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沙最早被中原人士反復(fù)探訪,當屬明代三寶太監(jiān)、著名航海家鄭和(1371~1433)。他受朝廷派遣,據(jù)野史稱本意是為了找到失蹤的前朝皇帝,好斬草除根穩(wěn)固政權(quán),而創(chuàng)下七下西洋的人類航海奇跡。鄭和的船隊曾遠達西亞和東非各國,沿途都畫有精確度很高的《鄭和航海圖》(載于明人茅元儀《武備志》),在南海海域標繪“石塘”(指西沙群島)、“萬生石塘嶼”(應(yīng)為“萬里石塘嶼”,指南沙群島)、“石星石塘”(指中沙群島,有時包括東沙)等地名。特別值得一提的,就是同時也給南海諸多島嶼,尤其是西沙海域的很多島礁都命了名,就以鄭和船隊的核心領(lǐng)導層干部馬歡等人的名字命名。 此后,我國同海外交往日益頻繁,南海為海上交通要道,卻時有海盜出沒。為保證航行安全,明王朝派遣海軍進行護航,并加強巡海,可見今天的海軍前往索馬里護航,在國家戰(zhàn)略與國際影響上對于中國是何等重要。 黃佐纂修的《廣東通志》載:“??苡腥?,設(shè)巡海備倭(日本海盜),官軍以守之。春末夏初風迅之時,督發(fā)兵船出海防御。……自東莞之南亭門放洋,至烏潴(即珠江口外海)、獨潴(萬寧東側(cè)海域)、七洲(西沙海域)三洋……。”西沙群島即在海防范圍之內(nèi)。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