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共鳴為什么不存在,先看下面的圖
我們聽到的聲音的立體感、上下通、球形、管子形、位置在上在下、靠前靠后等等,實際是大腦和耳聽覺上的聽覺認識誤差。例如:“頭腔共鳴”-----聲音有超脫歌唱者頭頂的感覺,聲音呈立體狀,在聽覺上給人以音色明亮,位置高.“ 胸腔共鳴”----振幅大,在聽覺上給人以聲音厚重,位置低,好像平行于歌唱者身體周圍。以經常會把這種聽覺上的聲響作為低聲區(qū)。
肺里的氣是通過膈肌、肋間肌、腹壁肌等的運動。使氣流由肺呼出到喉腔,經聲帶閉合振動產生了基頻音。因為聲帶又處在氣流的上升方向,基頻音也是氣流,向上是氣流的主方向。在人體上,聲帶產生的基頻音氣流不能逆流回肺部。氣體也不能從肺壁外流到胸腔里,若氣體真的流到胸腔里那么你就會身體不健康了,趕緊去醫(yī)院,醫(yī)生會說你得了氣胸。
William .Wiener著《歌唱—機理與技巧》中也講到:“如果胸部是一個音板,那么歌手們赤裸著身子,就會獲得更大的音量… 然而我們全都知道,他們(西格弗里德歌手)裹著熊皮唱和他在任何其它情況下唱時,完全一樣響。 ” 這個試驗我們都可以來做:我們可以用分貝儀來測試,穿著棉衣和赤裸上身發(fā)音,你會發(fā)現分貝儀測量出來的數字即聲音的音量是沒有任何變化的。
從物理聲學原理講,聲音的傳播是以音源中心點,呈球狀圓形傳播。由于介質的不同,那么在傳遞中,聲音的能量(聽覺上的音量)會因介質的質量不同會增大或衰減。軟介質對聲音的衰減度要大于硬介質。胸腔里塞滿了肺、心臟等軟的物質。就像音箱里的海綿,琴房里裝修的隔音板,它們所起的作用都是一樣的道理。所以從物理聲學原理講這些軟組織的的器官(或上面提到的海綿與隔音板)它們的作用是在衰減音量而不是擴大音量。我們聽到的所謂“胸腔共鳴”的聲響,也只是人耳對聲音的音型所造成的聽覺誤差,所以胸腔共鳴是不存在的。但是,在發(fā)聲中引起的輕微振動是存在的。就象在發(fā)聲中有時也會引起的我們身體的某些部位,象手,腳的振動一樣。但我們不會說有“手共鳴”和“腳共鳴”。
聲音在人體上是以口腔和咽腔為主要諧振腔我稱它為雙諧振體腔,所有歌唱的聲音都是從口腔里渦旋后出來。所以都是把麥克風放在嘴前,不會因為要聽“胸腔共鳴”就把麥克風放在胸部,要聽“頭腔共鳴”就把麥克風放到頭頂的。不信你可以試試。
盧蘭青
文章轉載 請注明出處:http://blog.sina.com.cn/lulan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