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寸金蓮 金蓮鞋三寸金蓮跟我國古代婦女裹足的陋習有關。裹足的陋習始于隋,在宋朝廣為流傳,當時的人們普遍將小腳當成是美的標準,而婦女們則將裹足當成一種美德,不惜忍受劇痛裹起小腳。人們把裹過的腳稱為“蓮”,而不同大小的腳是不同等級的“蓮”,大于四寸的為鐵蓮,四寸的為銀蓮,而三寸則為金蓮。三寸金蓮是當時人們認為婦女最美的小腳。 目錄 起源傳說 相關記載 目的習俗 錯誤概念 小腳為何稱“金蓮” 三寸金蓮的秘密纏足的方法 試纏 試緊 裹尖(裹腳趾) 裹瘦(裹腳頭) 裹彎(裹腳面) 特殊裹法 夾竹片 石板壓迫 纏足的標準與賽事 客家婦女的不纏足 京劇《三寸金蓮》京劇簡介 批判把玩纏足的畸形心理 15人跳“足尖舞”滿臺跑蹺 三次“足尖舞大賽” 原作和唱法修改 金蓮的來歷 “三寸金蓮”的6種樣式 樣式起源傳說 相關記載 目的習俗 錯誤概念 小腳為何稱“金蓮” 三寸金蓮的秘密 纏足的方法 試纏 試緊 裹尖(裹腳趾) 裹瘦(裹腳頭) 裹彎(裹腳面) 特殊裹法 夾竹片 石板壓迫 纏足的標準與賽事 客家婦女的不纏足 京劇《三寸金蓮》 京劇簡介 批判把玩纏足的畸形心理 15人跳“足尖舞”滿臺跑蹺 三次“足尖舞大賽” 原作和唱法修改 金蓮的來歷 “三寸金蓮”的6種樣式樣式展開 編輯本段起源傳說 關于纏足的起源,說法不一。有說始于隋朝,有說始于唐朝,還有說始于五代。有人甚至稱夏、商時期的禹妻、妲己便是小腳??芍^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確有此痕跡。傳說大禹治水時,曾娶涂山氏女為后,生子啟。而涂山氏女是狐精,其足小;又說殷末紂王的妃子妲己也是狐精變的,或說是雉精變的,但是她的腳沒有變好,于是就用布帛裹了起來。由于妲己受寵,宮中女子便紛紛學她,把腳裹起來。當然,這些僅僅是民間神話傳說,含有較多的演義、附會成份,因此不足以成為當時女子纏足的憑證。 纏足始于隋,也源自民間傳說。相傳隋煬帝東游江都時,征選百名美女為其拉纖。一個名叫吳月娘的女子被選中。她痛恨煬帝暴虐,便讓做鐵匠的父親打制了一把長三寸、寬一寸的蓮瓣小刀,并用長布把刀裹在腳底下,同時也盡量把腳裹小。然后又在鞋底上刻了一朵蓮花,走路時一步印出一朵漂亮的蓮花。隋煬帝見后龍心大悅,召她近身,想玩賞她的小腳。吳月娘慢慢地解開裹腳布,突然抽出蓮瓣刀向隋煬帝刺去。隋煬帝連忙閃過,但手臂已被刺傷。吳月娘見行刺不成,便投河自盡了。事后,隋煬帝下旨:日后選美,無論女子如何美麗,“裹足女子一律不選”。但民間女子為紀念月娘,便紛紛裹起腳來。至此,女子裹腳之風日盛。 纏足始于五代之說,則是源自南唐后主李煜的嬪妃,美麗多才,能歌善舞,李后主專門制作了高六尺的金蓮,用珠寶綢帶纓絡裝飾,命宮嬪娘以帛纏足,使腳纖小屈上作新月狀,再穿上素襪在蓮花臺上翩翩起舞,從而使舞姿更加優(yōu)美,李煜看后十分喜歡,稱其有凌云之態(tài)。 總之,這種風氣先興起于宮帷之中,后傳入民間,到北宋神宗熙寧年間就廣為流傳了,并把纏腳當成了婦女的美德,把不纏腳當做恥辱。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皇后馬娘娘,就是因為有一雙天然大腳而受盡嘲笑。 根據(jù)2001年初審通過的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第11課,是北宋時由于一些士大夫的提倡,婦女纏足的習俗也逐漸傳開。這反映婦女受到的封建束縛越來越嚴重。 編輯本段相關記載 一些學者經研究指出,中國古代女子纏足興起于北宋,五代以前中國女子是不纏足的。宋代詩人蘇東坡曾專門做《菩薩蠻》一詞,詠嘆纏足?!巴肯隳彸胁?,長愁羅襪凌波去;只見舞回風,都無行處蹤。偷立宮樣穩(wěn),并立雙跌困;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边@也可稱為中國詩詞史上專詠纏足的第一首詞。應該看到,纏足詩的寫作是以纏足習俗的出現(xiàn)為依存條件的。這說明,宋代確已出現(xiàn)纏足習俗。到南宋時,婦女纏足已比較多見,甚至南宋末年時,“小腳”已成為婦女的通稱。但在南宋時代,婦女纏足還并不普及,纏足者主要局限于上層社會,在社會觀念上纏足尚未達到人人接受的地步。同時,纏足的風俗是由北方傳到南方的,大約是在宋室南遷之時。 宋代的纏足與后世的三寸金蓮有所區(qū)別。據(jù)史籍記載,宋代的纏足是把腳裹得“纖直”但不弓彎,當時稱為“快上馬”。所用鞋子被稱為“錯到底”,其鞋底尖銳,由二色合成。目前這種纏足鞋的實物已在考古中有所發(fā)現(xiàn)。從考古發(fā)現(xiàn)的實物推測,穿這種鞋所纏裹出來的小腳要比后來的大。 蒙古貴族入主中原建元之后,他們本來不纏足,但并不反對漢人的纏足習慣,相反還持贊賞的態(tài)度。這樣,使得元代的纏足之風繼續(xù)發(fā)展,元代末年甚至出現(xiàn)了以不纏足為恥的觀念。元代婦女纏足繼續(xù)向纖小的方向發(fā)展,但這時不纏足者仍很多,特別是南方江浙、嶺南地區(qū)。明代,婦女纏足之風進入興盛時期,并在各地迅速發(fā)展。明末張獻忠進占四川時,大刖婦女小腳,及至堆積成山,名曰金蓮峰,可見四川地區(qū)婦女纏足之盛。這時期,對裹足的形狀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女子小腳不但要小,要縮至三寸,而且還要弓,要裹成角黍形狀等種種講究。 滿清統(tǒng)治者入主中原后,起初極力反對漢人的纏足風俗,一再下令禁止女子纏足。但此時纏足之風已是難以停止了,到康熙七年(1668年)只好罷禁。這件事,一度被人們渲染為“男降女不服”——清兵入關,有“剃發(fā)令”,在武力高壓下,漢族男子最后不得不屈服執(zhí)行,故而男子剃發(fā),被視為向清廷屈服的象征。與此同時,女子纏足雖也同樣為清廷下令停止,但后來并未達到禁止的目的,故而有“男降女不降”之說。由此可見纏足之風的根深蒂固。也正因為此,婦女纏足在清代可謂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社會各階層的女子,不論貧富貴賤,都紛紛纏足。甚至遠在西北、西南的一些少數(shù)民族也開始了纏足習俗。與此同時,女子小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崇拜與關注。這一時期,腳的形狀、大小成了評判女子美與丑的重要標準,作為一個女人,是否纏足,纏得如何,將會直接影響到她個人的終身大事。在當時,社會各階層的人娶妻,都以女子大腳為恥,小腳為榮?!叭缃鹕彙敝f深入人心,甚至還有裹至不到三寸的。以至出現(xiàn)女子因腳太小行動不便,進進出出均要他人抱的“抱小姐”,而且這樣的女子在當時還挺受歡迎的。 編輯本段目的習俗 過去的女孩一般在五六歲時開始纏足,其方法是用長布條將拇趾以外的四個腳趾連同腳掌折斷彎向腳心,形成“筍”形的“三寸金蓮”。其慘其痛,可想而知,這樣做一般大都是在長輩的逼迫下進行的。母親或祖母不顧孩子的眼淚與喊叫,以盡到她們的責任,并以此保證孩子未來的婚姻生活。 這種人為的傷殘行為之所以能廣為流行,是因為它以人工的方式營造出了一種獨特的“女性美”。在五代之前,即有詩文稱贊女性小腳之美,五代之后纏過的小腳更是被譽為“金蓮”、“香鉤”、“步步生蓮花”等等。文人們甚至總結出了小腳的“四美”(形、質、姿、神)、“三美”(肥、軟、秀)。到清朝。纏足之風大盛,漢族女子沒有不纏足的。三寸金蓮 這種審美心理事實上包含了濃厚的性意識,清朝文人李漁在其《閑情偶寄》中甚至公然聲稱,纏足的最高目的是為了滿足男人的性欲。由于小腳“香艷欲絕”。玩弄起來足以使人“魂銷千古”,他竟將小腳的玩法歸納出了48種之多。如:聞、吸、舔、咬、搔、脫、捏、推等??梢哉f,在古代小腳是女人除陰部、乳房外的第三“性器官”。在古典名著《金瓶梅》中就有“羅襪一彎,金蓮三寸,是砌坑時破土的鍬鋤”之類的說法。甚至穿在小腳上的繡鞋也被賦予了性的內涵。清朝時,一位中國留學生被日本海關官員要求解釋為什么攜帶一些小巧的編織繡鞋,這位學生有點害羞地說,他希望在空閑時間能欣賞到他愛人的“腳”。 除此以外,纏足似乎還有另一個目的。由于腳小不便于行走,讓女人纏了足就可以防止“紅杏出墻”。如同古代埃及的男人不給妻子鞋穿;中世紀的歐洲男人為女人制作了貞操帶。而實際上,在貧窮落后的中國,除了少數(shù)的富裕人家女子外,大多數(shù)小腳女人不得不為生計而奔波,她們付出的艱辛,要遠遠超過一個天足的女人。也有人說纏足是為了使女人在行走時必須繃緊大腿根部的肌肉,于是保持陰道的緊窄,從而讓男人獲得更大性快感。 纏足作為一種習俗,也造成了另外一些習俗的形成,如古時候山西大同的賽腳會,就是女人們在農歷六月初六這天,向人們展示自己的小腳,以博得好評為榮。 纏足,在歷史上也曾被禁止過。清康熙帝曾明令禁止,太平天國也曾頒布過類似法令。直到清末,海禁大開,在外來的文化和先進的知識分子不斷呼吁聲中,纏足的風氣才非常緩慢地走向滅亡。特別是辛亥革命后(孫中山先生發(fā)布纏足禁令),從城市到鄉(xiāng)村纏足才逐漸被廢除。今天,我們還可以看到一些有一雙被稱為“解放腳”或“半裹腳”的婦女,而那些真正的“三寸金蓮”已越來越少見了。 纏足這一習俗。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獨特的審美標準和男尊女卑的社會結構。它的消亡,顯示了婦女的解放和地位的提高,也標志了中國已從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 編輯本段錯誤概念 三寸金蓮屬于古代的審美習俗,它源于“女子以腳小為美”的觀念。女子到了一定年齡,用布帶把雙足緊緊纏裹,最終構成尖彎瘦小、狀如菱角的錐形。雙足纏好后,再穿上綢緞或布面的繡花的尖形小鞋(弓鞋),此即為“三寸金蓮”。 實際上,“三寸金蓮”僅屬于書面用語,日常語言中常用的則是“小腳”(南方),或“小腳兒”(北方)。有些文章或報道把女子纏足后所穿的小鞋(弓鞋)也稱作“三寸金蓮”,這是不對的。“三寸金蓮”實際上就是經過纏裹后的尖形小腳,但由于這樣的尖形小腳又是時刻不離所穿的弓鞋的(睡覺時換上睡鞋,也是一種軟面小鞋),所以也可以把“三寸金蓮”看作是尖形小腳與弓鞋的復合體,但無論如何,單純把弓鞋稱作“三寸金蓮”顯然是概念上的錯誤。 也有人把纏足女子所穿的弓鞋稱作“蓮鞋”,這也是不對的?!吧徯边@一稱謂僅僅是現(xiàn)代某些個人的叫法。自五代起至清末的大量的書中并無這樣稱謂的記載,所以并不公認,故爾這樣的稱謂也應摒棄,而以“弓鞋”、“繡履”或“弓鞋繡履”為正名。在日常用語中則稱之為“小鞋”或“小腳鞋”。這種鞋子的南北風格迥異,北方的鞋粗獷大方,以山西大同為代表;南方以浙江紹興為代表,工藝好,造型新穎,每個地方的鞋子式樣于繡花紋飾都有變化,但表現(xiàn)出來的民間情趣卻是相似的。凡是經濟繁榮,文化發(fā)達的地方,其繡花也必定精巧繁復,材質考究。 編輯本段小腳為何稱“金蓮” 講到“三寸金蓮”,人們不禁要問,婦女因纏裹而成的小腳為什么被稱為“金蓮”?“金蓮”與小腳是怎樣聯(lián)系起來的?長期以來,人們對這個問題也是倍感興趣,卻并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回答。 一種說法認為,金蓮得名于南朝齊東昏侯的潘妃步步生蓮花的故事。東昏侯用金箔剪成蓮花的形狀,鋪在地上,讓潘妃赤腳在上面走過,從而形成“步步生蓮花”美妙景象。但這里的“金蓮”并不是指潘妃的腳。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金蓮得名于前述五代娘在蓮花臺上跳舞的故事。但這里的金蓮指的是舞臺的形狀,也不是娘的腳。 對此,有學者認為,小腳之所以稱之為金蓮,應該從佛教文化中的蓮花方面加以考察。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在佛門中被視為清凈高潔的象征。佛教傳入中國后,蓮花作為一種美好、高潔、珍貴、吉祥的象征也隨之傳入中國,并為中國百姓所接受。在中國人的吉祥話語和吉祥圖案中,蓮花占有相當?shù)牡匚灰舱f明了這一點。故而以蓮花來稱婦女小腳當屬一種美稱是無疑的。另外,在佛教藝術中,菩薩多是赤著腳站在蓮花上的,這可能也是把蓮花與女子小腳聯(lián)系起來的一個重要原因。為什么要在“蓮”前加一個“金”字呢,這又是出于中國人傳統(tǒng)的語言習慣。中國人喜歡以“金”修飾貴重或美好事物,如“金口”、“金睛”、“金鑾殿”等。在以小腳為貴的纏足時代,在“蓮”字旁加一“金”字而成為“金蓮”,當也屬一種表示珍貴的美稱。因此,后來的小腳迷們往往又根據(jù)大小再來細分貴賤美丑,以三寸之內者為金蓮,以四寸之內者為銀蓮,以大于四寸者為鐵蓮(關于這種說法見最后一段)。于是言及金蓮勢必三寸,即所謂三寸金蓮。后來金蓮也被用來泛指纏足鞋,金蓮成了小腳的代名詞。 至于三寸金蓮的“三寸”有極言其小的含義。其實并非一定要小到三寸??祭p足起于五代時期(公元960年前后),并一直延續(xù)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前后,這期間不知更換了多少朝代,各個時期的度量衡也不盡相同,如果說一定要“三寸”,那么,要哪個朝代的“三寸”就成了大問題。纏足是純粹的民間行為,它是以約定俗成為基礎的,并沒有嚴格的尺度。足的大小觀念在女性群體中的比較中產生,當然有愈纏愈小的趨勢,以至于有小於三寸的小腳,但這絕不是主流,因為這樣的小腳幾乎是不能走路的,可以說這是一雙廢腳。所以是不足為訓的。當時公認的標準是:腳纏得小而又能走路方為美足,這樣的小腳一般在三至四寸之間(10—13.2 cm)。 現(xiàn)代還有人把三寸左右的小腳稱作“金蓮”,把四寸左右的小腳稱作“銀蓮”,五寸左右的小腳稱作“鐵蓮”,這實在是毫無根據(jù)的杜撰,而且甚屬滑稽,與正統(tǒng)的纏足民俗相去甚遠。事實上,一個女子,只要雙足纏成尖形并且四趾彎向足底,就一律稱之為金蓮,至於金蓮的大小則另有別論。這才是纏足民俗的本原含義。 編輯本段三寸金蓮的秘密 纏足的方法 纏足前需要準備的物品: 1、藍色的裹布六條。大約要八尺到十尺以上,裹布要比一般的長且要漿好,纏到腳上才不會擠出皺折。 2、平底鞋五雙。鞋形稍帶尖,鞋子大小寬窄要能隨著纏腳的過程慢慢縫小、縫瘦。 3、睡鞋兩三雙。睡覺時穿著,可防裹布松開來。 4、針線。裹布纏妥后,把裹布的縫及裹布的頭密密縫好。 5、棉花。纏足時腳骨凸出的部位,穿鞋時用棉花墊著,免得把腳磨破生雞眼。 6、腳盆及熱水。纏足前用溫水洗腳。 7、小剪刀,修腳趾甲及雞眼之用。 試纏 纏腳的時候讓女孩坐在矮凳子上,盛熱水在腳盆里,將雙腳洗干凈,乘腳尚溫熱,將大拇趾外的其他四趾盡量朝腳心拗扭,在腳趾縫間撒上明礬粉,讓皮膚收斂,還可以防霉菌感染,再用布包裹,裹好以后用針線縫合固定,兩腳裹起來以后,往往會覺得腳掌發(fā)熱,有經驗的人不會一開始就下狠勁裹,最好是開始裹的時候輕輕攏著,讓兩只腳漸漸習慣這種拘束,再一次一次慢慢加緊,這一個時期可以從幾天到兩個月左右。 試緊 纏的時候慢慢收緊,讓足部肌膚受到的壓力一次比一次緊些,這時還不能太緊,以兩腳能忍受的小痛為度,在這期間把腳趾勒彎纏使腳向下略卷。纏的時候預先纏第二、第五兩個足趾,纏得向腳下蜷屈,連帶的第三、第四兩個趾頭也就跟著向腳下蜷屈。試緊的時間也須要數(shù)天到兩個月左右,在這期間,裹腳布漿得較硬,捶去皺折,略緊地纏在腳上,使腳受慣硬裹腳布及緊纏的壓力,接著才能真正用勁裹緊。 裹尖(裹腳趾) 纏的時候,要用勁把裹布纏到最緊的程度,每次解開來重纏的時候要將四個蜷屈的腳趾頭由腳心底下向內側用勁勒過,每纏一次要讓腳趾彎下去多壓在腳底下一些。同時還要把四個蜷屈的腳趾,由腳心底下向腳后跟一一向后挪,讓趾頭間空出一些空間來,免得腳纏好以后,腳趾頭擠在一起,腳尖太粗。一直要纏到小趾壓在腳腰底下,第二趾壓在大趾趾關節(jié)底下才可以,裹尖的時候往往得把腳趾向足底扭到屈無可屈的程度,再用裹布緊緊地勒住,纏的時候第二趾的趾關節(jié)和第三、四、五趾的趾關節(jié)受到很大的扭屈,每纏一次就得把幾個扭傷的關節(jié)再傷害一次,纏的時候痛苦難當,纏好要用針線緊緊地把裹布縫起來,硬擠進尖頭鞋里,然后要求少女到處走動。走動時重量壓在內彎跪折的八個腳趾上,把關節(jié)扭傷得更厲害,腳趾頭因為才彎進去還沒緊貼在腳掌上,走時腳趾關節(jié)容易長雞眼,要時常用針把雞眼挑掉。 白天一雙腳痛得寸步難行,到了晚上一雙腳放在被子里不但痛,而且蒸熱燠悶,有時簡直像炭火燒著一樣痛苦,睡覺時只能把腳放在被子外,半夜起來捱著腳哭痛是常有的事,有的痛得去解開裹腳布,但被發(fā)現(xiàn)了就是挨一頓毒打,然后再狠狠的地回去,經常一夜未眠整夜把腳貼在墻壁上取一點涼,第二天一早醒來,又得再解開裹布纏得更緊,纏到最后第三、四、五的腳趾關節(jié)會嚴重地扭傷甚至脫臼,扭傷脫臼的時候腳會腫得很厲害,皮膚也變成瘀紫色,痛苦至極,但是裹得仍是日緊一日,直到腫消了腳趾都纏到腳底下去,這才算完成了裹尖的工作,接著便可進行裹瘦的工作。 裹瘦(裹腳頭) 腳裹尖的時候,四個腳趾都已經蜷回到腳掌底下,可是卻未必能熨貼靠在腳底下,裹瘦的工作是把小趾骨(也就是外把骨)向下向內推蜷入腳心裹,把小趾跟的部位向腳心內側往下用勁拗下去,然后用裹布勒著帶緊,裹尖時二、三、四、五腳趾不過壓在腳底下一半,裹瘦時要把外把骨纏倒,足趾當然壓入腳心內側更多,纏到最后,第三、四、五個腳趾尖要能碰到腳掌內緣,才算完成裹瘦的工作。 裹瘦的時候,裹腳布纏到最緊,整個力量又特別著力在小趾跟的部位,往往因為血液循環(huán)不良,造成小趾跟部也就是外把骨的位置壓瘡潰爛。纏的時候要把小趾骨用勁向下推,四個腳趾也順著向腳掌內緣再推進去,使勁把裹腳布纏緊,纏好以后兩只腳可能痛得半天不能走路,要勉強掙扎著,才能用腳后跟墊著走,走一步痛一下。坐下時是一陣陣抽痛,睡覺時也會又漲又痛,如果腳上潰爛化膿了,那漲得更難受,得把腳用枕頭被子墊高,有時得把腳跟擱在床欄上壓著神經發(fā)麻才好受一點,天氣熱時足內發(fā)燒痛得更厲害。痛得輕時睡了覺,兩腳還痛得抽痙,或一夜頻頻痛醒,飲食無味。解開裹布,往往潰爛的部位和裹布緊緊粘著,勉強撕下來,便是一片血肉模糊,差不多得用六個月的時間,強忍痛苦挨到腳趾頭都抄到腳內側邊,由腳內緣能摸到腳趾頭,這樣才算是瘦到家。潰爛的傷口,處理不當往往愈來愈嚴重,到最后甚至會導致小趾腐爛脫落形成慢性骨髓炎,多年不愈。由此可知,要纏得一雙小腳,真是得歷盡千辛萬苦,無怪乎纏足婦女對其小腳的呵護,勝于一切。 裹彎(裹腳面) 腳掌裹瘦了以后,接著進行裹彎的工作,裹彎是要在腳底掌心裹出一道深深的陷凹,陷凹越深,腳掌弓彎的程度愈厲害,裹到腳掌折成兩段,前段的腳掌與腳跟緊靠著,中間一道深縫有時深達四五公分,小趾夾在深縫里,腳背因為腳掌彎折的關系,向上膨起成高坡狀,有些纏不好的腳背膨起如球。裹彎了以后腳的長度就明顯的縮短,標準的小腳要求的是三寸長,也就是10厘米左右,裹彎的過程靠的是在纏的時候把腳跟往前推,把腳背往下壓,前后施力束緊,大拇趾經此一束,立刻向下低垂,腳心慢慢現(xiàn)出凹形,再用勁去纏,弓彎愈甚,大約半年左右腳就可以纏成弓形。一般而言,纏足裹彎的時候痛苦情況稍為緩和,但是在南方有些地方腳掌裹瘦并不十分下工夫,到了十幾歲才開始裹彎,裹的時候又要求特別短小,這時候痛苦就非常厲害,甚至痛得在床上翻滾。如腳裹瘦不夠工夫,就直接把腳裹彎,往往裹好以后腳會變成向內鉤援內彎,像香蕉一樣的腳形十分難看。腳由平直拗成拱橋狀,再成馬蹄狀,直到腳尖腳跟緊靠在一起,腳弓縮得無可再縮的時候,才算是裹成一雙標準的小腳。 纏腳纏裹的過程,簡單地說就是裹尖的時候將外側四個腳趾蜷握,并將腳掌上的外側縱弓部分拗屈。裹瘦的時候腳橫弓向下拗屈,并進一步對外側縱弓拗屈。裹彎的時候才將腳的內側縱弓拗屈,并進一步將外側縱弓拗得更徹底。腳裹好以后,腳掌上用于緩沖沖撞力量的腳弓消失了,走路時得用膝關節(jié)和踝關節(jié)做緩沖。因為腳掌裹瘦到僅剩大拇趾,走路時腳掌向前推的力量很小,多以腳跟著地,運用大腿的力量運步,小腿肌肉萎縮不發(fā)達,所以纏腳了以后小腿也跟著變細,大腿則反而增粗,也有人走路時用大拇趾球和腳跟一起著力的,這樣走路就變成外八字走路,也是小腳常見的走路形態(tài)。 特殊裹法 纏足的過程,主要是把關節(jié)扭屈,并把腳上的橫弓和縱弓扭到最大的限度,所以標準的裹腳方法都是用布條纏裹扭曲,把關節(jié)屈到極限,扭傷、脫臼幾乎是必然發(fā)生的,等關節(jié)扭過去腳自然蜷曲弓小,這是正常的裹腳方法,但是在有些情況幼女裹腳起步較晚,或是不了解纏腳的正確方法,或是有些要求裹出特別纖小的情況,這時候除了用裹布纏裹以外,也有很多是借助其他方法的。 夾竹片 這是北方比較常用的方法,北方纏足較重纖瘦,因此,在裹瘦以后,腳趾全部蜷折到腳底,腳掌內外緣雖纖瘦卻有幾處關節(jié)旁凸的位置,如要裹得更瘦,就用兩片竹片,夾在腳掌左右用裹布緊纏,纏得時候生硬的竹片緊貼靠在腳骨關節(jié)上,痛苦可知,往往在關節(jié)凸起的部位,由于磨擦的關系會導致潰爛化膿。雖然如此,北方尤其山西省仍有很多人用竹片夾入行纏,目的除了把腳裹得特別纖瘦以外,還可以把大拇趾裹得尖細,腳跟也能一并裹得瘦窄,整只腳裹出來又窄又直,纖如柳葉,細瘦可憐。所以雖然裹的時候少女往往痛澈心脾,晝夜哭泣,但是為了一雙瘦削正直、傲視眾人的小腳,還是吞下淚水忍痛力纏。與夾竹片相似的裹法,有人用大約三公分寬的竹片,用布包著墊在腳跟兩側和后面,幫忙把腳跟束小,也有人用銅板或一片凹形木片壓在腳的內外踝纏裹,還有人怕腳裹彎的時候,腳面凸出太厲害形成鵝頭,就用一個銅錢壓在腳面上纏裹,這些方法都是硬生生地把腳用堅硬的東西束上去,來改造不夠滿意的小腳腳形,姑不論效果如何,僅少女在纏束過程所經歷的那種刻骨銘心之痛,對現(xiàn)代人來說,可真是極不文明和不人道的做法。 石板壓迫 舊時代家中有很多器具是用石頭制的,石磨或洗衣服的砧板,是婦女最容易拿到的重物,于是腳纏得不稱心如意時,就有人拿石板去壓腳,石板壓腳最常用于腳向內歪、內拐的情況,正常裹腳裹彎的時候是直接往下彎曲,但外縱弓還沒裹彎,也就是還沒裹瘦的情況下就進行裹彎,大拇趾會向內側拗曲,這時候整只腳就像鐮刀形內彎,改正的方法就是脫下弓鞋盤坐著讓腳心相對,雙腳置于硬木板相關書籍 上,用重石板放上去壓,剛壓上去,歪屈的腳掌受壓迫,當然十分痛苦,壓過一個小時以后兩腳從膝蓋以下就麻痹了,有時怕石板的重量不夠還要用手按在石板上增加重量,讓內拐的腳掌矯正回來,通常連續(xù)每天這樣壓上一兩個月,才能顯出效果,腳經過這樣壓迫以后,除了內彎的情況改善,腳掌變得較纖瘦,腳趾蜷彎的程度也較理想,同時腳變得兩側平直周正。 石板壓迫以后雙腿麻木,有人以為麻木是因血液循環(huán)不良,怕因腳的血液循環(huán)不良導致雙腳壞死,所以壓麻木了以后多會要求少女起來行走或是做灑掃的工作,可是雙腳麻木如何行走,有時還得用兩個人扶著到處走動活動血液循環(huán)。壓石板一般是坐著施壓,也有人睡覺時躺著施壓,腳上穿睡鞋,放在木板上,再壓石板,壓石板的目的是為了改善歪拐的腳形,也有人只是為了把腳裹瘦而用石板來壓迫。 纏足的標準與賽事 有學者認為,小腳之所以稱為金蓮,應該從佛教文化中的蓮花方面加以考察。蓮花在佛門中被視為清凈高潔的象征,故而以蓮花命名婦女小腳當屬一種美稱。 為什么在“蓮”前加“金”字?這是出于中國人傳統(tǒng)的語言習慣。中國人喜歡以“金”修飾貴重或美好的事物,如“金口”、“金睛”、“金鑾殿”等。在以小腳為貴的纏足時代,“金蓮”也屬一種表示珍貴的美稱。 小腳迷們往往根據(jù)大小細分貴賤美丑,以三寸之內者為金蓮,以四寸之內者為銀蓮,以大于四寸者為鐵蓮。于是言及金蓮勢必三寸,即所謂三寸金蓮。后來金蓮也被用來泛指纏舊時的美女 足鞋,金蓮成了小腳的代名詞。 婦女纏足是“小腳一雙,淚水一缸”。纏足的具體做法是用一條狹長的布帶,將婦女的足踝緊緊裹住,使肌骨變形。纏足后腳會變得纖細扭曲。纏腳前,小女孩先要泡腳。有的地區(qū)在為小女孩裹腳前,會將羊羔或雞開膛破肚,然后令女孩將腳伸入其內,浸兩腳黏糊糊的血。 為了讓皮膚縮緊,有人還會在女孩的腳趾間灑明礬。然后,除大腳趾外,4個小腳趾用力向腳心推進并壓在腳板下,再以一條長十尺、寬兩寸半至三寸半的藍布,從四趾,經足背、足跟,再至足背、足跟,一圈圈狠狠裹纏。 纏足時代,女子從四五歲起便開始裹腳,一直到成年之后骨骼定型方可解去布帶。也有終身纏裹,至老不除的。女孩兒從三四歲開始纏足,一般三四年就可“定型”。 清末山西大同還舉辦“亮腳會”。每年農歷六月初六,婦女都坐在家門口,伸出小腳來供過往行人觀賞品評。腳最小、繡鞋最精致的女性得到的好評最多,也最能博得男性的歡心。當?shù)赜行└柚{就描寫了男子挑選對象以腳小作為重要條件:“看我腿,是好腿,紅綢褲子綠穗穗??次夷_,是好腳,梅花高底菜碟擱?!?/div> 編輯本段客家婦女的不纏足 客家女人的特點之一是“不纏足”。在清代之前,婦女纏足是普遍現(xiàn)象,但在客家地區(qū)卻難得一見, 富有之家都是如此。纏足往往被視為婚嫁的障礙。究其原因:一是地處山區(qū),出門遠走不便;二是有礙于上山下田干活。由于特殊需要,在客家人眼中,婦女能干與否較之相貌重要,所以,有些地方干脆把兒媳婦稱為“薪臼”,表示既要會砍柴,又要會椿米。 有關客家婦女不纏足的記載,屢見諸于文獻史籍。如《清稗類鈔·風俗類》中說:客家婦女“向不纏足,身體碩健,而運動自由,且無施脂粉及插花朵者”??图覌D女不纏足,以“天足”為美,樂于做“大腳蠻婆”,若有極個別纏足者,反倒會嫁不出去,終身要做“老姑婆”。雙足解放了,行動操作矯健靈活,所以客家地方向來很少有固守閨房的小姐,多有“把犁同鐵漢”的健婦,這亦其獨特的民俗特色。 編輯本段京劇《三寸金蓮》 京劇簡介 演出單位:湖北省武漢市京劇團 主要演員:劉薇、陳鴻鈞、陳幼玲、王洪博、吳作萍、肖頌紅、高興瑞 由武漢市京劇團創(chuàng)排的《三寸金蓮》,在武漢劇院一亮相便引起了轟動。由于戲里復活了幾近絕跡的“蹺功”,演繹的又是馮驥才頗具爭議的同名小說中的故事,所以還未演出之前就已炒得沸沸揚揚,不僅吸引了很多外地戲迷,就連多年未出家門的老專家也來到劇場一飽眼福。 批判把玩纏足的畸形心理 《三寸金蓮》特邀江蘇的著名導演石玉昆執(zhí)導。石玉昆認為,既然選用“蹺功”,就是要講述一個批判裹足舊俗的故事,與馮驥才創(chuàng)作這部小說的意圖是一樣的。 該劇的故事發(fā)生在清末民初,主角是嫁入大家族的貧家女戈金蓮。她在幼年時被奶奶裹足,雖然痛苦難耐,卻恰恰憑著這雙“三寸金蓮”嫁入了富戶人家。通過兩次賽小腳,從失寵到得寵,戈金蓮由痛恨裹足變成這一封建習俗的衛(wèi)道者。但是當女兒??∮⒂置媾R裹足時,戈金蓮的善良人性與傳統(tǒng)觀念發(fā)生了碰撞,最終放棄了要女兒纏足。 15人跳“足尖舞”滿臺跑蹺 一行行踩著蹺的“小腳”女子疾走如風,主角戈金蓮率眾女眷上街一起示威、展示小腳。石玉昆告訴記者:“這是第六場場景,也是全劇最有意思的地方。”他解釋道,這段表現(xiàn)的是一批打著“蓮界萬歲”橫幅的小腳女人集體上街示威,她們認為纏足是中國婦女固有的一種美學追求。14名演員在主演戈金蓮的劉薇率領下,用身段、舞蹈和跑圓場來展示蹺功。 石玉昆說:“這批跑蹺的人物中年齡最小的十三四歲,最老的都七八十歲了。里面還有個彩旦,是由一名已60歲的男演員扮演的,還有一位老旦也在隊伍當中。原先最多只是主角踩蹺表演,這樣集中地群體展示蹺功,在過去可是從來沒有過的。半年前她們開始練的時候,有很多孩子別說是跑圓場,就是踩著蹺走路都很困難?,F(xiàn)在她們的指甲都有些變厚,腳上磨得都是老繭,有的腳面都變形了。在這場戲中,緊接著有一群穿著絲襪和高跟鞋的天足會的女孩子出場,在舞臺上兩撥女人形成了強烈的對比?!?/div> 三次“足尖舞大賽” 飾演戈金蓮的劉薇在這出戲里要整場用足尖行走表演。石玉昆告訴記者:“全劇共有三次賽小腳的場景,還專門設置了極具現(xiàn)代感的T型臺?,F(xiàn)在劉薇雖然在舞臺上穿著軟蹺,但她已習慣了穿著硬蹺,所以她踩著蹺走臺步、跑圓場、下腰、翻身、平轉、舞蹈等,都非常流暢?!?nbsp; 彩排的第二天一早,原以為連日來疲勞的劉薇會蒙頭睡到中午,沒想到她一早就爬起來為當晚的首演做準備。劉薇說:“這出戲對我來說真的是很難得,我很感謝導演給了我這個機會。團里為了這出戲在人力、物力、資金等方面也都投入很大,春節(jié)期間劇組一天也沒休息,全都到團里來排戲。這出戲大概要演兩小時五十分鐘,從第一場到第七場,基本上就是我一個主角,我要從16歲一直演到金蓮的女兒長大,時間跨度非常大。但通過這出戲,我也學到了很多舞臺經驗?!眲⑥睂iT選擇了最難的“硬蹺”足足練了大半年??蓜⑥币辉僖笥浾撸f別再提她因練蹺腳腫 得又紅又亮看著嚇人那些事,她說:“吃這些苦都是我心甘情愿的,算不了什么。” 原作和唱法修改 劇組在征求了馮驥才的同意后,將京劇《三寸金蓮》的故事發(fā)生地從天津移到了湖北,在一些帶有調侃性的人物——如男旦的唱段中融入了楚劇、漢劇等湖北地方劇種的唱法。 據(jù)介紹,該劇大膽吸收采用了一些西洋樂器、現(xiàn)代樂器,在京胡、二胡、月琴、三弦等傳統(tǒng)樂器的基礎上,加入了大提琴、貝司、吉他,把較單調的京劇配器音色變?yōu)榫﹦鹘y(tǒng)音樂+民樂+西洋樂+現(xiàn)代音樂的立體配樂,原有的9人伴奏編制也擴大到了32人。盡管伴奏看似小型混合樂隊,但在演奏過程中,京劇以鑼鼓為“板”的傳統(tǒng)并沒有改變,仍能感受到京劇的“原汁原味”。 據(jù)介紹,在唱腔方面,處處突出“情”的主題。在全新配器的配合下,旋律大方、流暢。部分唱段巧妙地糅合了其他藝術品種的旋律和風格,如天津時調、蘇州評彈、山歌等,詼諧、幽默。為了吸引現(xiàn)代觀眾,《三寸金蓮》為人物設計唱腔借鑒了“樣板戲”的一些手法;而在表演和舞臺整體呈現(xiàn)方面,則大量借用了話劇和影視劇的表現(xiàn)手段,戈金蓮生活的大宅子就如同一個攝影棚。 金蓮的來歷 《南史 齊東;昏候轉》鑿金為蓮華以貼地,令藩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蓮花也。 編輯本段“三寸金蓮”的6種樣式 三寸金蓮按式樣有:高筒金蓮、低幫金蓮、翹頭金蓮、平頭金蓮。 按種類分有:皮金蓮,下雨天穿雨鞋,室內外穿套鞋,生日做壽穿壽鞋、祭鞋、吉祥鞋,戴孝穿孝鞋,拖鞋等。 按季節(jié)分有:棉金蓮、夾金蓮、涼鞋。 按鞋飾分有:繡花金蓮及素色金蓮兩種。 按鞋底分有:平底金蓮、弓形底金蓮、高跟金蓮。 按款式及走路姿勢分有:并蒂金蓮、并頭金蓮,釵頭金蓮、單葉金蓮、紅菱金蓮、碧臺金蓮,鵝頭金蓮、棉邊金蓮等。 三寸金蓮上的圖案是中國民族傳統(tǒng)圖案,有牡丹等花草,有魚、蟲、鳥、人物、福祿壽、銅錢、龍、鳳、暗八仙、石榴、壽桃、荷花、藕,蓮藕等等。一雙金蓮上的五彩圖案本身是對鞋主人的祝愿和鞋主人的夢想,一雙金蓮同時亦代表著其主人的身份等級。一般年輕女子著紅色等鮮艷多彩的金蓮,老年婦女著黑色及深色金蓮。 “三寸金蓮”鞋是中國的特產,約從唐朝開始,歷經一千余年,中國婦女都是纏足穿小鞋。1911年以后,清朝覆滅,婦女不再裹足,然而長年的積習使一些人還不愿意改,因此解放后仍有很大一批“小腳女人”。為了滿足這一群體的需求,有的地方組織了“三寸金蓮”鞋的批量生產。然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三寸金蓮”鞋的特定消費群體人數(shù)越來越少,“三寸金蓮”鞋也就逐漸失去了市場,所以近幾年“三寸金蓮”鞋開始嚴重積壓,鞋廠被迫停產。 1999年,哈爾濱最后一家生產“三寸金蓮”鞋的工廠主人,將“金蓮”鞋楦送進了博物館永久保藏。 《三寸金蓮》 作者:馮驥才 簡介: 人說,小腳里頭,藏著一部中國歷史,這話玄了!三寸大小腳丫子,比煙卷長點有限,成年論輩子,給裹腳布裹得不透氣,除去那股子味兒,里頭還能有嘛?歷史一段一段。一朝興,一朝亡,亡中興,興中亡。興興亡亡,擾得小百姓不得安生,礙吃礙喝,礙穿礙戴,可就礙不著小腳的事兒。打李后主到宣統(tǒng)爺,女人裹腳興了一千年,中間換了多少朝代,改了多少年號,小腳不一直裹?歷史干它嘛了?上起太后妃子,下至漁女村姑,文的李清照,武的梁紅玉,誰不裹?猴不裹,我信。大清入關時,下一道令,旗人不準裹腳,還要漢人放足。那陣子大清正兇,可兇也兇不過小腳。再說兇不兇,不看一時。到頭來,漢人照裹不誤,旗人女子反瞞爹瞞媽。拿布悄悄打起“瓜條兒”來。這一說,小腳里別有魔法吧!魔不魔,且不說?!?/div> 編輯本段樣式 三寸金蓮按式樣有:高筒金蓮、低幫金蓮、翹頭金蓮、平頭金蓮。按種類分有:皮金蓮,下雨天穿雨鞋,室內外穿套鞋,生日做壽穿壽鞋、祭鞋、吉祥鞋,戴孝穿孝鞋,拖鞋等。按季節(jié)分有:棉金蓮、夾金蓮、涼鞋。按鞋飾分有:繡花金蓮及素色金蓮兩種。按鞋底分有:平底金蓮、弓形底金蓮、高跟金蓮。按款式及走路姿勢分有:并蒂金蓮、并頭金蓮,釵頭金蓮、單葉金蓮、紅菱金蓮、碧臺金蓮,鵝頭金蓮、棉邊金蓮等。 三寸金蓮上的圖案是中國民族傳統(tǒng)圖案,有牡丹等花草,有魚、蟲、鳥、人物、福祿壽、銅錢、龍、鳳、暗八仙、石榴、壽桃、荷花、藕,蓮藕等等。一雙金蓮上的五彩圖案本身是對鞋主人的祝愿和鞋主人的夢想,一雙金蓮同時亦代表著其主人的身份等級。一般年輕女子著紅色等鮮艷多彩的金蓮,老年婦女著黑色及深色金蓮。 窅娘 窅娘(yǎo niáng)是南唐后主李煜嬪妃。她善舞,用裹足取悅后主,后主對其甚是欣賞,南唐唐鎬曾寫一對聯(lián)寫窅娘舞“蓮中花更好,云里月長新”只是很快南唐滅亡了。 窅yǎo 娘出身貧寒。她本為采蓮女,十六歲被選入宮。據(jù)說是混血兒,所以眼睛和中原人不太一樣,故名“窅yǎo 娘”。 目錄 歷史人物窅娘歷程 電視劇《李后主與趙匡胤》中的窅[yǎo] 娘 詩歌 評價 影響 古風歌曲《窅娘》歌詞 成功 結局 古風填詞《窅娘》 格格菲歷史人物窅娘 歷程 電視劇《李后主與趙匡胤》中的窅[yǎo] 娘 詩歌 評價 影響 古風歌曲《窅娘》 歌詞 成功 結局 古風填詞《窅娘》 格格菲 展開 編輯本段歷史人物窅娘 歷程 用白帛裹足,身輕如燕,創(chuàng)金蓮舞。進南唐宮,李煜便單獨召見,看她跳采蓮舞,見其雙目深凹而顧盼有情,便為取名“窅[yǎo] 娘”。窅娘善跳金蓮舞,據(jù)說她跳舞時好像蓮花凌波,俯仰 搖曳之態(tài)優(yōu)美動人,最有意思的是她用白帛裹足,把兩只腳都纏的很小,跳舞時就在一朵蓮花形狀的舞臺上,因此很受李煜的寵愛。所以后來宋朝以及后面幾朝的婦人均以裹足為美。 電視劇《李后主與趙匡胤》中的窅[yǎo] 娘 在李煜一生的女人中,首先就要講到窅[yǎo] 娘。一個充滿情感的詞人,對于周圍的事事物物,都有一種異于常人的執(zhí)著與愛戀,對于異性更有著一種獨到的欣賞能力。一般男人欣賞女人,依次有四個重要部位,即:眼睛、頭發(fā),身段和足部。眼睛的美態(tài)自然也包括了面部五官的搭配,頭發(fā)的美態(tài)想必連帶著發(fā)型及飾物,身段的美態(tài)范圍更為廣泛,包括豐乳、皓腕、纖腰、曲臀、膚色,特別是足部的欣賞,除了有形的美腿和纖腳之外,還必須充分發(fā)揮聯(lián)想,它所象徵的一些隱而不顯的特殊意義,只有充滿靈性與感性的人,才可能想像得到。 窅娘就是以一雙小腳,細嫩挑巧,擅長《霓裳舞衣曲》而得到李后主的寵幸的。對窅娘善舞,后人有宮城一首詠嘆: 紅羅疊間白羅層,檐角河光一曲澄; 碧落今宵難得巧,凌波妙舞月新升。 窅娘像 [1]詩歌 窅[yǎo] 娘當時為了使足部更美,常常用錦帛纏裹雙腳,屈作新月形狀。女子纏足蔚然成風是從五代開始的,窅[yǎo] 娘不是女子纏足的第一人,但不可否認的是,由于南唐的宮廷生活為當時一般人所艷羨,而窅娘又是一個絕色的美人兒,對婦女的纏足是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于是大宋之后,名媛閨秀爭相仿效,逐漸遍及全國各地,愈纏愈小,都以「三寸金蓮」為婦女的美態(tài)標準.以至于一直流傳到民國初年才徹底廢除。對于中華民族的健康與習性影響至深且巨。有詩說: 一彎新月上蓮花,妙舞輕盈散綺霞; 亡國君王新設計,足纏天下女兒家。 評價 婦女纏足到后來日益變本加厲,不斷地在「小巧」上下功夫,小到根本無法站立,反而成為美的極致?!扼椅坦P記》中曾提到明代有一位姓周的宰相,以千金購一麗人,名為「抱小姐」,她的腳小到寸步難移,每次行走都必須別人抱著走。李笠翁于是大發(fā)議論:「選足一事,如但求窄小,則可一目了然,倘若由粗以及精,盡美而思善,使腳小而不受小腳之累,兼收腳小之用,則又比手更難,皆不可求而可遇也。因腳小而難行,動必扶墻靠壁,此累之在己者也。因腳小而致穢,此累之在人者也,其用維何?瘦欲無形,越看越生憐惜,此用之在日者也;柔若無骨,愈親愈耐撫摸,此用之在夜者也。 李笠翁的觀點仍不脫欣賞的范圍,事實上纏足之風,自宋代風行以后,頓使我國婦女變成嬌弱伶仃的模樣,一個動輒扶墻靠壁的母親,如何能夠教養(yǎng)出英武剽悍,斗志昂揚的兒女。后來蒙古人入主中原,明朝把蒙古人趕走,緊接著滿州人又入關,漢民族連連失勢,未嘗不與纏足有關。蒙古人和滿洲人對纏足莫不推波助瀾,運用各種手段鼓勵漢人保持纏足的風習,但他們自己的婦女卻大腳蹁蹁,來去如風。 影響 纏足自窅[yǎo]娘算起,整整流行了千年,如今雖然已經徹底根除,然而今日的芭蕾舞,仍是仿效窅[yǎo] 娘當日的婀娜凌去姿態(tài),而婦女高跟鞋無論從哪個方面講都與纏足相同,真是但求婷婷玉立,挺胸凸臀,款擺柳腰,婀娜多姿,管它傷筋動骨,摧殘肢體。 有年元宵,在皇宮正殿中李后主用黃金鑿成一座蓮花,繞以珍寶瓔珞,光輝奪目。那蓮花的中心,又生出一朵品色瑞蓮來,細樂聲中窅娘在上面翩然起舞,李后主與小周后并肩欣賞。事實上在李后主的心中窅[yǎo] 娘也不過比較特殊的歌伎而已,真正令李后主傾心相愛的還是大小周后。 編輯本段古風歌曲《窅娘》 古風歌曲《窅娘》 曲:御蕭寒 唱:清弄 和聲編寫:清弄 詞:沐玄 文案:沐玄 說起舞蹈,繞不過兩個奇女子。一個是趙飛燕,一個是窅娘。 她出身貧寒,十六歲入宮,因身懷混血,故名“窅娘”。 她白帛裹足,身輕如燕,創(chuàng)金蓮舞。舞時如蓮花凌波,蹁躚搖曳,俯仰之間,美態(tài)動人。 歌詞 帝里天家 風月無話 一舞盈盈散綺霞 凄雨胡笳 簌簌沙沙 若有若無的喧嘩 浪淘沙 秦淮的浪花 虞美人 如泛黃的畫 蝶戀花 枯藤枝椏 聲色犬馬 樓臺上 檐牙下 風輕搖那株蒹葭 絲竹啞 眸中的火啊 燒燦云霞 夢醒處 淚染頰 浸滅金陵的煙花 心無涯 風揚起長發(fā) 驚鴻舞罷 黃泉碧落 昆玉消磨 不過是美麗的錯 石光寄火 金蓮舞徹 這一場離別的禍 朝中措 京華煙云落 鳳棲梧 孤凰何處臥 蘇幕遮 纖足素裹 妖嬈婆娑 千盅酒 難醉我 憶宮廷舊日蹉跎 步月歌 臨三江碧水 踏浪凌波 也哭過 亦笑過 再從頭為你舞過 金蓮落 隨煙波流遍 紅塵紫陌 千盅酒 難醉我 銀河畔織女投梭 步月歌 臨三江碧水 踏浪凌波 也哭過 亦笑過 一生只為你舞過 金蓮落 隨蕩蕩煙波 流遍那紅塵紫陌 內容引自姚展雄先生《窅娘:為了愛 舞一生》一文 成功 她一生只愛上一個人,只為他一人而歌,亦只為他一人而舞。這個人是南唐國主,名從嘉,后更名李煜。 金陵城破,南唐國亡,窅娘依然隨李煜到了汴京。史料記載:“窅娘白衣紗帽隨行,后主宛轉勸留,不聽?!? 她明白,李煜自始至終只愛兩人:大小周后。對于她,只是欣賞。然而她還是無怨無悔地跟著他,寸步不離。 金蓮臺,高六米,純金鑄蓮花瓣,再以青銅柱支撐,造型恰倒好處。趙光義為賞金蓮舞,特意將金蓮臺自南唐澄心堂運至宋都。 窅娘再無法推辭,不跳是死,跳了,亦難免趙光義的玷污。她微笑著做出了決定。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七夕已至,皇宮內外燈火輝煌。窅娘一襲輕紗,立于高高的金蓮臺上。良久,她動了,她的舞姿如踏浪,如凌波,如夢似幻,如詩如畫,喝彩聲此起彼伏,綿延不絕。一舞之中,她始終背朝御座,面向東南,襝衽再拜。 趙光義下令:窅娘轉過身來!窅娘卻置之不理,好像根本沒聽見一樣。東面是李后主居住的地方,她默默念叨:今天是國主四十一歲大壽,窅娘為您跳金蓮舞祝壽! 而后,她縱身一躍,跳入了那片清麗的荷池。 趙光義哇哇大叫。 結局 一舞傾城,再舞傾國。那一刻,她宛若一朵曇花,在剎那間將絕代芳華綻放到了極致,成就了自己一生的絢爛。 一個女人,一生只為自己心愛的男人跳舞,哪怕獻出寶貴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編輯本段古風填詞《窅娘》 格格菲 【窅娘】 曲:馬克西姆《Still Waters》 詞:格格菲 【念白】 你知道嗎?我的王,你望向我的那一眼,讓我賭上了這一生。 我知道,你愛的不是我,但我仍抱著一絲奢望,奢望你望向我的眼神不再只是欣賞,而是,迷戀。 我用我的一生下了賭注,賭你終有一天,會愛上我。 可惜,賭注剛下沒多久,我便永遠失去了機會。 誰 穿過朦朧月光 投下驚艷一望 誰迷失了方向 為君換上盛妝 燃盡一瓣心香 只盼一生相望 永相忘 【念白】 金陵城破,南唐國亡。 我執(zhí)意跟著你去了汴京。我知道,此去便無法再回。但我不想與你分離,盡管你的心從不在我這里。 你望向燈火處,那里有你的周后,你哀傷而絕望。 我的王,你還有我。 在舌尖繞了又繞最后還是深深壓入了心底。我不敢說出來,我只能默默看你為她痛苦。 為你起舞,陪你醉酒,聽你低訴。 直至七月初七,你的生辰…… (如果覺得太長可適度刪減) 殆時光 金陵城破國亡 江水煙色滄桑 三月繁花成殤 誰憑欄訴惆悵 凄凄不自思量 誰在隔簾遙望 舞步哀傷 青銅立 金蓮臺高六尺 誰著白紗素尺 錦帛纏足纖細 一彎新月蓮花 一舞輕盈綺霞 歌罷三千 繁華 盡絕世風華 東南向 金蓮舞為吾王 斂衽拜祝壽辰 愿君齊天長生 君切記君莫忘 妾只為君舞唱 終躍蓮池殞亡 輕念重光 愿 來生還能相遇 妾再為君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