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東西,本來極其普通的,只要稍加改變,就能使它從“毫不起眼”變成讓人“眼睛一亮”,甚至“大跌眼鏡”。
比如套鞋吧,我們小時候最討厭的東西。上海是一個多雨的城市,以前路沒有現(xiàn)在平,那時的孩子,多以帆布跑鞋為主,遇到下雨,跑鞋盡濕,因此只能改穿套鞋。
之所以叫做“套”鞋,是因為這種鞋不用系鞋帶,往腳上一“套”即可。我們的班主任就有雙很神奇的套鞋。他的套鞋特別的大,可以整個兒套在皮鞋的外面,然后穿著走路,那才是真正的“套”鞋。我們穿的呢?則大不相同。
以前的套鞋只有一個顏色——黑色,總共兩種式樣——元寶式和高筒套鞋。元寶套鞋,名字聽著不錯,樣子卻極其丑陋,鞋幫只及腳踝,每到臺風季節(jié),這種元寶套鞋根本就不管用,穿元寶套鞋的到學校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脫下套鞋倒水。
高筒的,也不怎么樣。上海的大雨總是伴著狂風,而且是風向不定的狂風,即便是高筒套鞋,同樣會有水進去。于是,穿高筒套鞋的到了學校,第一件事,也是脫下套鞋倒水。
漸漸的,元寶套鞋沒有了,道理很簡單,大家都買得起高筒套鞋了;再漸漸的,馬路上再也見不到套鞋了,因為從前的皮鞋,一雙要穿幾年,現(xiàn)在則一年要穿幾雙,稍微淋一下雨,沾一點水,沒問題。
現(xiàn)在,套鞋只在農(nóng)村看得到了,農(nóng)民在水稻田里,或者淺魚塘里,多穿長筒套鞋。
突然有一天,我發(fā)現(xiàn)女兒穿著很好看的高筒靴,雪白的靴筒上畫著淡藍的花,靴沿處還有個裝飾性的搭襻。仔細一看,那雙鞋是橡膠的,赫然就是雙套鞋,關鍵的是:那天壓根就不下雨。
后來我觀察了一下,原來現(xiàn)在的高筒套鞋并不是下雨天才穿的,那是晴天也能穿的“時裝橡膠鞋”,而且,現(xiàn)在的套鞋五顏六色,爭奇斗艷,就是專門給小女生配不同顏色的衣服穿的。
你看,原本毫不起眼的黑色套鞋,如今成了五彩繽紛的“時裝橡膠鞋”,只要稍事變動,事物就會不同,做菜也是如此。
我們今天來做一道粗菜細做的風雞。
風雞,顧名思義,是“風干”的雞,而不是“瘋了”的雞,兩個字,雖是同音,相差千里。過去,風雞是家中自制的。買雞時要挑嫩雞買,要么是童子雞,要么是“□”(需造字)雞。將雞買來后餓上一天,可事先將茴香和花椒炒在一起。到時從喉嚨開刀,將雞殺卻,血放干凈后從雞腹剜一個小洞,掏盡腹膛雞雜、喉管以及夾肝,然后趁雞還熱的時候,將炒好的茴香花椒鹽抹在雞的腹腔,隨后用繩子將雞腳吊起,風干大約二十天左右,花椒鹽完全滲入到雞肉里了,即可食用。
由此可見,正宗的風雞,是不拔毛,直接做的。那樣做,有好處,懸掛在外,不怕蟲蚊叮咬,但是也有壞處,就是拔毛不便,一旦風干,肉緊皮硬,要花很大的力氣才能拔盡。那為什么不能先拔毛再風干呢?如果直接拔毛,容易扯壞外皮;如果用開水燙過再拔,一來容易燙熟外皮,二來呢,腌制品忌水,有水則易霉,所以也不能燙了再拔。
不拔毛的風雞,掛著很是好看,要是用黑色紅尾的錦雞來做,就更好看了。民間做風雞,多半在“小雪”這天做,這樣正好春節(jié)的時候可以吃;民間又有“風雞不看燈”的說法,就是說在元宵節(jié)前要吃掉,因為正月十五之后天氣轉(zhuǎn)熱,再吊下去,就要出問題了。
現(xiàn)在當然無所謂了,有了冰箱,生活就方便許多了。而且,風雞在上海的南貨店里一直有賣,還是去了毛的。我并不知道那些去毛風雞的做法,但肯定是可以做的,板鴨就是去了毛的,鴨子的毛都去得盡,又何況雞。
南貨店的風雞其實是板雞,和板鴨一樣,都是去毛后開膛破肚抹上鹽后壓平晾制的,所以成品和板鴨很相似,只是一個小一個大,一個無蹼一個有蹼的區(qū)別。
買風雞,要挑皮色均勻的,如果有一塊塊深色的印痕,那表示這個部位受過傷,新鮮的時候這種傷并不一定看得出來,一旦風干就很明顯了。好的風雞,皮色是亮黃的,有透明感;差的,則看上去暗暗灰灰的。剖開的風雞,是看得到雞肉的,鮮紅的較深紅的好。
還要用手捏捏看,如果一捏就癟的,那是還沒有腌透的風雞,吃起來不夠香;而如果“邦硬筆挺”的,則要進一步觀察雞肉是否枯干,若是枯干則表示腌得太“老”了。肉要有彈性,那才是腌得恰到好處的風雞。
有人說,不要挑全是油的,不過,反正這回要做的是手撕風雞,要經(jīng)過精細的加工,油點無所謂。倒是腌臘制品“”起來都是從脂肪開始,因此還是好好地聞一聞,有椒香且不的才好。
有人說風雞是不能洗的,那最多是像“用布揩鱔背”一樣,屬于“特色做法”、“民間絕技”,但肯定成不了新式快餐的標準流程。風雞還是要洗的,別說“眼不見為凈”,你想它經(jīng)過了那么多工序,經(jīng)過了那么多人的手,還是洗洗更保險。
洗風雞要用溫水,因為店家或是生產(chǎn)商有時為了賣相好看,會在風雞表面涂一層油,以使得“金光锃亮”,要用溫水洗去。另外若是風雞的表面有鹽霜泛出,則表示這只風雞夠咸,最好在溫水中浸泡一下來退鹽。
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將風雞上鍋隔水蒸,蒸完了,待冷卻之后剁成小塊裝盆,就是風雞冷盆。這樣的做法,基本上就是黑色套鞋的檔次。
可以有更好的!精致版的精致手撕風雞。
雞依然要洗,同樣要蒸,只是既然“精”制,量不必多,我們用半只即可。雞頭雞屁股反正是不吃的,可事先剁下棄去。將鍋中放水,用東西架起,然后放入盛了風雞的大碗,蓋上鍋蓋清蒸。如果鍋不夠大或碗不夠大,可以切成大塊,即將半只風雞分成兩塊或三塊來蒸。
先開大火,待水沸之后改成文火,蒸一個小時左右,其間要隨時注意動靜,水有沒有蒸干???有沒有潽到大碗里?。慨斎?,這些全憑經(jīng)驗,平時經(jīng)常做菜的人,心中有數(shù)。
蒸好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雞浸在了湯汁中,這些湯汁大多數(shù)來自蒸汽,還有則是風雞蒸出來的油。將雞取出,湯汁就留在碗中,另取一只干凈的盆子或碗盛放拆骨的雞絲。
不能馬上動手,因為雞還是燙的,就算你不怕燙,也沒有必要。靜置一刻鐘后動手吧,待雞冷透的話就變硬了,溫溫吞吞的最好。
拆風雞有講究,講究手勢。首先,扯下雞腿和雞翅來,放在一邊。然后,從雞胸開始,將雞肉扯下,并且分拆成比牙簽稍粗的絲,將胸肉扯成的絲鋪在盆底,雞胸是白肉,色白而老,所以打底,其次拆雞背部的肉,再是雞腿邊上的肉,最后則是雞腿。
由于風雞的肉結(jié)實,所以雖然肉并不多,但卻是蓬蓬松松很大一堆。扯不掉骨或是扯不下肉的地方,不用花太大的心思,可以整只都不用拆,我們并不浪費,稍后還會用到。
還記得那放在一邊的湯汁嗎?舀起一兩勺均勻地淋在碼好的雞肉上,再均勻地撒上少許小顆粒的冰糖,只需要很少的糖,便能解除鹽的霸氣,不至于咸得發(fā)苦發(fā)干。
用保鮮膜將整只容器包起,依舊放回鍋子隔水蒸,趁這工夫,可以來收拾剩下的雞骨和雞翅。
其實很簡單,燒湯就是了。將剩下的雞骨雞翅等放入鍋中,倒入多余的第一次蒸出的湯汁,再放水蓋過,放在灶頭上用大火燒煮。
半個小時就夠了,半個小時風雞肉也就蒸好,冰糖已經(jīng)全部化開,滲透到肉的肌理中,又蒸得松松的恰到好處,趁熱端上桌時可謂香氣四溢,和冷了切塊的相比,簡直就不是同一樣東西。
粗菜細做,就使得“黑套鞋”變成了“彩色時尚橡膠靴”,生活就在于創(chuàng)新,有時小小的一點變化,就可以讓生活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