科學家還會畫畫呢?當然科學家也有可能會看畫,如果這個科學家再喜歡音樂,那么科學與藝術更發(fā)生聯系了。如果說科學家愛看電影,那么科學與藝術也發(fā)生關系了。其實并不是這樣一種表面的東西,科學里面有許多涉及到具體的一些美學問題,但我們留心一下,會發(fā)現現在這些問題都講得很泛。
  藝術涉及到的是審美,而科學呢,跟求知有關。這個分法很粗略,還有很多的問題,這決不是說科學沒有審美,也決不是說藝術沒有求知。不管怎么說,兩者是各自有側重的,這可以說是人類的天性,與生俱來。我們看人類的歷史,可以發(fā)現科學與藝術在人類的漫長發(fā)展歷程當中確實產生了分化,這使得科學更加以求知為主,而藝術更加注重審美,在求知方面的比重就比較少了。于是在這樣一個分化過程中,科學與藝術出現了一個分道揚鑣的趨勢。 我們今天之所以要回過頭來談它們兩者之間的關系,是因為當前它們的現狀是并沒有那么密切的結合在一起。所以,在這樣的現狀的前提下,我覺得可以有這樣的一個認識,科學認識與藝術創(chuàng)造之間的這種分離或者分化有一個更深刻的背景,這個背景就是兩種文化。而說到兩種文化問題,這個命題可以說是被人們提出來并且關注到已經有將近半個世紀了。
  在50年代末期,C P斯諾先生,他首先在劍橋大學做了一次演講,談到了這個問題,他談到科學與人文這兩種文化,一種文化是以科學家陣營為代表,它伴隨著科學家的這種工作方式、認知風格、言談話語,甚至于思考方式等等;而人文文化更多的則以人文學界的學者們,比如說搞語言的、哲學的、美學的、藝術的這樣一些人為代表。他在這個演講里明確的提出了這樣一個話題,這兩種文化的分裂給社會、給人們的認識帶來了很多的弊端,是需要修正的。我們先轉過頭去看看斯諾這個人。
  我不知道大家對他有多少了解,他確實對20世紀的文化研究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他首先是一個科學家,也從事科學研究和科學管理,也當過政府的官員,同時,本人又是 一位著名的小說家,寫過很多種小說。就在上半年,今年上半年我曾經在劍橋做過訪問學者,在這期間我試圖去尋找他的一些著作,看看在經歷過半個世紀以后是否還能買到。我隨便在舊書店找了找,發(fā)現很多研究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的書,還可以看到他的著作以小說最為有名。其中,《陌生人與兄弟》是一個系列,這一系列的小說講的都主要是科學家、工程師以及他們的生活,這些創(chuàng)作應該屬于純文學創(chuàng)作的范疇,決不是時下流行的那種大眾暢銷小說,決不是像《第一次親密接觸》之類的網絡小說,肯定不是這個層次上的。他的著作是非常嚴肅的,就我所知,他的這些著作有兩本是有中譯本的,一本叫《探索》,另一本叫《新人》,都是大約將近20年前左右出版的。斯諾這樣一個人物本身就體現出一種交融的風格,但是,使得他在世界上產生深遠影響的還是他的這次演講,探討兩種文化與科學革命的問題,后來這個演講也出了單行本的小冊子。
  他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在當時特定的條件下引起了人們極大的關注。他說這兩種文化分裂的一個特征,實際上是雙方都有很多的看不起,各自以為自己的這種文化是最好的,而對對方文化有一種輕視。在80年代中期的時候,我和一個朋友就將他的這個《兩種文化》這本著作翻譯成中文了,當時把這本書與他的《科學與政府》合在一起,收進了《走向未來》的叢書里頭,當時我們給這兩本書起了這樣一個名字,就是叫《對科學的傲慢與偏見》。他說這兩種文化之間的對壘,科學家很看不起人文學家,說你們人文學者懂多少東西呢,你們有多少文化、多少知識呢。一些在科學家看來最常識的一些東西,你們懂嗎?比如說,你們懂熱力學第二定律嗎?后來他們覺得這種提法還太難為人文學者了,再降低點要求,你們知道什么叫加速度嗎?人文學者反過來說,你們科學家當然知道這些東西,那你們有多少人文修養(yǎng)呢?你們讀過莎士比亞嗎?當然,這是一個夸張的、典型的說法,但在這種夸張的說法的背后,確實反應出這兩個陣營之間語言溝通、思想方式、工作作風上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傳統,這種隔閡是非常之深的,這種隔閡的出現就使得我們這個社會的發(fā)展帶來了很多的問題,也包括科學發(fā)展本身以及如何運用科學、如何把科學與我們這個社會結合起來。當科學產生了技術,并在這個社會進行運用的時候,我們應該怎么去看待它?我們今天爭論的很多問題,包括科學技術的負面效應和它的積極效用,這兩方面的問題,其實很多的爭論都是在反應出這兩種文化的隔閡。
  斯諾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可以說它的波及面之廣、影響之久遠,一直到了今天。如果我們放眼到國際的教育背景,我們以國際上的科學教育為例,幾十年來它的改革方向就一直是向著力圖更多地溝通這兩種文化而努力。在科學教育改革的內容里面,我們會發(fā)現一個趨勢,就是越來越多地、更多地滲透和增加了對于科學的人文理解,整個趨勢仍然是向著溝通這兩種文化而做的。
  今天我們主要要講的是藝術,藝術是對美的研究和追求,而科學是在認識自然,是對真的追求,這兩者大致分屬于兩種文化。美的本質是什么?真的本質是什么?認為科學是求真這個概念,一般已經被當作一個常識來看待,但是現在比如對科學的人文研究越來越多了以后,特別是近若干年來,我們對真的這個理解實際上是發(fā)生著變化的。科學所求的那個“真”,真的是像我們常識中所理解的那樣一個絕對的真理嗎?這是值得懷疑的。前不久我曾經在重慶的西南師大的教育學院做過一次講座,我講的內容是《教育中的建構主義與科學人文中的建構主義》,在座的同學可能對教育里的建構主義理論很熟悉,但是我查閱了有關的這個方面的資料以后發(fā)現,國內教育界所寫的有關建構主義的論文就幾乎忽視了另外一大塊,建構主義一方面是來自于心理學傳統,從皮亞杰那里開始,從個體的認識出發(fā),討論受教育的對象在如何通過建構意義來學習,這一方面都談得很多很多,但問題是,這個所要學習知識本身又是怎么形成的?這個科學知識本身又是由社會文化各方面的因素而被建構起來的,這是當今科學社會學對科學知識的形成的其他因素——文化因素、政治因素、經濟因素、宗教因素等等——做了很多很多的分析之后得出的結論。做了這些分析以后就會發(fā)現,這個“真”,純粹的、單向度的、純粹中性的科學知識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說整個這種科學與人文的交融研究為我們不斷地帶來了很多新的東西?!?BR>  前兩年,李政道在國內非常倡導科學與人文,還主編了《科學與藝術》這本書,而且撰寫文章來呼吁。李先生是諾貝爾獎的獲得者,是著名的科學人士,有這種人文關懷非常地好,而且他也有影響力,由于這樣一個身份的人在國內這么倡導,所以前兩年清華大學也把工藝美術學院給合并過去了,還搞了一次大型的展出,把整個美術館包下來,做了一個科學與藝術的展覽,還搞了一個國際研討會,還出了很厚的一大本會議文集。李政道經常愛用這樣一個比喻,這個比喻目前在國內也非常流行,他用一個硬幣來做比喻,說科學與藝術就像硬幣的兩個面,互相不可缺少。但是我個人覺得這個比喻還有它的問題,它雖然是揭示了科學與藝術不可分,但是你在同一時刻卻只能看到它的一面,你很難把它真正的結合起來。實際上在更早之前,在20世紀科學史上一位重要的奠基人——喬治·薩頓,他甚至比斯諾更早的倡導科學與人文交融,他倡導一種新人文主義,是一種強調科學的人文主義。前不久我寫了一本關于薩頓著作解讀的書,我用的題目就是《新人文主義的橋梁》。新人文主義在呼吁科學與人文的溝通。關于藝術,還有一個很漂亮的比喻。他說人類認識包括真、善、美三個方面,這三個方面就像一個金字塔,科學求真、藝術求美、宗教求善,這三個方面是人們生活的基本需要。它們之間各有各的功能。他說這三個方面我們看起來似乎是分離的,實際上它們是一個整體。隨著人們認識的提高,這三個方面的距離是在縮短。如果達到了一個很理想的、完美的高度,它就會成為一體的。
  從這個比喻出發(fā),一個顯而易見的結論:以往我們人文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相距非常遙遠,將科學與美分離開來其實只是因為我們站的高度不夠,我們沒有達到一種大師的認識。以科學界為例,科學家我們見的很多很多,我們從閱讀當中見到很多大科學家的著作,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那些真正的科學大師們,比如說愛因斯坦啊,他們會談論很多很多的哲學問題,為什么呢?作為一個大師,他的高妙之處不是在具體的領域當中做了什么,而是在于他有一種融會貫通的能力,當他達到一種極致之后,他對于社會、對于人文的關注已經成為不可分的一部分。這就是我所說的大師的高度。
  在具體的科學與藝術的關系上,我剛才談到自己的一個感想,很多人都是從表面來談這個問題。如果真正是有一個比較理想的談法,我們應該提高我們的高度,對科學美學進行一些真正的、學術上的研究,而不是僅僅談談感想。從廣義上來講,科學美學這個東西,一個是自然之美,一個是科學之美。首先這個自然之美,美這個東西在美學界也有許多爭論,我們姑且不陷入到那樣一個討論當中去,在生活中我們對于美有一種直覺。自然界體現出人類對于美的很多代表性的特征,有一本著作就專門研究自然界的曲線,而且只研究一種曲線——螺旋曲線。通過研究發(fā)現,比如說這個貝殼,仰角,所有這些都有一種共同的美。同時,科學本身也是美的??茖W是什么?按照國外一般的說法,科學是一種人類的活動,科學知識是一種人類的建構。科學以自然界為認識對象,自然是無所謂數理化這種分類的,它是一種自在的自然,而我們人類進行認識就是從不同的側面去探討,從而造成了不同的探索側面的知識??茖W本身是打上了人類的烙印的,這個人類活動之中也體現出了人類的美感。比如說,簡單性原則,簡單性是人類的一個審美概念,而它對于科學標識是有非常重大意義的。有效的科學成果在某種程度上都蘊含著簡單性原則,科學的發(fā)展要達到一定的完善程度才使得我們能夠真正的領悟這種科學之美與自然之美。
  人們經常用達·芬奇來說事,達·芬奇是誰?達·芬奇是什么人?談到他,人們就會想到永恒的微笑,想到《蒙娜麗莎》那幅畫。達·芬奇在那個時代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他是一個哲學家、工程師,又是一個解剖學家、物理學家,當然也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家,幾乎當時所有領域他都涉及到了。但是達·芬奇今天最為著名的是他的藝術家的身份,實際上他做了很多的科學研究。有人說科學的這種最原初的基礎是一種人文,這是在什么意義上講呢?就是在文藝復興,甚至在文藝復興之前,科學和人文兩者并不是分化的,在這個時候它們是非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在達·芬奇的那個時代,在達·芬奇本人身上就預示著某些在后來將要出現的沖突。達·芬奇對于科學的發(fā)展影響不是很大,因為當時科學的交流手段并不完善,他的著作沒有一個有效的發(fā)表途徑,他就把它寫在筆記本上藏在抽屜里頭,而且藏在抽屜里還不放心,還怕別人偷看,所以這個筆記本還是加了密的,據說是用左手反著寫的,要照在鏡子里面看,這比較逗哦。(笑聲!?。┮粋€科學理論要有影響,必須通過傳播、交流的途徑,因而達·芬奇沒有一個更直接的影響,達·芬奇與其說他是一個科學家,他更重要的貢獻應該是在技術領域,他在技術領域做出了非常多的工作。
  我舉一個例子來說,達·芬奇那個時代沒有一個職業(yè)的畫家、或者說一個職業(yè)的科學家、或者一個職業(yè)的工程師,當初很多的學者必須找一個庇護人,找一個贊助人,為了獲得一個貴族的賞識,他必須推銷自己。那會達·芬奇也寫過求職信?,F在我們來看看達·芬奇是怎么在求職信里面推銷自己的。達·芬奇當然有很高的繪畫天賦和雕塑天賦,如果他光跟一個貴族說我會繪畫、會雕塑,那混不來飯吃。他這樣介紹自己:
  “我知道一種極其精巧的橋梁,搬運起來很方便,利用這種橋梁,任何時候都可追擊敵人,也可避開敵人。此外它安全牢固,不易為戰(zhàn)火摧毀,撤除與安置都容易方便。我還有燒毀和破壞敵人橋梁的辦法?!?BR>  “當一個地方遭到圍攻時,我知道如何突然離開戰(zhàn)壕,如何建造無窮多種的橋梁、暗道、去梯以及這種快速行動所必備的其他機械裝置?!?BR>  “在圍攻一個地方時,若由于堤防的高度,或敵方兵力和地形而不便實施炮擊的方案,我仍有方法摧毀每塊巖石或其他的堡壘,即使此堡壘建在巖石之上,等等?!?BR>  “我還知道幾種運載極其方便的迫擊炮,使用它們投擲大小石子,幾乎能象暴雨一般;這些石子的煙霧能使敵人喪魂失膽,給他們帶來極大的損傷和混亂?!?BR>  “如果是海戰(zhàn),我知道許多種最有效的攻防機械,以及能抵御最大的槍炮、火藥和重煙進攻的艦船?!?BR>  “我有辦法不發(fā)出一點聲音就能修成彎彎曲曲的坑道與道路,通向預定地點,即便這要穿過濠溝或河流。”
  “我會制造出安全而不易受到攻擊的有掩護的戰(zhàn)車,它們拖著大炮進入到敵人中間,敵人再多也能粉碎他們。我方步兵則可跟在戰(zhàn)車后面,不受傷害而無所阻擋地前進?!?BR>  “需要的話,我將制造與普通類型不同的精巧實用型大炮、迫擊炮和輕便武器?!?BR>  “在炮戰(zhàn)不能奏效的場合,我會發(fā)明出彈射器、軍用射石機、石弩和其它有神奇功效的專用機械。總之,根據情況的變化,我能發(fā)明出無窮多樣的進攻和防御手段?!?BR>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封信中,達·芬奇只是捎帶地才提到:“我能夠用大理石、青銅或粘土做雕塑,我還能繪畫,不論什么都可畫,畫人畫物維妙維肖?!倍?,他還專門提出要為公爵雕塑青銅馬,以象征勞動保護福爾札家族“不朽的榮耀和永恒的光輝?!?BR>  在這個時候我們不得不發(fā)現,在他身上也蘊含著某種矛盾。他研究科學是以技術為切入點,而他在追求這種美的時候,他又是有一種很超然態(tài)度的。人們曾經拿他和同時代的另外一個畫家丟勒做對比,這個畫家就更是一個商人,按期交貨,而你付錢。達·芬奇更具有探索的意味,他總是對他的畫沒完沒了的修改,總是不能按期交貨,但是出來的件件精品。我們知道達·芬奇流傳下來的作品不多,像《蒙娜麗莎的微笑》這幅畫,我沒有去過盧浮宮,沒有看過這幅畫的真品,也沒有去過《最后的晚餐》的那個教堂,但比如說他的《巖間圣母》及其他的一些速寫,我看過一些,他在美術館展出的作品數量非常非常少。這里面反應出一種矛盾。他追求的這種美的探索和這種實用的戰(zhàn)爭手段是一對矛盾,這種矛盾在當時其實就已經孕育著了。
  到了20世紀,眾多從事具體科學研究的杰出人物那里,我們經常會看到很多很多在談論美的問題,談論科學的美的問題。我們可以看到,那些大師們,像海森堡啊狄拉克啊等等很多很多人,仔細找一找,我們甚至可以把科學家論美編成一大部集子。這些大科學家不是隨意在談,而是根據他們自己的體會。由于國內對科學美學的研究是非常初步的,要有效的加速這種研究我們必須得引進,國外的確在這方面比我們超前很多。我前兩年主編了一套書,叫做《大美譯叢》——這個“大美”取自于《莊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這套叢書里面有一本叫做《生命的曲線》,就專門談到了螺旋曲線當中的審美,這是20世紀初的一個著作。《美與科學革命》,這是一本科學哲學的書??茖W革命是科學史里面常用的一個隱喻,來描述一種科學的變革。對于科學革命的研究人們往往注重革命的其他方面,而忽視這里面還有一個重要的維度,就是美,審美觀的變化跟科學革命的發(fā)生到底有什么樣的聯系。《心靈的標符》,這本書是講音樂,講音樂和數學的聯系,這里面也是淵源久遠。狹義地講,數學還不是科學,不是狹義意義上的實證科學、經驗科學。但是從廣義上來講,數學和音樂從古代、從中世紀早期,那時候要學四藝,這四藝里面就包括了幾何音樂,那時候的數學就是音樂理論,是數學的一個部分。音樂本身作為一種符號系統和數學作為一個符號系統,都是人類智力的一種創(chuàng)造,自然界沒有音樂,音樂是人的創(chuàng)造。這套書出來以后,我們也曾經訪問過國內很有影響的一位學者劉索拉,跟我應該算是同齡人,她最先是學音樂的,后來又搞文學創(chuàng)造,寫小說,她就在讀了這個書以后特別有感觸,而且主動寫了好幾篇文章來介紹這本書。她說,她當時學樂理的時候就記得講什么和聲對位啊,已經涉及到這些問題,只是沒有深入想過。她雖然讀得似懂非懂,但是覺得很有收獲。她甚至覺得,學作曲的人都應該讀一讀這些書?!端囆g與物理學》這本書非常非常的漂亮,這是一位醫(yī)生花了十來年的時間寫成的。他是當年帶著小孩去博物館,去看各種現代藝術,他想從一個特殊的角度來給小孩解釋這個東西,所以翻閱了大量的文獻,他找出了很多也許是很有爭議的、但是卻是非常有啟發(fā)性的東西。
  下面我們再講幾個事例,從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這個角度來講藝術,來講一講文學家、藝術家是怎么樣來看科學的。在這些藝術家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他們怎么用藝術形式來反應這個科學。前幾年一部非常有影響的小說《侏羅紀公園》,我最初讀這個《侏羅紀公園》的時候,當時還沒有中譯本,說起來好像挺難讀的,那么多具體的名詞,什么霸王龍,什么這個龍,那個龍的,其中有很多古生物學的東西,但是實際上一本好小說,你真正看進去以后,你在相當程度上可以忘記這個語言的外殼。也許這個《侏羅紀公園》影響最大的不是這個小說,而是因為電影。雖然《侏羅紀公園》這部電影在國內從來沒有合法的公映過,但是盜版渠道的補充而使得這部電影流傳的非常廣泛。當把小說改編成電影的時候,這個小說里面蘊含的很多深刻的思想在相當的程度上被抹平了,不那么突出了。我們今天社會上爭論的很多問題,比如說基因重組問題、基因工程問題、我們和自然界的關系問題,我們仍然還在激烈的爭論。這還是一種非常初級的爭論,在這爭論過程中,有些科學家表現得非常沒有人文關懷的偽科學立場,認為科學就是求真,認為科學家為了求真可以為所欲為。這個小說里頭,大家都有印象,一個富翁買了一個荒島,做一個主題公園,解決了恐龍的遺傳復制問題。從他的邏輯上解決了DNA的來源,當時古代的一只蚊子咬了恐龍一口,然后突然滴下來的一只樹脂變成了琥珀,然后DNA被提取出來,但是還有一些片斷的缺失,但是后來利用一些青蛙什么的把它給補進去了。大致上自圓其說了,但是這無關緊要,它關鍵設想的是如果我們造出了這樣一個已經不存在的、而由我們人重新構造出來的自然又會怎么樣呢?!顿_紀公園》的主題是一種災難,是一種災難的結局。這種科幻的傳統可以說與文學家一直在關注科學、關注科學與社會有關。人工創(chuàng)造一種自然這種動機,而且自以為這就是一個真實的自然,認為我們在這樣一個人造的自然里面就可以為所欲為,這樣的做法必將導致一系列災難性的后果。在原文版的小說里面不斷的出現control——控制這樣一個詞,誰控制?控制什么?是那些出資購買的那些商人試圖來控制這個世界和這個自然,書中的那位可以作為作者代言人的數學家馬爾科姆就說了,“在很短的時間里你們創(chuàng)造出許多恐龍,你們從未對它們有任何了解,但你們卻期望伏首稱臣,只因為你們造了它們你便覺得它們?yōu)槟闼鶕碛小D銈兺怂鼈兪怯猩?,有自己的智慧,而且它們或許并不向你們伏首稱臣。你們忘了你們對它們是多么的不了解,當你們在做你們輕率地稱為簡單的事時,你們是多么的無能為力……”?!笆聦嵣?,我們所稱的‘自然’是一個復雜系統,它遠比我們所愿承認的要更加不可捉摸。我們造出一種簡化了的自然界圖象,然后再拙劣地修補它。我不是環(huán)境保護專家,但你們必須要搞懂你們不懂的東西。就點要強調多少次才夠?我們要面對證據多少次才夠?我們建造了阿斯旺水壩并聲稱它將振興國家。結果它卻毀掉了富饒的尼羅河三角洲,造成瘟疫蔓延并使埃及的經濟蒙受損失……”。后來這一切的說法,它都是在強調科學是有幾百年歷史的信仰,“科學是有幾百年悠久歷史的信仰體系。正象在它之前的中世紀體系一樣,科學也已開始不再適合于這個世界??茖W獲得了太大的力量,這使它在實踐中的局限開始顯露出來。”在很大程度上,這個說法是一種極端的說法,但這個極端的說法在某種意義上,它反應了一種藝術家、文學家一種對科學社會形象的闡釋,它強調的是科學的某種局限性。“由于科學,我們數十億生活在一個狹小世界中的人緊密相聚,相互溝通。但科學卻不可能幫我們作出怎樣對待這個世界或怎樣生活的抉擇??茖W可以造出一個核反應堆,但卻不能告訴我們不要去建造它。科學可以制造出殺蟲劑,但卻不能告訴我們不要去用它。正是由于不可控制的科學,我們的世界在空氣、水和土地等方面開始受到污染?!边@里提到了一種過度的濫用,對自然的一種極端的自信,它當中對引人注意的是它談到了未來、談到了人類,雖然它有很多的危險,但我們這個星球沒有危險,面臨危險的只是我們,我們人類自身。人類并沒有力量去摧毀這個星球,或者去拯救它,但是我們或許我們有力量來拯救我們自己,這是這個小說給我們的一些忠告。但是把這些東西改成一部電影之后,一些更多商業(yè)化的東西,其中一些驚險的情節(jié)被夸大,很多的深刻的東西被掩蓋掉了。
  我不知道大家看沒看過這本書——《美麗新世界》,是非常有名的宣傳進化論的學者赫胥黎的孫子寫的。這是30年代寫的一本書,但在今天它仍然是作為一個經典著作在被人們討論、被人們閱讀。這里面很有意思,它立足于當時的技術手段,就開始對其相關的問題來揭示一種矛盾。他設想的那個社會是有等級結構的,每個人都是在特定的孵化工廠里面被生產出來,在孵化過程中,已經對這個人的階層做了決定與區(qū)分,由智力最高的人進行研究和管理,智力低的人就掃掃地,打掃衛(wèi)生。這是通過生殖技術的這樣一種控制來穩(wěn)固這樣一個社會,它排斥任何自由的思想。我建議大家有時間可以讀讀這本小說,你不會失望的,故事本身很好看,而背后還有很多發(fā)人深思的東西。但他并不滿意于這個構想的社會,如果一個從這個社會之外的野蠻人闖入這個社會,他違背了正統思想,要去看一些莎士比亞這樣一些著作的時候,他會被看成一個野蠻人。由于整個社會對于技術的充分應用,當局外人闖入這當中,他會覺得在這當中生活很不舒服,他說人在這個意義上還是不是人?他就明確提出,這位因為偶然的原因而被帶到“美麗新世界”中但卻知道這個世界之外的事情的“野人”,才會不顧在“美麗新世界”中所有的安定、舒適和“幸?!保笪kU,要求自由,要求不快樂的權利,甚至要求“變老、變丑和性無能的權利;罹患梅毒和癌癥的權利;三餐不繼的權利,齦齪的權利;時時為著不可知的明日而憂慮的權利;感染傷寒的權利”以及“被各種難言的痛楚折磨的權利”。這本小說在30年代的時候就已經在討論這么深刻的東西。
  我下面再舉兩個例子,是關于戲劇的。大家都知道布萊希特是一個很有名的戲劇大師,他的代表作《伽利略傳》是一個非常有影響的劇目。這個戲劇是一個比較傳統的戲劇,在他的戲劇中,可能伽利略的形象更真實一些,他強調一個作為人的伽利略,伽利略也好吃,他也追求一些名利、很多世俗的東西,用這個劇目也喻示了當時很多科學的發(fā)展、科學的應用?!爱斞杆僭鲩L的黑暗籠罩著一個狂熱的世界的時候,四周是血腥暴行和血腥的思想,有增無已的野蠻無限地在一場也切時代最大最可怕的戰(zhàn)爭中進行著,在這樣的時候,人們要采取一種適合一個幸福時代轉折關頭的立場是困難的。不是一切都說明黑暗來臨而一個新時代還沒有開始嗎?難道人們不應采取一種適合他們迎著黑暗前進的立場嗎?”, “需要英雄的國家是不幸的?!薄袄硇缘膭倮荒苁怯欣硇缘娜说膭倮??!薄爱斘覀冎老鹿虻囊?guī)律最重要的時候,新自由落體定律又有什么用呢?”“誰不知道真理,他只是個傻瓜;但誰知道真理,卻把真理說成是謊言,那他就是一個罪犯?!痹趯”镜恼f明中,布萊希特還特意指出:“在這個劇本里,教會主要是作為官府來表現的;就典型的意義來說,教會的權貴相當于我們今天的銀行家和議員?!边@里喻示了一些萌芽的思想觀念,這是30年代的一些作品,這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在此之后有一個重大的話題,就是原子彈,這與當時的物理學革命、與核物理的研究關系非常密切。這個事件本身使得人們非常的震驚,以至于人們在后來在探討基因問題的時候往往要類比這個。他們甚至會自豪的說生物學家的手是清白的。所以在布萊希特這種傳統戲劇里面會有這樣的子句,“你們要保護科學的曙光啊,使用它,不要濫用它,不要濫用它啊,一場火災會把我們全都吞噬,啊,全都吞噬。”在全劇臨近結束時,布萊希特也借伽利略之口說道:“我認為科學唯一目的就是減輕人類生存的苦難。當科學家們?yōu)槔牡臋噘F們嚇倒,滿足于為積累知識而積累知識,科學就會變成一個佝僂病人。那時你們的新機器就只能意味著新的災難?!?BR>  這樣一些說法還只是在那樣一個時代,但是到了60年代的時候,對于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又有一個什么樣的認識呢?我們今天在談科學技術與社會的時候雖然用的是同一個詞,但是它們的社會背景、價值傾向已經有了很大的差別。這樣的觀念在戲劇作品當中同樣是有反應的。我們知道有另外一個戲劇作家叫做迪倫馬特,比如說早期很有名的《貴婦還鄉(xiāng)》等都曾在中國上演過。其實,這個作家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物理學家》。我后來在美國發(fā)現他們教核物理和社會關系這樣一個課程里面把這個書作為一個指定讀物,這是很有意思的現象。你讀了以后你就會發(fā)現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作品??赡艽蠹也惶私猓液唵蔚膩斫榻B一下劇情。
  其情節(jié)大致是說,在一家精神病院中,住著三位病人,都是物理學家,其中,一位名叫梅比烏斯的物理學家在十五年前就住進了這所精神病院,經常聲稱自己看到所羅門王,而另外兩個分別自稱是牛頓和愛因斯坦的研究放射性材料的核物理學,則在不久前住了進來。在精神病院中,這三位物理學家先后分別殺死了看護他們的女護士。隨著警察的調查和醫(yī)生及病人的對話,劇情愈發(fā)撲朔迷離。后來,在這三位物理學家之間的一場對話,使情節(jié)明朗起來。原來,他們分別殺死看護自己的女護士,只是因為護士發(fā)現了他們都不是瘋子這一真相。梅比烏斯本是一位極有天賦的物理學家,十五年前躲進了精神病院。而“牛頓”和“愛因斯坦”,則原來的確是曾作出過出色工作的物理學家,但已分別為不同的情報機關服務。他們裝作瘋子,追蹤梅比烏斯住進了這所精神病院。因為他們所服務的情報機關懷疑梅比烏斯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可能解決了引力問題,發(fā)現了基本粒子的統一理論,并找到了普適發(fā)現的原理。而在住精神病院的十五年中,梅比烏斯的確完成了這一切。
  于是,二位身為物理學家的間諜開始游說梅比烏斯。具有寓言意味的是,“牛頓”所持的觀點,恰與真正牛頓時代的價值觀相似。他相信求知的自由,而不管這種知識為誰所用;而“愛因斯坦”的看法,則與我們這個世紀某些科學家曾有過的觀點有某種相似,認為物理學家可以自己作出抉擇,有責任用其知識為某一特定國家的政權服務?!芭nD”甚至許諾說,如果為他們的機構服務,出去以后,他們完全可以在一年內將梅比烏斯送上諾貝爾獎的領獎臺。在這三個物理學家中,梅比烏斯大致代表著劇作者迪倫馬特的觀點。他寧愿呆在精神病院中,并反問:那些在外面準備歡迎他的物理學家們真是自由的嗎?他以一大段慷慨陳詞的演說來解釋自己的抉擇:“有一些風險是人們不可去冒的:人性的墮落就是其中之一。我們知道,這個世界用它已擁有的武器作了些什么事;我們可以想象,利用我的研究使之成為可能的武器,這個世界會作些什么。正是這些考慮把握了我的行動。我很窮。我有一個妻子和三個孩子。大學以名望吸引我,工業(yè)界以金錢誘惑我。但這兩條路都太危險了。我將不得不發(fā)表研究的成果,其后果則將是推翻所有的科學知識,使我們社會的經濟結構分崩離析。責任感驅使我選擇了另一條道路。我放棄了學術生涯,對工業(yè)界說不,而且聽天由命地拋棄了我的家庭。我選擇了丑角的帽子和鈴鐺。我讓人們知道所羅門王出現在我面前,于是很久以前,我被關進了瘋人院?!薄袄硇砸笪易哌@一步。在知識的王國中,我們已經達到了認識的最前沿。我們知道一些可精確計算的定律,知道一些在不可理解的現象之間的基本關聯,這就是一切。其余的秘密被關閉在理性的心智之外。我們已經走到了旅程的終點。但人類卻沒有走得這么遠。我們奮力向前,現在沒有人能追上我們的步伐;我們遇到了一片空虛。我們的知識成了一種令人恐懼的負擔。我們的研究充滿了危險,我們的發(fā)現是毀滅性的。對于我們物理學家來說,剩下的只是在現實面前投降。”梅比烏斯告訴“牛頓”和“愛因斯坦”,由于怕他具有巨大威力的發(fā)現被用于毀滅人類,他已經把全部的手稿焚毀,并勸他們與自己一同繼續(xù)呆在精神病院,因為“只有在精神病院中我們才能是自由的,只有在精神病院中我們才能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弊罱K,梅比烏斯說服了“牛頓”和“愛因斯坦”,三人決定一起留下來,一致認為在這里他們“是瘋子,但卻明智;是被囚禁者,但卻自由;是物理學家,但卻清白?!?BR>  出乎觀眾意料的是,此劇的最終結局,卻是那位為他們治療的精神病女醫(yī)生早已把梅比烏斯的手稿翻拍下來,要在她創(chuàng)辦的聯合企業(yè)中,將梅比烏斯發(fā)現的知識充分地開發(fā),并瘋子一般地自稱她看到了所羅門王的再生。她將支配整個的世界。
  我舉這樣一個例子,在這樣一個時代,一個劇作家目光中所見到的科學、技術以及它的社會形象,這里面很極端,把科學說的一無是處。在美國也罷,在歐洲也罷,他們的科學技術是領先的,當他們有了這些反面的思潮的時候,他們在反思的過程中,出現了這樣一種有左派色彩的研究,這種思潮代表了一種社會流行的觀念,也影響到了這些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當全世界范圍內剛剛出現克隆羊的時候,很多國家在從立法等等各種角度來反對克隆人的時候,我們國內一些著名的科學家就在電視上說,克隆一個兩個人有什么關系。這里面的差距就很大了。因此,我們通過科學與藝術的關系,也可以關注到這些問題并對之進行一些思考。
  我今天講的這個內容,更多的牽扯到了科學技術與社會的問題。今天的講座就到這了,謝謝大家。(熱烈的掌聲)

 

 

2004年3月28日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