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圍爐夜話》是作者王永彬“書于橋西館”的“一經(jīng)堂”最后成書于清·咸豐甲寅二月。這本書是明清時期著名的文學品評著作,對于當時以及以前的文壇掌故,人、事、文章等分段作評價議論。作者虛擬了一個冬日擁著火爐,至交好友暢談文藝的情境,使本書語言親切、自然、易讀,并由于其獨到見解在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此書鉛印本,書名由“謝冠生”題寫。書的扉頁內(nèi)側有“宋希尚”署名“贈送呂忠榮先生”及“加印500冊為大嫂張孺人七十壽”、“戊子六月宋希尚識”等字樣。
謝冠生為嵊州人,生平介紹如下:
二戰(zhàn)勝利前夕,同盟國在倫敦組織了調(diào)查戰(zhàn)罪委員會,設遠東分會于中國重慶,在行政院設立了敵人罪行調(diào)查委員會,負責戰(zhàn)犯罪證調(diào)查工作。1945年5月改隸司法行政部后,謝冠生指派刑事司司長楊兆龍兼掌其事,倪征燠佐之。
謝冠生:(1897——1971)名壽昌,名壽昌,字冠生,嵊縣城關鎮(zhèn)人。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小學畢業(yè)后考入杭州浙江省立第一中學。民國元年(1912),轉入上海徐匯中學,其習作《送孫總統(tǒng)南歸序》由校長寄呈孫中山,得復書嘉勉,獎給《資治通鑒》一部。畢業(yè)后留任教員。翌年,應商務印書館邀請入館參加《辭源》編輯。《辭源》告成,另主編《中國地名大辭典》。未幾,徐匯中學校長姚纘唐升任震旦大學校長,邀其擔任秘書,并介紹入大學法科,畢業(yè)于上海震旦大學.民國11年,大學畢業(yè)后,赴法國留學,入巴黎大學法科研究院,1924年獲法學博士學位?;貒髿v任震旦大學、復旦大學、持志大學、中國公學、法政大學等校教授。1926年國民革命軍抵武漢,出任國民政府外交部秘書,一度代理部務,主持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事宜。同年,由譚延、孫科介紹參加中國國民黨,旋即任職于南京政府外交部。次年兼任中央大學法律系主任及法學院代理院長曾任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及主席團主席。
1915-1922年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1926年任國民政府外交部秘書,中國國民黨中央監(jiān)察委員,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中國國民黨中央紀律委員會委員,1927年任國民政府外交部條約委員會委員,1927-1929年任外交部條約委員會簡任秘書,1929年9月國立中央大學《半日刊》創(chuàng)刊,謝冠生、徐悲鴻等為編委會委員。1930年4月年任司法院秘書長,1937年8月任司法行政部部長,1948年—1948年任行政院政務委員,1948年—1949年任司法院秘書長,1950年—1958年任“司法院”院長,1971年12月22日病逝于臺北。
謝冠生一生著述也極為豐碩,其主要著作有:《中華民國憲法概論》、《歐戰(zhàn)后新興共和國憲法專號》、《法理學大綱》、《羅馬法大綱》、《法治要旨》、《中國法制史》、《蘇聯(lián)與國際法》、《民法實用債編全論》、《戰(zhàn)時司法紀要》等。此外,還發(fā)表了《中國繼承法論序》(1929年)、《三權分立與英國政制》(1930年)等論文。
-----------------------------------------------------------------------
宋希尚: 宋希尚1896年生在嵊縣一個商人家庭,是舊中國一位著名水利專家。 1915年,張謇任全國水利總裁,創(chuàng)辦"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培養(yǎng)水利人才,宋希尚應試錄取。經(jīng)四年勤奮學習,宋畢業(yè)后到南通保坍會實習。
當時,南通沿江各港口岸時受上游流量沖擊,每年坍去十丈多,張謇組織了南通保坍會以自衛(wèi)自救,并聘荷蘭水利工程師特萊克到通主持,宋希尚為其助手。一面以柴排筑保坍,一面修建九孔大閘以控制入江水流。工程進行到一半時,特萊克染急性霍亂身死。二十來歲的宋希尚自覺義不容辭,乃將工人分成三班,晝夜施工,一年后工程竣工。
工程雖然完畢,但宋希尚仍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負荊向張謇請罪并陳明施工詳情。張謇聽后,始而怒,繼而驚,終以頷首微笑。九孔大閘竣工典禮時張謇親自主持,稱贊宋好學勤奮,腳踏實地,并頒贈兩千塊大洋獎勵。宋希尚謝而不受,張謇對他更加器重。
1921年,張謇送宋希尚赴美國學,考察各國水利,返國后就任吳淞商埠局建筑科長。不久,應張謇邀回南通任保坍會經(jīng)理。
第一個提出開發(fā)三峽計劃的人 著名水利專家宋希尚是我國第一個提出開發(fā)三峽計劃的人。 宋希尚(1896—1982),字達庵,嵊縣人。自幼目睹剡溪水患慘狀,夙懷為國興修水利壯志。1915年,投考全國水利局總裁張騫創(chuàng)辦的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畢業(yè)后分到南通保坍會實習。其時,張騫延聘荷蘭水利工程師特萊克主持筑楗工程,宋是其唯一助手。工程開展一半,特萊克染病去世,由宋挑起重擔,結果如期竣工,全國水利局為此獎銀元二千大洋,宋婉謝不受,因此深得張騫器重,資助赴美留學,先后在波士頓麻省理工學院、布朗大學攻讀,獲工學碩士學位。后又赴歐6國考察水利。回國后,歷任吳淞商埠局建筑科長、南通保坍會經(jīng)理、交通部揚子江水道整理委員會委員兼工程處長、中央大學教授等職。1933年秋,豫冀兩省黃河大堤決口,宋受命堵口,獨創(chuàng)柳石鉛絲網(wǎng)串連沉底法堵口成功。抗戰(zhàn)勝利后,任青島港工程局長,精心擘劃、順利完成亞洲第一座鋼板樁碼頭修建工程。赴臺后,任中央大學教授。譯作和著述有《河防一覽》(與特萊克合譯)、《歐美水利調(diào)查錄》、《水文學》、《航道工程學》、《中國河川志》等數(shù)十種。 30年代初,宋希尚與有關專家組成我國第一支長江三峽勘測隊,經(jīng)實地勘測調(diào)查,第一個提出三峽開發(fā)計劃。他設計中的三峽大壩壩址幾乎就在如今的葛洲壩,計劃上報后石沉大海。1944年,宋再次去三峽考察,并制訂出發(fā)電、防洪、灌溉、航運、供水、旅游、工農(nóng)業(yè)等綜合開發(fā)計劃,但也成了一紙空文。如今,宋希尚的理想正在成為現(xiàn)實,足以告慰宋氏九泉之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