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1 姓氏略考-趙姓-姓氏淵源-⑴2010-03-16 16:08:46| 分類: 第01冊_0001~010 |字號 訂閱 0001 趙[趙,讀音作zhào(ㄓㄠˋ)]←相關(guān)的滿文、蒙文顯示不出來者,請安裝《圓點滿文印刷體字庫》、《蒙文標準字庫》。
一.姓氏字源:
二.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于嬴姓,出自少暤(昊)金天氏后裔伯益的后代得姓始祖造父,屬于以氏族圖騰為氏。 ⑴.趙氏血緣始祖為少暤(昊)氏: 鳥夷族為趙氏的先祖氏族。鴂,又稱伯趙鳥、伯勞鳥,是趙氏民族的鳥圖騰,其地望在趙邑(今山西洪洞)。趙是少暤(昊)氏的后裔伯益的后代。伯益在當時是一個了不起的賢人,他能調(diào)訓鳥獸,深曉火的用途,使鳥夷族的畜牧遷徙生活進入農(nóng)耕定居生活,因此而繼承了少暤(昊)氏的嬴姓,很得舜的欣賞,并將女兒嫁給他,禹曾想將王位禪讓于他,可惜未能遂愿。伯趙就是伯勞鳥,是遠古主掌司至、通報節(jié)氣變化的官員,史籍《左傳》里說:“伯趙,伯勞也。以夏至鳴,冬至止。此鳥以夏至來鳴,冬至止去,故以名官,使之主二至也?!痹诠偶对娊?jīng)》里也記述:“七月鳴鴂”,就是說:七月到了,伯趙這種鳥就開始鳴啼了。 伯趙有兩個含義:其一,伯趙即伯勞鳥,是一種于七月定期鳴啼,冬至時即止聲的候鳥,比麻雀體形大一些,性情兇猛,能夠獵殺比自己體形還大的田鼠、喜鵲、烏鴉等。其二,伯趙是上古時期部落或國家中負責主掌司天、通報節(jié)氣變化的官員。 少暤金天氏,為中國上古時代“法度量,調(diào)氣律,行二十有八宿”的創(chuàng)始人,為人類天文歷法之父。史籍《帝王世紀》說少嗥氏“有鳳鳥之瑞,以鳥紀官。”這樣,以伯趙為氏族圖騰的趙氏氏族,其首領(lǐng)也就擔任了主掌報“夏至、冬至”兩節(jié)氣的官員。鳥夷族除其首領(lǐng)少暤、皋陶、伯益三個部族,都以玄鳥而演化的鳳凰為圖騰,少暤是鳥夷族的第一位杰出的首領(lǐng),也就是趙氏的血緣始祖。 少暤為中國歷史傳說中的上古“五帝”之一。在中國的文史古籍中,有關(guān)少暤的記載非常多。史籍《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少暤是黃帝之子青陽,又名玄囂。學者何光岳經(jīng)考證研究后認為:少暤是鳥夷族人的始祖,而鳥夷族人以玄鳥為圖騰,并因此而轉(zhuǎn)化為對鳳凰的崇拜。古時的玄鳥即是燕子,在中國的上古語言之中,玄鳥就是嬴,而嬴即是燕,嬴與燕二字是相通的。因此,說少暤是嬴姓,基本合乎歷史事實。 少暤是中國歷史上傳說中的原始手工業(yè)與金屬制造業(yè)和金屬制器使用的創(chuàng)始人。此外,少暤還是傳說中上古時代原始音樂的發(fā)明人。少暤是其名,金天氏為其號。由于少暤是以金德居于五帝之一,故曰金天氏的名號之中有“金”。 少暤的地望在北方燕山一帶。據(jù)史籍《通典》記載:“北辰為暤宗。”意思是說北方的星辰是以暤作眾氏族的宗主,即少暤是眾鳥夷族部落的領(lǐng)袖。據(jù)史籍《帝王世紀》中記載:少暤“作樂曰九淵”。所說九淵又稱大淵,即為現(xiàn)今的渤海地區(qū);因少暤所領(lǐng)導(dǎo)的鳥夷族人當時居于渤海,少暤故而作九淵樂曲,歌頌自己的故鄉(xiāng)。此后,少暤帶領(lǐng)鳥夷部落南遷至山東南部。據(jù)史籍《路史·注》引休子云:“少暤生于稚華之野。”稚華在今河北省鹽山縣東南部一帶。后率眾鳥夷族人南遷,“邑于窮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故而謂之窮桑帝”。窮桑和曲阜都在今山東省曲阜市。 ⑵.受姓始祖為造父: 鳥夷族的第三位杰出的首領(lǐng)伯益與玉女所生的長子為鳥俗氏大廉,鳥俗氏繼承部落首領(lǐng)之位時,夏朝還國事太平。鳥俗氏大廉的長子名叫費昌。而當費昌繼承部落首領(lǐng)之位時,正是夏桀當政之際。在夏桀當政時,朝廷大臣們幾乎都在荒淫無度、奢侈腐朽中生活。一些關(guān)心江山社稷、敢于直諫的大臣,或被莫須有的罪名治罪,或被貶官革職,廣大國民遭受的剝削和壓迫越來越嚴重和殘酷,夏王朝的社會矛盾和階級斗爭日益尖銳。面對人民群眾日益高漲的反抗情緒,費昌為夏王朝的前途十分擔憂,于是冒著被砍頭的危險,多次向夏桀進諫,勸其儉奢華、輕賦稅,減輕人民的負擔,以緩和日益尖銳的階級矛盾。但荒淫無道的夏桀不但不聽其勸告,反而認為費昌是在收買人心,圖謀不軌,于是暗中下令將費昌入獄待斬。費昌事先得報,舉家逃到了正在匯集天下英雄、商討滅夏大事的商國。 在夏桀統(tǒng)治的后期,夏朝的天下已開始分崩離析,朝廷的政令不通,各路諸侯各自為政,互相侵伐。而定居在亳地(今河南商丘)的商湯卻治政有方,國事興旺。商湯委任賢人伊尹為相,委以國政,征服了與商為敵的葛部落(今河南寧陵),并先后滅掉了韋部落(今河南滑縣)、顧部落(今河南范縣)兩個諸侯,又滅了昆吾氏部落(今河南濮陽),之后開始舉兵西向,準備與夏桀爭奪天下。費昌就是在這種形勢之下,避難逃到了正處于旭日東升之勢的商國。 費昌是當時頗有聲望的一位賢臣,伊尹早就建議商湯與其聯(lián)系,以便削弱夏桀身邊的力量,今見費昌避難本國,商湯與伊尹都無比高興,于是立即召費昌入宮,三人連夜商討滅夏桀的大事。據(jù)史籍《史記?秦本紀》記載:費昌“為湯御”,即指費昌充當了商滅夏的開路先鋒。費昌統(tǒng)兵伐夏,夏兵多于戰(zhàn)前倒戈,商兵勢如破竹,夏桀只得親自統(tǒng)兵迎戰(zhàn)。最后費昌“敗桀于鳴條”(今山西運城安邑鎮(zhèn)),為商朝的建立立下了顯赫戰(zhàn)功。 從商湯開國直至商朝第九代王太戊帝,費昌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國,故嬴姓多顯,遂為諸侯”,其子孫后代,“或在中國,或在夷狄”,遍布于九州之地。費昌之子中衍,為帝大戊御。其孫名中潏,任商朝西戎(今甘肅)守土官。中潏有子蜚廉,蜚廉善跑,其子惡來力大如牛,父子二人頗得商紂王的器重。紂王憑借蜚廉父子二人之力,坐穩(wěn)王位后,即行暴政,舉國上下怨聲載道。蜚廉知紂王無道,必無善果,于是借口為紂王尋找神石棺而離開京城,隨后隱居于霍太山(今太岳山,山西霍縣)。惡來因為是紂王的貼身護衛(wèi)統(tǒng)領(lǐng),故而未能走脫。后來周武王伐紂,惡來盡職而殉身。惡來的后代由蜚廉撫恤養(yǎng)大,逐漸繁衍成日后強大的秦族,仍繼承舜帝賜給遠祖伯益之姓“嬴”。 由于蜚廉退隱霍太山,因而避免了戰(zhàn)爭之禍,并喜添一子,取名季勝。季勝有子名孟增,自幼聰明過人,對商朝的甲骨文造詣頗深,因而“幸于周成王”,被周成王召入宮內(nèi),當上了講學的太學士。不久孟增就得到了周成王的嘉獎,被賜封于皋狼(今山西、陜西兩省交界處河套地區(qū))。孟增以地名顯貴,被周成王賜名皋狼。皋狼有子名衡父,衡父有子名造父。造父得信于周穆王,并因功受賜趙城(今山西洪洞),由此而得姓為趙氏??梢?,趙氏的受姓始祖造父,正是周穆王的親近車御,并因此而受賜趙城,并獲得趙氏。 造父是少暤的十三世孫。造父因承襲祖父孟增皋狼的功德而成為周穆王的親信隨臣。造父與周穆王歲數(shù)相近,并又有共同的喜好,都喜愛收養(yǎng)天下的名馬,擅長狩獵。周穆王于是封造父為御馬官,專管天子車輿。 一日,造父游潼關(guān)馬市,發(fā)現(xiàn)了六匹毛色無雜的駿馬。其時周天子的車乘為八匹駿馬,并且須品種統(tǒng)一,毛色一致。造父在馬市上轉(zhuǎn)了一天,直到得知這種駿馬在潼關(guān)東南山中的桃林地方還可以找到,就毫不遲疑地買下了這六匹駿馬,并親自深入東南山桃林去找尋同一毛色的駿馬。據(jù)史籍《史記?趙世家》記載:桃林之地,“廣闊三百里”,那里樹木參天,遮天蔽日,要想捕獲千里駿馬,談何容易。造父在三百里桃林之中,風餐露宿,入蛇蟠之川,闖虎穴之溝,終于獲得同一毛色的千里駿馬兩匹。造父將所得之八匹千里駿馬送給周穆王。周穆王萬分喜悅,立刻更換新輿,并賜造父深入桃林親自捕獲的兩匹千里駿馬名為“驊騮”、“驪耳”。從此以后,“驊騮”“驪耳”就成為贊美千里駿馬的代名詞。 周穆王自從換了新車輿后,喜歡得不得了,對造父更是倍加寵愛。一日,周穆王召造父與自己同乘,出都城豐鎬(今陜西西安)縱馬西向,八匹千里駿馬如騰云駕霧,不一會就將隨行的衛(wèi)隊遠遠地甩在身后。周穆王和造父君臣二人,乘興揚鞭催馬,不出半日就來到了西域。兩人第一次來到西域,見地廣人稀,山川壯麗,景色古樸,大大異于關(guān)中;加之珍獸猛禽遍地,激起了他們射獵之心。君臣二人追禽趕獸,好不得意;所乘千里駿馬又十分貼近人意,真乃隨心所欲,意到車到,心想事成。不出一刻,車輿上就堆滿了射獵的珍禽異獸。其時天色已晚,于是不講君臣之禮,二人并肩躺在車輿上,任憑千里駿馬在西域千里荒漠上馳騁。八匹千里駿馬將君臣二人送到了西域瑤池,主宰西域的西王母就住在這里。在史籍《史記?趙世家》中記載:周穆王與造父得到了西王母的熱情款待,并在瑤池之上“與西王母觴”,三人對飲仙酒“作歌”,周穆王與造父都“樂之忘歸”。正在此時,傳來徐國(今江蘇泗洪)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著急,在這關(guān)鍵時刻,造父駕車日馳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鎬京,及時發(fā)兵打敗徐偃王,平定了叛亂。由于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將趙城之地(今山西洪洞)賜給他,自此以后,造父的后裔便以封邑為氏,稱為趙氏。 造父受周繆王(周穆王)恩賜,得趙城為邑,姓趙氏,下傳六世至奄父,名公仲,為周宣王近御,助“宣王中興”,趙氏初興。
第二個淵源:源于改姓,屬于以帝王賜姓為氏。 歷代帝王為了籠絡(luò)、褒獎臣屬,不但用慣常的封官加爵、賞賜錢財?shù)仁侄危€通過欽賜姓氏來達到目的,這種情況在姓氏學中稱之為“改姓”。 宋朝皇帝對歸順的少數(shù)民族首領(lǐng)等賜姓趙,以示恩寵。北宋太宗時,居住在今寧夏、甘肅和陜西北部的黨項族拓拔部首領(lǐng)李繼捧和李繼遷先后歸順,朝廷分別賜姓名趙保忠和趙保吉。 宋神宗時,曾任命木榮為榮州(今四川榮縣)團練使,賜姓名趙思忠。宋哲宗時,河湟羌族隆贊(首領(lǐng))青唐隴拶為河西軍節(jié)度使,任鄯州知府(今青海西寧),封武威郡公,并賜姓名趙懷德;其弟邦啐勿丁咓受賜姓名為趙懷義,任廊州團練使,并任湟州知府(今青海湟中)。 大遼政權(quán)的光祿卿馬植,本是燕國人,為遼國大族,因與大遼皇帝不睦,向宋朝廷透露了大遼政權(quán)的內(nèi)部情況,并建議宋、金聯(lián)合滅遼。為此,宋徽宗賜他姓趙,名良嗣,先授秘書丞,不久升任為右文殿修撰,頗為寵信。后因事貶謫彬州,于貶所處死。 南宋初年,鮮卑族人宇文虛中圖謀救出被金朝擄去的宋徽宗、宋欽宗,因寡不敵眾被殺,南宋朝廷認為他忠勇可嘉,功在社稷,因而賜他姓趙。 自唐朝起,就有大批猶太人進入中國,尤以宋朝為最。他們有的從海路來,經(jīng)江浙逐漸深入內(nèi)陸;有的從陸路來,經(jīng)波斯、印度沿絲綢之路來到中原。宋朝時期猶太人向朝廷進貢西洋布,宋朝皇帝對他們說:“歸我華夏,遵守祖風,留遺汴梁?!庇谑撬麄兙驮谥袊幼∠聛?,后散居于開封、北京、杭州等地,尤以宋都汴梁(今河南開封)最多。猶太移民的姓氏均由皇帝親賜,據(jù)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碑記,當時的猶太人有李、俺、艾、高、穆、趙、金,周、張、石、黃、李、聶、金、張、左、白等十七姓(其中兩李、兩金、兩張系同族異姓)。明朝永樂年間,又有一位入中國籍的猶太醫(yī)生俺誠,以“奏聞有功,欽賜趙氏,授錦衣衛(wèi)指揮,后升任浙江都指揮僉事”。清朝康熙年間福建漳南道按察司趙泱乘也是猶太人。 明太祖朱元璋對歸順的蒙古貴族尤為寬大優(yōu)待,分別賜予漢族姓名以示褒揚。有個蒙古貴族其巴圖,受賜名叫趙忠美,他們后代也就姓趙了。 在中國古代,若一人受帝王賜予國姓,則舉族以為榮耀,全體家人乃至全族人均改姓國姓,這就極大地擴充了趙氏人口。
第三個淵源:源于冒姓,屬于因故改姓為氏。 歷史上因避禍、姻親、過繼、入贅等原因改姓的情況很多,這在姓氏學上稱之為“冒姓”。趙氏中也有不少這樣的情景。 如今河南省原陽縣城東南馬頭村有幾戶趙氏人家,每逢年節(jié)祭祖便合族集中,懸掛祖先畫像,鄭重參拜。但他們掛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像。 相傳,這幾家是明朝皇室后裔,明朝滅亡后,將原姓朱氏改為趙氏,隱名遷居此村。1983年殯葬村民趙永全時,在墓側(cè)掘出殘碑一通,上刻:“……祖乃大明之君,自崇禎皇帝失基,播遷于此。吾本姓朱,遂以趙為氏焉?!笨上У氖?,1942年日本侵略軍“掃蕩”馬頭村時,這支趙氏祖先的譜籍、圖像均遭到戰(zhàn)火焚毀。
第四個淵源:源于匈奴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在古代匈奴、唐朝時期云南白蠻部落、胖柯蠻部落等中也有趙氏。 據(jù)史籍《漢書·列傳》記載,早在西漢時期,就有一位叫趙安稽的匈奴人,世代居住在甘肅塞外的匈奴領(lǐng)地,為當?shù)氐男倥酢?/P> 漢武帝執(zhí)政時期,趙安稽投降漢朝,被漢武帝冊封為昌武侯。西漢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匈奴左賢王舉兵反對漢朝的統(tǒng)治,漢武帝派驃騎將軍霍去病統(tǒng)率大軍征討。趙安稽率領(lǐng)所屬部落協(xié)助驃騎將軍霍去病出擊匈奴左賢王,屢立戰(zhàn)功,被冊封為堅侯。
第五個淵源:源于古越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西漢武帝之時,世居南越地區(qū)的趙光因歸附漢朝,而被西漢武帝封為隨桃侯。 趙光世代居住在蒼梧(今廣西梧州),是南越王趙佗之后,為南越國的貴族子弟。趙佗創(chuàng)立南越國時,將桂林郡南部的梧州封給趙光。趙光受封為蒼梧王,控制了西江中游地區(qū)。 南越國被漢武帝派兵滅亡之后,漢朝為了拉攏趙光,以便于鞏固漢朝對南越的統(tǒng)治,對趙光采取了懷柔政策,保留了趙光蒼梧王的稱號。趙光為了表示自己與漢朝勢不兩立,拒絕了漢武帝賜封的蒼梧王稱號,自號“蒼梧秦王”,以示反漢。趙光之所以在原蒼梧王的名號之中,加上一個“秦”字,一是因為漢朝賜封了蒼梧王,趙光以示不接受;二是自稱本族姓秦,自號秦王。 漢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趙光與聯(lián)姻的原南越國貴族呂嘉一齊起兵反對漢朝。漢武帝遣派將軍路博得率大軍去平定。趙光是一個非常識時務(wù)的人,他之所以起兵反對漢朝,是得到了關(guān)于漢朝內(nèi)部不確切的情報,因而起兵想試探一下漢朝的反應(yīng)。 當漢朝真的派出大軍來征討時,蒼梧秦王趙光自知不是漢朝大軍的敵手,立即上書漢武帝表示言和。 漢武帝原本想趁此機會廢掉蒼梧王,沒想到趙光見風使舵如此迅速,加之討伐的漢軍還沒有準備充足,只得接受了趙光的上書。為了表示對叛亂的責罰,漢武帝撤消了漢朝原賜給趙光的蒼梧王稱號,改封為隨桃侯。趙光為了表示對漢朝再也不懷二心,重新宣稱自己恢復(fù)有功于漢朝的趙氏,再也不提自己姓秦了。 在后來南越族之中的趙氏一族,大多是隨桃侯趙光的后裔,世代相傳至今。
第六個淵源:源于白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在中國歷史上的五代之時,居住在云南大理一帶的少數(shù)民族白族建立了一個名為大長和國的小國。在這個大長和國之中,有一位名叫趙善政的白族貴族十分有名望和地位。依據(jù)使籍《新唐書》與《南詔野史》的記載,白族之中的趙氏是一個資深的貴族世家。在一些古籍之中,就有了該支趙氏的記載。趙氏是如何進入云南大理一帶,并成為白族大家庭之中的主要成員之一,史書的記載不一,其主要的觀點是:東漢末年,由于政治腐敗,致使中原一帶社會動亂,加之當時黃河發(fā)大水,居住在中原的趙氏家族成員之中的一支就舉族向南遷徙,進入云南后在大理定居了下來。 中原趙氏遷徙進入云南,并定居在白族居住的大理之后,將當時中原先進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技術(shù)和文化帶人到當?shù)?,使白族社會的生產(chǎn)力得到了較大的發(fā)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獲得明顯的提高。為此,中原趙氏成為大理白族的貴族世家以后,其家族成員之中出了一位名叫趙善政的后人,成為了大理白族的大長和國的清乎官。趙善政世居劍川(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與后唐劍川節(jié)度使楊干貞頗有交情。楊于貞認為當時的國君鄭隆嬗不聽話,于是殺死了鄭隆嬗,由趙善政繼為驃信(國王)。趙善政得到王位后,改大長和國的國號為大天興國,又稱興源國。趙善政在位僅兩年,公元929年又因與楊干貞發(fā)生沖突,而被節(jié)度使楊干貞所廢。 白族之中的趙氏家族涌現(xiàn)出了不少的文人學士,其后裔之中有明朝的著名文人趙炳龍。據(jù)有關(guān)史籍記載,趙炳龍自幼勤奮好學,擅長古文,名于詩詞,明朝崇禎皇帝七年(公元1633年)高中進士一甲第二名榜眼。明朝滅亡后,趙炳龍追隨當時的抗清名將楊畏知赴肇慶(今廣東肇慶)抗清,擔任南明政權(quán)吏部文選司主事,不久升任戶部員外郎。南明政權(quán)被清軍滅亡后,趙炳龍見清朝統(tǒng)一天下的大勢不可抗拒,自己又不愿附膺清朝,于是隱居在肇慶的郊外向湖村,以教書為生。趙炳龍一邊教書育人,一邊著作,所著頗多,其著作《居易軒詩文鈔》八卷、《寶巖居詞》等至今流傳于世。又有趙汝濂,白族的云南大理趙氏家族的后裔。趙汝濂在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中進士,歷官至右副都御史。趙汝濂為官清廉不貪,嚴于律己,剛直不阿,不畏強權(quán)。其時,朝廷佞臣趙文華黨羽甚眾,其他御史都不敢揭其短。惟有趙汝濂不顧自己的安危,挺身而出,多次上書責諫佞臣趙文華,因而名揚四海。趙汝濂的文章真是文如其人,文風灑脫,落落大方,其詩文有“信手應(yīng)人、不為雕蟲之技”的美譽,頗有盛名。 白族之中的趙氏家族中的清朝名人,比明朝文人有過之而無不及。其中,尤以趙淳、趙廷樞、趙輝璧等人最著風騷。趙淳,白族趙氏世家之后,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進士及第,曾任云南東川、鶴慶兩府教授,其詩文辭句精練,風格明快,妙不可言,可惜多已流失,留傳下來的不多。趙廷樞,為趙淳的同族人,曾任江西安福、萍鄉(xiāng)、安遠諸縣知事,晚年辭官歸鄉(xiāng)定居。趙廷樞所撰詩文頗多,今有《所園詩集》四卷,有詩文五百余首,流傳于世。趙輝璧,洱源風羽人(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因其祖居之地與后唐時當了兩年大天興國國王的趙善政是同地,而趙善政被后唐劍川節(jié)度使楊干貞所廢后,就隱居下來,其后事不明;因而,趙輝璧有可能是趙善政的后裔。趙輝璧是著名清朝的愛國詩人,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高中進士,歷任安徽全椒、山西臨縣知縣,后因病歸故里。其著述頗多,《古香書屋詩鈔》十二卷,題材廣泛,內(nèi)容精湛,對封建社會的腐朽統(tǒng)治者與反動的外國殖民主義侵略者進行了諷刺和抨擊。其撰寫的《讀詩管見》,是一部關(guān)于詩歌精辟的理論性著作,為同朝學子們所稱贊,對今日的詩歌愛好者依然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第七個淵源:源于蒙古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jù)史籍《元史》記載,在內(nèi)蒙古境內(nèi)的大青山下,蒙古族的汪古部落之中就有趙氏家族的分支。 蒙古族汪古部落的趙氏家族,曾參與了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統(tǒng)一中國的戰(zhàn)爭,其中一位名叫趙國寶的族人是元軍進攻四川的先鋒軍統(tǒng)帥。 元中統(tǒng)元年(公元1260年),趙國寶統(tǒng)率元軍的先鋒部隊直攻四川境內(nèi)的重鎮(zhèn)重慶,經(jīng)過幾十天的激戰(zhàn),迫使重慶的南宋守將張實投降。作為元朝開國功臣的少數(shù)民族的趙氏,除了內(nèi)蒙古大青山下世居的蒙古族汪古部族人的趙氏族人之外,還有世居在甘肅臨洮的藏族趙氏族人的后裔。 趙國寶因功被授三晶印,并授為蒙古漢軍的元帥,并同時被賜文州吐番萬戶府達魯花赤(蒙古語,意思是征服者和統(tǒng)治者)。達魯花赤的頭銜只有蒙古的貴族才能享有,也就是說,從趙國寶開始,蒙古族汪古部落中趙氏已成為蒙古國及此后不久建立的大元帝國的貴族。趙國寶之子趙世延也是蒙古族汪古部落之中的佼佼者。趙世延自幼喜歡讀書,潛心研究中原儒家學派的經(jīng)世致用之學,為元朝的建立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元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趙世延官授承事郎、云南省諸路提刑按察司判官,不久升監(jiān)察御史。其時,元朝丞相桑歌處事專橫,包庇兇犯,趙世延于是當廷指責丞相桑歌,請求元世祖忽必烈下旨嚴辦兇犯。趙世延與丞相桑歌因此不和,因而多次遭到桑歌的中傷。元世祖忽必烈重其才,不愿治其有罪,于是將趙世延出任江南湖北道肅政廉訪司事。趙世延到任后,大力倡導(dǎo)儒學。其時,江南正逢水災(zāi),趙世延于是遵照圣人之言,在管區(qū)之內(nèi)設(shè)立多處義倉,并主持修復(fù)了澧陽縣(今湖南澧縣)的環(huán)堤,因而深得民心。 元成宗孛兒只斤·鐵木耳執(zhí)政時期(公元1295~1307年),趙世延任中書左司都事、江南行臺治書侍御史、安西路總管等官職。 元武宗孛兒只斤·海山執(zhí)政時期(公元1308~1311年),趙世延升任四川肅政廉訪使,因主持修復(fù)都江堰有功,晉升為陜西行臺侍御史。 元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執(zhí)政時期(公元1312~1320年),趙世延作為少有的四朝元老進一步得到元仁宗的器重,歷任江浙行省參知政事、中書參知政事、御史中丞、四川行省平章政事等封疆大臣。 直到元文宗孛兒只斤·圖帖睦爾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趙世延因年老多病而上書請求辭官。此時,趙世延已是八朝元老,元文宗仍不愿讓其告老還鄉(xiāng),于是將其詔進京城與當時幾位大學者組織纂修《經(jīng)世大典》。不久,趙世延被封魯國公,舉家遷居成都。 元順帝孛兒只斤·妥歡貼睦爾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趙世延因病逝世于成都。趙世延是元朝達官,也是元朝貴族之中少有的頗得民心的好官。趙世延為政歷時九朝,共五十余年,還著有《風憲宏綱》傳世。 到了明朝時期,有個蒙古人叫阿勒楚爾古特,外祖父是女真人,姓兆齋氏,他從小在外祖父家長大,人們傳言他隨外祖父姓趙(兆齋與趙同音),他也就將錯就錯改姓為漢姓趙氏。 另外,據(jù)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記載: ?、?蒙古族扎拉爾氏,亦稱扎喇亦爾氏,源出元朝時期舊部扎剌赤兒部,以部為氏,蒙語為,乃元太師木華黎后裔,世居烏魯特(今內(nèi)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qū))、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nèi)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qū)),后有達斡爾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alar Hala。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趙氏、季氏等。 ?、?蒙古族兆啰特氏,蒙語為,世居克什克騰(今內(nèi)蒙古克什克騰),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oolot Hala,所冠漢姓為趙氏。 ?、?蒙古族趙禹特氏,蒙語為,世居地待考,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ooyut Hala,清朝中葉以后所冠漢姓即為趙氏。 ?、?蒙古族卓特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卓陀部,蒙語為,世居錫喇塔拉(今甘肅張掖永固鎮(zhèn)一帶)、義州(今朝鮮新義州“義州古城”)、巴林(今黑龍江伯力、俄羅斯哈布羅夫斯克)等地,滿語為Juwete Hala。清朝中葉以后所冠漢姓多為趙氏、富氏等。 ?、?蒙古族來默氏,亦稱林明克氏,蒙語為,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nèi)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qū)),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Laimo Hala。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趙氏。 ⑹.蒙古族錫喇氏,亦稱喜拉氏,蒙語為,世居科爾沁(今內(nèi)蒙古東部通遼地區(qū)、吉林西部一帶)、東海(今俄羅斯濱海地區(qū))、薩哈連(今俄羅斯黑龍江左岸原璦琿故地),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Sira Hala。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趙氏、奚氏、連氏等。
第八個淵源:源于回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山東青州回族趙氏,原來為元朝的榮祿大夫、中書平章政事贈太師中書左丞相巴鄰·伯顏后裔。 據(jù)原山東青州城南扈家子薄板臺立于明朝萬歷五年(公元1577年)的趙氏瑩蝎記載:“吾始祖伯顏,乃西域人也。仕元(后)賜姓趙……迨其子明遠(伯顏之子),始奉我朝,命徙青(州),為編戶”。元滅宋后,宋皇室趙氏被元朝當局搜查極嚴,趙氏因怕株連而改氏,元憲帝得知后為安定民心,才把當時執(zhí)政的巴鄰·伯顏賜為趙氏。
第九個淵源:源于藏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作為元朝開國功臣的少數(shù)民族的趙氏家族中,有世居今甘肅臨洮地區(qū)的藏族趙氏族人的后裔。 據(jù)史籍《元史》的記載,世居在臨洮的藏族趙氏族人,在金朝年間出了一個趙阿歌昌,任金朝熙河(今甘肅臨洮)節(jié)度使。金朝被元朝滅亡之后,趙阿歌昌率領(lǐng)部眾占據(jù)甘肅蓮花山,稱王一方。后見元朝國勢日盛,趙阿歌昌于是順勢而為,投降了元朝,被元帝授疊州(今甘肅疊州)安撫使。趙阿歌昌到疊州赴任之時,疊州城內(nèi)空無一人。 原來,當?shù)鼐用駷榱颂颖軕?zhàn)亂,早已人去樓空,留下了一座空城。趙阿歌昌上任后,立即招撫逃亡在外的疊州居民,親自帶領(lǐng)回城居民修筑居室,請來內(nèi)陸漢人講授耕桑技術(shù),使疊州一帶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得到迅速恢復(fù),為促進中國西北地區(qū)社會經(jīng)濟的昌榮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趙阿歌昌一生致力于疊州的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逝世于官職任上,終年八十歲。 趙阿歌昌有子多人,其中趙阿歌潘是最有作為的兒子。宋理宗趙昀淳祐十二年(元憲宗蒙哥汗孛兒只斤·蒙哥二年,公元1252年),孛兒只斤·忽必烈率大軍南征大理,取道經(jīng)過臨洮。其時,趙阿歌潘為臨洮府事,受命隨孛兒只斤·忽必烈同行。孛兒只斤·忽必烈之子孛兒只斤·蒙哥當時為蒙古軍大汗,十分賞識趙阿歌潘的才于,于是將其招入幕府之中,共謀南征大計。后孛兒只斤·蒙哥統(tǒng)軍攻四川,授命趙阿歌潘為先鋒軍統(tǒng)帥。趙阿歌潘率領(lǐng)先鋒部隊屢立戰(zhàn)功,因而被孛兒只斤·忽必烈授臨洮府元帥。后又因功被孛兒只斤·蒙哥汗賜名拔都(蒙語“大元帥”),成為大元帝國聲名赫赫的大元帥。 在元朝時期,拔都不僅是大元帥,而且是專門賞賜給蒙古貴族的高級官銜。趙阿歌潘受賜拔都頭銜之后,世居甘肅臨洮藏族之中的趙氏家族就成為了大元帝國的貴族,其家族文化由此得到長足的發(fā)展,其族人也得到迅速的繁衍。 藏族趙氏除了趙阿歌昌一支外,還有其他幾支,其中南宋恭帝趙熹的后裔趙昮(宋恭帝)一脈也是藏族趙氏的主要支脈之一。元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趙昮因詩文而遭受文字獄被屈殺,遺子多人,其后裔除了傳說中的長子為元順帝以外,其余都留居西藏,成為藏族之中趙氏始祖之一。 到了明朝時期,明成祖朱棣在得知俞應(yīng)則的詩后,去觀看歷代帝王像,見到元順帝的相貌果真十分像宋太祖趙匡胤。明成祖于是感慨道:“難怪元順帝一點也不像元朝的歷代帝王,而酷似宋朝的宋太祖?!?/P>
第十個淵源:源于瑤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趙氏不僅是漢民族之中的大姓,在有的少數(shù)民族之中也為主要的姓氏之一,尤以瑤族的趙氏為代表。 瑤族趙氏與其他少數(shù)民族之中的趙氏相比較,有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大部分的少數(shù)民族之中的趙氏沒有關(guān)于趙氏始祖?zhèn)髡f的文獻記載,而瑤族的趙氏始祖是一只名叫盤瓠的龍犬;盤瓠與評王的公主結(jié)婚后生了十二個子女,其中的第八個兒子取名叫趙瑞封,即是瑤族的趙氏的始祖。 傳說,瑤族早年有一位評王。一日,評王上瑤池仙境游玩,得到龍犬一只,身長三尺,毛色黃斑,能講人語。評王十分寵愛,為龍犬取名盤瓠。其時,有一位高王,兵強馬壯,率兵侵略評王。評王被打敗后,只得將愛犬盤瓠獻給高王求和。高王得到盤瓠后,仍不放過評王,時時加以侵略劫奪,令評王的民眾無法為生。盤瓠龍犬是一只神物,對高王的霸道行徑十分不滿;加之盤瓠與評王已建立了深厚的情誼,于是決定懲罰高王,為飽受戰(zhàn)亂之苦的老百姓除去禍首。一日,盤瓠龍犬趁高王酩酊大醉不省人事,高王身邊的近侍又疏于防范之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撲向高王,將高王的首級咬下,沖破敵人的追殺,狂奔七天七夜,將高王的首級獻給評王。盤瓠龍犬因勞累過度,四肢鮮血染地,昏倒在評王宮殿的大堂之上。評王急忙宣太醫(yī)急診,將盤瓠從危亡之中救活。 評王見盤瓠為一龍犬,竟如此感恩圖報,甚是感動,決意給盤瓠以重獎。評王問盤瓠龍犬要什么賞賜,盤瓠龍犬回答:“評王曾有令,誰能除去高王,誰就可以與公主成親。我要求評王信守此諾?!北P瓠龍犬的要求可把評王給難住了。不同意盤瓠龍犬的要求,自己就失信于天下;如果同意盤瓠龍犬的要求,豈不斷送了公主的一生。評王左右為難,終日憂心忡仲。公主深被盤瓠龍犬的行為所感動,評王的心事被她得知后,決心與龍犬成親。盤瓠龍犬與公主成親后,雙雙進入深山老林。盤瓠龍犬進入深山老林與公主完婚后,一夜之間竟變成了一位英俊少年。 幾年之后,公主一連生下六對龍鳳胎。評王得知自己有了六男六女十二個外孫,說不出有多么高興,于是傳下圣旨,敕封盤瓠為瑤族始祖盤王。與此同時,評王還給自己的十二個外孫分別賜姓為盤氏、沈氏、包氏、黃氏、李氏、鄧氏、周氏、趙氏、胡氏、唐氏、雷氏、馮氏。被賜趙氏的是第八子,名叫趙瑞封,封都尉補充國公。 其時正值南宋度宗咸淳九年(公元1272年),趙瑞封出外獨立謀生,居住南渡林子村。趙瑞封娶妻二人,大妻生子趙宗先,分下金香爐,小名大趙;小妻生子趙宗縣,分下銀香爐,小名小趙。至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趙瑞封后裔遷至桂林落居。在桂林住了兩代以后,趙氏瑤人又從桂林遷居到了廣西平樂府東門八寶村住了一年。因避官禍,趙瑞封的后裔被迫遷出八寶村,遷到上五堡京子村,與另外七姓瑤人合居。趙宗先有子五人,趙宗縣無后。趙宗先的后人之中出了兩位著名的人物,他們就是瑤族人民的反清英雄趙金龍和趙福才。 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清朝政府加強了對瑤族人民的剝削,當時遷居到湖南江華居住的瑤人趙金龍和趙福才決定舉行反抗清朝的武裝起義。兩人秘密聯(lián)絡(luò)了近三千瑤族人民,以紅布纏頭作為義軍的標志。起義軍起事后,迅速占領(lǐng)了藍山、江華、寧遠、新田等地,并制定了“殺貪官、斬污吏、奪田地、扶貧苦”的政策,很快得到了各族人民的支持。趙金龍有勇有謀,率領(lǐng)起義軍多次擊退清軍的圍剿。 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清朝政府調(diào)集了湘、廣、桂、黔四省的兵力,由戶部尚書禧恩親自坐鎮(zhèn)指揮,對趙金龍和趙福才領(lǐng)導(dǎo)的瑤族人民起義進行大規(guī)模鎮(zhèn)壓。趙金龍和趙福才率領(lǐng)瑤族義軍與清軍浴血奮戰(zhàn)了二十余天,終因寡不敵眾,英勇犧牲,為中華少數(shù)民族中的趙氏家族歷史,寫下了輝煌而悲壯的篇章。
第十一個淵源: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元朝時期,有一個女真人為術(shù)要甲氏族人,由于讀音被誤傳為“趙家”。后來,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擢升其為官,在詔書中呼其為趙氏,他也就由此改姓趙,取名趙良弼,后來成為元朝一代名臣。 滿族趙氏始祖為女真族愛新覺羅氏,取意為漢字“金”、“肇”,趙氏為后改的同音漢字。今遼寧丹東東溝大孤山鎮(zhèn)金姓始祖為愛新覺羅·猛特木,他曾督師南關(guān),連戰(zhàn)連捷,后因為私收降女為妻,被佟·努爾哈赤定罪處斬,后經(jīng)諸大臣力保其征戰(zhàn)有功,方免死,但被貶配遼東。愛新覺羅·猛特木攜子愛新覺羅·塔石乘船過海,隱居在丹東大孤山下,后代散居在丹東東溝金大嶺、三道洼等地。清興祖愛新覺羅·福滿、清景祖愛新覺羅·覺昌安的后裔皆為“肇”氏,后取諧音漢字“趙”為氏。丹東岫巖興隆鄉(xiāng)趙氏在清初由開原被治罪到丹東岫巖地區(qū)定居,后代散居在丹東東溝寬池、寬甸永甸、鳳城寶山等地。滿族趙氏顯祖愛新覺羅氏的后裔皆為清朝皇家宗室金氏。 另外,據(jù)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察喇覺羅氏,滿語為Calagiolo Hala,漢義“那邊”,世居長白山區(qū),所冠漢姓為趙氏。 ?、?滿族董鄂氏,亦稱棟鄂氏、東古氏、東果氏、東峨氏、董額氏、董古氏,滿語為Donggo Hala,源出冬古河之名,后為部落名,最后成為姓氏。冬古河之名,最早見于明正統(tǒng)五年(公元1440年),明廷敕諭建州左衛(wèi)都督凡察“安插爾等于三土河及婆豬江迤西冬古河兩界間同李滿住居處”的敕文中。冬古河,即今天桓仁滿族自治縣境內(nèi)的大雅河上游支流黛龍江。董鄂氏族的先人,原居圖們江上的瓦爾喀(今吉林琿春),其族源出自是北宋宗室趙氏的后裔,在金國時期時被擄至北境,以“久處變?yōu)橥林闪伺嫒恕?,隨建州左衛(wèi)西遷而到達明廷為之規(guī)定的范圍之內(nèi)。在冬古河上定居,遂以地為姓,稱棟鄂氏。隨著人口迅速繁衍而自成一部,稱董鄂部。董鄂部屬于建州女真,是建州左衛(wèi)的一個部,后來成為著名建州五部中的的強部。清朝中葉以后多稱趙氏、鄂氏、董氏、棟氏、東氏、古氏等。 ?、?滿族多啰氏,滿語為Dolo Hala,亦稱刁落氏、啁嚕嚕氏,滿族姓氏,滿語“內(nèi)”,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xiāng)南部)、東海(今俄羅斯濱海地區(qū)),所冠漢姓為趙氏、高氏等。 ?、?滿族鄂岳氏,亦稱鄂約爾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斡準氏族,滿語為Eyo Hala,漢義“地窖”,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xiāng)南部)、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錫伯里城(西巴里城,今俄羅斯斯沃特德內(nèi)西南部),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漢姓為趙氏、鄂氏、陶氏等。 ?、?滿族鄂卓氏,亦稱鄂綽爾氏,滿語為Ejo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xiāng)南部)、輝發(fā)(今吉林柳河、輝發(fā)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英額(今遼寧清原英額門),后有蒙古族引為姓氏者,蒙語為。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趙氏。 ⑹.滿族卦勒察氏,亦稱瓜爾察氏,滿語為Guuwalca Hala,屬于卦爾察女真,以地為姓,世居卦爾察(今俄羅斯烏蘇里斯克)、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fā)河口、拉發(fā)河流域、雙陽縣境)、扎木庫(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長白山區(qū)等地,后多冠漢姓為關(guān)氏、趙氏等。 ?、?滿族赫宜氏,亦稱何葉氏,和衣氏、赫葉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霍域氏族,滿語為Hoi Hala,世居舒勒赫(今黑龍江依蘭)、屯昂阿(今內(nèi)蒙古海拉爾河北岸)、白石(今黑龍江牡丹江鏡泊湖)、熬金(今黑龍江上游)、翁肯(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東南部)、錦州(今遼寧錦州)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漢姓為何氏、趙氏等。 ⑻.滿族覺爾察氏,滿語為Giorca Hala,以地為氏,世居覺爾察(今遼寧新賓永陵鎮(zhèn)溫家窯)、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zhèn)二道村)、長白山區(qū)等地,所冠漢姓為趙氏、肇氏、孫氏、常氏、陳氏、艾氏、愛氏等。 ?、?滿族塔察覺爾察氏,亦稱福陵覺爾察氏,滿語為Sacagiorca Hala,世居建州(),實為覺爾察氏的一個分支,后多冠漢姓為趙氏。 ?、?滿族特濟氏,亦稱臺吉氏、唐基氏,滿語為Tegi Hala,漢義“太子”,元太祖“黃金家族”孛兒只斤氏,滿語為后裔,世居扎庫塔(今吉林琿春西,扎庫塔城在今圖們江北岸,海蘭江以西),后多冠漢姓為趙氏、云氏、鄂氏、敖氏等。 ⑾.滿族完顏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金太祖建國,為金國國姓,分宗室和非宗室兩支,明朝時期稱王甲部,滿語為Wanggiya Hala,以部為氏。世居完顏(今吉林通化西南部地區(qū))、訥圖(今俄羅斯境內(nèi)能圖河流域)、喀拉沁(今內(nèi)蒙古赤峰喀喇沁旗)、英額(今遼寧清原)、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zhèn)二道村)、新京(今遼寧新賓永陵鎮(zhèn))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漢姓為趙氏、汪氏、王氏、鄢氏、張氏、完氏、顏氏、顧氏、瀛氏、魁氏、雍氏、艾氏、甲氏等。此外,蒙古氏、錫伯族也有完顏氏,乃金人加入元籍者,同源同祖。 ⑿.滿族烏嚕氏,亦稱烏祿魯氏,滿語為Uru Hala,漢義“寡蛋、松籽殼”,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斡雷”。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fā)河口、拉發(fā)河流域、雙陽縣境)、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xiāng)南部)、扎庫木(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下營子)等地,后多冠漢姓為趙氏。 ?、?滿族烏魯哩氏,亦稱吳魯哩氏,滿語為Uluri Hala,漢義“獼猴桃”,世居沾河(今吉林雙陽河流域)、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xiāng)南部),后多冠漢姓為趙氏、那氏、石氏、吳氏等。 ⒁.滿族喜塔喇氏,亦稱奇塔喇氏、喜特勒那氏,滿語為Sitara Hala,漢義“指甲”或“插孔雀翎的管”。俄國學者史祿國認為,它與瓜爾佳氏,滿語為同屬“闊雅里滿洲”。另考,《龍飛御天歌》有哈蘭都達魯花赤姓“奚灘”,乃明時女真望族,曾冠漢姓為“劉”,有學者認為喜塔拉即其演變而來。世居尼雅滿山(今遼寧新賓)、蜚優(yōu)城(今吉林琿春三家子鄉(xiāng)高麗城村)、蓋吉(今長白山區(qū))、佛克順(今遼寧新賓)等地,所冠漢姓為趙氏、王氏、管氏、趙氏、圖氏、祝氏、文氏、齊氏、孫氏、希氏、奚氏、喜氏、線氏、祁氏、崇氏等。 ⒂.滿族伊拉哩氏,亦稱伊里氏、伊拉禮氏、伊喇立氏,滿語為Ilari Hala,漢義“開”,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fā)河口、拉發(fā)河流域、雙陽縣境)、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xiāng)南部)、蜚優(yōu)城(今吉林琿春三家子鄉(xiāng)高麗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東北十五公里處)、松花江流域等地,后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多冠漢姓為趙氏、伊氏、何氏、尼氏、潘氏、蘇氏、許氏、岳氏、禹氏、仉氏、柏氏、樊氏、郝氏、靳氏、李氏等。 本書按: 今有一批自稱是滿洲漢旗中鑲紅旗、正藍旗的趙氏族人,糾纏當?shù)孛裾块T,要求改民族屬性為滿族,這是非?;闹嚨?。 滿清時期漢軍旗中的鑲紅旗、正藍旗趙氏皆不是滿族人,而都是漢族人,在有清一朝雖然具有“旗籍”,但皆不具“滿籍”,滿清王朝也從未將其當作滿族人對待過,史錄冊中皆記錄為“尼堪”,即“漢奴、漢蠻子”。 當年,由于滿清入關(guān)時曾引起漢族人的強烈反抗,因此清康熙大帝將漢軍鑲紅旗的一支均改姓為趙氏,以緩和民族矛盾。清朝初期的名將趙宏恩、趙國祚等,都源于該這支鑲紅旗族人。后來,滿清朝廷又將漢軍正藍旗一支均改為趙氏,清朝末期名臣趙爾巽、趙爾豐等,都源于該支正藍旗族人。
第十二個淵源:源于壯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宋朝時期,有軍籍為徐州的趙氏族人隨軍入廣西合浦地區(qū),后軍屯于該地區(qū),之后與當?shù)刭鬃逋诤?,將趙氏帶入僮族,成為僮族趙氏之源。 在宋朝時期,僮族人領(lǐng)袖依(儂)智高領(lǐng)導(dǎo)壯、苗、瑤等各族人民進行了轟轟烈烈反宋朝統(tǒng)治者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的艱苦斗爭,雖然最后失敗了,卻給了宋朝統(tǒng)治者以沉重打擊。起義失敗后,僮族人有干脆改漢姓為宋朝皇族趙氏者,以避宋朝政府的迫害和追殺。 僮族人,又稱俍族人、依族人、仲族人等等,就是今天的壯族。 在清朝年間,壯族趙氏家族成員中出了三位有名的大學者,他們就是廣西寧明地區(qū)的趙克廣、廣西龍州的趙榮正和趙榮章。
第十三個淵源:源于其他少數(shù)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諸多民族在與漢民族交往過程中,逐漸融入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將其原來的姓氏更改或融變?yōu)闈h族習慣姓氏,這種情形在姓氏學上稱之為“變姓”。 在唐朝時期,云南白蠻部落、胖柯蠻部落等少數(shù)民族中,就已經(jīng)開始有了漢姓趙氏。 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在布依族、苗族、阿昌族、土家族、朝鮮族、哈尼族、德昂族、佤族、景頗族、鄂倫春族、錫伯族、彝族、傣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均有趙氏族人分布。 這些少數(shù)民族中的趙氏,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趙氏,世代相傳至今。詳實情況,待本書筆者進一步考證之后,再予以補充刊載。
得姓始祖:少昊氏(少暤氏、金天氏)、造父、其巴圖、宇文·虛中、馬植、木榮、李繼捧、李繼遷、朱元璋、趙安稽、趙光、趙善政、趙國寶、巴鄰·伯顏、趙阿歌昌、盤瓠、愛新覺羅·塔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