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著名《山海經(jīng)》權(quán)威、吉林學者宮玉海教授對《山海經(jīng)》等古籍進行了多年的認真研究和考證后,最近提出一個堪稱“石破天驚”的新說:耶穌并非只是宗教或神話的人物,而是實有其人:他就是中國上古時期“五帝”之一的顓頊(zhuan
xu,音:專須);他死而“復活”后,回到了中國(西方學者有人認為他回到東方的印度);其墓葬則在吉林省扶余縣! 而基督教上的耶穌則是以顓頊為原型重新塑造的. 歷史上是否真有耶穌其人,因史料不足,眾說紛紜,世界上至今沒有一致看法,成為世界未解之謎.宮玉海說:“西方有一種說法:‘宗教上的基督,歷史上的耶穌’.其實應(yīng)改為:宗教上的耶穌,歷史上的顓頊.”這一新說,對揭開這個謎帶來了希望之光!宮先生的這一觀點發(fā)表在《〈山海經(jīng)〉與中國文化論文集》(第三輯)中,并在不久前在東北舉行的一個山海經(jīng)國際學術(shù)探討會上引起轟動. ◎?qū)m玉海和“天下第一奇書” 出生于松花江畔吉林市、畢業(yè)于東北師范大學中文系的宮玉海,1989年離休前任長春光機學院副研究員,后又被聘為教授.他是中國作協(xié)吉林分會會員和籌建中的中國《山海經(jīng)》研究會會長.離休后宮先生“十年讀一經(jīng)”,獨辟蹊徑,從語言民族學和比較語言學的方法來考證《山海經(jīng)》,終于有所獲.“耶穌原型即顓頊”,就是他在鉆研此書時發(fā)現(xiàn)的. 《山海經(jīng)》是我國一部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的珍貴古籍.由于成書年代久遠,語言簡練而晦澀,加上語言、環(huán)境的變化,十分難讀難懂,致使該書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被譽為“中國第一奇書”.漢、唐以來,甚至把它列入神話、傳說、小說、異聞之類,常使研究者望而卻步,一讀三嘆. 深入研究后,宮玉海認為,《山海經(jīng)》并非神話而是“信史”,是以中國為中心的“天下志書”,其中包含珍貴的世界古代文化史料,堪稱一本難得的“博物志”.他認為,該書是中國上古時代黃帝等幾任統(tǒng)治者先后派人去世界“六大洲”考查后所形成的“調(diào)查報告”,大約成書于四千多年前. 為此,宮教授運用語言學并結(jié)合當代考古實證,把對《山海經(jīng)》的破譯與解開世界文化之謎有機結(jié)合起來,從而在研究上有重大突破.如他最早提出的“印第安人是中國人后裔”、“現(xiàn)代人類發(fā)源于中國”、“古代中華文化為世界文化的中心”、“世界三大宗教皆起源于中國”、“伊甸園在中國云南”等一系列新觀點,在國內(nèi)外引起不小的轟動,其中一些已被考古新發(fā)現(xiàn)和有關(guān)學科研究成果所證實. 宮先生認為,上古世界本是渾然一體,正如《書經(jīng)》所說的“普天下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夏以前的上古時代,即距今四五千年到一萬年前,只有家族與氏族,還沒有形成“國”和“民族”等概念.“國”的含義與今不同,開始是“地域”,后來是“諸侯領(lǐng)地”. 上古人類并不愚昧窮苦,不像摩根以現(xiàn)代原始村落為依據(jù)所描繪的那樣,而是生活在自然物產(chǎn)豐富的優(yōu)越環(huán)境之中,因此才能“百樂歌舞”,創(chuàng)造出高度的文明.人類不僅有過共同的語言,還出于共同的“根”:現(xiàn)在人類大多是伏羲、女媧、神農(nóng)、軒轅的后代.古代的中央帝國曾是全世界的政治、經(jīng)濟、科技、文化的中心,宏偉的巨石文化、輝煌的金字塔、神秘的古希臘文化、印第安文化,都與中華文化密切相關(guān),氣息相連…… 最近,由海峽兩岸史學家聯(lián)名發(fā)起的“重寫中華古史”的倡議,得到了海內(nèi)外一百多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的熱烈響應(yīng)與廣泛支持.他們認為,過去習以為常的“中華五千年文明”說法和歷史事實不盡相符,“中華文明史應(yīng)追溯到萬年前”.這在某種意義上,對宮玉海的上述說法也是一種印證. ◎顓頊出生地點和耶穌一致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宮玉海認為,這句話并非空穴來風,而是上古歷史的真實反映,“三皇五帝”都是中華文明史中的著名的領(lǐng)袖人物.他說,“三皇”就是“天皇”(伏羲氏)、“地皇”(炎帝神農(nóng)氏)、“人皇”(黃帝軒轅氏). 而“五帝”則指少昊、顓頊、嚳(音:庫),、堯、舜五人.“五帝”之后,以治水聞名的大禹開始稱王,之后又有湯王、周王,后世共稱“三王”. 宮教授說,基督教的創(chuàng)始人耶穌的原型,乃是“五帝”中順序排第二的顓頊(音“專須”,又讀“瑞須”).他是軒轅黃帝之孫,少昊之侄兒,其父是“降居弱水”的昌意. 史書說:(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曰昌仆,是為女樞,……生帝(指顓頊)于若水”.宮玉海說,根據(jù)專家研究,“若水”即為“西方之水”(如《山海經(jīng)》和其它古籍所載:“若木”即“西方之木”).由此可見顓頊生于西方.后來他的領(lǐng)地封在扶余,為高陽之國,方圓三百里.這和基督教所稱耶穌生于巴勒斯坦的伯利恒是一致或至少相似的. ◎語言學上的證據(jù):顓頊即耶穌 宮玉海說,語言是考古的活化石.從古代語言學的角度看,顓頊和耶穌其實是同一個名字. 一方面,根據(jù)古漢語中“四通”之法,“顓頊”又讀作“瑞須”;而“書”、“穌”也讀作“須”;所以“顓頊”又可讀作“瑞穌”.另一方面,“耶穌”在古希臘文中為Jesous,翻譯成漢語為“約書亞”.宮先生在“中華文化中心說”中論證古希臘是顓頊之子“伯鯀”的封地,所以伯鯀和其后代對先王顓頊尊稱為“顓頊爺”,也是很自然的. 如人們現(xiàn)在仍尊稱“開天劈地”的盤古為“盤王爺”,尊稱關(guān)羽為“關(guān)老爺”.在古音中,“亞”、“爺”讀音相通.如伯鯀的兒子是治水的大禹,他生于西方(古希臘),封地在山東.現(xiàn)在的山東方言中仍稱“讀書”為“讀須”.所以“顓頊爺”與“約書亞”其實是一回事.因此,從古代語言學的角度分析,古希臘語中的“約書亞”(耶穌)其實就是顓頊. 按照上古時代“一昭(東方)一穆(西方)”、“一幽(北方)一明(南方)”的培養(yǎng)、選拔接班人的原則,少昊(居東方)之后,應(yīng)由其弟、居西方的昌意的大兒子顓頊接任帝王位.據(jù)宮玉海分析,因為同居西方的古羅馬人是黃帝重孫子,他們認為有權(quán)接班,所以千方百計不讓顓頊接班,采取了“寧可錯殺一千,也不漏網(wǎng)一個”的極端措施,把當?shù)嘏c顓頊同時出生的嬰兒全部殺死. 但顓頊被人們藏匿起來而獲救,他因此得名顓頊.后來的基督教中耶穌的故事,很可能就是以這段歷史為原型的.“顓頊”與“拽恤”同音,也有“拯救”之意,但他并不是“救世主”,而是“被拯救”的意思. ◎猶太人根在中國西北 據(jù)宮教授研究,不僅古希臘、古羅馬文化和中華文化同宗同源,而且猶太人本身就是從中國遷走的,猶太文化因此上和中華文化也是相通的,可稱“近親”.西方的世界史專家也認為猶太民族是東方民族,他們經(jīng)過幾個世紀的西遷,于前11世紀從兩河流域遷到中東,并在巴勒斯坦地區(qū)建立了“以色列猶太國”,但該民族在此之前來源不祥,但承認他們是東方民族. 宮教授研究發(fā)現(xiàn),猶太人的起源在中國,應(yīng)在中國尋根.他們是炎帝神農(nóng)氏之后,姜姓,封于邰(今陜西省武功縣一帶),所以號“有邰氏”(“猶太”即是“有邰”).其地應(yīng)在今河南偃師一帶.那一帶,也是帝嚳時的首都,稱為“西亳”(音“伯”).公元前26世紀,堯執(zhí)政時,舜又把“有邰氏”封到“來 ”(其地在陜西武功一帶).這可能是猶太人又自稱“西伯來”(即“西亳來 ”人)的原因吧? “這一家族于公元前15至14世紀(夏代)開始西遷,經(jīng)過幾個世紀,于公元前11世紀達到中東.這和世界史上所記載的猶太民族西遷在時間上也基本吻合. 國內(nèi)也有許多學者把中華文化和猶太文化做了比較,也發(fā)現(xiàn)有許多相似之處,這也為猶太人來源于上古中國提供了一個佐證.例如,從宗教信仰上看,人信仰上帝耶和華;而中國人特別是在帝嚳時代,對上帝的崇拜是特別虔誠的.“上帝”一詞,在我國古已有之,而且是上古人民崇拜的神.帝嚳的“嚳”字,古讀go,與英語的中的god(上帝、圣人)相同. 古籍《綱鑒易知錄》中講到嚳時,說他:“帝普施利物,不私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意,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其色郁郁,其德巍巍.其動也時,其服也士.帝既執(zhí)中,而偏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服從.”這儼然是上帝的化身,耶穌的形象.由此可知,在上古時代,猶太人的信仰其實和中國人的信仰基本上是一致的. ◎顓頊死而復活與耶穌復活故事一致 宮玉海說,“死而復活”在事情,顓頊與耶穌身上都曾發(fā)生過.而據(jù)考證,在世界歷史上,“死而復活”的著名人物只有顓頊;宗教史上也只有耶穌一人.這難道僅僅是一種巧合么?《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里這樣記載:“風道北來.天乃大水泉.蛇乃化為魚,是為魚婦.顓頊死即復穌.” 宮先生解釋說,“風道北來”是說傳教者從北方而來(當指顓頊).“天乃大水泉”,“天”即“天方”,指西方.上古時中國人的方位稱呼是:西方為“天方”(今天人們所熟知的《天方夜譚》里的天方,即是西方),東方為“人方”;北方為“鬼方”;南方為“獸方”. “泉”指源泉.這兩句話說的正是《圣經(jīng)》中所說的大洪水的故事,是說洪水是從西方發(fā)源的.“蛇乃化為魚”,是指當?shù)鼐用裼缮邎D騰轉(zhuǎn)化為美人魚圖騰.“魚婦”按古音與“以?!毕嗤?“以埽”即以色列:“魚婦”也可以看成是美人魚.我國長江中就有“美人魚”(《夢溪筆談》等古書記載),而美人魚圖騰是波蘭人(即古籍中的“亳人”)的圖騰,猶太人也來自于“亳”,所以很可能也是以美人魚為圖騰的.這句話是說猶太人從東方西遷之后,統(tǒng)一為以色列國,并由蛇圖騰轉(zhuǎn)變?yōu)槊廊唆~圖騰.最后一句則指顓頊“死而復活”無疑.宮教授說,《大荒西經(jīng)》記載的地點在現(xiàn)今中國西部更遠的地方. 這一段話語言雖簡練,但所記述的內(nèi)容明顯是西方也就是中東地區(qū)的一段歷史.因為“顓頊復活”應(yīng)是一個重大的歷史、宗教課題,所以很可能當時就已成為人們慶祝的一個盛大節(jié)日──復活節(jié).對如此重大的事件,作為上古博物志的《山海經(jīng)》一書有所記載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后來基督教中的“復活節(jié)”則很可能是以此為藍本. ◎耶穌并不是基督 耶穌教非基督教 據(jù)宮玉海介紹,按瑪雅歷(瑪雅人為古中國移民)及《外紀》等中國古籍的記載,黃帝應(yīng)生于5120年前(公元前3113年),10歲有國(封地),壽命110歲.其子少昊在位84年,應(yīng)為94歲以上:“顓頊十歲佐少昊”,20歲繼帝位,在位78年,享年97歲. 以此來推斷,顓頊應(yīng)生于4946年前,卒于4849年前.也就是說,他生于公元前2948年.宮先生認為,生于西方的顓頊,10歲到東方建立了自己領(lǐng)地,20歲繼帝位,30歲又往西方傳教. 人們所熟知的耶穌出生日期是公元元年,有人不禁會問:既然耶穌的原型是顓頊,但他為什么與顓頊在時間上相差了近三千年?宮先生解釋說,要搞清這個問題,先要弄明白:基督教并非真正的耶穌教.耶穌是創(chuàng)立耶穌教(顓頊教)的人,也就是顓頊;而基督則是一位名叫“叔達”的傳教士.后世的基督教是在繼承古代耶穌教的基礎(chǔ)上,進行重新改造形成的. 他說,上古時代,政教合一,最高統(tǒng)治者也是天下教主,當然要負責創(chuàng)立宗教文化、派人傳教的工作.據(jù)中國古書記載:“舜舉十六族”,“高陽氏有才子八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舉`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正因為政教合一,所以不能把“總揆百事”(管理行政事物)和“布五教于四方”(到各地進行傳教)截然分開. 據(jù)記載,高陽氏的“才子”八人中,有一人名叔達(又寫作叔得、季達、子都)就曾在世界許多地方留下足跡.宮先生說,他就是“基督”.因為“叔得”之“叔”古讀為“基”,“得”也讀“督”:“叔得”也就是基督.“子都”的含義是“有德行的美男子”. 他還說,后人可能是為了“世濟其美,不隕其名”,才在修建“九丘”以為崇敬和紀念.在這里已發(fā)現(xiàn)了古代留下的七座金字塔(按《山海經(jīng)》中的記載,應(yīng)有九座金字塔即“九丘”),其中之一的“叔得之丘”,就是為了紀念叔得(基督)而建.厄瓜多爾首都基多,名字也來源于基督(叔達),這是印第安人帶去的;巴西的里約熱內(nèi)盧港口高七十多米的石像也是為紀念他而建. 另外,西方把基督奉為新教的創(chuàng)始人,并且認為基督是一位“有德行的美男子”,也和中國古代所標榜的“子都”的內(nèi)容也是一致的.其實在西方,耶穌的存在與否及生卒年也沒有搞清.公元一年左右,在宗教革新的浪潮中,耶穌教改為基督教(是為新教).宮玉海說,為適應(yīng)世俗需要,宗教改革者在對舊的教義做了大幅度修改的同時,并把2900多年前的往事拉到近前,此舉為了抓住人們“事情發(fā)生的年代越近就越可信”的心理,“新瓶裝舊酒”,重新定義、重新解釋了古耶穌教即“顓頊之教”的教義. ◎扶余──顓頊之領(lǐng)地和歸宿 《山海經(jīng)》中有三處提到顓頊葬于扶余.《大荒北經(jīng)》說:“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帝顓頊、九嬪葬焉.”《海外北經(jīng)》說:“務(wù)隅之山,帝顓頊葬于陽,九嬪葬于陰……”《海內(nèi)東經(jīng)》也說:“鮒魚之山,帝顓頊葬于陽,九嬪葬于陰,四蛇衛(wèi)之.” 宮玉海認為,上述說法應(yīng)是比較可信的.他說書中多處提到的“附禺”、“鮒魚”、“務(wù)隅”、“鳧余”之山,就在吉林省扶余縣境內(nèi),其南北皆有松花江(北江為松花江干流,南為第二松花江),北有長春嶺,從地形上看就像一條大魚.他說,這個地名是從記音和記形兩方面而來:因為它在松花江的拐彎處,因此叫“附禺”;它的地形像一條魚,漁獵氏族把它叫“鮒魚”;鳥氏家族又把它叫“鳧余”. 他介紹說,上古時代實行氏族分工負責制,扶余人原是伏羲氏的一個家族,被派到今黑龍江以北作“冬官”,即是“黑龍氏”(黑龍江就是因此而得名的).后來,這個家族不愿意在這個寒冷的地方生活,私自違抗帝命,南遷到扶余縣境內(nèi)的松花江以南地區(qū).為了表示告別冬天,他們過了松花江就把一道山嶺命名為“長春嶺”,又在其西方修筑了“長春城”居住.由于是“叛逆家族”,后來的扶余人老者仍自稱“古之亡(逃亡之意)人也”.這個家族離開后,統(tǒng)治者又把“華渚人”派到了黑龍江流域及北極圈內(nèi),即今之赫哲人和愛斯基摩人. 上古時代,伏羲氏定下了培養(yǎng)、選拔接班人的原則“一昭(東方)一穆(西方)”、“一幽(北方)一明(南方)”,即生于東方者必須封于西方,上一代住南則下一代住北,反之亦然.此舉當是為了不斷加強中央帝國對世界的了解和管理.直到周代,統(tǒng)治者還遵守這個規(guī)矩,如昭王生于東,穆王生于西,是典型的“一昭一穆”. 按照這個規(guī)矩,生于西方分顓頊必須到東方來建自己的領(lǐng)地.中國許多史書都說:“顓頊十歲佐少昊”(少昊是黃帝之子,顓頊之伯父),“少昊孺帝顓頊”,就說明顓頊十歲時即有領(lǐng)地.宮玉海說,大約4900多年前,顓頊受命到扶余來建國(領(lǐng)地).這使得一部分扶余人遷到現(xiàn)在長春市一帶,他們把地名帶到新址,就是“長春堡”(長春市的前身,以此推斷,長春歷史已有4900多年了). 另據(jù)《扶余縣志》和當?shù)乜脊刨Y料證實,當?shù)匕l(fā)現(xiàn)了五六千年以上的古墓葬群,從新石器時代到鐵器時代均有文物出土,其中還有黃帝時代的彩陶.但是,由于缺乏與歷史研究相結(jié)合,并沒有確定出其具體歸屬.這會不會就是顓頊和扶余人留下的呢? 世界著名神學家、德國的霍爾根.凱斯頓在其《耶穌在印度》一書中堅信:耶穌“復活”之后,經(jīng)過克什米爾逃到了印度.宮玉海認為,耶穌(顓頊)“復活”后回歸東方是可信的,但不是到了印度.因為他“復活”之后最大的可能是回到中國.因此《山海經(jīng)》中所說顓頊葬在扶余(故國),也是完全可能、并有跡可尋的.另有一些古籍記載,顓頊死后葬在“濮陽”,傳統(tǒng)觀點認為是今河南省的濮陽.宮玉海說,“濮陽”應(yīng)為“濮水之陽(南)”,也就是將扶余地方.因為扶余的北松花江,在《山海經(jīng)》中原叫“濮水”(有卜奎地名為證),“濮陽”就是“”濮水之陽(南)“.這和《山海經(jīng)》中的記載也是一致的. ◎“圣誕節(jié)”應(yīng)為“眾圣之誕” 現(xiàn)在基督徒們所普遍過的12月25日“圣誕節(jié)”,到底是不是耶穌誕辰之日呢? 宮玉海教授認為,耶穌(顓頊)的誕辰有可能是在12月25日,但更準確地說,“圣誕節(jié)”不僅僅是“顓頊之誕”,更應(yīng)是“眾圣之誕”.據(jù)了解,西方對這一天到底是不是耶穌的誕辰之日也還沒有搞清楚.我國一些專家則認為,現(xiàn)行的“圣誕日”是后人推定的. 宮先生解釋說,按上古時代的習俗,“仲春二月令會男女,是時也,奔者不禁.”在男女相會中,即會有“無夫而生子”(沒結(jié)婚而懷孕)的現(xiàn)象,而且在當時視為合法.另外,根據(jù)古代的優(yōu)生優(yōu)育法,男女一般也在仲春二三月間結(jié)婚,因為為仲春季節(jié),大地回春,陽氣上升;女子懷孕后所生孩子一般智商較高.九個月后,一般在農(nóng)歷十一月前后生子,這段時間是為生育的旺盛時期,古時的圣人就多出生在這段時間里.正因為前后延續(xù)一段時間,所以世界各地的“圣誕節(jié)”并不統(tǒng)一,而是從11月末到來年1月中旬的都有. 至于給孩子們送禮物的“圣誕老人”原型,宮玉海也有新說:地處北極圈附近的格陵蘭人,基本是赫哲人(愛斯基摩人,按古音可讀“赫哲”).也就是前面所說的代替扶余人為“冬官”的“華渚人”.現(xiàn)在西方學者也認為“圣誕老人”和白雪公主是格陵蘭人,而格陵蘭人即是中國古籍中所記載的“丁令人”. 宮玉海說,這些身為“冬官”者規(guī)規(guī)矩矩聽命于中央帝國,在北極圈地區(qū)生活.但按規(guī)定,每年冬天他們都要趕著馴鹿拉的車,給作為“天下共主”的中央帝國統(tǒng)治者進貢送禮.后來,因為各種條件所限(強大起來的丹麥、英國人等半路打劫),本該送給中國統(tǒng)治者的禮物截下.后來,這段往事中的格陵蘭人逐漸演化成今天專給小朋友送禮物的“圣誕老人”.由于年代久遠,“圣誕老人”的故事,中國人已經(jīng)淡忘了. |
|
|
來自: 昵稱10348550 >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