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山莫厘峰,俗稱大尖頂,又名胥母峰,相傳春秋時吳國大夫伍子胥曾在此迎母。海拔294米,為太湖七十二峰之亞峰。登山遠望,但見湖水共長天一色,帆影與沙鷗齊飛,有“八百里太湖盡收眼底,三千年歷史默數(shù)胸中”之稱。西望吳興,渺彌一白;有若云焉,隱見天緣。北望姑蘇橫涇一帶,人家歷歷可數(shù),靈巖、上方山上浮屠亭亭。東望吳江,云水明麗,帆影出沒,若有若無??芍^蓋七十二峰之麗,突三萬六千頃之奇。 在翠峰塢古雪禪院旁一徑貫云,為登莫厘峰大道之一,登臨者拾級而上,恒惴惴然惟恐失足,樵歌聲聲,似有效之長力劑,能使人振奮。至金牛嶺巔,大致已力不勝任,而莫厘峰猶高插云霄,正似由傲來峰攀登泰山景象:初看傲來峰削壁千仞,以為上與天通,及至傲來峰頂,又見扇子崖尚在傲來峰上,故非具大勇者,殊難登臨。順道可訪煙火墩之頂,頂筑方土,橫闊丈許,相傳吳王所筑以瞭越者,東山遺跡,此為最古。過百家站,抵慈云庵,庵取如來慈心,如彼大云,蔭注世界之意。中有大士殿、三官殿等,結(jié)構(gòu)宏敞,于山頂建筑,頗屬不易,每逢颶風,則首當其沖,故墻垣屋脊,時有吹折之虞。近年,已有當?shù)卣兔耖g集資予以修繕,先后恢復了慈云庵、石城墻、百家站、鐘樓及尚在修建中的山頂牌樓等,已成為游覽東山的最佳山水自然景觀。今主其庵者,為東山的熱心慈善事業(yè)的民間人士。廟中香火,尚稱不惡,尤以六月十九觀音誕辰為最盛,升平之日,輒行通宵,名曰伴觀音,香煙繚繞,燈燭輝煌,足見鄉(xiāng)人對大士虔奉之愚忱。自庵后登丈許之坡,即達莫厘絕頂,但見遠山如屏如障,近山如案如幾。吳江金天羽君題“云濤極望”,吳縣鄭偉業(yè)君題“湖心積翠”,及“曠觀”等摩崖石刻,各抒所見,辭屬典雅。民國十八年騰沖李根源題“莫厘峰”三大字,為苔蘚侵蝕,有古色古香之感。王鏊《與嚴道卿同登莫厘得句》云: 微雨發(fā)春妍,春風花外軟。 良朋約佳游,遙指莫厘巘。 平生山水志,老腳肯辭繭。 壺觴紛提攜,曲磴屢回轉(zhuǎn)。 小憩山之腰,秘境所披蕆。 紫翠蓋幢翻,青黃繡茵展。 須臾造其巔,四顧目盡眩, 太湖小汀瀅,風帆時隱現(xiàn)。 吳門俯可掇,越嶠杳難辨。 摩挲舊題名,斑駁半苔蘚。 日斜下山椒,窅爾迷近遠。 問途值樵夫,失腳悔已晚。 懸崖颭伶俜,絕壑窺涊淟。 蒼茫認前村,山寺吠鳴犬。 解衣得盤礴,仰視坐猶喘。 韓公鐫華岳,正自恐不免。 登高弗知厭,持用戒軒冕。 晨觀日出,雖無泰山日觀峰之勝,惟于初秋四時許,立峰頂東望,見東方曙光一抹微白,漸成蒼綠,由淡而濃。其時下層白挑,亦漸明亮,轉(zhuǎn)成金黃色。少時,上層之蒼綠色襯以五色,似雨后之虹彩,紅日一輪,乃由地面升起,半吞半吐,欲上又止。繼而冉冉上升,彩色畢現(xiàn),殊為美觀。紅日由此漸呈黃色,繼而白色,四周襯色隨之消淡。此非親歷其境,未能與言其美,即具如神之筆,亦驗描述其奇。想泰山遠在千里之外,登峰覽勝固屬不易,東山則近在咫尺,便于往返,故樂為介紹,何敢珍秘,欲觀日出者,不妨一試,始知言之不謬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