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77天獨騎橫穿大羌塘無人區(qū)

 波湖渝 2012-04-28

     作者:楊柳松

 
 

       羌塘,地球上獨有的超級荒原,當我們熱衷談論偏遠的阿里和熱鬧非凡的可可西里時,對這片酷寒的高原依然陌生得不知所措。一個人,推著兩百斤的自行車,歷時77天,經(jīng)歷了一場我們無法想象的艱苦旅程。這是人類的又一個奇跡,工業(yè)文明并未完全束縛我們的血軀。

       藏語“羌塘”,意為北方的空地,狹義指藏北無人區(qū),實則是所有北方未知的土地。大羌塘包含藏北無人區(qū)、可可西里無人區(qū)、阿爾金無人區(qū)、昆侖山無人區(qū),昆侖山無人區(qū),這四個無人區(qū)連片在一起,構(gòu)成了世界上獨有的超級無人荒原。由于可可西里的概念被炒熱,以至于大家一度用“可可西里”代替了這片廣袤的荒原。實際上,可可西里不論行政疆域還是地理疆域只是大羌塘這片荒原的一小部分。

       大羌塘,自由最后追逐之地……

4.jpg

                                                             無人區(qū)

 
 
 
 
 

       1. 探索生命的禁區(qū)

       計劃二〇〇九年四月份第一次穿越羌塘,路線是相對容易的東羌塘南北縱穿。正欲出門的前幾天,發(fā)現(xiàn)了一個網(wǎng)帖,丁丁和老茍已經(jīng)起程,穿越路線和我一樣,于是靜觀其變。打心里,我并不相信他們能成功,網(wǎng)絡上的探討看得太多,付諸現(xiàn)實的寥寥無幾,名不副實的更多。正因此,丁丁是我第一個刻意結(jié)交的戶外朋友,不是驚羨他的體能和經(jīng)歷,而是那種將想法變成記憶的勇氣,以及共同的癡迷。

       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旅行計劃,的確,我不屑南北縱穿了,即便難度最大的中線,設計一條羌塘橫穿路線幾乎成了我生活的全部。對比前人掂量一番,顯然過于浪漫了,這幾乎是一次不可能完成的旅行。幾番斟酌,保守地設計了一條“W”型路線,直線長度相當于兩個縱穿,便是傍依中央山脈,反復斜插,中途尋找一個牧民點,以解決補給問題。沒和人討論可能性,當別人知曉一個毫無騎行經(jīng)驗的人用自行車進入羌塘,可想口水的密度和濃度。生活中很多事皆如此,不宜過度討論。尤其三事,一是人生伴侶,討論多了一定娶了別人的老婆。二是事業(yè),討論多了一定做著別人喜歡的事。三是旅行,討論多了一定走在別人的路上。

       第一次羌塘之旅始于拉薩,獨往界山大阪穿越點。路上出了不少笑話,第一次長途騎行,生疏得很,遇同行者,也避免談論騎行經(jīng)歷。完成西羌塘無人區(qū)穿越后,準備繼續(xù)斜插中央山脈時,因故中斷了旅行。哀傷心境難以描述,狀態(tài)異乎尋常的好,如此放棄心有不甘。隨后幾個月里,非常煎熬,我必須把羌塘這個情結(jié)了了,才有可能繼續(xù)生活下去。

       雖說上次旅行不完美,卻有了切身體驗,實地感受,徹夜研究著一次性橫穿羌塘的可能性。種種現(xiàn)實把我逼到北線,荒原的最腹地,自古沒人如此穿越。甚至超過縱穿長度的旅程里,我將被深度寒冷和干旱重重包圍。從自力穿越角度來說,這是一次有去無回的旅行。隨著研究深入,種種現(xiàn)實更加清晰地浮出水面,最大困惑有三個方面,一是食物補給,在如此長的天數(shù)里完全靠自給卻無先例,我到底能承受怎樣的饑餓狀態(tài)?二是體能,在海拔五千米的惡劣環(huán)境中超負重推行能堅持多久?三是心理狀態(tài),孤身荒原中,面對周而復始地困頓何以應對?這也是我最期待探索的,人總是對自身充滿了無限好奇。

       在第一次旅行基礎上,重新設定旅行計劃和調(diào)配裝備,使之更加符合實際意義。折騰來去,基本原則有三,一是理論極限值,用計算器反復盤算出的所謂理論極限,包括體能、食物、心理、基礎裝備等等。二是極簡化,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再簡單化!例如去年的兩套供電系統(tǒng)中的小電機被廢除了,雖然功能強大,結(jié)合摩擦發(fā)電、風能發(fā)電、微型電鉆,不過幾十元成本改裝。三是一物多用,貌似將“復雜問題簡單化”的補充,實際上是生存策略最有效的組合。例如一根釘子,它不僅是一根釘子,它至少可以在三個崗位上發(fā)揮光和熱,套上藥棉,甚至還可以掏耳屎。所有的原則說來道去,只因沒法帶任何多余的東西。

       如果,認為一切都準備好了,需要的就是以最快速度上路。沒有什么激情能夠恒久,趁熱好打鐵。

 
 
 

        2.啟程:準備上路

       短短四個月后,再次踏上前往拉薩的列車。憂心忡忡,毫無樂趣,壓力太大了。下火車,沒多久,馱包鉚釘斷了一個,這個打擊很大。馱包是很重要的一個裝備,承載著一切所需,千挑萬選,而當下小負重就斷了,情何以堪。接著就是一堆小悲劇,商量好了如約而來。雖說,以往旅行都或多或少出現(xiàn)一些問題,但此次裝備上的差錯太莫名其妙了。例如那個正負極接反的原裝插頭,我曾咨詢一個深諳電工的朋友,問其概率。他思索一番回答我,“我變性的概率”。心理上的陰霾自不必說,壓抑,還是壓抑,拉薩的天不再那么一絲不掛的藍。

       貌似一切應付完畢,著手上路,計劃騎車到阿里,三月底抵達獅泉河鎮(zhèn),四月初進入穿越點。如去年一樣,緩出一個月時間,在路上提升體能。一路上出問題,都是致命的,丟相機,丟GPS,丟背包……第二天,在江孜縣最繁華的十字街頭,遺失一個滿載裝備的馱包,再也找不回來。尤其衣物類物品盡失,連條褲衩都沒留下。記得,坐在小招待所的走廊上,看著余輝下的江孜城堡,渾身抑制不住地發(fā)抖。已到絕路,沒法往前,只能重回拉薩整頓裝備。有些裝備郵購,有些裝備借朋友的,因此這次旅行才有了人關注。話說有個朋友得知我遺失裝備的事情,電話說,找了個易經(jīng)大師卜了一卦,說馱包在原地等著我,不信買張車票去看看……話說的匆匆,掛機,深知我會罵人。人,旅行中的最大困擾,過度關心,會讓人變得很唯心,喪失對事物的客觀判斷。

       等裝備間隙,與友人去林芝賞桃花、泡溫泉,以求轉(zhuǎn)運,更享得“十鳳一龍浴”的傳奇,想必晦氣已散。時間四月初了,先被郵政車忽悠,然后匆匆搭車趕往阿里,四人擠坐加座后排,折騰得夠嗆,把憋屈的雙腿伸到窗外還遭司機怒斥。次日深夜抵達阿里地區(qū)首府獅泉河鎮(zhèn),卸自行車時發(fā)現(xiàn)輪胎快拆桿顛掉了,車子散架,頭皮發(fā)麻。一時在偏遠的阿里無所適從,即便拉薩有零件走郵政快遞也得十天不定。小福星多啦再次釋放魔法,憑借巧嘴托一司機將快拆桿從拉薩捎來。以為最后一遭,和多啦線上聊天,千恩萬謝,同時在線測試新油爐,居然一次未用的新油爐斷了噴嘴。翌日四處尋焊接,一連三家皆無銅焊,第四家倒是可以,老板事先說明,“如果焊好給十塊,壞了可別怨我?!蔽覒?。只見電光閃爍,不消一分鐘噴嘴便徹底毀了。無語。又是多啦,將自用油爐及丁丁睡袋托志鵬捎到阿里。至此,借用的裝備包括一個小鍋,一個防潮墊,一個油爐,一個睡袋。

       情緒很不穩(wěn)定,天意?兩種角度,制造種種障礙不讓你去,提前磨礪讓你輕松去。哪種天意,在乎自己的選擇,而非天意本身。

       時間四月十六日了,已沒有多少時間再耽擱,找車前往界山達坂也是一番周折,同時購買食物和汽油做最后準備。壓縮餅干還是快過期的,雖說過期一點沒關系,但長達四年的保質(zhì)期不免讓人懷疑食物質(zhì)量的異化。且咳嗽一周了,吃了藥,不見好轉(zhuǎn)。高原上小病小災很難痊愈,這點倒有心理準備。

       一切都好了,真的沒問題了?我不停地逼問自己。

 
 
 

       3.冰雪世界中的溫泉(DAY1)      

       身體狀態(tài)很糟糕,一路猛咳,車子也隨著咳嗽顫抖。去年由于不會騎車,把大腿拉傷,一瘸一拐進入荒原,今年一路咳嗽進入荒原,加之相同的穿越點,恍若一出《雷雨》被重演了兩遍。為什么從界山達坂進入荒原?把便捷的青藏線路設為穿越點,自東向西豈不更方便?這要從帕米爾高原說起。如果忽略國家概念,整個高原的邊界將一直擴展到周邊鄰國,帕米爾高原更是其中一部分。它的偉大在于亞洲幾條巨大山脈均交匯于此,包含了支撐整個高原的所有山脈。它們盤根交錯,不分彼此,形成一個巨大的山結(jié)。從山結(jié)延伸出的山脈自西向東有興都庫什山脈、天山山脈、昆侖山脈、喀拉昆侖山脈、喜馬拉雅山脈。界山達坂正好處于山結(jié)外緣,是通往高原平臺的一個重要入口??梢赃@么理解,青藏高原是地球第三極,此行路線是第三極的最高一層臺階,界山大阪就是這地球最高一層臺階的起點,自西往東,地勢緩下。

       當然,地勢緩下并不能助我一路溜到荒原彼端,但自西向東的路線設計卻是旅行成功與否的關鍵。這要從羌塘令人駭顏的冬春大風說起,若逆風,寸步難行,若側(cè)風,垂頭喪氣,所以只能順風,順著猛烈的西風帶一路向東。若從青藏線自東向西穿越,料定堅持不了十天就得打道回府,哪怕是鋼鐵俠,也得被羌塘冬春大風吹成一堆破銅爛鐵。

       此次,從界山達坂進入羌塘,竟連一個人也沒見著。而去年九月時,無人區(qū)邊緣游牧甚多,第一天扎營便是偎依牧民帳篷,可想此時大風低溫天氣還不是放牧季節(jié)。想念著,友善的牧民,溫暖的油茶,漸變而來的孤寂感。第一天,總是很敏感,中途一個小坡居然要拆掉馱包才能推上來,這是個相當嚴重的挫折。當下硬路,尚且如此,隨后漫無邊際的荒原如何可行。遇障拆包貌似是最簡單的處理方式,實際上這是最后的解決手段。拆包、拎包、推車、裝包的過程讓人筋疲力盡,不到萬不得已是絕不效法的。

       十六公里處有幾間羊圈,在龍木錯東端湖盆高地上。到了此地后再無力推行,心力也是憔悴。決定宿營,好好整理下思緒,何去何從。土屋中央有一扇倒地木門,和去年一模一樣地擺放,剎那某個閃念,去年也似想過睡在這扇門上。安頓好后,便去山谷中尋找濕地,去年流虻和多啦經(jīng)過時發(fā)現(xiàn),而我竟一無所知,所以這次要尋個明白。

       濕地中泉泊眾多,大如私家泳池,小如千金飯碗,或清高獨處,或碧珠相串。其間滋養(yǎng)著大片松軟的塊狀草甸,是牛羊們?nèi)鲆暗臉穲@。泉水恒溫,手指觸探,大約10℃左右,所以外面世界一片冰凍,水里卻春意盎然,水草游魚甚歡,一副遺世獨立的逍遙自在。這是我在海拔五千二百米高原,唯一所見的獨特地貌。濕地的水匯集成幾條淺溪流入龍木錯,稍行不遠便結(jié)上厚冰,以致路人錯覺,這一片冰封天地毫無生機。其實,早在三十年前,中科院的一支科考隊就發(fā)現(xiàn)了此溫泉,并把抓獲的一條泥鰍送到武漢水生所研究。魚類專家無不啞然,這可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魚??!

       濕地兩側(cè)陡坡上鋪綴著一片片錐形雪地,烈風所致,放大看與冰塔林無異。吸引我繼續(xù)攀登的是山頂一處經(jīng)幡,那是人類對荒原的信仰。逆風而上,獨佇山頂,眺望著荒原深處,才深刻意識到,我將要去的遠方是何等荒涼。 晚上,還是回避著整理思緒,何去何從。

       一夜狂風,此起彼伏,排山倒海。

33.png 

 
 
 

       4.傘帆的助行(DAY3)

      傘帆由來不是無聊的新奇玩意,而是要解決均速問題。去年羌塘之旅的經(jīng)驗告訴我,每天均速只能達到十五公里,而橫穿羌塘必須均速達到二十公里,否則我將為自己的旅行沖動付出極大代價。為了每天多推行五公里,設計出兩個方案,第一個方案是與太陽同起同歇,盡量多趕些凍土硬路,及拉長每天行進時間。

       在羌塘,早起是比見鬼還恐怖的事情,雖然它很現(xiàn)實。于是,第二個討巧方案應孕而生,便是充分利用羌塘風資源。這是個思維發(fā)散的游戲,從三角帆、橫帆、球帆研究到牽引風箏,以及和自行車奇形怪狀的組合。隨后是思維收縮,把這些浪漫創(chuàng)意移植到具體環(huán)境中,發(fā)現(xiàn)無一可行。

       傘,再普通不過的生活用品進入視野,它擁有完美的白努利效應,具有更大的吃風角度。選購了幾把不同材質(zhì)的傘,測算面積,精確風壓。在羌塘特殊環(huán)境中,四級風,我將得到一個十歲小孩推車的力。六級風,就可完美地一邊抽煙一邊推車。再大些風,我得把傘帆藏好,它可不是航天材料打造的宇宙飛行器。接著設計轉(zhuǎn)向系統(tǒng)和自動開關傘裝置,我的理想是騎在車上,像方程式賽車手般熟稔地控制傘帆機關,恣意地抵達荒原彼端。顯然格林童話看多了,羌塘地貌遠比想象的復雜。結(jié)果我只是拆掉一個三腳架云臺,做轉(zhuǎn)向和快速安裝傘帆裝置。傘帆終于做好了,非???,尤其八根加固傘繩很有科技感,這讓我生出自己有做電影道具的天賦。傘帆一直裹在防潮墊里,避免被人看到。

       我還是清醒的,這只是一個簡單試驗。只有多啦知道這把傘的用途,當我把傘帆完全打開時,她很興奮,猶如看見百年后的太空航天器。最重要的是,她和流虻曾深入過羌塘,也曾琢磨利用風能。如今,有這么個不靠譜青年付諸現(xiàn)實,不論管用否,表情上是一定要支持的。傘帆裝在車尾,很拉風,但實際效果不明顯。車子在推力不足的情況下頻繁摔倒,還壓斷了一根傘帆輻條。這讓我很失望,于是收起傘帆老老實實推行、老老實實做人。壓抑的天空,容不得理想高飛。風越大,沙越重,天色暗啞,無神可請,再次裝上傘帆測試。居然,效果神奇,風推著車子一路飛馳。記憶很是清晰,這是一段逼仄谷地,道路崎嶇,我駕駛著傘帆車風流倜儻,瀟灑自如,相當于帶著一個壯漢玩技術越野。時而凌空飛躍,時而左閃右避,松脫的前馱包如鼻涕般亂甩,如夢如幻。

       此時,若遇到一個牧民,他一定呆若木雞,然后堅強地從雙唇里擠出一句:“哇塞,酷斃了!” 一邊飛馳,一邊留意水源,準備隨時宿營。地圖顯示路邊有泉眼聚集成的溪流,但我高估了此季水資源,山谷里一片荒蕪,滴水不見。期間倒是發(fā)現(xiàn)幾處積冰,心里總幻想著水草豐茂的營地,加之神奇?zhèn)惴?,便有恃無恐地一往無前。迷亂中,傘帆又被吹斷了三根輻條,失去一半動力。懷念傘帆,雖然僅用了幾個小時,便徹底毀了。并不惋惜,只是個試驗,暮色中,被勁風吹了二十公里,今后大有利用價值。如果不是急于尋水,忽略了對傘帆的維護,它的壽命一定會長些。傘帆的另一價值卻是別人難以理解的,就是以最快速度將我的身體打開。不僅打開了宅男的身體,更化解了身體與荒原之間的生疏感,車子不再沉重的難以控制,荒原不再初始般若即若離。以往,身體進入這種狀態(tài),至少也得磨磨蹭蹭好幾天。

2.png 

 
 
 

       5.戶外“營養(yǎng)套餐” (DAY4)

      食物是生存之本,橫穿羌塘成功與否,一個很大障礙就是無法攜帶足夠食物。在缺氧酷寒的特殊環(huán)境下,和每天一個馬拉松的運動量,每日攝取食物熱量至少在五千大卡,顯然食物攜帶量要達到這一指標是不可能的。在八十天的理論極限值里,我設計的食物日均攝取熱量,依然達不到一個成年人的基本需求。我有理由認為,滿足基本熱量的前提下,人的身體并不會萎縮成干癟皮球,人的精神更不會空虛有如稻草人。

       但食物設計依然需要十分嚴謹?shù)膽B(tài)度,必須滿足儲存、快食、熱量轉(zhuǎn)換效率、口感四個問題,一句話概括就是,不那么好吃的單調(diào)的碳水化合物。零食基本沒有,花生米都覺得不該帶,因為后期會控制不住,花生米會被當做美食很快消耗掉。全程無肉,吃過一次蔬菜,微量元素靠金施爾康藥片。沒有動物脂肪的缺點是,抗寒力和耐力會下降,例如生活在北極圈的愛斯基摩人,不吃肉是沒法長久活下去的。排除肉類是個顯而易見的問題,初始也曾考慮安多地區(qū)朝圣者的“肉糌粑”,就是將風干肉磨成粉和糌粑攪合在一起,從而保證有足夠體力完成艱辛漫長的朝圣之旅。

       由于種種原因,“肉糌粑”沒有被列入食譜。在嚴苛的旅行環(huán)境下,是營養(yǎng)全面的餓死還是茍且偷生的活著,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后者。主食上,糌粑是當仁不讓的第一選擇。類似北方炒面的糌粑,藏民在這片土地上使用了千年,我沒有理由拒絕。只需將水燒開,就意味著一份糌粑大餐也做好了。中午路餐則是雷打不變的壓縮餅干,當然有更炫目的高能食品可替代。選擇毀譽參半的壓縮餅干,是因為我面對的是一場持久戰(zhàn),需要身體處于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一連幾十天喝紅牛打麻將誰也受不了。輔食的挑選很難完全從營養(yǎng)角度考量,科學標尺在某些極端環(huán)境下容易失真。

       人體遠比想象的具有韌性,少一點營養(yǎng)死不了,多一點營養(yǎng)卻不能保證爬上珠峰。酥油是我極力推薦的輔食,和糌粑聯(lián)手成就了完美的藏餐組合,足以打遍天下無敵手。對酥油的營養(yǎng)價值只需了解一點,它就是黃油,幾十斤牛奶才能提煉出一斤的脂肪。購買酥油卻有很大風險,這年頭純正酥油越發(fā)難尋。很多來藏地的旅行者都不喜酥油茶,其實被偽劣品騙了,也許你喝的酥油茶是土豆做的。大蒜也不用多做解釋,旅行中還有比它更完美的食物嗎?紫菜則從植物纖維和富含鉀元素角度考量,身體的不適,大多時候不是營養(yǎng)出現(xiàn)了問題,而是電解質(zhì)失衡,海藻類食物是解決這方面問題的老手。辣椒粉,沒有比這還下飯的菜了,而且它還能為你在酷寒高原提供額外熱量。少許的牛奶和糖,總要有些哄小孩的玩意,男人有時很男孩。我的食譜確實有些極端,但這是極端環(huán)境下最有效的選擇。樸實的外表,就是生活的本質(zhì),日日鮑魚燕窩并不能使人身心愉悅,更打破不了世界紀錄。選定一份食譜不難,難在遵守,這才是我萬分擔憂的。

       在后期,那種精神上對食物的欲望我是領教過,與狼奪食并不夸張。那些歷史上人吃樹皮、人吃人的故事,不是為節(jié)約糧食編撰出來的。因此,前期對食物的控制非常重要,是為了給后期留出一個足夠的失控空間。

5.png 

 
 
 

       6.走進邦達錯(DAY5)

       傍晚來到邦達錯西岸,無力,決定不走了。一天行進不到二十公里,可悲的里程數(shù)字。邦達錯一片冰封,冰面上黃斑遍布,是風攜來的黃沙與塵土。近湖冰面有很多裂口,襯著壓抑的灰暗游云,宛若一張張饕餮大口。閃念,要踏上冰層往深處閑去,雙腳卻理性地沿岸漫踱。岸邊一泓融水,兩只野鴨在驚擾下躍空盤旋,它們一對苦命情侶,是我此次進入荒原首見的生靈。

       偶爾的啼鳴,在風中隱約,越顯孤單。臨近邦達錯時特別留意北去的車轍,那是通往克里雅山口的岔路,越野車可直接開到山口。在我的旅行計劃里,克里雅山口是第一條逃生路線。如果此時選擇了北上,我不是被狼咬了腳,就是被巨大的壓力嚇得無法眼望前方。話說克里雅山口,也是我最想去的地方,它是翻越昆侖山進入高原的重要通道,也是清朝時期開辟的兩條商道之一。

       在山口南側(cè)有一間石屋廢墟,四張方桌大小,美名曰城堡,是否和傳說中的商道有關難以考證了??纱_定的是,山口北面的昆侖山半腰有一截公路,它便是最早的新藏線。這段往昔已無幾人知曉,但被遺棄的路基依然清晰,沒頭沒尾地獨守巍巍昆侖中。改道原因不是山巒重疊,相反是一條無須多少周折的坦途。改道原因是火山,荒原中鮮見保存完好的幾座火山,那年噴發(fā),有人說只是冒了點煙,有人說什么也沒發(fā)生。

       無論怎樣,火山成了改道理由,使之西移至錯綜復雜的山結(jié)地帶,成就了至今都是中國最難走的新藏線。我想,那些從新疆葉城騎行至西藏獅泉河的旅行者,一定會永生難忘這段記憶。順著融水離岸,尋溪而上,原是一口汩汩噴涌的巨大泉眼。水質(zhì)清冽,水底是與外界反差巨大的碧綠色苔草。百般聊賴,又順著泉水回到湖畔,從地圖上我無法準確判斷這就是邦達錯的邊界,但前方一片冰封的灰黃湖面真實可觸。地圖只代表過去,如今的滄海桑田再無人用心記錄。邦達錯是藏西北無人區(qū)四大錯之一,另外三個是郭扎錯、窩爾巴錯和龍木錯。四錯成十字型,東南西北各守一方。

       初入羌塘的旅行路線,便是從西方的龍木錯起始,直線至東方的邦達錯。位于南方的窩爾巴錯則是去年之旅的必經(jīng)之路,它也是四大錯之中海拔最高的,五千二百米的高度讓我在湖邊打水漂沒喘過氣來。窩爾巴錯比邦達錯高出兩百米,相距六十公里,由一條飲水河相連,高處的湖向低處的湖緩緩泄水。這條河在地圖上沒有標識,其實,荒原里很多相鄰的大湖都有一條默河相連,彼此融會貫通。從地質(zhì)演變角度來說,這些湖的前身是同一片浩渺碧波,如今各奔東西,獨守荒原一隅。湖面越發(fā)陰霾,云層之間不再有清晰的邊界,融成一片濃灰色。這讓我警惕,匆匆離開湖畔,剛把車子推至泉眼上方的一塊凹地里,憋了幾天的天空終于呼啦啦飄下雪來。不慌不忙搭好帳篷,附近有如此一口清冽泉水,便再也沒什么大不了的了。

       偶爾,掀開帳篷一角,巡視周遭,近處是逼仄坡地,遠處被白點和不著邊際的濃灰完全占據(jù),荒原并不可見,十分的壓抑,壓抑窒息?;叵脒@五天的旅行,被我忽略不計里程的一百多公里便道,分外真實可怕,原初打算一兩天快速通過的春秋大夢早已破碎不堪。狠狠地拉上帳門,聽著雪花落在頂上,喝著煮沸的泉水,如此幻想著我之后的美好旅行。

6.png 

 

 

       7.探路冰河(DAY6)

       圍著一座造型極酷的風化小山轉(zhuǎn)向南方,山腳下的便道難得堅實,雖不能騎,卻易于推行,每一分力都無損地落實到沉重車體。左側(cè)是寬闊的飲水河,寬約一公里的冰面在陽光下非常刺眼,細細的一條碧水穿梭其間,那是未被徹底凍結(jié)的河流。隨著方向轉(zhuǎn)西,便道與要去的遠方南轅北轍,懷疑是一條繞出荒原的牧民道。查看地圖,當年測繪軌跡直接跨越冰河,深入荒原腹地。

       我把車停下,背上簡單物品躍下河谷尋路,心中了然,此番尋路不會那么輕松。河岸暗涌著許多泉眼,與之前幾天遇見的類似,屬于恒溫的地下水露頭。泉水流淌的溪道里生滿碧綠苔草,隨水流緩緩蕩漾,卻不見魚類生靈。有些泉水相連,匯集成小塊濕地,滋潤著厚實的草甸。不過咫尺前方就是堅硬冰層,這些偎依在陡峭陰冷岸底的綠色,不真實地演繹著自己的春天。踏上冰層,難以揣測它的厚度,但絕對踏實。冰層表面呈現(xiàn)凹凸小窩,強勁寒風吹打所致,對于行人卻有不錯的防滑效果。近至未封河道,垂懸的岸冰有一米來厚,冰檐下掛滿一條條尖利的冰凌。順著河流往邦達錯方向?qū)と?,逐漸深入冰原,當?shù)竭_測繪路線時,根本無力越過河流。

       一晃三個小時過去,沿著冰原徘徊數(shù)次,依然沒有過河之法。我試圖淌河而過,瀲滟寒水卻是極深,河床則是細軟的沉積沙,沒有一絲強渡的可能性,為探河攜帶的拖鞋和毛巾頗為落寞。下午三點,陽光最烈時刻,冰層有些融化,冰面會溢出一層水光,分外刺眼。有些冰面會松軟,一腳下去踩出一窩清水。走在冰原深處多少有些膽怯,生怕一不小心掉進松動的冰窟窿里,人一下子不見了,但帽子還留在冰上。此時,碧水間出現(xiàn)一條黃龍,那是上游迅速融化的淺冰攜帶下的泥沙。

       我又逆流而上,來到漫河灘與飲水河垂直交匯的地方,第幾次徘徊已不記得。其實,這條寬度達到一點五公里的漫河灘才是飲水河主道,貌似主河道的深河只是南側(cè)一片濕地的匯流。當時沒有把握判斷飲水河正源,一是漫河灘方向不對,二是地圖上的飲水河并不與邦達錯相連。時間晃到下午五點多,過河仍無一點頭緒,恒下心沿著南轅北轍的便道走到底,看個究竟。便道一直往西,正貌似翻越一個大坡徹底西出時忽然南下,直逼向一座橫堵的小山??此扑缆罚粲谢腥?,便道是要繞過低洼的盆谷濕地,至山腳下再九十度西去。果然,便道沿著橫堵的小山西轉(zhuǎn),這才放下懸心,認定是出路。天色黯淡,探路結(jié)束,卻未原路返回,而是深入濕地抄直線。目標物很容易鎖定,就是那造型很酷的風化小山,如同遠古神獸,方圓幾十公里一眼便見。帳篷就搭在“神獸山”下面,這日完全為明日準備,推行了四公里,找了二十幾公里的路。

       我再次從心理上確信,明天才算正式進入荒原。這個藏在邦達錯南側(cè)濕地里的季節(jié)性牧場,是我此行最后一處所見的人類生活痕跡,離新藏線一百二十公里。再之后的路,荒原徹底與人類社會斷絕了關聯(lián)。

7.png 

 
 

       8.橫越冰河:有的路一生只敢走一次(DAY7)

       繞行濕地,下午兩點再遇曲折的飲水河,這次是躲不過去了。昨天便有了心理準備,趟過漫河灘顯然要比逾越“主河道”要容易得多。河灘近七百米寬,覆冰,冰面由外至里呈現(xiàn)不同形態(tài)。淺灘無水,皆是懸冰、褶皺冰、堆積冰、冰窩、冰凌等。斷定河水會在午后消融,所以才造就了如此豐富多彩的冰形。先是徒步探路,確定每段路的冰形,一路踏去,脆聲一片,耳朵很有快感。有些冰面厚半米,卻由數(shù)層組成,層與層之間中空,踏碎的聲音最為好聽,絕佳的層次感。多層中空冰的形成是流水快速退去,上面一層薄水未及反應便凍結(jié)成冰,如此,一層層冰面反復疊加,成為荒原唯美的藝術品。最厭惡腌菜般的皺褶冰,夾雜褐色泥沙,又臟又硬,毫無美感,破碎的聲音也不悅耳。某些單層懸冰很是堅硬,極易割破輪胎。

       越往深處,冰的形態(tài)越簡單,這意味進入了深水河道,要推車過去僅憑花拳繡腿不行了。換上拖鞋,深度探尋,要搞明白三點,冰面厚度能否支撐自行車?若不能,水有多深?同樣水深的情況下,河底軟硬?經(jīng)過一番摸索,主河道至少有三條,我長吁,過了此河便無法回頭了。很多路都是如此,只能走一次,第二次便沒了膽。推車強渡,成片冰層在烈陽下變得軟硬兼施,推著推著掉到水里,然后用腳破冰,推車往前。夾心路最糾結(jié),上層是冰,中層是雪,下層是水,底層是軟沙,能把車子徹底困死,只有拆包才能弄出車子。好處是車子不用扶也不會倒,累了可泡杯咖啡歇息,冷了可上岸曬太陽暖下腳。最怕冰水里陷住車子,一放手車子就倒,想去小個便都不行,只能咬牙一點點把車子弄出去。最后一段冰河分外糾結(jié),寬闊,水深至腿,碎冰如刀,河底是細軟綿沙。

       卸了馱包一一運送,往返五次才得以過河。用了四個小時才到達彼岸,腿上被冰塊劃了數(shù)道血口。躺在沙地上,曬著太陽,抽了兩支煙。驀然一瞥自行車,怎么還在河那邊?嚇得我跳起來。原來冰層在烈陽下迅速融化,一條干涸的小河岔重獲新生,欲將我的自行車再度圈到河里。不過穿鞋、喘氣加兩支煙的功夫,這河流就完全變了容顏。再次把鞋脫了,濕腳將車子推了過來,停在遠離是非之地,然后去探路。陡直沙岸,超重沙土,一眼便知,全然超出我的推車能力。

       天氣急轉(zhuǎn)直下,野云鋪頂,游風席卷,加快步伐探尋,希望找到一條便捷通道。眼前不再有清晰軌跡,車轍隨意荒原。不論從哪個角度進入荒原,在路的形態(tài)上都是一樣的,如果遇見一條有路基的簡易便道,那一定是通往某個礦。如果遇見一條沒有路基的便道,那一定是前往某個牧民點或季節(jié)性牧場。再之后會有一段雜亂無章的車轍,誰也不知它們前往荒原的何方。風勢驟增,裹挾著冰雹噼里啪啦砸下來,溫度在瞬間至少下降10℃。

       逆風回程,沒法正面,沒法呼吸,背風倒走一段,摔了一跤。只好把頭巾蓬松地塞在衣領里,勉強遮住嘴和鼻孔,彎腰低頭迎風尋去。特意帶了一個騎行口罩,寬闊的鼻翼,兩側(cè)有對流氣孔,但在空氣稀薄的海拔五千米荒原,依然使人無法呼吸,更不說那擁堵在口罩里的鼻涕多么令人討厭。來到河邊,眼前一幕恍若隔世,天地混沌,濁河洶涌。我想,若之前遲疑一刻,趕上此時怎么也橫不下心過河的。我再也無法回頭了,人生中有些路只能走—次。

8.png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