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WCHINESE中文網(wǎng)訊,說起《甄嬛傳》,目前的評價可謂“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很多人為劇中講究的臺詞、跌宕的情節(jié)、精美的場景等所傾倒而津津樂道;但也有不少人對其價值取向憂慮萬分,比如自百家講壇成名的學者鮑鵬山就在微博上批評《甄嬛傳》的內(nèi)容全是“勾心斗角、冷硬與荒寒”,“什么樣的民族心靈經(jīng)得起這樣一輪又一輪的毒害?”
《甄嬛傳》是一部另類的宮斗戲。絕大多數(shù)宮斗戲著眼于爭寵的技術(shù)層面,《甄嬛傳》也把大段筆墨投注于此。如磐風雨中,孫儷扮演的甄嬛由只求自保的文藝女青年,演變成了人擋殺人、佛擋殺佛的獵殺者。不管是論計謀還是論虐心,這部劇不比任何同類劇更溫婉,可能還更激烈。
但《后宮甄嬛傳》沒有停留于暴露層面,而是在甄嬛嬗變的過程中煥發(fā)出一種悲劇感和批判性。甄嬛貌似剪除了所有的對手,以太后之尊母儀天下,但她深愛過的皇帝早已變心,她最愛的果親王死在她懷里,她的兒子一輩子不知父親是誰,她的姐妹們幾乎全成了她的敵人。
這個沒有勝利者的結(jié)局是對爭寵哲學的深刻批判:一大幫環(huán)肥燕瘦的女人成天圍著一個心不在焉的中年男人轉(zhuǎn),挖空心思博取歡心,狡計百出殘害同類,這是極其扭曲的價值觀,可悲可恨可笑可憐。
對于該劇中描述的“陰謀”,中國傳媒大學教務(wù)處主任張育華教授分析說:“該劇以大氣沉著的悲憫情懷,雍容典雅的陰謀殺戮,瘋狂驚悚的人性扭曲,超越了是非善惡的二元對立,激起了人性的彈性,寫出了人性在極端境遇中可怕的變異,表現(xiàn)出個體命運在一個巨型的歷史面前,那種無助、無奈,還有悲慘的抗爭。”
翻開古代中國的后宮政治史,里面充斥著勾心斗角、爾虞我詐:呂后專權(quán)致殘戚夫人,趙飛燕害死與為皇帝生子的宮女和許美人,武則天從自己親手殺死自己的女兒開始其奪權(quán)之路,慈禧從后宮中脫穎而出垂簾聽政,其宮斗手腕幾乎顛覆了整個大清王朝……
帝王的后宮就是這樣,它不僅使帝王成為后宮的囚鳥,“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成為宮中唯一有生殖器官的男人;另一方面,除皇后外還有大量的嬪妃等不同等級的女子,后宮就成了皇帝與無數(shù)女人的囚籠。雖說不是每個皇帝都有“后宮佳麗三千”,但妻子一多,難免會有爭風吃醋、勾心斗角之事發(fā)生。
比那些謳歌偉大帝王、王朝的正劇更有批判性。在《金枝欲孽》和《甄嬛傳》這些宮斗劇中,皇帝成了可有可無的角色,但他代表的皇權(quán)、男權(quán)卻無時無刻不左右著殘酷與壓抑的后宮爭斗,而一切爭斗都是悲慘的,宿命的,沒有勝者的噩夢。這里倒有魯迅所說的“吃人”的氛圍。
陰謀劇在中國的熱播就不消細說了,連古人也免不了對陰謀小說的推崇。就像《三國志》上的諸葛亮,還是一個正常的智士,到了《三國演義》里,就變成了渾身都是詭計的妖道,千百年來還被老百姓津津樂道。
在美國,陰謀論時常能在民間掀起一些波瀾,但始終無法在主流社會成為一門顯學,愛看陰謀劇的美國人也始終被其他國家的公眾認為是“最天真的”。同樣愛看陰謀劇的中國人,卻幾乎個個都是陰陽家,遇到各種事情都能說出一大堆其背后的“陰謀”,賣弄自己的“智慧”,在主流學術(shù)研究上更是司空見慣。
面對宮斗劇熱,有學者表達了擔憂。他們擔心現(xiàn)在的年輕女性有一種重新為奴婢、為妾室的心態(tài),沉迷于后宮小說女主人公那種爭寵、幽怨甚至自輕自賤之中,渴望找到一個被依附的男人,這樣下去會影響中國女性人格。
對各方憂慮,中國文聯(lián)原副主席李準說:“近來,各方人士對熒屏上‘后宮熱’中的一些作品提出批評,根本目的不是要取消這類題材,而是要反對這類題材創(chuàng)作中低俗化傾向和違反創(chuàng)作規(guī)律的‘一窩蜂式’的跟風做法?!?/p>
他表示,那些大家批評的后宮戲要么“無視歷史真實的基本要求,隨意顛覆、編織重要歷史人物的整體定位和相互關(guān)系”,要么“完全拋開對社會基本矛盾和當時歷史主題的揭示,主要用后宮的情感波瀾和權(quán)謀較量去揭示歷史發(fā)展”,要么“無批判甚至以玩賞的態(tài)度去展示、美化后宮生活中的爭風吃醋和權(quán)謀”。
然而,套用魯迅評論《紅樓夢》的一句話:看到這里,易學家看見八卦,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干部看見升遷?!稘摲穪砹耍覀兣?;《宮鎖心玉》來了,我們又怕??墒强磻T了腦殘荒誕的古裝劇,來一部臺詞典雅、劇情緊湊、表演到位、尊重觀眾智商的《甄嬛傳》有何不可?
責任編輯:NONO H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