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滴修行
現(xiàn)代人多半不快樂;常心中空虛,無端煩悶;雖東尋西覓,卻總不踏實。結(jié)婚之后,更尤其如此。個中原因,當然甚多;但關(guān)鍵之一,是他們輕忽了人生有樁要緊的事兒,名曰“修行”。中國古代的禮樂,是萬民的修行法門。不論貴賤,不論上智下愚,只要實心實意,依禮循樂,即使不知其理、不明其意,但凡時日一久,人生依然會有其風景。佛教傳入中國之后,更加深了這修行的自覺。世人皆知,臺灣民間人情溫厚,臺灣百姓樂于助人,究其實,正因臺灣的禮樂傳統(tǒng)未曾中斷,而且,民間一直保有這修行的想法。
那天,我陪二老到溪邊踏青。走著走著,家父忽停下腳步;看他沒跟上,我們回頭一望,但見他修整著可能妨礙行人的路樹枝葉。家母看了一看,言道,我們先走,讓他弄弄;修整這些枝葉,免得刺傷別人,也算是個功德;人還是做做功德才好。父母親是文盲,都沒上過學。他們做功德的想法,是從小耳濡目染,自幼習以為常,是民間千百年來根深蒂固的生命態(tài)度,當然,非學校所學。事實上,現(xiàn)今兩岸的學校教育,都因過度西化,更因日益物化,故而離“功德”、“禮樂”、“修行”這些詞兒,都非常遙遠。因此,兩岸的教育,“努力”了半天,卻常常都是反教育。也正因如此,家父家母雖說文盲,雖說沒受過學校教育,但比起許多的高級知識分子,卻更懂得對人世禮敬、對神佛禮拜、對祖先惟虔惟誠不可或忘。這些禮樂,是他們的修行。他們比多數(shù)的讀書人更明白,一生為人,自當修行一世。他們一生最重要的修行場域,是在家庭?,F(xiàn)代社會的崩壞,緣于家庭之瓦解;而家庭之瓦解,又緣于修行觀念之不再。換言之,受物量社會的侵逼,又因個人主義之擴張,家庭遂腹背受敵;一方面,遭社會逐年吞噬,猶如空殼;另方面,又遭污名丑化,儼然成了牽絆個人的桎梧之地。于是,大家都已然遺忘:原來,家庭才是文明的真正基地;原來,家庭才是修行的根本道場。
人之修行,啟始于家庭。一個人的性情涵養(yǎng),相當程度,都映現(xiàn)了家庭的修行成果。當今兩岸,成日大談教育,但同時,卻又坐視、甚至助長了家庭的架空與萎死,這當然是顛倒錯亂。事實上,若無法恢復家庭的價值與地位,再宏偉的教育改革,再深刻的教育理論,都無異是癡人說夢、治絲益棼。
家庭源于夫妻,始于婚姻。中國人的婚禮,之所以先拜天地、再拜高堂,接著又夫妻對拜,正因從今往后,夫妻二人,既面對自然天地,又承繼歷史傳統(tǒng),皆堂堂正正的天地人三才;有此修行自覺,當然莊嚴!于是,《中庸》也才會說,“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在中國文明里,婚姻,就是修行的開始!45年前,父母因媒妁之言成親。他們性格差異大,連吃東西的口味都南轅北轍。記得小時候,??吹剿麄兣紶枦_突,有時吵架;母親受了委屈,一旁啜泣,很傷心;更嚴重時,會幾天都不說話;我們兄弟雖然年幼,卻清楚感覺到那股低氣壓。但是,隨著年紀增長,看到他們彼此的隔閡漸消,奇異漸隱。家父雖說是一家之主,但正如許多的華人家庭,其實,母親才是整個修行的最關(guān)鍵者。所謂修行,無非是學會先將自己的習氣與執(zhí)著一一放下,然后,如實地、無隔地感知對方。正因修行可以修到彼此無隔,于是,有人有我,人我皆好。四十幾年來,我們家從不吃辣;直至幾年前,我才明白,家母其實嗜辣,只不過家父不吃罷了!后來她提起此事,完全沒委屈,也了無缺憾。那口氣之淡然,讓我總算明白,她與家父雖未經(jīng)戀愛,但結(jié)婚以來,彼此之相知兼容,竟可以年甚一年!于是,我也明白,西洋人總說婚姻是戀愛的墳?zāi)?,中國人卻說姻緣乃百世才能修得,且不僅前世修,今生成了親,更要繼續(xù)修;于是,一個施恩,一個報恩;一個敬,一個愛。
文摘:網(wǎng)絡(luò) 編輯: 極品女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