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今年29歲,已是聯(lián)想集團的總裁高級助理。他21歲被當日寸全球最大電腦商戴爾電腦公司聘用,先后在三個重要部門任職。他2009年畢業(yè)于哈佛大學商學院,曾是花旗銀行十名“全球領袖計劃成員”之一。他就是于智博,被媒體稱為“輸”在起跑線上的哈佛男孩。 從成績倒數(shù)到優(yōu)秀學生 九歲時,因為父母離異,于智博從上海轉學到成都,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轉學時,我本應讀小學四年級,但參加了當?shù)貙W校的入學考試,成績不好,結果又降了一個年級,從三年級開始讀。”于智博說。 對智博的學習成績,父親并不十分苛求,他認為:“掌握基本知識和理論就夠了,為了幾分點燈熬油不值得。” “但一上中學,學業(yè)壓力一下子就上來了,我那時經常排名倒數(shù),尤其是數(shù)理化成績極差,歷史和地理,單科排名甚至能排到班里前三,語文和英語也不錯,但是一加上數(shù)理化,綜合排名就倒數(shù)了。”但即便如此,父親也沒有以耽誤學習為由反對他參加校田徑隊。 “小時候,是覺得好玩,中學時,體育成了我自尊心的避風港。”于智博當時是校田徑隊的主力,每天訓練時的奔跑,是他釋放學業(yè)壓力和樹立信心的渠道,”田徑場上鍛煉的意志和吃苦精神,是在課堂上體會不到的”。 16歲的夏天,于智博成為美國俄勒岡州中部密歇爾高中畢業(yè)班的一名留學生。 “雖然自然景色不錯,但那個小鎮(zhèn)總共才有350人,鎮(zhèn)上只專一家商店、兩家餐館、一家郵局和一所學校,甚至街上連紅綠燈都沒有。”乍從人口稠密、熱鬧繁華的成都來到這個美國鄉(xiāng)村小鎮(zhèn),于智博“驚訝得目瞪口呆”。 作為鎮(zhèn)上唯一的一所中學,密歇爾高中是全俄勒岡州里規(guī)模最小的高中,“全校學生還不到50人,學校只有一座連排的平房”。 語言關是于智博當時所面臨的第一關,剛來美國的頭三個星期,他發(fā)現(xiàn)自己原有的英語底子十分有限,同美國的老師、學生交流也很吃力。“我不怕出丑,跟著重復同學和老師所說的話,多與當?shù)厝私涣鳎7滤麄冎v話時的口吻和語氣。”即便沒有人的時候,他也在聽錄音并大聲模仿。兩個月的時間,于智博基本掌握了美式英語的發(fā)音。 來這所美國高中畢業(yè)班后,曾令于智博最頭疼的數(shù)理化,竟讓他“大出風頭”。“美國高中三年級的數(shù)理化內容是我在國內初三就學過的,在那邊,我考試基本上拿滿分,還被提拔成數(shù)學老師的助教”。后來,同學開玩笑時.會對他說:“我不是中國人,所以我不懂數(shù)學。” 留學一年后,于智博代表優(yōu)秀學生團體,在高中畢業(yè)典禮上發(fā)言。 從三流大學到名牌高校 選擇大學的時候,考慮到自費留學和成績等個人條件,于智博選擇了“一所又小又便宜的大學”——東俄勒岡大學。 “那是當時最適合我的選擇。那時我剛滿17歲,不太了解美國大學的情況,也不敢走遠,家里又不是很富裕,選擇大學的余地并不太大。東俄勒岡大學學費很便宜.而且大學期間轉學在美國很普遍,也比較方便。” 大二時,于智博開始計劃自己人生的下一步——轉學去名牌大學深造:“在東俄勒岡大學的時候,學分我都修夠了,但選擇轉去哪兒是個問題。”像哈佛、耶魯大學等私立名校,一年學費一般是三萬至四萬美元,這是他當時“想也不敢想的數(shù)字”,其他一些名校,學費中等、專業(yè)排名靠前的又不是他想學的專業(yè)。 最后經過反復權衡,于智博決定轉到密歇根州立大學,讀供應鏈專業(yè)。“密州大不僅學費比其他同級大學便宜,而且它的商學院擁有全美排名第一的供應鏈管理系?!?/SPAN> 進入密歇根州立大學后,因為熱心公益和成功牽頭籌辦了學校里第一屆中國供應鏈論壇,于智博獲得了學院里學生的個人最高獎項——每學期所評選的一名“最佳學生”。后來,這個論壇不但被保留了下來,還成立了相關的獎學金。 從密歇根州立大學畢業(yè)后,于智博在戴爾總部工作了三年。25歲,他決定報考哈佛商學院。GMAT測試他考了三次才得以通過,“我考試能力差的問題又暴露出來了”。第二次失敗時,他幾乎要放棄,“就像高考落榜的感覺,時間和精力都用上了,但心態(tài)沒擺好,很緊張也很浮躁?!钡谌慰荚嚂r,他不但順利通過,還提前一個半小時交卷。“第一次輕敵,第二次弦繃得太緊,第三次才明白張弛有度,學習得勞逸結合,而且我相信付出一定有回報。” 于智博說,他最喜歡俞敏洪的一句話:蝸牛只要爬到山頂,和雄鷹所看到的景色就是一樣的。 從海外練兵到回國發(fā)展 2008年,美國爆發(fā)了金融危機。這一年年底,也是哈佛大學商學院畢業(yè)生們四處求職的時間。在三成同學沒有滿意工作的時候,于智博一下子拿到了五家機構的聘書,分別是花旗集團、三星株式會社、LG電子、蘋果計算機和美國籃球聯(lián)盟。2009年,哈佛畢業(yè)之后,于智博選擇到花旗銀行工作,盡管與其他四家公司相比,待遇是最低的,但是在他看來,“工作中可以鍛煉的能力和學到的東西是其他四家公司的數(shù)倍”。接受培訓之后,他被派駐到巴西,在那里,他成功組建了南美銀行界第一個專門服務中資企業(yè)金融團隊,并被評為最佳新員工。 在花旗,廣闊的事業(yè)前景等待著他。然而2010年,于智博毅然作出了一個讓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決定——回國發(fā)展?!霸谖疑瞎鹬?,聯(lián)想集團就邀請過我回國工作,畢業(yè)之后,他們再次期望我能夠回國做楊元慶先生的助理。因為我的人生目標就是回國發(fā)展,使中國在世界上更強大,之前的海外公司經歷都是同國發(fā)展的練兵場?!?/SPAN> 對于他的選擇,父親很贊成,他說:“在戴爾和哈佛,盡管有同事之間的合作,但主要是一種個人英雄主義式的戰(zhàn)斗。今后的崗位需要的是協(xié)調各方,進而領導多個部門,需要更多的韌性和付出更多的辛苦?!?/SPAN> 在教育專家史青星看來,現(xiàn)在不知有多少父母還為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糾結,而于智博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在今天能否取得成功,是否能夠取得喜人的成績,與他的過去關系不大。“未來的成績取決于你現(xiàn)在邁出的每一步,而不是你曾經在起跑線上的表現(xiàn)。” 感言: 1、人生無處不在比,比到最后定輸贏,有的還無輸贏。 2、真正同一起跑線是不存在的,絕對的公平也是沒有的。 3、進步,在進步,再進步,永不停步,成功就很自然地來了。 4、先為成功企業(yè)打工,然后急流勇退,另立門戶,讓成功者為自己打工。 5、人生是長跑項目,急在一時,后勁不足,最終也只能淘汰出優(yōu)勝榜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