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下腰痛者豎脊肌和臀大肌功能變化的研究 收藏本文 分享
腰痛非常普遍,是肌肉、骨骼損傷最常見的癥狀。下腰痛以急性多見,約有90%的患者的癥狀會在2個月內(nèi)緩解。這些患者中,最終有60%—80%的患者癥狀會消失,但再發(fā)時癥狀明顯加劇。另外20%—40%發(fā)展為慢性。積極的腰背肌康復訓練可以有效地減輕下腰痛,改善腰背肌的功能障礙,提高腰背肌伸展力量、運動度。盡管這些康復訓練效果明顯,仍有20%—30%的患者由于腰痛劇烈而效果不佳[1]。其原因是否和疼痛發(fā)生后,腰背部肌肉的功能狀況改變有關(guān)?這種肌肉功能狀況究竟是怎樣變化的?評價肌肉的功能狀況,現(xiàn)在研究最多的是表面肌電圖的頻譜分析。肌肉運動過程中肌電活動保持一定的頻率。通過肌電信號地采集,再經(jīng)過計算機分析,最終形成頻譜。同一受試者的不同肌肉的頻譜可不同,不同受試者的同一肌肉頻譜也可以不同。研究發(fā)現(xiàn),在急性下腰痛發(fā)生后,患者豎脊肌和臀大肌的抗疲勞能力下降。從開始運動到力竭時為止,患者的MPF和RMS值下降,而且MPF斜率低于正常者[1]。但是在運動過程中,各指標的變化情況規(guī)律究竟如何,現(xiàn)在還未見報道。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明確在急性下腰痛發(fā)生后,等長運動的早期豎脊肌和臀大肌的功能狀況。1資料與方法1.1實驗目(本文共計3頁) ......[繼續(xù)閱讀本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