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似乎習慣了人們對蘇州園林的贊美,一個細雨蒙蒙的午后,我走在平江路的小巷里,發(fā)現蘇州的小巷就像一塊溫潤的美玉,精致,典麗,古雅又蘊藉,也別有一番韻味。 踏入平江歷史街區(qū)長長的雨巷,戴望舒的那首《雨巷》便躍然于心: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 當年戴望舒那首詩不知勾起過多少青年男女的遐想,今日游人中又有幾個沒有如此的渴慕呢?雖沒有撐一把油紙傘,但即便撐的是雨傘,走在這幽長幽長的小巷,也是詩意盎然的! 一進中張家巷,看到的便是彈石鋪就的巷路,路兩邊是高高的墻,由于巷子窄,尤顯的特別的高,高墻上時而開出幾扇很別致的花格子窗戶來,但窗戶里的景象你是無論如何也看不見的,這似乎也給小巷蒙上了一些神秘色彩。高高的粉墻因年久而色彩斑駁,再加上那些墻頭上懸垂下來的古藤、墻上露出一角來的馬頭墻上的瓦花,以及在那巷子里回響的足音,不禁使我生出走在時光遂道里的錯覺來。 巷子里的人家是如此真實的活在當下:門口自己砌的窨井,已是水泥質地,倒是那只馬桶紅漆半褪,上了年紀;不知哪家大門上還像模像樣的懸著一面小鏡子、一把小剪刀;小屋中透出的燈,微微亮,靜默,卻又不失平實溫柔。 當我們在喧囂的城市里奔波倦了,被復雜的人事弄得心情浮躁無法平靜時,蘇州的雨巷,便是最好的心靈休憩之地。在小巷深處,找一處茶館閑閑地坐一坐,看一看,喝一壺碧螺春,聽一段《牡丹亭》,或乘一葉小舟,聽聽那櫓聲咿呀響起,如魚尾一般撩撥著清泠泠的水波,從一個河埠到又一個河埠,從一座古橋到另一座古橋,從一處河房到另一處河房,心中的那些皺褶也就隨著落下的雨滴一下一下地撫平了,心中的塵垢也就讓雨水一波一波地洗凈了。 雨巷中,還隱約能聽到人家后院里響起的一陣錚錚琮琮的評彈之音,那圓潤、溫婉的曲調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心中不禁感嘆:蘇州人真的儒雅,真的會享受生活,市井百姓的日子也是和藝術相融的。蘇州那些韻味濃郁的雨巷,處處是迷人的景,處處是古典的詩,處處是無聲的歌,又處處是人文氣息濃郁的書,夠我研讀一陣子的。 |
|
|
來自: 蘇迷 > 《蘇州平江路景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