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于券商概念 股指期貨概念推出之后,有兩類上市公司一般會成為被市場追捧和炒作的對象。一類是投資或控股期貨公司的上市公司;另一類是對大盤指數有著深刻影響力的大盤股。 以美爾雅為代表的投資期貨公司的股指期貨概念股,從7月上旬開始大幅拉升,股指期貨概念股的炒作也進入白熱化。以該股為例,美爾雅股價從7月5日的10元左右,在短短2個月內攀升至30元左右,增長了近2倍。期間,成交量不斷放大,換手率也保持在高位。 股指期貨概念炒作的另一種模式,使工商銀行、中國銀行等滬深300權重股也跳起了“超強”舞步。8月8日,一直被認為在市場起“定海神針”作用的工商銀行突然牛氣沖天,以上億資金的大買單,向上猛沖,兩度封上漲停位。隨后的3天,天量成交配合大幅拉升,6塊錢以下徘徊了7個月之久的工商銀行終于揚眉吐氣,突破新高。 對于前種炒作模式或許源起金融概念股的市場走強。伴隨著市場同股同權法律地位的重塑,一些法人股也在可見的鎖定期后可按照市價減持。這對于在牛市中持有券商、銀行等金融類公司股票的上市公司來說無疑是天降利好。牛市使這些金融類公司價值不斷膨脹,其股東也必定賺的盆滿缽滿。 對于后種炒作模式或許源于期貨市場與現貨市場的對沖機制。不少投資者認為,可以通過控制現貨市場的指數波動,以獲取期貨市場的主動權。 但筆者認為,炒作必定含有市場分歧,伴隨著投資者對股指期貨的深入認識,炒作的“幌子”也一個個被揭開,導致市場觀念分化。大恒科技、西北化工、美爾雅等股指期貨概念股票,近期走勢極為散亂,這顯示出市場對于這一概念態(tài)度上的分歧。 需要提醒投資者的是,股指期貨概念股的盈利模式并不能復制金融概念股的盈利模式。簡單地說,投資券商股是可以從其收益很明確地看到,計算得出來。但是,期貨概念股未來的走勢和市場情況都是未知的。 牌照因素是關鍵 當市場在熱炒股指期貨概念股的過程中,忽視了一個重要的要素———牌照。并不是每個期貨公司都可以拿到金融期貨資格。目前,證監(jiān)會已經發(fā)放了54張三類金融期貨資格許可牌照,包括給44家期貨公司獲得金融期貨經紀業(yè)務資格。同時8家期貨公司獲得了交易結算業(yè)務資格,2家期貨公司獲得了全面結算業(yè)務資格。而后兩類結算業(yè)務資格發(fā)放以獲得第一類經紀業(yè)務資格為前提。 在已經發(fā)放的資格許可證的期貨公司中,證券公司控股的期貨公司將達到51%,商業(yè)銀行申請的特別結算業(yè)務資格許可證至今未見一張發(fā)放。目前,104家券商中有35家券商參股或控股期貨公司,25家創(chuàng)新類券商大部分已經具有了期貨公司牌照。 捷利股份在今年5月成功收購中國中期期貨大連分部90%的股權之后,成為兩市惟一的名副其實的股指期貨概念股。而美爾雅、中大股份、廈門國貿等公司雖然也都有控股期貨公司,但是他們今年取得股指期貨牌照的希望不大。 股指期貨牌照的控制,將成為制約股指期貨概念股炒作的重要砝碼。一味盲目地跟風炒作必定增加自己的投資風險,或許會淪為股價上漲的“轎夫”。 參股期貨并非利好 事實上,股指期貨概念股仍屬劍走偏鋒的股票,在如今藍籌當道的市場,炒概念已經顯得支撐乏力。但是,總有一些投機者去編制“富貴險中求”的夢想。有概念的包裝就有“不怕死”的人跟進,究竟是自信還是瘋狂,市場最終會給一個答案。 股指期貨概念股炒作的核心是上市公司持有期貨公司的股權,炒作的只是概念。在股指期貨還未推出的情況下,光有牌照而無業(yè)績支撐,很難證明其盈利能力和未來實力,這種炒作的依據并不充足。 事實上,除了金融類外,其他行業(yè)上市公司投資期貨公司必定面臨兩個問題。一方面投資股指期貨公司能否盈利,是否對主業(yè)產生沖擊;另一方面投資股指期貨公司能否獲得比投資主業(yè)更高回報。如果上市公司不能拿出明確數據或預期說服市場,必定選擇放棄投資股指期貨公司。 曾經具有股指期貨概念的正虹科技,在經過一系列業(yè)務調整之后,已經淡出了股指期貨概念,公司業(yè)務回歸主業(yè)。今年8月,正虹科技在否定市場有關其參與股指期貨傳聞中就明確表示,正虹科技作為一家以飼料為主業(yè)的公司,不想向資本市場做過多的涉及。 可見,一些上市公司已經在逐步調整其業(yè)務構成。在資本市場不斷完善的情況下,只有優(yōu)勢主業(yè)能獲得市場的青睞,這已經成為上市公司的共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