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漢典論壇 漢字當真原本都是單音節(jié)的嗎?

 看見就非常 2012-05-20
漢字當真原本都是單音節(jié)的嗎?

從上小學開始,學到的所有漢字的拼音都是單音節(jié)的,幾乎所有的老師也都說是一字一音,所以也沒有想太多。幾年前由于工作的需要,學了點日文,發(fā)現(xiàn)里面有許多的漢字訓讀成多音節(jié),并說有些是唐音,有些是吳音。當時也沒深入思考,以為是年代久遠了,日本人搞錯了讀音,或者是日本人沒有學好讀音,每個字應該是讀成單音節(jié)的,并且沒有變音的。同時也以為日語是粘著語,漢語是孤立語,日本人讀不出孤立語的讀音,并對日語中的促音變感覺很不舒服。不過有時覺得日語中的有點讀音有似曾相識的親切感。

比如日語中把貳讀成 ngee 把百讀成 hiaku 可以促音變成 piaku, biaku 等。這與我家鄕的方言讀音有點相似(湘音),不過找不到“ku”的讀音了。對于“百”只是很土的土話才說 bia-(拖一拍) ,一般說成了 bei,“白”、“伯”還經常說成 bia-,尤其是“伯”,有說“biabia”的,有說“biaba”的,有說“biabu”的,感覺有點像“伯伯”的讀音。

最近在看《美人心計》,經常聽到下級接受命令時說聲“諾!”(nuo4),而家鄉(xiāng)的方言中至今也是這樣表達的,晚輩應答長輩時用 “enn-nor! ”,或者用“yio-d'nor!”(有人寫成“要得咯”,但味道不一樣的),是兩個音節(jié)的發(fā)音。

剛才也看了《為何中文是單音節(jié)》一貼,里面說到了“貓”,在家鄉(xiāng)方言中說成是“mia4-wu-gen”,或者是“ma4-wu-g”,(也有說成是“mo”的,不過不是土話的說法)顯然是多音節(jié)的。

剛才也看了《屌、肏、屄》一貼,里面說的“鳥”,家鄉(xiāng)方言說“diouu4-tzi”是多音節(jié)的,與屌不同音,肏屄說“niar4-bie3”,與“操”和“逼”不同音。

“雪”和“血”分別說成是“sier”和“xie”,說“雪”時一定要說得比“血”長半拍到一拍,并把舌尖抵住上齒齦發(fā)音,否則像不會說話的小孩,會被老人說成“關風不攏”。

細想來,沒有道理一個字只有一個音節(jié)的?,斞湃艘彩褂梅綁K字,好像就是一個字能讀出一句話來的。還有一個就是道人的符咒,每道符中好像一個字,應該能發(fā)音的。

漢字當真是單音節(jié)的嗎?
作者: SimonSoo    時間: 2010-3-21 19:30

你說的拖一拍或者短半拍,其實就是入音
至于“貓”方言中說成是“mia4-wu-gen”,或者是“ma4-wu-g”
這些音表達的不一定是“貓”單個字,轉寫成漢字應該是多個漢字的
作者: 天地有仁    時間: 2010-3-21 21:54

當然不可能開始的時候都是單音節(jié)的。
漢語成為單音節(jié)那是跟漢字有很密切的關系的
作者: 攸固    時間: 2010-3-21 22:55

若一音能表意,為何要以二音表一意?
除非有其它意在內,否則是多餘.
作者: 天地有仁    時間: 2010-3-22 10:44

多音節(jié)能減少同音,更容易分辨。比如:用英語唱歌就比較容易聽懂歌詞,而用漢語往往就聽不出來,所以我們總是要找歌詞
作者: 白水    時間: 2010-3-22 10:54

剛好相反。英文歌詞是很難聽懂的。
作者: 天地有仁    時間: 2010-3-22 10:55

本帖最后由 天地有仁 于 2010-3-22 10:57 編輯

那是你的心理問題
誰都知道我們不找歌詞一般不可能知道演員在唱什么
我雖然英語水平較差,但是我的同學中英語水平很棒的不少,他們會告訴我感受的。
作者: 白水    時間: 2010-3-22 11:00

結論是你必然沒認真聽過幾首英文歌曲,想當然地認為而已。

言歸正傳,雙音節(jié)詞比單音節(jié)詞聽起來好懂,這是毫無疑義的。
作者: 天地有仁    時間: 2010-3-22 11:03

哦,對了,黃健翔在最近結束的東亞四強賽上也表達了跟我相近的意思,不知道是跟日本隊那場,還是跟韓國隊那場,忘了。如果是跟韓國隊那場就是32年首勝的那場唄。
黃健翔就說他發(fā)現(xiàn)中國人的啦啦隊唱或者喊什么不像人家老外那樣容易聽明白,這是由于漢語……。大概意思吧,當時注意看球呢,是新浪視頻轉播,黃健翔講解。
作者: 天地有仁    時間: 2010-3-22 11:05

結論是你必然沒認真聽過幾首英文歌曲,想當然地認為而已。

言歸正傳,雙音節(jié)詞比單音節(jié)詞聽起來好懂,這是 ...
白水 發(fā)表于 2010-3-22 11:00



    錯誤,這不是我的結論
而是我做了調查的結論,我個人聽英文歌詞和中文歌詞的感覺是一樣的
因為我的英文很差,但即便很差,也沒有感覺中文歌詞更容易聽懂
作者: 天地有仁    時間: 2010-3-22 11:09

其實只要稍加分析就能得出這個結論是正確的
漢語因為同音字詞多,區(qū)分字詞很大程度上要靠聲調,否則無法區(qū)分,而拉丁語言是沒有聲調的區(qū)分的
唱歌的時候這種聲調區(qū)分就嚴重破壞了,因為唱歌不可能按照說話的聲調來
作者: 白水    時間: 2010-3-22 11:11

回復 9# 天地有仁

黃健翔的話你就聽聽算了。英文歌曲難聽懂當然不是難在它的多音節(jié)詞上,而是嘁哩喀喳輕讀的音太多,歌曲只聽見重音,沒有連猜帶蒙的極高本事,甭想聽懂稍微不熟悉一點的歌詞。相反咱們中文一個字一個音節(jié),歌曲當中字字必須清晰地蹦出來,相對清晰多了。
作者: 天地有仁    時間: 2010-3-22 11:13

本帖最后由 天地有仁 于 2010-3-22 13:00 編輯

不僅僅是黃健翔的話,我不是告訴你我有好幾個同學英語很好嗎?有的還留學英國呢
舉例黃健翔,只不過是告訴你這是很多人的看法,而我相信黃健翔要超過你,對于你的話我倒是覺得聽聽算了
你之所以這樣想,那是因為你的民粹思想在作怪
作者: 白水    時間: 2010-3-22 11:17

回復 13# 天地有仁

老大,別想當然了,甭說你的同學,你的英文老師也沒我的英文水平好的。我絕不“民粹”,我跟你一樣,也非常地喜歡美國。
作者: 天地有仁    時間: 2010-3-22 11:19

本帖最后由 天地有仁 于 2010-3-22 11:21 編輯

你的英語水平好,不能證明啥
有句話叫作:屁股決定腦袋
有民粹思想的人,英語再好也會說瞎話
你是不是有民粹思想,這個不由你說了算。呵呵
作者: 白水    時間: 2010-3-22 11:22


作者: 天地有仁    時間: 2010-3-22 11:24

你喜歡美國應該是喜歡他的制度,而不是文化。對于文化你肯定是民粹的
而我并不喜歡美國,想移民的話也是想著加拿大。我喜歡只是喜歡他生活水平高,錢多,至于說文化什么的,我從來不會帶著很多民族感情去看他。
作者: zhigangxie    時間: 2010-3-22 13:26

拋掉任何感情色彩,以“天地不仁”的眼光來看待萬物時,可能會更加接近真相。我對音韻并不太了解,最近才對古音古韻感覺好奇,并由此而產生了對漢字單音節(jié)的質疑。天地有仁的觀點和我的比較一致。我認為應該能夠從方言中找到一些可能是多音節(jié)漢字的佐證。這些佐證常會被人們認為是多個漢字的組合,但未尚不會是一個漢字原本的多音節(jié)讀音,而后人使用多個漢字來“訓”它的讀音呢?

再舉湘式土話中的一例(我比較熟悉的一種方言): “ban-d-kng-nga-li”,意思是“跌倒在一個角落里”,對譯成漢字可能是“絆-角-里”,但缺少過去式的意義的表達。下面來分析一下這句話的發(fā)音。

(1) "ban-d",類似于日語中的過去分詞表達方式,“絆”讀"pan", "ban",它的聲母本無所謂。"-d"表示過去發(fā)生的動作,“絆”在這時為了說得流利,方言中發(fā)出了"ban"而不是"pan"?,F(xiàn)在的長沙人可能會對應寫出“-得”字與“-d”相對應,其實不過是一種“訓”法而已?!?得”的多個發(fā)音都不能與之相配,因為“-d”根本就算不上一個音節(jié),只不過是一種附加的語氣而已(這樣說來很像是粘著語,而不是孤立語)。

(2) "kng-nga",兩個音節(jié)(也可以發(fā)音成“go-nga”,意思一樣,不會被人聽錯),好象沒有一個漢字/詞組可以與之對譯。但家鄉(xiāng)的方言屬于漢語,漢字是漢語的載體,創(chuàng)字的人一定不會漏掉某種表達的。我推測“角”可以與這兩個音節(jié)對譯。首先從發(fā)音上:“角”的普通話讀音有“jiao”,粵語和客家話都讀成“gok|luk”,這幾個音節(jié)中的輔音十分相似。如果把"kng-nga"(或者go-nga)生硬地讀成一個音節(jié),即取第一個輔音和最后一個韻,就成了“ka”或者“ga”,很像是上海話對“角”的發(fā)音。再從意義上:“kng-nga”指平地上錯層的地方,或者路道、溝渠捌角的地方,與“角落”相近。


本初的漢字應該本無所謂的單音節(jié)與多音節(jié)之分,漢字應該是從表意開始的,后來才約定出表音的部分。至于為什么后來發(fā)展到了漢字每字一音的結果,這中間的過程一定十分有趣??赡芡ㄟ^研究《詩經》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的秘密。而后來從《切韻》開始可能開了一個規(guī)范正規(guī)漢字讀音的先例,即把一個字的多個音節(jié)簡化成了一個音節(jié),只取了第一個輔音和最后一個韻音(如上例的把“角”標記成“古岳切”)。從此以后,就“切”掉了中間的音節(jié),每個漢字的規(guī)范讀音只保留了頭和尾,很有可能這就是為什么寫成“切”而不是“連”的原因吧?

以上不過是我不專業(yè)的大膽推測而已。進一步推測:把一個漢字的多音節(jié)切成一個音節(jié)的方法被推行之后,人們?yōu)榱四軌虮磉_語音中的多個音節(jié),就只好用多個漢字來訓出原本的讀音,這以后句子就自然變長了,出現(xiàn)了多音字、疊音詞,字和詞一下子就膨脹起來了。也就是推測從《切韻》時期開始,漢語就一步步地失去了上古時的簡潔干練了。
作者: 天地有仁    時間: 2010-3-22 13:31

本帖最后由 天地有仁 于 2010-3-22 13:34 編輯

邱崇丙:論漢字的同音現(xiàn)象(2009-11-05 00:17:20)[編輯][刪除]
標簽:雜談  


(一)
同音字詞的存在,并不是漢語所特有的現(xiàn)象,但是漢語中的同音字比較多,這的確是事實?,F(xiàn)代國際上使用比較普遍的英語,也存在著一些詞匯同音的現(xiàn)象。如:eye-I,for-fore-four,hear-h(huán)ere,
in-inn,know-no,meet-meat,or-oar-ore,right-rite-write-wright,son-sun,等等。但它們在整個英語詞匯中的份量,是微不足道的。漢語則不然。漢語共有四百多個音節(jié),如果把聲調的區(qū)別也作為不同的音節(jié)來看待,也只有一千三百多個,而漢字的總數(shù)在五萬個以上。當然,這五萬多個漢字,其中有四萬多個在現(xiàn)代實際上已停止使用,可以不去考慮它們。如果以一般字典所收的八千字為計算對象,那么,平均每個音節(jié)也有六個同音字。而同音字的分布又是不平衡的,有一部分音節(jié)的同音字遠遠超出了這個平均數(shù)。雖說字并不等于詞,但常用的多數(shù)漢字都是構成現(xiàn)代漢語多音節(jié)詞的詞根,而且可以獨立當詞使用的漢字數(shù)量仍然是相當大的。要研究漢語的特點,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
西方語言學者曾經認為漢語是“孤立語”,是一種發(fā)展程度很低的語言;他們又認為英語是“屈折語”,是一種發(fā)展程度很高的語言。事實上,現(xiàn)代英語出現(xiàn)了某些接近漢語的現(xiàn)象,如;復合句中連接詞that的省略,動詞不定式前面to的省略等等。高本漢(Bernhard
Karlgren)曾指出,歐洲語言,特別是英語,都有向漢語特點發(fā)展的傾向,因而他認為漢語是一種高度進化的語言?!?】
如果以漢語和日語來比較,那么,它們也是兩種不同類型的語言,而日語中的同音字詞也比較多。其原因當然也并不是由于日語是“粘著語”
。那么,這兩種不同類型的語言為什么都存在著同音字較多的情況呢?那是因為漢語和日語有一個共同之處,即都使用漢字。因此,可以認為,同音字較多這種情況與語言的發(fā)展水平無關,而與漢字的使用有關。
文字是在語言的基礎上產生的,它是語言的書寫符號。但文字的系統(tǒng)一經形成,它又會給予語言以影響。王力說:“語音的演變,對文字產生一定的影響,反過來說,文字的形成對語音的變化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FONT>【2】漢字的讀音是由漢語所決定的,但漢字的特點顯然對漢語語音也發(fā)生了某些影響,同音現(xiàn)象就是這種影響的一個重要方面。
(二)
漢語的同音字詞較多,也不是固有的現(xiàn)象,而是歷史的產物。
根據(jù)一部分學者對漢語的研究,我們得知漢語在上古時期音節(jié)中的輔音較多,因而可能構成較多的不同的音節(jié)。而那時的詞匯總數(shù)又較現(xiàn)代為少,這樣,同音字并不是很多的。高本漢認為古代漢字讀音是有輔音群的?!?】王力說:“上古漢語的語音是很復雜的:聲母、韻腹、韻尾,都比現(xiàn)代普通話豐富得多,和中古相比,也顯得復雜些?!薄?】
古代漢字的讀音,塞音聲母有四套t,t‘,d,d‘,即既有清濁之分,又有送氣不送氣之分。還有一些復輔音聲母。如gl-,kl-,bl-,pl-。輔音韻尾有:-m,-n,-ng,-p,-t,-k,-b,-d,-g,但是聲調并沒有形成?!对娊洝泛汀冻o》中有韻腳,但并無可以構成平仄對仗的痕跡。
到了中古時期,復輔者聲母分化為單輔音聲母,濁輔音塞音聲母開始消失,-b,-d,-g,這些濁輔音韻尾也逐漸失落,而聲調卻發(fā)展起來了。有了平上去入四聲。入聲字均以-p,-t,-k,這些清輸音為韻尾。
在現(xiàn)代北京話中,除了m-,n-,l-,r-,這幾個聲母外,濁輔音聲母都消失了。輔音韻尾徐了-n,-ng之外,全部失去了。入聲不存在了,平聲則分為陰陽兩個聲調。
漢字讀音的這種變化,總的傾向是音節(jié)中輔音逐漸減少,并引起音節(jié)的合并簡化。增多了漢字同音的現(xiàn)象。這種變化,我們從同音字的現(xiàn)狀中,也可以找到痕跡。
現(xiàn)代漢語中,同音字比較集中的音節(jié),有三種類型:
一、j-,q-,x-,這一聲母系統(tǒng)的某些音節(jié)。
二、-an,-en,-in,這一韻母系統(tǒng)的某些音節(jié)。
三、某些單元音音節(jié),如:bo,fu,li,ge,zhi,yi,等等。
j-,q-,x-,系聲母系統(tǒng)中的同音字,在古代和某些方言區(qū),有的字讀成z-,c-,s-,開頭,也就是有所謂尖團音的區(qū)別。如:響,讀xiang,想,讀siang。現(xiàn)在s-合并于x-。-n系韻母系統(tǒng)中的同音字,在古代和南方某些方言區(qū),有的字讀成-m收尾。如:難,讀nan,南,讀nam?,F(xiàn)在,-m合并于-n
。某些單元音音節(jié)中的同音字,在古代和某些方言區(qū),有的字讀成入聲。如:衣,讀平聲,一,讀入聲;浮,讀平聲,福,讀入聲?,F(xiàn)在衣一同音,浮福同音。
這些情況表明,由于輔音的合并和失落,使原來不同音的字變?yōu)橥糇?。顯然,這是歷史演變的結果。
(三)
怎樣解釋這種現(xiàn)象呢?
漢字是表義文字,它不能精確的表達漢語字詞的讀音,用北京土話來說,只是“大概齊”而已。這在古代就已如此。楚國有一位大臣的名字,《戰(zhàn)國策》作“棼冒勃蘇” ,《史記》作“申包胥” 。這兩個名字韻母相同,聲母中很可能有復輔音。古代的形聲字,其音符有的取聲同,有的取韻同,只是近似的讀音。古代的假借字,其讀音并不完全相同,用訓詁家的話說,就是所謂“一音之轉”。古代還有許多聯(lián)綿字,同一字而有種種不同的寫法,其讀音也往往不一致。但是實際上卻是同一個詞。如:委佗,委蛇,萎移,逶迤,倚施,倭遲,郁夷,甌臾,污邪,虛邪。這些都是漢字不能精確的反映口語讀音的表現(xiàn)。為了使這些近似的讀音不致相差太遠,就必須保持某種
“公約數(shù)”,例如保持同一個輔音或元音,其結果就可能發(fā)生掐頭去尾的變化。西方語言中也有類似的變化,可見這一現(xiàn)象帶有普遍性。英語中以kn-,wr-,開頭的詞,k,w,不發(fā)音,以h-開頭的詞,也有一些詞不發(fā)音,以-e結尾的開音節(jié),幾乎所有的-e都不發(fā)音。法語中這種現(xiàn)象更顯著,甚至表示名詞復數(shù)詞尾的-s都不發(fā)音,單復數(shù)讀音相同。
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漢字自從隸變以后,從漢代開始,它就四四方方,不管筆畫怎樣繁簡,在紙面上所占的面積,個個相等,整整齊齊,獨立而不相連。讀起來一字一停頓,便自然需要在時間上也個個相等。這么一來,就可能發(fā)生截長補短的變化。復輔音聲母讀起來不符合這一要求,一是發(fā)音時口形變化較大,二是讀起來時間稍長,就慢慢的向單輔音轉化。由于同一原因,跟元音結合得不緊的輔音尾就可能失去。并且入聲讀起來顯得急促,需要延緩讀音時間,也起了變化。這樣,在多數(shù)情況下,音節(jié)就只由一個輔音和元音相拼,頂多再帶上-n,-ng之類與元音結合得緊的鼻輔音尾。有時甚至沒有輔音,全由元音構成。這就是羅常培所說的“修短揆均,字必單音” 。【5】
我們這里并不是說漢字由一種讀音變成另一種迥然不同的讀音,而只是說,由于漢字讀者可能產生掐頭去尾、截長補短的變化,使?jié)h語音節(jié)的音素結構改變了。也就是說,使?jié)h語的音節(jié)趨向于單輔音結構(指多數(shù)音節(jié)中只有一個輔音)。這種簡化音素結構的傾向,必然使?jié)h語的音節(jié)總數(shù)減少,而使許多原來不同音的字可能變?yōu)橥糇帧榱藚^(qū)別新產生的同音字,于是又出現(xiàn)了這種情況:“飛禽即須安鳥,水族便應著魚,蟲屬要作蟲旁,草類皆從兩草”
?!?】這些便是看起來明白,聽起來難辨的同音字。
多輔音結構(指音節(jié)中有輔音群,或元音前后都有輔音的情況,亦即有兩個以上的輔音)的消失和單輔音結構的形成,是和漢字形體的整齊劃一相聯(lián)系的。字形上的整齊劃一,引起語音結構的整齊劃一。日語漢字訓讀沒有遵守一字一音的原則。那是因為漢字與假名連用,不存在整齊劃一的要求。不過,漢字讀音這種單輔音結構,不僅使同音現(xiàn)象增多,而且讀起來也顯得單調。趙元任曾用63個同音shi字,寫了一個《施氏食獅史》的故事,但這63個shi字,聲調是不同的?!?】可以認為,漢語音節(jié)的單調,必然要在其它方面求得補償和發(fā)展。王力說:
“漢語語音簡單化,并不意味著漢語的損失,它在別的方面得到了補償?!薄?】這一補償,就是聲調逐步形成起來。
聲調的起源,最初可能只是輔音或元音的分類區(qū)別。因為有了客觀需要,才逐步發(fā)展起來。這樣說有下列幾點根據(jù):
一、陰調和陽調的區(qū)別,是由清輔音和濁輔音演變而來。王力說:“聲調的陰陽和聲母的清油是有對應關系的,清音平聲字發(fā)展到陰平,濁音平聲字發(fā)展為陽平?!薄?】這就是說,輔音的清濁,轉化為陰調和陽調。
二、大部分去聲字,是由失落了-b,-d,-g,濁輔音韻尾的字變成的?!?0】
三、入聲就其實質來說,不是語音的調值問題。王力說:“上古聲調以元音長短為其特征?!庇终f:“嚴格地說,促是音質的問題,不是音高的問題,不應該認為聲調的一種。”【11】《公羊傳》莊公二十八年:“春秋伐者為客,伐者為主?!焙涡葑ⅲ骸胺ト苏邽榭?,讀伐,長言之,齊人語也;見伐者為主,讀伐,短言之。”所謂長言之即讀長元音,短言之即讀短元音。也就是說,入聲與其它聲調的區(qū)別,不在調值,而在于元音的長短。入聲的元音讀得短促,后面有輔音尾-p,-t,-k,形成了一個閉音節(jié)。這正如英語中i:和i,u:和u,的區(qū)別一樣。同樣,日語中的促音,也相當于漢字的入聲。日語在音讀漢字時,只區(qū)別入聲,不區(qū)別具它聲調,也可以說明這—點。
四、黃季剛曾考定“古無上去,惟有平入”
。【12】聯(lián)系《公羊傳》上的一段話,可以作這樣的解釋:上古字音可以分為兩大類,而以元音長短為其標志。長元音歸入平聲類,短元音歸入入聲類。名為平入,實際上并不是聲調的區(qū)別。
五、從平上去入,到陰陽上去,看起來是增加了一個聲調,又減少了一個聲調,實際上是漢字聲調最終形成的標志。入聲的消失,并不意味著漢字失去一個聲調,恰恰相反,它說明了漢字的讀音,由元音長短來分類的原始形式,最終讓位于聲調。
以上幾點,可以看出,聲調是在不同的元音和輔音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而且多輔音結構的消失,與聲調的形成有著密切的關系??梢赃@樣說,聲調是多輔音結構消失過程中的一種轉化和補償,也是漢語音韻上的一種獨特的創(chuàng)造。它使得漢語音韻變得富有音樂性,并使?jié)h字同音字情況有所緩和。
(四)
無論是語言還是文字,都是人類創(chuàng)造和使用的。因此,語言文字中的變化,并不是自行發(fā)生的,而是與人類的歷史,社會的發(fā)展相聯(lián)系的。漢語音節(jié)趨向單輔音結構不僅與漢字的特點有關,還與使用漢字的社會條件,歷史條件有關。而且正是歷史發(fā)展通過漢字發(fā)生作用的結果。
中國的封建社會,是一個長期的帶有典型性的歷史階段。人民在封建社會中,幾乎被剝奪了掌握漢字的權利,而人民的口語,又被認為不登大雅之堂。這樣,漢字的讀音就有可能不受口語的嚴格約束,而發(fā)生如前所述那種掐頭去尾、截長補短的變化,形成一種與口語對立的文言。反過來,文言又通過政治、教育的途徑,把這種變化帶給口語。呂叔湘認為漢字是文言的物質基礎。【13】這一性質,不可忽視。
不過,這種影響也是不平衡的。前面談到的語音演變,是指北京話而言,而在南方的某些方言中,古代讀音,如濁音,輔音韻尾,入聲等卻還保留著一些。南方方言區(qū)使用的也是漢字,為什么南北不同呢?也就是說,為什么北方變化大,而南方變化小呢?這可以認為:在北方,漢字對語音的影響較大,而在南方,口語對漢字還保持著較大的約束力。
這樣說,有以下幾點理由:
一,北京從元代開始,就已形成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漢字有可能憑借政治力量,對北京話的語音施加影響。而元代以前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通常也在北方。北方方言,被稱為
“官話”,說明了它與政治的密切關系。
二,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多次出現(xiàn)少數(shù)民族掌握政權的局面,特別是北方。他們的統(tǒng)治,有的長達好幾個世紀。他們在掌握政權,取得統(tǒng)治地位以后,接受了中原文化,逐漸與漢族融合。而這種融合過程,主要的是通過漢字記載下來的文化典籍進行的。他們之中,甚至出現(xiàn)過有影響的作家。如薩都拉,蒲松齡,納蘭性德,文康,老舍等。一個取得統(tǒng)治地位的少數(shù)民族,通過漢字來接受漢族文化,必然會對漢字讀音帶來影響。這種影響,常常是合并音節(jié)。這,我們可以從日語漢字音讀上得到一個旁證。那就是很多原來不是同音字的漢字,在日語中卻音讀為同音字。日語漢字讀音不超過250個音節(jié)。這種情況,有助于解釋為什么漢語音節(jié)會發(fā)生合并簡化的現(xiàn)象。
三,北方是好些少數(shù)民族與漢族融合的地方,這又恰恰跟我們對漢語發(fā)展的時代劃分相適應。在上古音到中古音時期,發(fā)生過五胡十六國。在中古音到近代音時期,有遼、金、元的政權。在近代音到現(xiàn)代音時期,又有清朝的統(tǒng)治??梢哉J為,這些歷史變遷,給漢字讀音的變化準備了條件,并通過漢字而影響北方方言的語音結構。
四,南方方言區(qū),是漢族開拓移居的去處,那里又離政治文化中心較遠。封建時代的官員,常常因為貶謫才到那里去??梢韵胍?,漢字對口語的影響要小些。那些地方現(xiàn)在仍存在著口語音和讀書音的區(qū)別,正是口語與漢字處于分歧狀況的一種反映。方言語音的差異,漢字影響不平衡是其原因之一。
當然,南方方言區(qū)除了保留一部分古代讀音外,它也有聲調,并且還不止四個。不過,前面已經指出,入聲的消失,是聲調形成的最終標志。就這一點而論,南方方言聲調盡管更復雜,卻還保留著語音分類的痕跡,不能認為它已經超過北京話聲調的發(fā)展階段。
上述種種情況,使北京話的同音字現(xiàn)象,較之南方方言區(qū)要更多一些。
(五)
根據(jù)前面分析,結論可表述如下: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融合,特別是少數(shù)民族通過漢字來接受漢族文化,對漢字的發(fā)展產生了影響,引起漢語音節(jié)的簡化,出現(xiàn)了漢字同音現(xiàn)象。
漢字同音現(xiàn)象,帶來了相混的缺點,使文言只能看懂,而不容易聽清楚。以致現(xiàn)在詢問姓氏時,也要問弓長張,還是立早章?不過,在現(xiàn)代漢語中,語言交流似乎并沒有發(fā)生嚴重的隔閡,它本身顯然存在著一種制約機制。這一機制,包含下列情況:
一,現(xiàn)代漢語出現(xiàn)了大量的多音節(jié)詞。而且許多單音節(jié)詞,也可以用雙音節(jié)詞表達。
二,漢語中逐漸發(fā)展并形成了豐富而完備的數(shù)量詞系統(tǒng),類似英語中冠詞的作用,有利于區(qū)別名詞動詞。如:一只雞,一張機(雞機),一只鴨,一顆牙(鴨牙),畫一張,劃一道(畫劃),等等。
三,絕大多數(shù)成語取得了固定的四字結構形式,有限定的作用。如:生龍活虎,振聾發(fā)聵(龍聾),杯弓蛇影,易守難攻,群龍無首(弓攻,守首)。
四,對偶,復疊的句式,在修辭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也有某些限定的作用。
這些情況為漢語所特有,在西方語言中是少見的。這些語法修辭的功能之一,是起限定作用,使得同音字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相混。當然,這些還需要作專門研究。
~~~~~
附注
【1】Bernhard Karlgren:Sound and Symbol in Chinese
【2】王力:《漢語史稿》上冊
【3】Bernhard Karlgren:Philology and Ancient China
【4】王力:《漢語史稿》中冊,另見《漢語音韻學》
【5】羅常培:《漢語音韻學導論》
【6】陸德明:《經典釋文敘錄》
【7】趙元任:《語言問題》第十講
【8】王力:《漢語史稿》上冊
【9】王力:《漢語史稿》上冊
【10】李榮:《北京口語語法》
【11】王力:《漢語史稿》上冊
【12】黃季剛《音略》
【13】呂叔湘《開明文言讀本》
作者: unbored    時間: 2010-3-22 19:27

如果要說日語里的促音和“百”的讀音問題,那是因為入聲發(fā)不好。北方方言大多數(shù)消失了入聲,所以你未必清楚。
作者: unbored    時間: 2010-3-22 19:28

回復 11# 天地有仁

其實我想說粵語歌的旋律基本還是按聲調來的,念歌詞跟唱歌相差不太大,但是我并不覺得粵語歌詞就容易聽懂了。
作者: 太極螳螂    時間: 2010-3-23 21:56

字形、字音、語音是不同的概念。
漢字現(xiàn)在來看一字一音(也是很短時間),上古就不好說了
作者: 談談而已    時間: 2010-3-28 23:54

建議論壇,關于這樣的無聊的辯論立馬給刪了,浪費我們的視力
作者: zhoubapi    時間: 2010-3-30 21:21

據(jù)說古代吳語就是2個音的。
漢語是單音,主要是漢字的同化能力太強了。
古代的時候,漢語、漢字是標準、通用語言,任何其他語言文字都是胡語,都是登不得大雅之堂的。時間長了,大家自然要向漢語靠攏
作者: camel39    時間: 2010-4-5 18:56

若一音能表意,為何要以二音表一意?
除非有其它意在內,否則是多餘.
攸固 發(fā)表于 2010-3-21 22:55


干脆!

不排除早的時候一個字會多音節(jié),估計地區(qū)差別也是因素,但隨時間推移人們會自覺地一一對應或增補方言中拖泥帶水的部分。

英語是符號,即便是唱歌者也未必完全知道自己在唱啥,機械的背單詞罷了——缺乏思維紐帶。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