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粉巷僅有329米長,而它的名字卻為西安人所熟知。過去,由于與商業(yè)中心南院門相接,粉巷也曾是西安城內(nèi)頗為繁華的地方。而有關(guān)粉巷名稱來歷的種種猜測,則給這里增添了幾分神秘。
粉巷的東頭與南大街交會,西頭則連著南院門街,算不得偏僻小巷,甚至還是連接南廣濟街和南大街的干道,街邊的商鋪、酒店更是不少,不過,與車水馬龍的南大街相比,這里的確安靜不少。
名稱來歷與老百姓的“飲食”有關(guān)
今天的粉巷雖然不及南大街繁華熱鬧,但街邊的時尚小店卻不少,街道兩邊的合歡樹,每到夏天便掛滿了紅色的“絨線花”,在風中搖曳多姿。這樣一條亮麗的街道,難免讓人把它的前世和胭脂水粉這樣與女兒家有關(guān)的事物聯(lián)系起來,難怪坊間一直有傳言,說粉巷在古時是賣胭脂水粉的地方,又說這里曾經(jīng)開滿了青樓,是西安府里最燈紅酒綠的去處。
如果你也這樣猜測粉巷的過去,恐怕是要以訛傳訛了??贾T方志,這條被賦予浪漫色彩的小巷,其實與脂粉、青樓沒有絲毫聯(lián)系,是因為明清時遍布磨面的作坊和糧店而得名。
一千多年前,粉巷所在地位于隋唐長安城皇城里,西安地名專家葛慧說,當時粉巷的位置,約在太常寺北,皇城第六橫街中段,東口在安上門街。唐末皇城改筑為新城后,這里逐漸成為居民坊。大概在明末清初時,這條小巷便以“粉”為名了,可見那時,這里已經(jīng)因加工、銷售面粉而為人所知。清康熙年間的《咸寧縣志》記載,當時,粉巷是西安府城里的豬市所在,由此可知,古時的粉巷其實一點也不浪漫,而是實實在在地與老百姓的“飲食”有關(guān)。
粉巷的米面市一直持續(xù)到民國。辛亥革命后,軍政府為了調(diào)控糧價,安定民心,從1911年10月25日開始,在粉巷設(shè)立糧食平糶處,將接收的清朝庫存糧食十幾萬石,開倉平糶,平價供應給市民。據(jù)民國《咸寧長安兩縣續(xù)志》記載,到了1930年,西安有9萬人口,這些人口主要居住在南院門、五味什字、粉巷一帶,以及東關(guān)地區(qū)。民以食為天,人口集中地區(qū)的米面市也興盛起來,當時,粉巷、東關(guān)、西關(guān)、橋梓口成為西安最主要的米面市。
86歲的老西安胡寶瑛老人說,解放前,粉巷是西安市三大糧食市場之一,這里用的都是30斤或28斤的老斗。1946年,西安面粉業(yè)公會機關(guān)報《新國民日報》在粉巷創(chuàng)辦,當時粉巷糧食行業(yè)的興盛可見一斑。
直到解放前后,粉巷里還有多家糧店。72歲的何老先生告訴記者,粉巷的店鋪沒有南院門多,街道也不比南院門熱鬧,不過,令他印象深刻的是,粉巷里有幾家賣米面的鋪子,在這里買糧很方便。
商會、銀行、信托公司都看上了粉巷
一提起粉巷,很多老西安馬上就會想到與它緊鄰的南院門。從清代到民國,南院門一直是西安市的商業(yè)中心。葛慧說,解放前,很多西安人都認為粉巷是南院門的一部分,而位于南院門東的粉巷,那時也算是商業(yè)比較繁榮的地帶。
在清光緒年間的《西安府圖》中查找粉巷,可以看到它與竹笆市街十字的交會口,是福建會館的所在地,巷南從西向東還有“大公館”和“永寧觀”。
《西安老街巷》中載,解放前,粉巷西口路南是商務印書館的所在地,到了解放后,這里成為西安市第一醫(yī)院所在地。不僅如此,創(chuàng)建于清末,延續(xù)至民國的“長安商會”,也曾駐于此處。據(jù)記載,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由陜西商界著名人士王怡然、嚴輯函、鄭吉安等人發(fā)起成立“長安商會”(成立之初名為陜西商務總會)。商會成立之初,會址設(shè)立在西大街,不久租居西安市粉巷原商務印書館舊址,后又遷至湘子廟街。
粉巷還是西安較早的金融中心的一部分。由于南院門的商業(yè)中心地位,清代時,鹽店街、五味什字、南院門、粉巷一帶,集中分布了不少錢莊。到了民國時期,許多新式的銀行也大多分布在這一帶。據(jù)《西京要覽》記載,民國時期,不論是傳統(tǒng)的銀號,還是新型的銀行,在粉巷都能找到。這里有老字號錢莊“和盛協(xié)”。1933年11月,交通銀行在西安開辦了第一家分行,其地址就選在粉巷。曾在車家巷居住的胡寶瑛老人還記得,交通銀行位于粉巷西北口,有一個闊氣的水泥門樓。1949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西安市分行成立時,也將行址選在了粉巷。
西安最早的信托業(yè),就誕生在粉巷。1931年,設(shè)立于粉巷的“通濟信托公司”成立,該公司以買賣房產(chǎn)地皮為主要業(yè)務,是西安首家私人集資經(jīng)營的信托公司。
不僅如此,目前所知的西安市最早的公共汽車站,也在粉巷。民國初,西安城里的公共交通工具只有人力車(黃包車)。到了1923年,長潼汽車公司開辦了從鐘樓至東門的“環(huán)城汽車”,并投入兩輛汽車,這是西安公共汽車之始。此后,西安的公共交通事業(yè)開始有所發(fā)展。1943年,“西安粉巷汽車站”正式運營,開通從西安到韋曲、太乙宮、王曲的交通車,這是目前所知的西安市第一個公共汽車站。
羅道臺的公館在巷子西頭
除此之外,粉巷還曾有許多深宅大院,許多有錢人都在此安宅置院。粉巷附近的老住戶薛辛娥女士說:“解放前,西安人蓋房子很講究,院子很深,有錢人都是好幾進的房。那時候,粉巷也有不少大院子,街道上的深宅大院一個挨著一個。最有名的,要數(shù)粉巷東頭街北的一座大宅院,附近的老戶沒有人不知道的。那座院子門臉雖不大,但里面卻很深,老人們都說,這是民國時一位國民黨官員的宅子,后來這個官員去了臺灣,宅院便荒廢了。直到上世紀90年代,粉巷街面改造時,這座老院子才被拆除?!?/FONT>
胡寶瑛告訴記者,粉巷西口交通銀行的東邊,還曾有一座羅道臺公館。胡老人說:“我的一位同學就是羅道臺的孫女,小時候,我常去她家玩耍。羅道臺家的院子不是西安民居的那種長方形的深院子,而是北京的四合院形式。西安民居都是窄長而深的院子,羅道臺家的院子卻是四四方方的。我還記得他家院子的樣子,一進大門,對面就是三間大廳房,廳房足有五間寬,接著進二門,二進院子兩邊都是廈房,正房是臥室,院子里還有一個走廊?!?/FONT>
解放前,粉巷中段還曾有一個警察局(又說是交警隊)。葛慧老先生還記得,那時候,粉巷和其北邊的西木頭市是連起來的,它們之間是一片空地,后來空地上形成了一個市場,一些商販逐漸在市場上蓋起門面房,天長日久,西木頭市便與粉巷分開,成了兩條平行的街道。
市第一醫(yī)院在此扎根62個年頭
解放后,由于交通便利,緊靠南大街,臨近鐘樓,粉巷這條僅有三百多米長的小街陸續(xù)駐扎過許多單位。其中,時間最久,也最為有名的,要數(shù)西安市第一醫(yī)院了。從1950年遷至粉巷30號至今,第一醫(yī)院在粉巷已有62個年頭了。住在附近的老住戶們,只要提到粉巷,都會說起第一醫(yī)院的點滴往事。
第一醫(yī)院始建于1941年6月,初名“西京民眾醫(yī)院”,原址在西大街社會路,后名稱幾經(jīng)更改,地址幾經(jīng)變動。1949年5月23日,西安市人民政府正式接收該院。1950年,醫(yī)院遷至粉巷,正式命名為西安市第一醫(yī)院,從此,第一醫(yī)院便在粉巷扎根至今。
今天,已經(jīng)很少有人知曉,解放初,陜西人民廣播電臺剛剛成立時,其地址便在粉巷34號。1953年2月,陜西人民廣播電臺在粉巷正式成立,每天17時15分至19時50分播音。不過,廣播電臺在粉巷的時間并不長,1954年10月,陜西人民廣播電臺和西安人民廣播電臺合并辦公,臺址也遷到了南院門115號。
薛辛娥說,上世紀九十年代街面拓寬改造之前,粉巷里有幾家店鋪,雖然都是做小生意的,但也算是有些年頭的老店。巷子西頭挨著竹笆市處,有幾家賣篩子、竹器的店鋪,還有幾家小雜貨鋪,粉巷與德福巷交匯口處是老王家開的賣甑糕、油條的鋪子,粉巷中段還有一間專門賣膏藥的小門面,大家都把店主叫做“膏藥客”,巷子東頭還曾有一個豆腐廠。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粉巷與南大街街口的“??捣b店”,這間服裝店開辦于上世紀80年代,沿用了解放前東大街私人服裝店“??滴鞣辍钡呐f名。薛辛娥說:“附近的住戶們幾乎都在??蒂I過東西,平時穿的用的,只要跟布料有關(guān),都能在它家買得到?!?/FONT>
1966年,粉巷曾一度改名為五星街,1972年恢復原名。1998年,拓寬改造之后,粉巷便形成了今天的面貌。
民間記憶
粉巷街南有一個“掃帚坑”
(顏群英 66歲 粉巷附近老住戶)
西安市第一醫(yī)院的東南邊,過去有一個掃帚坑,順著醫(yī)院旁邊的斜坡路走下去,坑里要比坑外低約有二層樓高,里面住著好多住戶,因為那里地勢低,過去我們常去坑里打水。后來第一醫(yī)院擴建時將坑填平。
粉巷的南東口,過去是國營??捣b店的后門。??档那伴T開在南大街上,后門就開在粉巷。福康的后門是服裝廠、倉庫的入口。福康服裝店不僅賣服裝,還賣布料、床單、窗簾等,而且還量身定做衣服。
巷子里有油坊、有錢莊
(賈中慧 78歲 粉巷老住戶)
1940年,我5歲時,家從河南搬來西安,父親在粉巷租了幾間房子,我們便住在那里。粉巷連著南院門,當時感覺粉巷就是南院門的一部分。那時的南院門有老鳳祥、國貨公司、南華公司,還有亮寶樓的民眾教育館,十分熱鬧。比起南院門,粉巷就要冷清一些。那時候,巷子里大部分都是住家戶,記得在和德福巷的交會處,有賣菜的小店和小飯館。
現(xiàn)在西安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所在地,那時候曾是一個很大的油坊,里面賣食用油、醬油、醋等,油坊周圍,還有好幾家錢莊。那時候南大街這邊都很低矮,粉巷街南也是低洼地帶。
漆黑的木板門面一家挨著一家
(雷建民 62歲 德福巷老住戶)
我小時候,粉巷里住家居多,每家都是平房。街上的門面房都是用漆黑的木板封門,一家連著一家。聽老人們說,粉巷過去有許多磨面的磨坊,那些黑木板門的老房子,曾經(jīng)都是磨坊和賣粉面的店鋪。
上世紀九十年代改造前,粉巷街北基本上都是住家戶的平房,西口是一個大院子,接下來是幾間門面房,這幾間房子從前是磨坊,后來是王家開的甑糕、油條店。這幾家門面房的東邊,以前是公安局的家屬院。再向東臨近南大街處,有一個大雜院,舊社會時是有錢人家的深宅大院。
粉巷街南,和德福巷交會口處,有幾間小門面,都是賣一些吃食、生活雜貨的。東邊是一個大院子,解放后成了大雜院。再向東就是第一醫(yī)院了。醫(yī)院的東邊,是一個挺深的小巷子,因為巷子里地勢低洼,所以被人們稱作“掃帚坑”。掃帚坑東邊,有幾個大院子,再向東,就是豆腐廠,豆腐廠東邊,有一條半截巷,半截巷東邊,就是??捣b店。
現(xiàn)在的粉巷跟以前差別很大,已經(jīng)看不出從前的模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