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常熟錢底巷遺址發(fā)掘報告》 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yè) 常熟博物館
2007/1/18
錢底巷遺址在常熟市北郊新光村西,南距常熟市區(qū)4公里,西依虞山,北瀕長江,地處虞山山麓階地與長江沖擊平原之間。遺址海拔3.1—4.1米,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比附近港浜約高出2—3米。遺址三面臨水,源出虞山的福山河,流經(jīng)遺址的西南,與望虞河交匯,再北經(jīng)福山注入長江。遺址東北7公里是西北、東南走向的鹽鐵塘,其內(nèi)側則為西起福山,經(jīng)梅李、支塘,進入太倉縣境內(nèi)的沙岡。沙岡就是長江口古海岸線的遺跡[1](圖一)。 錢底巷遺址于1980年經(jīng)常熟市文管會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1983年南京博物院曾進行過試掘。1988年8—10月,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yè)與常熟文管會組成考古隊,對該遺址進行了發(fā)掘。常熟市政府對發(fā)掘工作給予了大力支持,并提供發(fā)掘經(jīng)費。 根據(jù)地面調(diào)查,遺址東西約210米,南北約190米,面積近4萬平方米。為了探明遺址內(nèi)涵與分布范圍,正式發(fā)掘前進行了試掘,共開2×4米探方5個,編號為T01—T05。試掘表明,錢底巷遺址的主要文化內(nèi)涵是新石器時代崧澤文化和商周文化,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六朝、唐、宋文化遺存[2]。遺址正式發(fā)掘按坐標法布方,將遺址劃分為Ⅰ、Ⅱ、Ⅲ、Ⅳ四個發(fā)掘區(qū),坐標基點定在養(yǎng)蠶房東南角以南1米處。本次發(fā)掘共開5×5米探方19個,其中Ⅰ區(qū)2個(T804、T805),Ⅲ區(qū)10個(T604、T605、T606、T707、T807、T907、T1007、T1107、T1207、T1208),Ⅳ區(qū)7個(T1006、T1106、T1206、T1404、T1405、T1406、T1407)。發(fā)掘面積為475平方米(圖二)。 一、地層堆積 在四個發(fā)掘區(qū)內(nèi),以Ⅳ區(qū)東部的三個探方(T1006、T1106、T1206)地層堆積較為典型。由于靠近遺址中心區(qū),地勢略高,故文化層保存較好?,F(xiàn)以Ⅳ區(qū)T1106東壁為例,說明如下(圖三)。 第1層:灰土,質(zhì)松,厚0.15—0.25米。農(nóng)耕土層。 第2層:淺灰土,含粉沙,質(zhì)地較純,似為江水淹浸淤積而成,厚0.15—0.25米。出土遺物有幾何印紋陶片及明清瓷片等,為晚期遺存。H5開口在第2層之下,打破第3層。 第3層:黃褐土,土質(zhì)堅實,夾少量紅燒土屑,厚0.10—0.60米。遺物有陶器、原始瓷器等。陶器器形有鼎、盆、罐、缽等。該層為周代文化層。 第4層:黃灰土,間有較多的江水浸漬后形成的青黃色銹斑,土質(zhì)較硬,厚0—0.40米。出土遺物中陶器有鼎、豆、壺、盆、罐、豆、刻槽盆、觚形杯等,石器有穿孔石斧、石錛、石鑿等。 第5層:黑灰土,含青黃色銹斑,土質(zhì)松軟,厚0.15—0.55米。遺物中陶器有缽、鼎、釜、豆、罐、壺、刻槽盆等,石器有錛。 第6層:青灰土,間有青黃色銹斑,土質(zhì)松軟細膩,含水量較多,厚0.10—0.50米。出土石器較多,有錛、斧、磨棒等。還出土1件獸首形玉飾片。陶器中可辨器形有鼎、釜、缸、罐、壺、豆、缽、牛鼻形器耳和爐箅等。 第4層至第6層均屬崧澤文化遺存。 第6層以下是深黃色原生土。 Ⅲ區(qū)地形東高西低,呈緩坡狀。西部5個探方(T907、T1007、T1107、T1207、T1208),因地勢低洼,受江水淹浸沖刷,文化層較薄,并間有淤土層,出土遺物不多。東部5個探方(T604、T605、T606、T707、T807)自西向東,地勢漸高,文化層較厚,保存也較好?,F(xiàn)以Ⅲ區(qū)T604東壁為例,說明如下(圖四)。 第1層:深褐土,土質(zhì)堅實,厚0.10—0.25米。耕土層。 第2層:黃褐土,土質(zhì)較硬,厚0.25—0.50米。遺物有幾何印紋陶片和近代磚瓦碎片,近代擾亂層。 第3層:淺灰粉砂土,為江水淤積所致,厚0.15—0.30米。出土遺物有印紋硬陶罐、原始瓷碗、雙翼式銅鏃等。 第4層:深灰土,土質(zhì)較硬,間有紅燒土塊,厚0—0.45米。出土遺物較豐富,有夾砂紅陶甗,泥質(zhì)紅陶罐、三足盤、刻槽湓,硬陶罐等。 第3、4層同屬商周文化層。 第5層:黃灰土,間有青黃色銹斑,土質(zhì)堅實,厚0.10—0.35米。出土陶片不多,可辨器形有豆、壺、鏟形鼎足等。 第6層:黑灰土,夾青黃銹斑,質(zhì)松軟,僅分布在探方東南角,厚0—0.35米。陶片中可辨器形有鼎、釜、豆、壺等。 第5、6層為崧澤文化層。 第6層以下是深黃色原生土。 Ⅰ區(qū)兩個探方(T804、T805)耕土層下,均有厚達0.50—0.80米的晚期地層。出土遺物除幾何印紋陶片外,還有六朝青瓷虎子和青瓷碗的殘片。其下是厚0.60—0.80米的商周文化層,出土遺物較多。相比之下,崧澤文化層甚薄,僅厚0.20—0.30米,遺物也少。 Ⅱ區(qū)只開了兩個試掘方,ⅡT05的商周和崧澤文化層均很薄,遺物也很少。ⅡT02的商周文化層厚0.30米,未見崧澤文化層。 四個發(fā)掘區(qū)的主要地層堆積基本一致,但是地層的劃分不盡相同,各區(qū)探方地層對應關系見表一。 二、崧澤文化遺存 (一)遺跡 有居住面、灰坑和墓葬。 1. 居住面 1處。位于ⅣT1106西南部,建在生土層面之上。居住面已殘,現(xiàn)存部分呈半圓形,推測原狀應為圓形。直徑約6—7、厚0.10—0.15米。居住面表面平整,中間隆起,略高于邊緣。其結構系用黃土摻和大量砂粒鋪墊而成,并經(jīng)拍打和焙燒,十分堅實。居住面東側邊緣上有兩個相距約0.80米的土臺,呈饅頭形。直徑0.30、高0.24米。土質(zhì)堅硬,表面鋪有大塊陶片和石片,用途不詳。 2. 灰坑 3個。 H1 位于ⅣT1006西南部,開口于第6層下,打破生土層,西距居住面4.5米。圓形,口徑0.54、深0.35米,壁斜直,平底,底徑0.35米。坑內(nèi)填青灰土,較純,含少量碎陶片。 H2 位于ⅣT1006東南部,開口于第6層下,打破生土層,與H1東西并列,相距1.8米,西距居住面6.8米。圓形,口徑0.55、深0.36米,斜直壁,平底,底徑0.30米。內(nèi)填青灰土,含少量碎陶片。 H3 位于ⅣT1405南端,開口于第4層下,打破生土層,東距居住面12米。圓形,口徑0.58、深0.46米,壁斜直,平底,底徑0.38米。內(nèi)填青灰土,含少量碎陶片。 上述三個灰坑,大小、形狀、結構近似,當為窖穴。它們皆與ⅣT1106的居住面相距不遠,屬于同時期的遺存,表明這里是早期的居住區(qū)。 3. 墓葬 3座,皆為小型土坑墓。人骨大部朽蝕,隨葬品以陶器為主,石器僅一件。 M1 位于ⅢT807的西南端,墓口在第3層下,打破第4層(崧澤文化),距地表0.50米。墓坑長2、寬0.55、深0.4米。人骨殘存 部分顱骨、下肢骨及臼齒1顆,骨骸均呈粉末狀。仰身直肢,方向75ºº。隨葬瓦棱壺和帶把鼎各1件,置于死者腹部(圖五)。 M2 位于ⅣT1405南端,墓口在第1層下,打破第2層(崧澤文化),距地表0.28米。墓坑長2.10、寬0.90、深0.42米。人骨已朽,僅存零星下肢骨和一顆臼齒。齒尖磨損,齒質(zhì)點暴露,死者當為成年。隨葬陶器5件和石錛1件,陶器均置于死者身體兩側,石錛放在死者頭部附近(圖六)。 M3 位于ⅣT1405北端,墓口在第1層下,打破第2層(崧澤文化),距地表0.30米。墓坑長1.84、寬0.70、深0.35米。骨殖腐朽無存。隨葬7件陶器,置于墓坑兩側(圖七)。 (二)遺物 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遺物分人工制品和自然遺物。人工制品中陶器最多,其次為石器,玉器很少。自然遺物有動物骨骸與植物孢粉。 1 陶器 陶器分夾砂陶和泥質(zhì)陶兩大類。夾砂陶以紅色為主,其中有的偏褐色,有的呈桔黃色,還有少量灰陶。泥質(zhì)陶也是紅色最多,有些器表還施以紅衣,灰色次之,黑色很少。根據(jù)Ⅳ區(qū)T1006、T1106、T1206三個探方的統(tǒng)計,夾砂紅陶占47.8%,夾砂灰陶占2.5%,泥質(zhì)紅陶占28.5%,泥質(zhì)灰陶占15.7%,泥質(zhì)黑陶占5.5%(表二)。 器表以素面為主,各種紋飾僅占11%左右,其中有附加堆紋、刻劃紋、戳印紋、籃紋、弦紋、瓦棱紋等,此外還有鏤空。瓦棱紋飾于壺腹與豆圈足上部,鏤空飾于豆圈足上,有長條形、圓形和三角形,有相當一部分鏤空未能穿透。在少數(shù)扁鏟足的外側刻劃著不同的符號。未見彩繪。 陶器以生活器皿為大宗,生產(chǎn)工具只有紡輪與網(wǎng)墜兩種。另外還有小玩具之類。生活器皿中,鼎是最主要的炊器,數(shù)量很多。盛食器中常見的是豆、罐、壺、盆,其他器形還有缽、杯、觚、 缸、釜等。鼎、罐、壺、盆、杯等陶器上,有些附有寬扁形把手、雞冠形鋬、小方鋬、長弧形鋬、牛鼻耳、小扁鈕等。陶器的基本制法為手制,有些經(jīng)慢輪修整,多數(shù)形體勻稱,但也有一部分陶器手制痕跡明顯,不甚規(guī)整。 鼎 可復原者9件。結合殘件,分四型。 A型:大口釜形鼎。分五式。 AⅠ式:寬平折沿,微束頸,鼓腹。ⅣT1406○4:3,足殘。夾砂紅陶。尖圓唇,圜底,腹部殘存雞冠形鋬一個。頸部飾弦紋??趶?6.5、腹深24厘米(圖八,2;圖版柒,2)。 AⅡ式:寬斜折沿,鼓腹ⅣT1406○3,僅存口沿。夾砂紅陶。圓唇。肩飾弦紋。口徑22厘米。ⅣT1206○5:1,口沿殘缺。夾砂紅陶。圜底,順裝扁鏟足外撇,足外側上部有捺窩。上腹部飾弦紋。殘高16厘米(圖八,6、7)。 AⅢ式:侈口,上腹較直,下腹圓弧。ⅣT1406○3:7,足端已殘。夾砂紅陶。圓唇,圜底,順裝扁鏟足微內(nèi)收。素面??趶?8厘米(圖八,5;圖版柒,1)。 AⅣ式:窄斜折沿,余同Ⅲ式。M3:5,已殘。夾砂灰陶。圓唇,順裝扁鏟足,足外側上端有捺窩,中間為鋸齒狀凸棱。飾弦紋??趶?6厘米(圖八,3)。 AⅤ式:微侈口,鼓腹。ⅢT807○4:1,足殘損,夾砂紅陶。圓唇,圜底,圓形足。腹上部飾淺瓦棱紋??趶?.8厘米。M3:7,足端已殘。夾砂紅陶。圓唇,底微凸,順裝扁鏟足,足外上部有捺窩。素面??趶?0.4厘米(圖八,1、18;圖版柒,3)。 B型:帶柄鼎。M1:1,柄足端殘斷。夾砂紅陶。侈沿,折腹,圜底,對稱的兩個凹弧形足,一側有柄。素面。口徑18.4厘米(圖八,4;圖版柒,4)。 C型:小口罐形鼎。M3:4,足端已殘。夾砂紅陶。卷沿,圓唇,鼓腹,底近平,一側有上翹寬柄,正對一足,順裝長方形扁足。素面??趶?.6厘米(圖八,8;圖版柒,5)。 D型:盆形鼎。ⅢT807○4:6,夾砂紅陶。折沿,折腹,凸底,側裝扁足,側面有兩道凹槽。素面,口徑13.2厘米(圖八,13;圖版柒,6)。 除了上述四型鼎之外,還有數(shù)量眾多的不同形制的鼎足,可以分為錐形、長方扁鏟形、凹弧形和三角形四類。 錐形鼎足 上端有三個圓形捺窩(圖八,10)。 扁鏟形鼎足 均為順裝式。數(shù)量最多??煞謨煞N:一種外面有數(shù)量不等、排列形式各異的捺窩,其中一件除外面有捺窩外,兩側亦有;另一種沒有捺窩,但是其中三件外面有刻劃記號(圖八,12、15、16)。 凹弧形鼎足 一種為薄凹弧形,另一種為厚凹弧形(圖八,11、17)。 三角形鼎足 均為側裝式。有的為素面,有的兩面帶刻槽,還有的外側有一排指捏痕(圖八,9、14)。 釜 復原一件。結合殘件,可分二型。 A型:無檐釜。分三式。 AⅠ式:斂口,圓腹。ⅢT606○4,口、腹殘片。夾砂紅陶。厚圓唇,長弧型鋬,多齒緣??谙嘛椣壹y,腹飾橫籃紋。口徑24厘米(圖九,6) AⅡ式:斂口,圜底,帶鋬。ⅢT606○4,口沿殘片。夾砂紅陶。圓唇,梯形鋬,三齒鋬緣??趶?6厘米。ⅣT1407○3:11,口沿殘缺。夾砂紅陶。半球形腹,底部有煙炱,長方鋬上翹。素面。最大徑25厘米(圖九,3)。 AⅢ式,斂口稍直,深腹。ⅣT1404○3:1,夾砂灰陶。圓唇,圓肩,斜腹,底微凸,肩部兩對半圓形鋬,一對下勾,一對上翹。素面??趶?5.5、高21厘米(圖九,4;圖版捌,1)。 B型:腰檐釜。數(shù)量極少,僅見殘片。ⅠT804○5,口、腹片。夾砂紅陶。侈口,圓唇,有鋬,窄檐,鋸齒狀檐緣,圓腹。素面??趶?6.3厘米(圖九,5)。 豆 復原4件。結合殘件,分四型。 A型:高柄式圈足豆。分五式。 AⅠ式:直口,細高柄。ⅣT1106○6:2,泥質(zhì)黑陶。圓唇,深盤,折腹上有凸棱。素面。口徑18.6、高25厘米(圖九,11;圖版捌,4)。 AⅡ式:與Ⅰ式相似,唯圈足稍矮。ⅣT1206○6:12,由豆盤與圈足復原而成。泥質(zhì)黑陶,柄上飾弦紋與長方形鏤孔??趶?4厘米(圖九,15)。 AⅢ式,豆柄上端外鼓。ⅣT1407○3:4,豆盤殘缺。泥質(zhì)黑陶。圈足外撇成階狀,上飾弦紋、鏤圓孔與未穿透的條形孔。殘高14.5厘米(圖九,16)。 AⅣ式:粗高柄。ⅢT707○3B:4,豆盤與豆底殘缺。泥質(zhì)黑陶。圈足上部飾多道凸棱與未穿透的圓孔。殘高11厘米(圖九,17)。 AⅤ式:窄斂口,粗柄稍矮。ⅣT1405○2:1,圈足下部殘缺。泥質(zhì)灰陶。尖唇,圈足上有兩個圓形小鏤孔??趶?1.6厘米。M2:1,泥質(zhì)灰陶。尖圓唇,淺盤,折腹,圈足上端呈瓦棱狀,下部鏤圓形與三角形孔??趶?9.8、高18.2厘米(圖九,10;圖版捌,5)。 B型:矮喇叭形圈足豆。分四式。 BⅠ式:矮圈足。ⅣT1106○6:10,口沿殘缺。泥質(zhì)灰陶。斂口,深腹,圈足上有條形鏤空數(shù)個,多未穿透。殘高14.4厘米(圖九,9)。 BⅡ式:寬斂口。ⅣT1405○3:2,圈足下部殘缺。泥質(zhì)灰陶。圓唇,斜腹,圈足上鏤4組共8個圓孔,多未穿透。口徑19厘米(圖九,14)。 BⅢ式:寬斂口,瓦棱狀圈足。ⅢT707○3B:1,圈足下部殘缺。泥質(zhì)灰陶。圓唇,深腹。口徑21.2厘米(圖九,13)。 BⅣ式:三段式圈足。ⅣT1405○2:3,口沿及圈足下部殘缺。泥質(zhì)灰陶。深腹,下腹有一周凸棱,圈足鏤圓形和三角形孔。殘高9厘米(圖九,8)。 C型:粗圈足豆。分三式。 CⅠ式:寬斂口,圓腹。ⅣT1406○3:2,夾砂紅陶。圓唇,深腹,圈足上飾4組共8個圓孔。口徑24、高14厘米(圖九,1;圖版捌,3)。 CⅡ式:斂口較窄,折腹。ⅣT1106○4:1,圈足下部殘缺。泥質(zhì)灰陶。尖唇,圈足上的4組共8個圓孔均未穿透??趶?0.47、高8.5厘米(圖九,12)。 CⅢ式:窄斂口,斜收腹。M3:1,圈足下部殘缺。泥質(zhì)灰陶。尖唇,淺腹上一周凸棱,三段式圈足上鏤大圓孔4個,與4組8個小圓孔相間排列。口徑18.5厘米(圖九,2)。 D型:罐形豆。ⅣT1406○3:1,泥質(zhì)灰陶。斂口,圓唇,折肩,斜腹,喇叭形圈足。折肩處飾鋸齒紋,圈足上鏤三個大圓孔??趶?5、高16.8厘米(圖九,7;圖版捌,2)。 罐 完整與可復原者6件。結合殘件,分五型。 A型:有領罐,分三式。 AⅠ式:高領,侈口,領、沿界限不明顯。ⅣT1406○4,泥質(zhì)紅衣陶。圓唇,圓肩,平底。素面??趶?7厘米(圖一O,1)。 AⅡ式:斜領。ⅣT1406○3:8,泥質(zhì)灰陶。尖唇,圓肩,平底,腹部附四個雞冠形小鋬。口徑12.5、高24厘米(圖一O,9;圖版玖,1)。 AⅢ式:直領,侈口,領、沿界限明顯。M3:6,泥質(zhì)灰陶。厚圓唇,圓肩,平底,肩部附一周凸棱及對稱小雞冠鋬兩個。口徑10.4、高16.8厘米(圖一O,6;圖版玖,2)。 B型:侈口罐。多口沿殘片。ⅢT707○3B,泥質(zhì)紅衣陶。侈沿,圓唇,口沿下飾弦紋??趶?1.6厘米。ⅢT807○5,泥質(zhì)紅衣陶。侈沿,方唇,肩部刻劃不規(guī)則短線。口徑16厘米。ⅢT807○5,泥質(zhì)紅衣陶。折沿,方唇,肩部有小耳。素面??趶?9厘米(圖一O,4、10、12)。 C型:直口罐,多殘。ⅢT807○5,泥質(zhì)灰陶。圓唇,肩部有小耳,肩、腹部各飾一周凸棱??趶?.5厘米(圖一O,2)。 D型:斂口罐,多為殘件。ⅣT1405○3,泥質(zhì)紅陶。尖唇,肩部附寬耳。飾弦紋??趶?厘米(圖一O,5)。 E型:扁腹罐。可分二亞型。 Ea型:圓腹。分二式。 EaⅠ式:直口,淺腹。ⅢT807○5:3,泥質(zhì)灰陶。尖唇。素面??趶?2.8、高8.5厘米(圖一O,8;圖版玖,3)。 EaⅡ式:侈口,腹較深。ⅢT807○5:2,泥質(zhì)紅陶。尖唇。素面??趶?2.4、高8.5厘米(圖一O,11)。 Eb型:折腹和折肩。分二式。 EbⅠ式:直口,淺腹。Ⅳ1406○3:4,泥質(zhì)灰陶。厚圓唇??谘嘏园崔嘈∪切?,上腹部飾弦紋,下腹部附對稱雞冠耳一對??趶?6.8、高11.5厘米(圖一O,3;圖版玖,5)。 EbⅡ式:侈口,腹較深。ⅣT1206○4:15,泥質(zhì)灰陶。素面。口徑11、高8厘米(圖一O,7)。 壺 復原6件。結合殘件,分四型。 A型:有頸,折肩,折腹。分三式。 AⅠ式:侈口,直領,無瓦棱紋。ⅣT1405○2:4,泥質(zhì)灰陶。尖圓唇,平底。頸部飾弦紋??趶?.2、高14厘米(圖一一,1;圖版玖,6)。 AⅡ式:侈口,飾淺瓦棱紋,紋痕不太清晰。M3:3,泥質(zhì)灰陶,尖圓唇。平底??趶?.2、高11.8厘米(圖一一,2)。 AⅢ式:直口微斂,深瓦棱紋,紋痕清晰。M1:2,泥質(zhì)黑陶,表面打磨。方唇。平底。口徑5、高12厘米(圖一一,9;圖版玖,4)。 B型:細頸。分三式。 BⅠ式:圓腹。皆殘。ⅣT1406○4,泥質(zhì)紅衣陶。平底,寬扁柄上翹。素面。殘高12厘米。ⅣT1405○3,泥質(zhì)紅陶。微侈口,圓唇。素面??趶?.7厘米(圖一一,6、7)。 BⅡ式:扁圓腹。M2:3,泥質(zhì)灰陶。侈口,圓唇,平底。素面。口徑6.4、高10.8厘米(圖一一,3)。 BⅢ式:扁腹。ⅣT1204○4:16,泥質(zhì)灰陶。侈口,圓唇,平底。折腹部飾瓦棱紋一周??趶?、高11厘米(圖一一,4;圖版拾,2)。 C型:筒形頸。皆殘。ⅢT707○3B,泥質(zhì)紅陶??谖⒊?,圓唇。素面。口徑6.9厘米。ⅣT1106○4,泥質(zhì)灰陶。折肩,平底,肩部附對稱雞冠形鋬一對。殘高7.2厘米(圖一一,5、10)。 D型:矮斜領。ⅣT1206○4:17,泥質(zhì)紅陶。圓唇,圓腹,平底。素面??趶?.2、高8.5厘米(圖一一,8)。 盆 復原五件。結合殘件,分三型。 A型:深腹大盆。皆殘。ⅢT605○5:1,底部殘缺,泥質(zhì)紅衣陶??谖⒊?,圓唇,圓腹,附雞冠形寬鋬。素面。口徑27.2厘米(圖一二,9)。 B型:深腹小盆。分三式。 BⅠ式:侈口,束頸,折腹。ⅣT1006○6,口、腹部殘片。泥質(zhì)紅陶。尖唇。素面。口徑14厘米(圖一二,8)。 BⅡ式:侈口,折腹。ⅣT1406○3:6,泥質(zhì)灰陶。尖圓唇,小平底,附雞冠形小鋬。素面??趶?4.4、高9.5厘米(圖一二,7;圖版拾,1)。 BⅢ式:口微侈,圓腹,矮圈足。M2:2,泥質(zhì)灰陶。方唇??谘叵赂揭恢芡估猓孛?。口徑14.6、高10.5厘米(圖一二,6)。 C型:淺腹盆。分四式。 CⅠ式:折沿外翻。有的在口沿下有圓形小孔。ⅣT1106○6:5,泥質(zhì)紅衣陶。尖圓唇,斜腹,平底。素面??趶?2.4、高6.5厘米(圖一二,5)。 CⅡ式:斜折沿。ⅢT606○4:2,泥質(zhì)黑陶。尖唇,上腹微鼓,底近平。素面??趶?5.7、高10厘米(圖一二,3)。 CⅢ式:侈口。皆殘。ⅢT606○3,泥質(zhì)紅衣陶。圓唇。素面??趶?8厘米(圖一二,4)。 CⅣ式:形式近CⅢ式,折腹。ⅣT1106○4:4,泥質(zhì)灰陶。圓唇,底近平。素面。口徑24.8、高8.5厘米(圖一二,2;圖版拾,3)。 刻槽盆 復原1件。結合殘件,分三式。 Ⅰ式:直口或微侈,內(nèi)壁刻菱形淺槽。ⅢT606○4:13,泥質(zhì)紅陶。尖流,方唇,圓口。素面??趶?1厘米(圖一二,1)。 Ⅱ式:斂口,內(nèi)壁刻槽較深。ⅣT1106○5:6,泥質(zhì)紅衣陶。圓唇,半圓形流,圓腹,大平底。素面??趶?9、高13.5厘米(圖一二,10;圖版拾,4)。 Ⅲ式:斂口,上部飾瓦棱紋,下部刻劃小方格紋,內(nèi)壁刻放射狀深槽。ⅢT1207○4:1,泥質(zhì)紅陶。方唇,圜底。口徑26、高12.8厘米(圖一二,11)。 缽 復原2件。結合殘件,分二型。 A型:淺腹。分三式。 AⅠ式:口沿下外凸,似翻沿。ⅣT1106○6,泥質(zhì)紅陶。圓唇。素面??趶?3厘米(圖一三,9)。 AⅡ式:折斂口。ⅣT1206○5:2,泥質(zhì)灰陶。圓唇,斜腹,小平底。素面??趶?2、高8.9厘米(圖一三,10)。 AⅢ式:斂口,折腹。ⅢT03○3A,泥質(zhì)灰陶。厚圓唇??谘叵屡c折腹處各有一周齒狀凸脊??趶?2.5厘米(圖一三,7)。 B型:腹較深。分二式。 BⅠ式:直口。ⅣT1106○6,泥質(zhì)紅陶。圓唇,弧腹。素面??趶?9厘米(圖一三,2)。 BⅡ式:斂口。ⅢT606○4:1,泥質(zhì)紅衣陶。方唇,圓腹,平底,口沿旁穿一小圓孔。素面??趶?4.7、高8.8厘米(圖一三,1;圖版拾,5)。 觚 復原1件(ⅣT1006○4:21)。泥質(zhì)灰陶。筒形,腹中部內(nèi)弧,尖唇,平底。素面??趶?.7、高18厘米(圖一三,8)。 杯 均殘件。分二式。 Ⅰ式:高圈足。ⅢT707○3B,泥質(zhì)黑陶,斜直壁,近底處內(nèi)折,杯身上有扁鈕。圈足上一周凸棱。殘高11厘米(圖一三,3)。 Ⅱ式:矮圈足。ⅢT1207○4,泥質(zhì)黑陶。筒形腹。飾瓦棱紋。殘高10厘米(圖一三,11)。 缸 均殘件。ⅣT1106○6,夾砂紅陶。敞口,方唇。口沿下附绹索狀堆紋一周。口徑42厘米(圖一三,4)。 爐箅 復原1件(ⅡT05○3:1)。夾砂灰陶。長方形框,框內(nèi)縱列三根圓柱形爐條,兩端設半環(huán)形把手。素面。長31、寬20厘米(圖一三,5;圖版拾,6)。 器蓋 復原1件(ⅢT707○3B:2)。泥質(zhì)灰陶。圈狀捉手,寬凸緣,直壁微收。素面。高4、外緣直徑9.5、底徑7.4厘米(圖一三,6)。 器底 均殘件。ⅢT605○5,泥質(zhì)灰陶。平底下有刻劃符號。底徑5.8厘米(圖一四,1)。ⅣT1404○3,泥質(zhì)灰陶,平底,四扁足(圖一四,2)。ⅠT805○6,泥質(zhì)灰陶。平底,四花瓣足,器底四個圓形鏤孔正對四足(圖一四,3)。 器耳 種類很多,有牛鼻耳、寬體耳、寬扁耳等。有的耳上有捺窩。ⅣT1106○5,牛鼻形。ⅠT805○5,寬體,耳上有三排捺窩(圖一四,4、5)。 把手 ⅣT1206○6,羊角形(圖一四,6)。 器鋬 種類很多,有雞冠形、長方形、長條形等。ⅣT1006○5,泥質(zhì)紅陶。附于罐腹,雞冠形略上翹,下側有多個捺窩(圖一四,6)。 玩具 ⅢT605○5:6,小蓋,泥質(zhì)紅陶。ⅣT1206○5:13,小盅,泥質(zhì)黑陶。ⅣT1407○3:10,小餅,泥質(zhì)紅陶。一側有對穿小孔。 紡輪 3件。分三式。 Ⅰ式:圓餅形,直邊。ⅢT606○4:6,泥質(zhì)灰陶。一面平,一面微鼓,中央有孔。直徑5、厚1.2、孔徑0.8厘米(圖一五,1)。 Ⅱ式:圓餅形,斜折邊。ⅣT1206○5:9,夾砂紅陶。兩面均平,中央有孔。直徑5、厚1.6、孔徑0.6厘米(圖一五,2)。 Ⅲ式:算珠形。ⅣT1407○2:5,泥質(zhì)紅陶。中央有孔。直徑3、厚2.1、孔徑0.4厘米(圖一五,3)。 網(wǎng)墜 8件。分二式,每式4件。 Ⅰ式:圓柱形。ⅢT605○5:3,泥質(zhì)紅陶。兩端有直槽,一面有橫槽。長4.6、直徑2.2厘米。ⅣT1206○6:7,泥質(zhì)灰陶。兩端有直槽。長7.6、直徑2.4厘米(圖一五,4、5)。 Ⅱ式:扁圓柱形。ⅣT1407○3:1,泥質(zhì)紅陶。兩端有直槽。長7.6、直徑2.4—3.5厘米(圖一五,6)。 2. 石器 主要有斧、錛、鑿、鏟、紡輪、網(wǎng)墜、磨棒、礪石等。石質(zhì)多屬沉積巖系,如石灰?guī)r、泥灰?guī)r、砂巖。其中是變質(zhì)巖系,如千枚巖、板巖、片巖?;鸪蓭r系極少,僅見閃長巖一例。 斧 6件。分三型。 A型:1件(ⅣT1106○6:18)。千枚巖質(zhì)。近正方形。兩面平,弧刃,近頂部有孔。長9.2、寬6、厚1.2厘米(圖一六,4)。 此外,在遺址中采集1件(采:1),硅質(zhì)砂巖?;∪休^寬,孔在中上部。長13.4、寬10.4、厚1.6厘米(圖一六,17)??蓺w入此型。 B型:2件。近長方形。分二式。 BⅠ式:1件(ⅣT1106○6:19 )。千枚巖質(zhì)。上部較窄,弧頂,雙面弧刃。長13.6、寬7.2、厚1.2厘米(圖一六,2)。 BⅡ式:1件(ⅣT1106○4:23)。泥灰?guī)r質(zhì)。平頂,近頂部穿孔。通體磨光。長12.6、寬7.6、厚1.2厘米(圖一六,1)。 C型:2件。長方形。ⅣT1407○3:6,長石質(zhì)砂巖。上部有孔,已殘,窄弧刃。殘長15、寬7.2、厚3厘米。ⅣT1404○2:3,片巖。窄斜刃,無孔。長8.4、寬3、厚1.2厘米(圖一六,9、10)。 錛 9件。分三型。 A型:3件。長方形,弧背。分三式。 AⅠ式:背微弧,單面弧刃。ⅢT707○4:7,石灰?guī)r。長6.4、寬2.7、厚1.1厘米(圖一六,8)。 AⅡ式:弧背,單面平刃。通體磨光。ⅣT1404○2:7,石灰?guī)r。長6.2、寬2.3、厚1.4厘米(圖一六,4)。 AⅢ式:弧背微起脊線,刃微弧。ⅣT1106○4:16,石灰?guī)r。長6.2、寬3.8、厚1.8厘米(圖一六,5)。 B型:2件。小型。斜刃。ⅢT807○5:4,石灰?guī)r。長5、寬3、厚0.5厘米(圖一六,15)。 C型:2件。平背。M2:4,紋層泥灰?guī)r。兩面平,刃微弧。長7.6、寬3.6、厚1.4厘米(圖一六,6)。 此外,還采集到2件有段石錛。1件(采:5)角巖質(zhì),脊型,平刃,通體磨光。長13.8、寬4.2、厚3.2厘米(圖一六,7)。另一件(采:4)砂巖質(zhì),階型,平刃。長14.2、厚4.2厘米(圖一六,3)。 鑿 6件。分為二型。 A型:4件。長方形。分二式。 AⅠ式:兩面平,平刃,通體磨光。ⅣT1106○5:20,石灰?guī)r。頂部有嗑痕。長17.3、寬3.3、厚3.5厘米(圖一六,13)。 AⅡ式:背微弧,形體厚實。ⅣT1106○5:15,石灰?guī)r。長11.5、寬3.2、厚3.4厘米(圖一六,11)。 B型:2件。寬體。ⅣT1404○2:5,石灰?guī)r。背微弧。長7.8厘米、寬3.5、厚2.1厘米。ⅣT1405○2:6,石灰?guī)r。形體較小,頂端寬厚。長4.8、寬2、厚1.2厘米(圖一六,12、16)。 鏟 1件(ⅢT606○3:9)。石灰?guī)r。扁薄長方形,上部鉆孔,弧刃。通體磨光。長20、寬10.4、厚1.2厘米(圖一七,1)。 紡輪 1件(ⅣT1407○4:3)。粉沙巖。圓餅形,斜邊,中穿一孔。直徑5.6、厚1厘米(圖一七,2)。 網(wǎng)墜 1件(ⅣT1407○3:2)。粉沙巖。方柱形,兩端有繩槽。長6、寬2厘米(圖一七,3)。 磨棒 1件(ⅣT1106○6:24)。殘。閃長巖。梭形,剖面呈橢圓形。殘長19.4、直徑4.4—5.8厘米(圖一七,7)。 礪石 6件,均殘。ⅢT606○3:11,石灰?guī)r。長方形,中間磨成蜂腰狀。殘長11、寬7、厚5厘米(圖一七,4)。 3. 玉器 獸首 1件(ⅣT1106○6:27)。青白色。薄片,昂首,張嘴,以圓形穿孔為眼。長2.3、寬1.9、厚0.2厘米(圖一七,5)。 璜 1件(ⅣT1404○2:10)。殘。青白色。半環(huán)形,一端有圓孔。殘長3.5、寬0.9、厚0.28厘米(圖一七,6)。 4. 自然遺物 動物骨骸有豬骨、牛牙、鹿角等,其中以豬牙出土最多。 植物孢粉以禾本科為主,還有柏、櫟、桑、藜、蒿、菊等[3]。 (三)分期 本季發(fā)掘的多數(shù)探方,崧澤文化遺存都為上中下疊壓的三層堆積。例如Ⅳ區(qū)T1006、T1106、T1206的第4、5、6層;Ⅳ區(qū)T1405、T1406、T1407的第2、3、4層;Ⅲ區(qū)T707的第3A、3B、4層。墓葬都疊壓在崧澤文化最上面堆積的上面。根據(jù)這樣明確的地層關系,集合考察各層遺物的器型、紋飾特征,可以把崧澤文化分為三期。下層為第一期,中層為第二期,上層和墓葬為第三期?,F(xiàn)將各期陶器特征分述如下(圖一八)。 第一期 各類陶系中,夾砂紅陶最多,泥質(zhì)紅陶稍少,泥質(zhì)灰陶、黑陶與夾砂灰陶很少。夾砂紅陶與泥質(zhì)紅陶中,都有相當一部分在表面施加紅衣。陶鼎以折沿寬平的深腹釜形鼎為特征,頸部微微內(nèi)束,腹部外鼓。陶豆常見兩種,一種是細高柄形,直口,豆把近直,圈足外撇的弧度比較??;另一種是矮喇叭形圈足,深腹稍鼓。罐類中有領罐頗具特色,高領,敞口,領部與口沿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陶壺,細頸,腹部為圓球形。陶盆種類較多,有深腹大盆、深腹小盆與淺腹盆等。深腹小盆的粗頸內(nèi)束,折腹;淺腹盆的寬折沿向外翻,或?qū)捬匦闭?,小底近平。陶缽以淺腹為主,口沿外飾凸棱。深腹缽有直口圓唇與斂口方唇兩種??滩叟瑁笨诨蛭⒊蘅?,尖流,平底較小,器內(nèi)刻劃菱形淺槽。這一時期還發(fā)現(xiàn)了少量陶釜的殘片,有窄檐釜和附鋬無檐釜等。陶器腹部安裝雞冠形扁鋬的相當流行,陶鼎、陶罐、陶盆均有,雞冠形扁鋬一般比較寬大。陶器表面裝飾很簡單,大部分素面,僅有少量弦紋、籃紋、刻劃紋和附加堆紋。陶豆圈足上有的有鏤孔,僅見長方形與長方形孔,有的孔尚未穿透。 本期的細高柄豆,豆柄形制與鏤孔,均與常州圩墩中層墓葬所出陶豆相同[4],這種風格在青浦崧澤第一期墓葬中已不盛行[5],僅個別陶器保留有條形鏤孔。本期流行的寬大雞冠形扁鋬,在圩墩中層、青浦福泉山的崧澤文化早期遺存中流行[6],而在青浦崧澤下層的馬家浜文化晚期遺存中格外盛行。附鋬窄檐釜是馬家浜文化的典型炊器,但是這里很少見到。由此可見,本期年代與上述對比材料的年代相近,即已進入了崧澤文化階段,但是保留了比較多的馬家浜文化遺風,除了寬大的雞冠形扁鋬外,還發(fā)現(xiàn)了多件殘爐算,牛鼻形的耳也很常見,因此它的上限早于青浦崧澤墓地的第一期墓葬。 屬于此期的遺跡有居住面和灰坑H1、H2、H3。 第二期 夾砂紅陶與泥質(zhì)紅陶、黑陶略減,泥質(zhì)灰陶增加,夾砂灰陶與前期相近。器表施紅衣的作風延續(xù),但是數(shù)量減少。深腹釜形鼎的寬沿斜折,頸部放松,腹部外鼓,或?qū)挸扪兀共课⒐?。陶豆的種類增多,高柄豆,柄外鼓或粗柄,圈足外撇的弧度很大。矮圈足豆,寬斂口,深腹斜收,有的圈足上部飾瓦棱紋。其他還有寬斂口的粗圈足豆和深腹罐形豆。陶罐種類更多,高領罐的領部變斜,圓肩,平底。其他如侈口罐、直口罐、斂口罐和扁腹罐各具特色。細頸陶壺以圓腹為特征,又出現(xiàn)了粗筒頸壺。深腹小盆,頸部消失,侈口,折腹,小平底。淺腹缽,器口折斂,斜收腹,平底??滩叟?,斂口,半圓形流,太平底,器內(nèi)刻深槽。陶釜均為附鋬、把的無檐釜。鼎、罐、盆上安裝雞冠形鏨的作風得到延續(xù),只是鋬形稍小。器表依然主要是素面,紋飾種類稍有增多,有弦紋、籃紋、戳印紋、鋸齒紋、刻劃紋、凸棱紋、瓦棱紋,還有按捺的小三角紋。陶豆圈足上的鏤孔,長條形已很少見到,常見小圓孔與大圓孔,有的小圓孔未能穿透。開始出現(xiàn)少數(shù)三角形孔或弧邊三角形孔。 本期的深腹釜形鼎與青浦崧澤M10:3形制相近,高柄豆與崧澤M13:4和M7:3的形制類同,矮圈足豆與崧澤M22:4近似。粗筒頸壺與崧澤M18:5相似。上述五墓均屬青浦崧澤第二期墓葬,這里流行的小雞冠形鋬在崧澤二期墓葬中亦有所發(fā)現(xiàn)。因此,本期年代與崧澤二期接近。 第三期 夾砂紅陶、灰陶與泥質(zhì)黑陶比前期減少,泥質(zhì)紅陶與灰陶增加。器表施紅衣的風格衰退。深腹釜形鼎的口沿變窄,或斜折,或微侈,頸部完全消失。扁鏟形鼎足外側中間飾豎行鋸齒狀凸棱頗具特色。陶豆繼續(xù)流行高柄形與矮圈足形,前者較前期稍矮,斂口變窄,豆柄上部呈瓦棱形;后者為三段式圈足。陶罐流行高領、直領。細頸壺流行扁圓腹。同時流行幾種不同式樣的矮頸壺。深腹小盆,圓腹,底附矮圈足。淺腹盆,侈口,折腹,底近平。淺腹缽,斂口,折腹??滩叟?,斂口,圜底,內(nèi)壁刻放射狀探槽。器腹安裝雞冠形小鋬已比較少見。器表仍以素面為主,常見的紋飾有附加堆紋,如齒狀凸脊,還有籃紋、弦紋、刻劃小方格紋、凸棱紋等。鼎腹、壺身、豆柄上流行瓦棱紋。陶豆圈足上鏤孔以三角形、弧邊三角形與小圓孔最為盛行,亦有大圓孔。 本期的鋸齒狀凸棱扁足亦見于青浦崧澤M59:1,高柄豆與崧澤M93:2和M49:3形態(tài)接近,矮圈足豆與崧澤M94:2近似。粗圈足豆的特征是斂口、折腹,與崧澤M75:1相像。青浦崧澤這5座墓葬均屬三期。此外,陶豆的三段式圈足,亦常見于崧澤三期墓葬。在圩墩上層墓葬中,也有發(fā)現(xiàn)。流行的矮頸壺中,有的與崧澤二期M61:1比較近似。據(jù)根上述對比,可知本期年代應當與青浦崧澤三期接近。3座墓葬均屬于此期。 商周文化遺存 (一)遺跡 有燒土面、灰坑和水井。 1.燒土面 2處。一處在IIIT604第3層下,分布在探方的東北部。燒土面形狀不規(guī)整,面積約1.5 X 2米,表面高低不平。燒土塊呈深紅色,質(zhì)地堅硬,有的燒土塊內(nèi)有植物莖桿痕跡。在燒土面附近發(fā)現(xiàn)夾砂紅陶甗1件。另一處燒土面在ⅠT805第4層下,分布在探方的西南,形狀亦不規(guī)整,面積約1 X 1.5米。據(jù)調(diào)查,在距該燒土面以北約30米處,耕土層下有大片平整的燒土面。這些燒土面均應屬居住址的殘跡。 2.灰坑 3個。H4在IIT05的西南部,開口于第1層下,打破第2層。H5在IVTl006和T1106的南部,開口于第2層下,打破第3層。H6在IVTl406的西端,開口于第1層下,打破第2層。H4、H6較小,形狀不規(guī)整,出土遺物不多。H5坑口呈橢圓形,長徑3.80、短徑2.60米,眶地表0.40米??颖趦A斜,圜底,深0.80米??觾?nèi)填土分兩層:第1層黃褐土,間有燒土屑,厚0.20—0.40米,遺物較少,有幾何印紋陶片及原始瓷片;第2層黑灰土,質(zhì)松軟,厚0.30—0.40米,遺物較多,有陶罐、盆、缽、拍子、網(wǎng)墜和原始瓷碗以及石鑿、石錛、石鐮等。兩層遺物無明顯區(qū)別,時代相近。 3.水井 1座(J1),位于IVTl404的東北部,井口在第1層下,打破第2、3、4層及生土。距地表深0.30米。井口呈圓形,直徑0.82米。井內(nèi)填土為粘稠的青黑色淤泥,深1.5米處,出土原始瓷碗殘片及少量幾何印紋陶片。深2.5米處,發(fā)現(xiàn)大小不一的木板4塊,均豎立在淤泥中,其中一塊大的,殘長0.40、寬0.20、厚0.03米。此外,還出上少量竹片和蘆葦桿。木板、竹片、蘆葦?shù)任?,應屬井圈的殘跡。清理至3.5米,尚未到井底,因井內(nèi)積水過多,停止清理。 (二)遺物 人工制品分成陶器、原始瓷器、石器和青銅器四類,以陶器數(shù)量最多。自然遺物只有豬牙和植物孢粉。 1.陶器 分夾砂陶、泥質(zhì)陶、硬陶三大類,其中泥質(zhì)陶又可分為泥質(zhì)紅陶與泥質(zhì)灰陶和泥質(zhì)黑陶三種。據(jù)IIIT 604和H 5所出陶片的統(tǒng)計,夾砂陶占34.5%,泥質(zhì)紅陶占14.8%,泥質(zhì)灰陶占41%,泥質(zhì)黑陶占1.1%,硬陶占8.6%(表三)。 各類陶器中,絕大多數(shù)都是容器,另有少量紡輪和網(wǎng)墜。炊器主要是鼎和顏,鬲極為罕見,只發(fā)現(xiàn)了三個鬲足。盛食器以三足盤、豆、盆、缽、碗、罐數(shù)量較多,其它還有簋、刻槽盆、罍、盂、瓿、碟、器蓋等。 陶器紋飾種類繁多,以繩紋和席紋居多,梯格紋、方格紋、葉脈紋也占一定比例,數(shù)量較少的紋飾有重菱紋、水波紋、回紋、填線菱紋、折紋紋和云雷紋,個別在口沿下堆貼S形泥條(圖一九;圖二O)。 鼎 可基本復原者共4件。結合殘件,分三型。 A型:盆形,鼎足較高。分三式。 AⅠ式:侈口,淺垂腹,順裝扁形足。IT804○4:7,夾砂紅陶。圓唇。素面??趶?8.2、高8.2厘米。ⅣT1106○3:13,夾砂灰陶。尖圓唇。足上飾繩紋??趶?1、高6.5厘米(圖二一,1、5;圖版拾壹,1)。 AⅡ式:皆殘。侈沿,淺鼓腹,足順裝,截面呈橢圓形。H5,夾砂紅陶。圓唇。飾繩紋??趶?1、殘高7.2厘米。H5,鼎足。夾砂紅陶。足端部外撇,上部飾繩紋 (圖二一,2、10)。 B型:矮足。分二式。 BⅠ式:淺盤形,三足聚于盤底中部。ⅣT1006○3:12,泥質(zhì)黑陶。敞口,圓唇,凸底。素面。口徑9.4、高4.3厘米(圖二O,4)。 BⅡ:深腹,三足安于器底邊緣。H6:1,夾砂紅陶。敞口,圓腹。素面??趶?.4、高8.4厘米(圖二一,3)。 C型:皆殘片。仿銅鼎。H6,鼎口沿。泥質(zhì)紅陶??谖⒊蓿叫胃蕉???谘叵掠袛?shù)道弦紋(圖二一,7)。 甗 均殘件。分三式。 Ⅰ式:斜折沿,口沿剖面為T形,口徑與腹最大徑大致相等。ⅢT604○3,上部殘片。夾砂紅陶。厚圓唇。飾繩紋。口徑、腹徑均為24厘米(圖二一,6)。 Ⅱ式:折沿近平,鼓腹,腹部最大徑稍大于口徑。ⅢT604○3:2,器身可復原。夾砂紅陶。圓唇,束腰,圜底,橢圓形足殘斷。飾橫繩紋??趶?0.7、最大腹徑24.4、殘高24.4厘米(圖二一,9;圖版拾壹,6)。ⅢT604○3,甗足。夾砂紅陶。近圓形,外側拱出。上部保留少量繩紋。 Ⅲ式:平折沿,束頸,形體矮胖。ⅢT604○3:5,底、足殘缺。夾砂紅陶。方唇,束腰。上腹飾繩紋??趶?2.6、殘高24厘米(圖二一,8;圖版拾貳,5)。 有的甗腰內(nèi)壁附乳釘形支點,用以承箅。 三足盤 復原3件。分三式。 I式:平沿,弧腹,凸圜底,三高足內(nèi)聚,足端間距小于口徑,足剖面呈扁圓形,內(nèi)側稍凹。ⅢT604③:6,泥質(zhì)灰陶。尖唇,足端外勾。素面。口徑15.6、高16、足端間距12厘米(圖二二,3)。 II式:平折沿,折腹,凸圜底,足端間距略小于口徑,足剖面扁圓形。IIIT604⑨:4,泥質(zhì)灰陶。圓唇。素面??趶?9.6、高18、足端間距19厘米(圖二二,2;圖版拾壹,3)。 III式:斜折沿,鼓腹,底近平,三高足外撇,足端間距略大于口徑,足剖面圓形。IVT1206○3:5,泥質(zhì)灰陶。方唇。素面??趶?9、高19.2、足端間距19.6厘米(圖二二,1;圖版拾壹,2)。 豆 均殘件。分二型。 A型:細高把。分三式。 AI式:豆把上端有一圈粗凸箍。IIIT604④,泥質(zhì)紅陶。胎質(zhì)較硬。把徑3.9厘米(圖二二,10)。 [ AⅡ式:豆把上端有兩圈凸棱。IIIT604③,泥質(zhì)灰陶。圓唇,淺腹。素面??趶?8厘米。IIIT604④,泥質(zhì)灰陶。圈足外撇。把徑4.2、底徑12厘米(圖二二,4、6)。 AIII式:豆把較細,上端有一周較寬凸棱。IVTl206③,口沿殘缺。泥質(zhì)灰陶。圈足外撇弧度較大。把徑3.7、底徑13.6厘米(圖二二,9)。 B型:粗喇叭形圈足。IIIT604④,豆把上部。紫褐色硬陶。飾弦紋。殘高8.4厘米(圖二二,8)。 簋 均殘件。分二式。 I式:平底,高圈足。IIIT604③,僅存下部。泥質(zhì)灰陶。圈足外撇。素面。殘高5.2厘米<圖二二,7)。 II式:凸底,矮圈足。IVT04⑧,口部殘缺。泥質(zhì)灰陶。深腹,圈足外撇。素面。殘高8厘米(圖二二,5)。 碗 復原3件。分二式。 I式:束頸不明顯,矮圈足手捏而成,留有緊密的手捏痕。H5:3,泥質(zhì)灰陶。侈口,尖唇,微鼓腹。飾弦紋??趶?8.6、高5.6厘米。IVTl006⑧:3,泥質(zhì)灰陶。侈口,尖唇,斜腹。飾弦紋。口徑14、高4厘米(圖二二,12、13;圖版拾肆,6)。 II式:束頸,窄肩,平底。ⅠT805④:4,泥質(zhì)灰陶。侈口,尖唇。素面??趶?6、高5.2厘米(圖二二,11)。 盆 復原3件。結合殘件,分為四型。 A型:深腹大盆。分三式。 AI式:敞口。IT805④:5,泥質(zhì)灰陶。圓唇。飾席紋。口徑32、高16.5厘米(圖二三,1;圖版拾壹,4)。 AⅡ式:平沿。H4,口、腹殘片。泥質(zhì)灰陶。方唇。飾席紋??趶?4厘米(圖二二,5)。 AIII式:折沿外翻。IT804⑧,口、腹殘片。泥質(zhì)灰陶。尖唇。飾弦紋。口徑50厘米(圖二三,7)。 B型:淺腹,直壁,折沿外翻。IVTl006③:7,泥質(zhì)灰陶。尖唇,大平底。素面??趶?3、高10.2厘米(圖二三,6;圖版拾壹,5)。 C型:淺腹,弧壁,侈沿。IVTl006②:1,泥質(zhì)灰陶。尖圓唇,平底。素面。口徑28.2、高12厘米(圖二三,2)。 D型:折腹。分二式。 DI式:侈口。IIIT604⑧,口、腹殘片。硬陶。圓唇,腹斜收。素面??趶?4厘米(圖二三,4)。 DII式:平沿。IT804④,口、腹殘片。泥質(zhì)灰陶。方唇。素面。口徑29厘米(圖二三,3)。 缽 復原4件。分三式。 I式:斂口,深腹。IVTl006③:5,泥質(zhì)灰陶。圓唇,大平底。素面??趶?4.5、高12厘米(圖二三,9)。 II式:斂口,淺腹。H5:6,泥質(zhì)灰陶。尖唇,小平底。素面??趶?5、高9.8厘米。H4:1,泥質(zhì)灰陶。尖唇,大平底。素面??趶?5、高8.4厘米(圖二三,10;圖版拾貳,l、2)。 Ⅲ式:斂口,圓鼓腹,堆貼S形卷云紋。ⅢT03○2:1,泥質(zhì)灰陶。大平底。口徑19.2、高9.4厘米(圖二三,8;圖版拾叁,4)。 刻槽盆 ⅢT604○3,底部殘缺,泥質(zhì)灰陶。圓唇,有流,流側堆貼小圓餅,斜腹。上部飾弦紋,下部飾繩紋,刻槽為六線一組交叉成菱形。殘高15厘米(圖二三,11)。 罐 基本復原者7件。結合殘件,分為四型。 A型:侈口。分二式。 AⅠ式:卷沿,圓肩。ⅢT604○3,口、肩部殘片。褐色硬陶。圓唇。素面。口徑22厘米(圖二四,1)。 AⅡ式:侈沿。ⅣT1006○3,口、肩殘片。泥質(zhì)紅陶。圓唇。飾梯格紋??趶?8厘米。ⅣT1106○3:7,泥質(zhì)灰陶。尖圓唇,鼓腹,平底。素面。口徑21、高16.8厘米(圖二四,2、3;圖版拾肆,4)。 此外采集1件(采:7),灰色硬陶。圓唇,大平底,肩部附對稱雙系。飾方格紋??趶?1.8、高12厘米(圖二四,4)。也歸入A型。 B型:直口。分三式。 BⅠ式:折肩。ⅢT604○4:3,泥質(zhì)紅陶。斜收腹,平底。肩部飾弦紋??趶?1、高9.2厘米(圖二四,5;圖版拾貳,6)。 BⅡ式:圓腹。ⅣT1006○3:2,泥質(zhì)灰陶。平底。飾弦紋??趶?0.6、高17.2厘米。H5:14,夾砂紅陶。上腹部飾對稱半環(huán)形耳,上端已殘。飾細繩紋??趶?3.6厘米(圖二四,6、7;圖版拾叁,1)。 BⅢ式:深腹。ⅣT1206○3:3,灰色硬陶。大平底。飾方格紋??趶?、高10厘米(圖二四,8;圖版拾叁,2)。 C型:斂口。分二式。 CⅠ式:小口,深腹。ⅣT1206○3:4,紫褐色硬陶。方唇,鼓腹,大平底,上部器耳已殘。腹飾重回紋與填線三角紋,大部已抹去??趶?.4、高12.6厘米(圖二四,9)。 CⅡ式:大口,淺腹。H5:1,泥質(zhì)灰陶。圓唇,鼓腹,大平底。素面。口徑11.4、高11.2厘米(圖二四,10;圖版拾叁,3)。 D型:直筒形。ⅣT1206○3,口、肩部殘片。泥質(zhì)灰陶。短直口,折肩。肩上堆貼橫S形卷云紋??趶?4厘米(圖二四,11)。 罍 皆殘。一種是短頸,卷沿。H5,褐色硬陶。聳肩。肩部飾折線紋與方格紋,并附小系??趶?8厘米(圖二四,5)。另一種是長頸,翻沿。ⅠT804○3,泥質(zhì)灰陶,圓肩。肩部飾弦紋??趶?3厘米(圖二五,6)。 盂 1件(ⅠT804○3:6)。硬陶。寬直口,圓肩,平底。素面??趶?.6、高5.5厘米。另有殘器1件(H6),硬陶,折肩。素面??趶?厘米(圖二五,1、2)。 瓿 1件(ⅠT804○4:4)。泥質(zhì)灰陶。圓唇,扁腹,小平底。肩部堆貼三個等距S形卷云紋。口徑10.5、高7.6厘米(圖二五,8;圖版拾貳,3)。 器蓋 復原1件。結合殘件,分二式。 Ⅰ式:矮圈足狀捉手,深腹。ⅣT1006○3:6,泥質(zhì)灰陶。飾五線一組的弦紋七組,間以五線一組的短弧線紋??趶?4.2、高6厘米。H5,泥質(zhì)灰陶。飾五線一組的弦紋多組,間以水波紋??趶?4厘米(圖二五,3、4;圖版拾叁,5)。 Ⅱ式:矮圈足狀捉手,深腹。H5,蓋緣殘缺。泥質(zhì)灰陶。素面(圖二五,7)。 器耳 ⅢT604○3,肩部殘片。泥質(zhì)灰陶。飾圈點紋兩組,中間附橢圓形耳,正面刻绹索紋(圖二六,1)。 把手 ⅢT604○3,夾砂紅陶。扁羊角形(圖二六,2)。 鬲足 3件。有矮平襠鬲足(H5)、柱形長實足(H5)、錐形矮足(ⅠT804○4)。均飾繩紋(圖二六,3、4、5)。 2. 原始瓷器 原始瓷器數(shù)量很少,據(jù)ⅢT604和H5的統(tǒng)計,僅占陶器器總數(shù)的1.9%。器類比較單調(diào),有碗、豆、罐、盂等。原始瓷的外表多為素面,有的罐腹飾對稱短弧紋,碗內(nèi)壁長見螺旋形紋,有些在口沿上堆貼S形泥條裝飾,器底或有刻劃記號。 碗 復原8件。分三型。 A型:圈足大碗。H5:13,釉色暗綠。折沿,圓唇,圓腹??谘厣嫌蠸形堆貼紋。內(nèi)壁有螺旋紋,間距較疏??趶?0、高6.4厘米。H6:2,暗綠釉。敞口,圓唇,束頸,折腹,圈足外撇。圈足內(nèi)有刻劃記號??趶?6、高6.5厘米(圖二七,3、12;圖版拾肆,3)。 B型:平底大碗。分二式。 BⅠ式:圓腹微折,底微凹。H5:5,釉色青綠。折沿,尖唇,沿面微凹。內(nèi)壁有疏散的螺旋紋??趶?2、高7.9厘米(圖二七,6;圖版拾肆,5)。 BII式:直腹,厚底。IT804③,青黃釉。內(nèi)壁有細密螺旋紋。底徑7.4厘米(圖二六,14)。 C型:餅底碗。分二式。 CⅠ式:折腹。H5:4,釉已剝落。折沿,尖唇。內(nèi)壁有疏散的螺旋紋??趶?5、高6厘米(圖二七,15;圖版拾肆,4)。 CII式:鼓腹,薄餅底。IT804④:5,青釉泛黃。翻沿。內(nèi)壁有密集的螺旋紋。口徑19.2、高7.6厘米(圖二七,7;圖版拾肆,1)。 D型:小碗。一種是近直口,圈足稍矮。IT805④:3,圓唇,折腹。口徑9.2、高4厘米。H5:2,圓唇,微束頸。圈足內(nèi)有刻劃記號??趶?.6、高3.6厘米(圖二七,4、}0;圖版拾肆,7)。另一種侈口,圈足較高o IVTll06③:8,圓唇。圈足內(nèi)有刻劃記號??趶?.6、高3.8厘米(圖二七,8;圖版拾肆,2)。 豆 l件(ⅠT804④)。豆盤殘缺。矮圈足。青釉。素面。殘高4.8、底徑9厘米(圖二七,9)。 罐 1件(ⅠT805③)???、肩部殘片。侈沿,折肩。飾對稱短弧紋??趶?8。2厘米(圖二七,1)。 盂 1件(ⅣTl006③:4)。釉色外黃內(nèi)綠。子口,淺腹,平底內(nèi)凹。內(nèi)壁底部有疏散的螺旋紋??趶?.3、高3.6厘米(圖二七,11)。 碟 1件(ⅠT805④:2)。敞口,尖唇,淺腹,底近平,附三個乳釘狀足。外壁素面,內(nèi)壁有螺旋紋??趶?1.6、高2厘米(圖二七,2)。 器蓋 均殘器,高圈足狀捉手。IIIT604③,內(nèi)壁施青釉。素面。殘高3.4厘米。IT804③,釉色泛黃。素面。殘高4.9厘米(圖二七,5、13)。 3,石器 主要有斧、刀、鐮、錛、鑿、礪石等。 斧 1件(ⅠT01③:1)。石灰?guī)r。長條形,雙面平刃。長6.8、刃寬2.4、厚重1.2厘米(圖二八,1)。 刀 2件。分二式。 Ⅰ式:斜柄。IIIT1107②:1,砂巖。刀身后端殘。兩面平,平刃微弧,雙面刃。長11、殘寬8、厚0.9厘米(圖二七,6)。 II式:半月形。IVTl006③:13,粉砂質(zhì)板巖。兩面平,單面凹弧刃,弧背邊緣刻二凹槽,近槽處鉆二圓孔。通體磨光。長12.6、寬4、厚0.6厘米(圖--lk,9)。 鐮 3件。分二型。 A型;弧背凹刃。分二式。 AI式:背微弧,后端有矩形缺口,雙面凹弧刃。IIT05②:2,板巖。長19.2、寬7、厚1.5厘米(圖二八,7)。 AⅡ式:弧背,雙面刃內(nèi)弧。H5:10,砂巖。長14.6、寬4.4、厚0.9厘米(圖二八,8)。 B型:直背直刃。通體磨光。ⅣT1006○3:15,砂巖。前端殘。殘長10、寬6.6、厚1.4厘米(圖二八,10)。 錛 4件。分二式。 Ⅰ式:長方形。ⅡT02○2:3,紋層泥灰?guī)r。上端殘。兩面平,單面平刃。通體磨光。殘長7.2、寬3.5、厚1.5厘米(圖二八,2)。 Ⅱ式:有槽石錛。兩面平,一面上部有槽。ⅣT1106○3:26,泥灰?guī)r。刃部殘。通體磨光。殘長6.4、寬4.8、厚2.2厘米(圖二八,5)。 鑿 2件。分二式。 Ⅰ式:長方形。ⅣT1006○3:23,泥灰?guī)r。體厚重,橫截面呈長方形,單面弧刃。長8.8、刃寬2.1、厚2.4厘米(圖二八,4)。 Ⅱ式:近長方形。H5:9,泥灰?guī)r。兩面平,單面弧刃,刃部厚鈍。長7.9、寬3.4、厚2.4厘米(圖二八,3)。 礪石 1件(ⅠT805○4)。砂巖。殘。長方形。殘長25、寬6.8、厚3.4厘米。 4. 青銅器 鏃 1件(ⅢT604○3:7)。嚴重銹蝕。有脊,雙翼,短鋌。殘長3.5厘米(圖二九,1)。削 1件(ⅣT1006○3:20)。翹首,直背,弧刃。殘長16、寬2厘米(圖二九,2)。 5. 自然遺物 動物骨骸有豬牙。 植物有松、柳、櫟、桑、蒿、藜、菊等的孢粉。 (三)分期 商周文化分早晚兩個時期。早期與晚期之間沒有發(fā)現(xiàn)直接的地層疊壓關系,主要根據(jù)文化內(nèi)涵的差異和不同的分布區(qū)域加以區(qū)分。 早期 分布區(qū)域很小,比較單純的文化堆積只有Ⅲ區(qū)T604的第3層、第4層和T605的第3層。早期陶器可分五系:夾砂紅陶、泥質(zhì)紅陶和泥質(zhì)灰陶所占比例極高,硬陶和泥質(zhì)黑陶較少。原始瓷很少見到。各類器形中,甗、鼎、三足盤、豆、刻槽盆、器蓋等特征鮮明。陶甗為鼎、甑合體形,口沿有斜折沿、外翻沿等多種樣式。陶鼎以附羊角形把手為特征。三足盤為淺腹盤形,高足,有的三足內(nèi)聚,足端間距小于口徑;有的三足外撇,足端間距基本與口徑相等。陶豆細高柄淺盤形為主,豆柄上端有一周或二周凸棱??滩叟?,深腹,半圓形流,器內(nèi)壁刻劃多線菱形淺細槽。原始瓷器蓋流行圈足形捉手。此外,簋Ⅰ式、盆DⅠ式、罐BI式等亦屬早期。陶器紋飾有繩紋、梯格紋、席紋、折線紋、云雷紋、圓點紋等。繩紋多飾于夾砂紅陶上,幾何形紋樣主要飾于泥質(zhì)紅陶和硬陶上。 早期文化內(nèi)涵與馬橋文化為承襲演進關系,它的年代上限與馬橋文化銜接,相當于殷墟文化晚期,下限則不應晚于西周前期。 晚期 分布區(qū)域比早期廣泛得多,大多數(shù)探方中都有晚期堆積。該期陶器亦分五系。據(jù)H5的統(tǒng)計,夾砂紅陶、泥質(zhì)紅陶和泥質(zhì)灰陶仍占相當高的比例。原始瓷的數(shù)量有所增加。在器形方面,跟早期相比,有很大不同,早期流行的甗、三足盤、細柄豆、刻槽盆等,晚期已經(jīng)基本不見。晚期的常見器類有淺腹鼎(鼎AⅠ),鼎足端有的外撇。形制多樣的盆(A、B、C、D11)和缽(A、B、C);碗從質(zhì)地上分原始瓷和陶兩類。此外,還有罐(AⅡ、BII、BIII、C、D)、唇、盂、瓿、碟等。值得注意的是,發(fā)現(xiàn)了3件繩紋鬲足。整個夏商周時期,陶鬲在環(huán)太湖地區(qū)都極少見到。陶鬲的出現(xiàn)是其它文化向這個地區(qū)滲透的反映。陶器的裝飾技法,以拍印幾何形紋飾為主,兩種紋飾同飾于一器的組合紋飾不多。發(fā)現(xiàn)了折線紋與回紋、方格紋與席紋、菱形填線紋與小席紋等組合圖案。早期流行的梯格紋、圓點紋在晚期已經(jīng)基本不見,繩紋也不如早期常見。原始瓷的裝飾以對稱短弧紋和堆貼S形泥條最常見。 晚期的大部分文化因素,與過去發(fā)現(xiàn)的一般認為屬春秋時期者比較近似。從早、晚期陶器器形、紋飾存在較大差別分析,兩期之間應該有缺環(huán),因此晚期年代上限大致在西周后期偏晚階段。該期的原始瓷碗AIV式、原始瓷碟的乳釘足,見于上海金山戚家墩下層文化[7]。這里基本不見戰(zhàn)國時期盛行的小方格紋(麻布紋),據(jù)此,晚期的下限定在春秋末年比較合適。從西周后期到春秋末,延續(xù)年代很長,從有些同類陶器可以看出器形有所變化,將來在有地層依據(jù)的前提下,還應該再進行細分期。 四、 結語 (一)錢底巷遺址的崧澤文化遺存,依據(jù)上、中、下三層疊壓的文化層堆積,結合陶器形制的排比分析,被分為三期。地層的直接疊壓和典型陶器器形序列發(fā)展的連續(xù)性,均表明錢底巷遺址在崧澤文化階段為長期持續(xù)使用的定居地。通過與青浦的崧澤、福泉山和常州圩墩等遺址的對比,可以確認錢底巷的崧澤文化第一期的年代上限略早于青浦崧澤第一期墓葬,大致同福泉山的崧塞文化早期遺存相當。該期有些陶器風格與馬家浜文化比較接近,表現(xiàn)出由馬家浜文化向崧澤文化演化的軌跡。錢底巷的崧澤文化第三期雖與青浦崧澤第三期墓葬的年代接近,但仍然存在一些區(qū)別。青浦崧澤第三期的壺、杯類器物,流行花瓣式圈足,在錢底巷就很少見。這種區(qū)別可能反映了錢底巷第三期的結束年代要略早于崧澤第三期。 錢底巷的崧澤文化陶器形式,大多數(shù)與以往發(fā)現(xiàn)的崧澤文化陶器相仿,但是也有少數(shù)器形為以往所不見。如B型陶鼎(M1:1),現(xiàn)存雙足,一側安把手,已經(jīng)殘損,把手上應該還有一足,否則無法放置。這種形態(tài)的陶鼎過去未曾發(fā)現(xiàn)。吳縣草鞋山出過一種“三足壺形陶器”(M162:1)[8],可能是鬶盉類器物的祖型。錢底巷B型陶鼎的足、把手安裝方式與之相似。錢底巷的D型陶豆(1VTl406○3:1),斂口,折肩,直線斜腹,喇叭形圈足上鏤大圓孔,形狀比較特殊,與青浦崧澤出土名為罐形豆者,形狀也有異。此外,錢底巷遺址發(fā)現(xiàn)了多件安單柄的陶器,如C型陶鼎 (M3:4)、BI式陶壺(ⅣTl406④)等,這在環(huán)太湖地區(qū)的崧澤文化遺存中比較少見。如果溯江而上,安徽潛山的薛家崗[9]和南京的北陰陽營[10]二遺址則發(fā)觀了一些安柄的陶器。薛家崗的鬶、鼎、缽;北陰陽營的鬶、盉、盆,均有安裝單柄的。同時,從這二處遺址的部分陶器上,可以看出崧澤文化的特點十分鮮明,如薛家崗的陶壺、薛家崗和北陰陽營陶豆圈足上的圓形與弧線三角形或Y形的組合鏤孔等。由此反映出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新石器時代文化的某些共性和環(huán)太湖地區(qū)與其他地區(qū)的相互交流。 (二)本季發(fā)掘的重要收獲之一是以ⅢT 604第3、4層為代表的商周文化遺存得到確認。類似的文化內(nèi)涵過去發(fā)現(xiàn)不多。已知比較重要的遺址有上海的青浦寺前、金山亭林、江蘇吳縣的張墓村、郭新河,浙江蕭山的蜀山等。其中寺前、亭林、蜀山經(jīng)過正式發(fā)掘,但正式報告迄今尚未發(fā)表,僅間接披露了一小部分材料[11]。張墓村與郭新河屬調(diào)查資料[12]。關于這類遺存,70年代末已有學者將它們分出,命名為“亭林類型”[13]。不過因?qū)嶋H發(fā)現(xiàn)和公布材料的限制,對它們的了解并不太多,以至于或?qū)⒋祟愡z存與馬橋文化相混,或?qū)⑺鼈兣c更晚的遺存歸并到一起。錢底巷遺址的發(fā)掘與材料的公布,使學術界獲得了比較明晰的認識。以該遺址所發(fā)現(xiàn)的單純文化堆積及其內(nèi)涵為標尺,可以衡量、檢驗以往的調(diào)查資料或內(nèi)涵不太單一的發(fā)掘資料,這將十分有助于研究工作的深入。初步的研究結果表明,以錢底巷IIIT604 3層和4層為代表的文化遺存分布在環(huán)太湖地區(qū),與馬橋文化大致相同。它的主要文化面貌是馬橋文化的延續(xù)與發(fā)展,并含有中原地區(qū)商、周文化因素和寧鎮(zhèn)地區(qū)湖熟文化因素[14]。 (三)錢底巷遺址未見良渚文化的地層堆積,但是發(fā)現(xiàn)了個別良渚文化遺物,如剖面為丁字形的鼎足等。沒有發(fā)現(xiàn)馬橋文化遺存,殷墟文化后期至西周前期文化遺存的分布區(qū)域也比較小。從西周后期開始,錢底巷遺址又進入一個新的繁榮時期,一直延續(xù)到春秋末年。 為說明人類居住與自然環(huán)境狀況的相互關系,請南京大學大地海洋系徐馨先生對采自該遺址的28塊孢粉樣進行了分析,初步劃分出四個孢粉帶,據(jù)此探討了相應時期錢底巷遺址的環(huán)境概貌。崧澤文化早期,氣候比現(xiàn)在稍顯濕暖,遺址及其周圍水域面積較大,分布比較多的池塘與港汊。崧澤文化中晚期,水域面積較前有所縮小,陸地面積相應擴大,氣候略偏干涼,由于喜冷成分沒有出現(xiàn),因此還不能說是干冷氣候。殷墟文化晚期至春秋末年,在環(huán)境變遷方面可細分為三個時期:早期耐干旱的草本植物缺失,提示地面濕度較大;中期比較干旱,水域較?。煌砥陂L江江面抬高,發(fā)生過江水沿港汊倒灌的現(xiàn)象[15]。 如果將錢底巷與上海青浦的崧澤、寺前遺址對比,可以獲得人類定居與環(huán)境變遷相互關系的信息。崧澤遺址的文化遺存主要是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和殷墟晚期至春秋時期,也發(fā)現(xiàn)過零星的良渚文化遺物和馬橋文化遺存,后者的分布區(qū)域很小,文化層僅厚10厘米左右[16]。寺前遺址1966年的發(fā)掘,文化內(nèi)涵同錢底巷十分近似,以崧澤文化與商周文化為主,也有良渚文化遺物。90年代初又發(fā)掘出豐富的良渚文化遺存,但是仍然缺失馬橋文化[17]。錢底巷的孢粉分析結果說明崧澤文化晚期氣候漸趨干涼,而良渚文化時氣候長期干涼,則為更多的分析、研究所證明[18]。這段時間,陸地廣闊,非常適合人類較長時期的定居生活,聚落數(shù)量比前一時期明顯增加。從寺前遺址的兩次發(fā)掘可知,新石器時代的不同階段,會在同一遺址選擇不同區(qū)域作為生活區(qū)。因此有理由相信,在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良渚文化遺物的錢底巷和崧澤,應該或曾經(jīng)有過更加豐富的同時期文化堆積。良渚文化之后,氣候轉(zhuǎn)為濕暖,水域擴大,或水域的分布時常變動。這種自然環(huán)境一直延續(xù)到商周之際,此時錢底巷的地面濕度仍然較大。因此,馬橋文化的聚落發(fā)現(xiàn)得比較少,人們在一個居住地的分布面積比較小,延續(xù)時間一般也就不會太長??梢?,環(huán)境因素應該是不少遺址缺失或很少馬橋文化遺存的主要原因。
參加發(fā)掘的有張之恒(領隊)、戴寧汝、吳慧虞、曾康、肖大桂以及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yè)86級同學。參加資料整理的有戴寧汝、宋建、吳惠虞、曾康及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yè)85級同學。報告插圖由郝明華、江松等繪制,照片由徐振球拍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