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刮痧去病痛1(治便秘便溏、尿頻尿急、頸椎肩周炎)
刮痧是中國傳統(tǒng)的自然療法之一,它是用牛角、玉石等在皮膚相關部位刮拭,以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之目的。明代郭志邃著有《痧脹玉衡》一書,完整地記錄了各類痧癥百余種。
刮痧的原理是疏通經絡排除體內毒素,達到治療的效果。刮痧可以擴張毛細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進血液循環(huán),對于高血壓、中暑、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風寒痹癥都有立竿見影之效。經常刮痧,可起到調整經氣,解除疲勞,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九、大腸——治便秘
大腸是人體的出口,這個部位易產生便秘或便溏。大腸經具有傳導功能,陽明火太旺盛就會把水液吸收過多,這樣就會產生便秘;如果陽明火太衰,水份就吸得過少,便會出現便溏、腹瀉。
大腸經的保養(yǎng)還是按三步曲刮:
一是刮后背的大腸俞(還有小腸俞),可以消除腸道問題及大腸熱;
二是刮大腸經上的天樞穴(肚臍旁2寸處),可雙向調節(jié)便秘或便溏;還可以留罐;
三是刮本經:刮曲池到手三里,有病治病,無病保健。
便秘可按摩合谷穴,可以通腑瀉熱,(足跟痛、腰痛、分娩痛等均可按摩合谷穴)、曲池穴(便秘引起的高血壓也可點按這兩個穴),刮曲池下2寸的手三里(還可治中風偏癱、急性腰扭傷)。
十、膀胱經——治尿頻、尿頻、尿急、尿不盡、遺尿
膀胱是儲存和排泄人體廢水的臟器,膀胱大約可存放尿液500ML左右,尿達到250——300ML,大腦就會發(fā)出尿尿的信號。一般,白天十次以內的小便,夜晚起夜1次均屬正常,否則就是尿頻。
膀胱經出現問題表現為尿頻、尿頻、尿急、尿不盡、遺尿。還有前列腺炎等,都有小便的問題,婦女產后小便失禁等,都是可以按膀胱三部曲來治療:
一是在背后找到膀胱俞(在膀胱附近的背部、腰胝部),從上往下刮三五分鐘,約10——20下,還可以留罐;
二是刮前胸腹部的中極穴(臍下四寸處);
三是刮膀胱經的整個背部部分(為增加效果,還可以走罐、留罐、搖罐、閃罐、響罐),重點還要拔罐委中穴。
十一、督脈
頸椎病可以引起許多病,如心臟病等,不可小視。內虛、外感均易引起頸椎病,
1、頸椎病治療:督脈不通,氣血過不來,會引起頸椎病。
判斷有沒有頸椎病,可以按揉手背上四五指間的中渚穴,三焦經上的液門穴,如特別敏感,說明頸椎出了毛病。
很多頸椎病其實是頸肩綜合征,頸部和肩部都疼痛,這樣就可以同時治療。先刮中間,再刮兩邊。病情較重,體質較好的可以采取比較重的手法;如果病人體質比較虛弱,手法就要輕。一般刮10到20次左右就可以。另外在刮痧過程中刮拭面盡量拉長。從上往下沿著一個方向刮動,切忌來回刮。
頸椎病治療三部曲:
先刮督脈,刮頸部,先從督脈上的啞門到大椎;
再從風池到肩上,整個頸部、肩膀都要刮;
揉搓風池穴、肩胛骨上的天宗穴、肩頸穴,通常刮痧能使頸部的肌肉得到舒緩,同時也增強了血液循環(huán),從而有效緩解頸肩疼痛的癥狀。
2、肩周炎:
許多疾病可能引起肩周炎,如糖尿病有10%以上的比例可能引起肩周炎。
一是從督脈上的啞門刮到大椎、由大椎刮到肩夾骨下緣,從上到下,從里到外刮,后沿肩夾骨刮;再刮肩三貞(肩俞肩髎肩貞)、刮中府云門;刮大椎、天宗穴、肩井穴、膝眼穴(上病下治)、腿部外側踝骨上的條口穴(治肩周炎的非常好的穴位)、曲池穴。
為加強效果,還可拔罐:大椎、肩頸、肩貞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