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悠久的歷史文化,淳樸的民風民俗和秀麗的山川,構(gòu)成了濰坊獨具特色的旅游風格。濰坊的“千里民俗旅游線”正與國際風箏節(jié)一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人。
熟悉濰坊的人,大都知道濰坊境內(nèi)有條白浪河。白浪河源于沂蒙山區(qū)的沂水縣,流經(jīng)濰坊7個縣市,穿濰坊市區(qū)中心,最后而匯于浩瀚的渤海灣。 白浪河是很平常的,不怎么壯闊,也沒有多大的名氣,卻秀美,且一直流淌在濰坊人的心里。 秀麗的白浪河滋潤了濰坊這方土地,也滋潤了濰坊人的情懷,從而使其蘊籍了一種濃厚的民俗風情。與其他地域的人們比較,似乎濰坊人對民俗風情顯得尤為厚愛。 悠久的歷史文化、淳樸的民風民俗和秀麗的山川,構(gòu)成了濰坊獨具特色的旅游風格。在濰坊,除了有很普及且享譽頗高的風箏之外,還有寒亭楊家埠的木版年畫、高密聶家莊的泥塑、濰城的布玩具、安丘石家莊的民俗村等等。這些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就像一顆顆精美而亮麗的珠子,串成了頗有名氣的“濰坊千里民俗一條線”。 濰坊位于山東省的中部,交通很方便。在南部,有西至濟南、東到青島、煙臺、威海的膠濟鐵路;而在濰坊市區(qū)的北端,又有濟青高速公路穿越而過。如果從省會濟南出發(fā),無論是乘坐火車還是汽車,有兩個小時就可以到達濰坊。 在濰坊的“千里民俗一條線”上,應(yīng)該說最具魅力的就是濰坊的風箏了。 濰坊的風箏歷史是很久遠的。據(jù)《濰縣志》載,濰坊自中國的宋代,即公元960年就有了風箏的誕生并開始在民間流行,至今已在海內(nèi)外擁有了頗高的聲譽。英國著名學(xué)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xué)技術(shù)》一書中,就曾把風箏列為中華民族向歐洲傳播的重大發(fā)明之一,不是沒有其道理的。 在經(jīng)過了許多年月之后,濰坊的風箏變得十分豐富多彩。從一家一戶的簡單制作,到后來出現(xiàn)了一座座規(guī)模較大的風箏生產(chǎn)工廠;從雙燕、老鷹、蜻蜓、蝴蝶等精細而小巧的動物風箏,到一尊尊形象逼真的人物風箏,又到了量重而型大的企業(yè)形象風箏,變化多端,迷人眼目。 濰坊人喜愛風箏已經(jīng)到了很癡迷的程度。每年的春天,濰坊就成了風箏的世界,微風吹拂下的天空里,飛懸著一只只數(shù)不清的風箏,情景是很美的。 而作為濰坊,就是借著這一只只豐富多彩的風箏,自1984年起,便開始舉辦每年一屆的國際風箏會。至1988年,濰坊就被世界風箏聯(lián)合會確定為“世界風箏都”,并且將總部也設(shè)在了這里。 從此,濰坊的知名度也就隨之大了起來。每屆的國際風箏會,都吸引了大量的海內(nèi)外客人來濰坊旅游,來洽談經(jīng)貿(mào),來“千里民俗一條線”觀光攬勝。 人們在“千里民俗一條線”的始點濰坊領(lǐng)略了風箏以及風箏之都的風采之后,便可以順著這條民俗旅游線去觀賞濰城的風箏博物館和十笏園,看青州的偶園、范公亭、云門山、陀山和玲瓏山,領(lǐng)略臨朐的老龍灣、山旺古生物化石陳列館和沂山的景色,欣賞誘人而樸實的安丘石家莊民俗村,以及高密的剪紙、泥塑和蒲灰年畫,最后參觀寒亭的楊家埠年畫和風箏工廠等。 這條民俗旅游線經(jīng)濰坊的7個縣市區(qū),沿途有近30個獨具特色的景點和4個博物館、3個民俗村,全程700公里,游覽大約需要4天時間。 另外,近幾年在濰坊的“千里民俗一條線”上,又新添了個引人的景點,那就是昌樂縣的“中國寶石節(jié)”。 昌樂離濰坊很近,僅25公里,位于濰坊的西邊。20世紀90年代,昌樂縣境內(nèi)發(fā)現(xiàn)了面積達350平方公里、中國儲藏量最大的天然藍寶石礦區(qū),轟動了中國乃至世界珠寶界。于是,昌樂很快就建起了“中國寶石 城”、“珠寶一條街”、“珠寶園區(qū)”,有了大大小小的數(shù)百家寶石加工廠。在濰坊舉辦國際風箏會的同時,昌樂也開始舉辦寶石節(jié),使游人在旅游線上觀光一下寶石的璀璨和火山口的古老風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