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偶作閑想,發(fā)現(xiàn)“人”字部首的漢字,可以描述一段頗為完整的人生經(jīng)歷:
有一“人”,先是種田務(wù)農(nóng)——“余”,接著入水捕魚——“氽”,繼而進(jìn)城打工——“仝”,后被廠里正式錄用——“仄”。靠著努力奮斗,他成了用舌頭指揮手腳的管理者——“舍”。
他從單身漢——“個”,開始談了戀愛——“從”,兩人后來結(jié)婚——“叢”,不久又生了小孩——“眾”。只可惜夫妻性格不合,卻離了婚——“巫”。
這些年,他曾多次面臨人生道路的選擇——“介”,經(jīng)受如坐針氈的考驗——“今”,面對如上刀山的挑戰(zhàn)——“侖”,遭遇如被火烤的煎熬——“傘”,但這三重磨難——“僉”是最好的錘煉,苦盡甘來的他青云直上——“會”。
于是,大家異口同聲為他抬轎——“弇”,云里霧里的他羽化成仙——“翕”,議事一言九鼎——“合”,行事一手遮天——“拿”,漸漸地竟伸手?jǐn)堌敗?FONT style="FONT-FAMILY: 黑體">貪”,自然落入陷阱——“臾”,最終進(jìn)入牢籠——“囚”,受到法律的懲罰和命運(yùn)的鞭笞——“僰”。當(dāng)然,任何生命都擺脫不了共同的結(jié)局——“企”。
這樣的人生軌跡,人們想來嘆息,說來痛心,卻仍然被不停地復(fù)制……司馬遷在《史記》中講:“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被蛟S人生為利益所驅(qū)而進(jìn)步,正如上述由“人”至“舍”、由“介”至“會”;但對功利的謀求,須有內(nèi)心的尺度,否則由“弇”至“僰”實轉(zhuǎn)眼間。
對功利的索求無窮無盡,倘若一心求多、一味求滿而不講取舍,通常是鉆營一世,卻到頭成空。這使我想起明末崇禎年間的一則典故。有一幅畫,松樹下臥一塊大石,擺著一個棋盤,上有稀疏幾只棋子,此外別無他物。有人專請蒼雪禪師解畫,他揮毫題 字:“松下無人一局殘,山空松子落棋盤。神仙更有神仙著,畢竟輸贏下不完?!?FONT style="FONT-FAMILY: 黑體">人生如棋,你我爭奪,永無止境。就算傳說中的神仙,也天外有天,輸贏永無定論。既如此,何不讓心態(tài)平和一些?!爸苟笥卸?,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曾子《大學(xué)》中的一席言,沒有排斥功利,卻很好地詮釋了人生哲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