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57 - Albert Camus 阿爾貝·加繆(1913~1960)法國作家。主要作品有劇本《誤會》、《正義》;小說《局外人》、《鼠疫》;論文集《西西弗的神話》等。1957年作品《局外人·鼠疫》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 “由于他重要的著作,在這著作中他以明察而熱切的眼光照亮了我們這時代人類良心的種種問題” "for his important literary production, which with clear-sighted earnestness illuminates the problems of the human conscience in our times" 相關(guān)作品 《西西弗斯的神話》 |
|
 |
1958 - Boris Pasternak 鮑里斯·列昂尼多維奇·帕斯捷爾納克(1890~1960)蘇聯(lián)俄羅斯詩人、小說家。主要作品有詩集《在街上》、《生活啊,我的姊姊》、《主題與變奏》;長篇小說《日瓦戈醫(yī)生》等。1958年作品《日瓦戈醫(yī)生》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在當代抒情詩和俄國的史詩傳統(tǒng)上,他都獲得了極為重大的成就” "for his important achievement both in contemporary lyrical poetry and in the field of the great Russian epic tradition" |
|
 |
1959 - Salvatore Quasimodo 薩瓦多爾·夸西莫多(1901~1968)意大利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水與土》、《消逝的笛音》、《瞬息間是夜晚》和《日復一日》等。1959年作品《水與土》 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由于他的抒情詩,以古典的火焰表達了我們這個時代中,生命的悲劇性體驗” "for his lyrical poetry, which with classical fire expresses the tragic experience of life in our own times" |
|
 |
1960 - Saint-John Perse 圣瓊·佩斯(1887~1975)法國詩人。主要作品有詩作《遠征》、《流放》、《雨》、《雪》、《風》、《海標》、《鳥》、《榮興》等。1960年作品《藍色戀歌》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由于他高超的飛越與豐盈的想象,表達了一種關(guān)于目前這個時代之富于意象的沉思” "for the soaring flight and the evocative imagery of his poetry which in a visionary fashion reflects the conditions of our time" |
|
 |
1961 - Ivo Andric 伊沃·安德里奇(1892~1975)南斯拉夫小說家。主要作品有散文詩集《黑海之濱》和《動亂》;長篇小說《德里納河上的橋》、《特拉夫尼克紀事》和《薩拉熱窩女人》并稱為“波斯尼亞三部曲”等。1961年作品《橋·小姐》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由于他作品中史詩般的力量——他籍著它在祖國的歷史中追尋主題,并描繪人的命運” "for the epic force with which he has traced themes and depicted human destinies drawn from the history of his country" |
|
 |
1962 - John Steinbeck 約翰·斯坦貝克(1902~1968)美國作家。主要作品有《憤怒的葡萄》、《月亮下去了》、《珍珠》和《煩惱的冬天》等。1962年作品《人鼠之間》“通過現(xiàn)實主義的、寓于想象的創(chuàng)作,表現(xiàn)出富于同情的幽默和對社會的敏感觀察” "for his realistic and imaginative writings, combining as they do sympathetic humour and keen social perception" |
|
 |
1963 - Giorgos Seferis 喬治·塞菲里斯(1900~1971)希臘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轉(zhuǎn)折點》、《神話和歷史》、《航海日志》和《“畫眉鳥”號》。1963年作品《“畫眉鳥”號 》 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他的卓越的抒情詩作,是對希臘文化的深刻感受的產(chǎn)物” "for his eminent lyrical writing, inspired by a deep feeling for the Hellenic world of culture" |
|
 |
1964 - Jean-Paul Sartre 讓·保爾·薩特(1905~1980)法國哲學家、作家。主要作品有哲學著作《存在與虛無》、《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辯證理性批判》;小說《惡心》、《自由之路》三部曲;劇本《蒼蠅》和《禁閉》等。1964年作品《蒼蠅》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因為他那思想豐富、充滿自由氣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對我們時代發(fā)生了深遠影響” "for his work which, rich in ideas and filled with the spirit of freedom and the quest for truth, has exerted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our age" |
|
 |
1965 - Mikhail Sholokhov 米哈伊爾·亞歷山大羅維奇·肖洛霍夫(1905~1984)蘇聯(lián)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巨著《靜靜的頓河》和長篇小說《一個人的遭遇》等。1965年作品《靜靜的頓河》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由于這位作家在那部關(guān)于頓河流域農(nóng)村之史詩作品中所流露的活力與藝術(shù)熱忱——他籍這兩者在那部小說里描繪了俄羅斯民族生活之某一歷史層面” "for the artistic power and integrity with which, in his epic of the Don, he has given expression to a historic phase in the life of the Russian people" |
|
 |
1966 - Shmuel Agnon 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nóng)(1888~1970)以色列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婚禮的華蓋》、《大海深處》、《過夜的客人》、《釘婚記》等。1966年作品《行為之書》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他的敘述技巧深刻而獨特,并從猶太民族的生命汲取主題” "for his profoundly characteristic narrative art with motifs from the life of the Jewish people" |
|
 |
1966 - Nelly Sachs 奈莉·薩克斯(女)(1891~1970)瑞典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逃亡與蛻變》、《無塵世界的旅行、《死亡的依舊慶祝生命》;詩劇《伊萊》等。1966年作品《逃亡》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因為她杰出的抒情與戲劇作品,以感人的力量闡述倆以色列的命運” "for her outstanding lyrical and dramatic writing, which interprets Israel's destiny with touching strength" |
|
 |
1967 - Miguel Angel Asturias 安赫爾·阿斯圖里亞斯(1899~1974)危地馬拉詩人、小說家。主要作品有小說《危地馬拉傳說》、《總統(tǒng)先生》、《玉米人》等。1967年作品《玉米人》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因為他的作品落實于自己的民族色彩和印第安傳統(tǒng),而顯得鮮明生動” "for his vivid literary achievement, deep-rooted in the national traits and traditions of Indian peoples of Latin America" |
|
 |
1968 - Yasunari Kawabata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說家。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國》、《古都》、《千只鶴》等。1968年作品《雪國·千只鶴·古都》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由于他高超的敘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銳表現(xiàn)了日本人精神特質(zhì)” "for his narrative mastery, which with great sensibility expresses the essence of the Japanese mind" |
|
 |
1969 - Samuel Beckett 薩繆爾·貝克特(1906~1989)法國作家。主要作品有三部曲《馬洛伊》、《馬洛伊之死》、《無名的人》和劇本《等待戈多》等。1969年作品《等待戈多》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說和戲劇作品,使現(xiàn)代人從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奮” "for his writing, which - in new forms for the novel and drama - in the destitution of modern man acquires its elevation" |
|
 |
1970 - Alexandr Solzhenitsyn 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1918~)蘇聯(lián)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癌病房》、《第一圈》等。1970年作品《癌病房》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由于他作品中的道德力量,籍著它,他繼承了俄國文學不可或缺的傳統(tǒng)” "for the ethical force with which he has pursued the indispensable traditions of Russian literature" |
|
 |
1971 - Pablo Neruda 巴勃魯·聶魯達(1904~1973)智利詩人。主要作品有作《二十首情詩和一支絕望的歌》、《西班牙在我心中和代表作《詩歌總集》等。1971年作品《情詩·哀詩·贊詩》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詩歌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復蘇了一個大陸的命運與夢想” "for a poetry that with the action of an elemental force brings alive a continent's destiny and dreams" |
|
 |
1972 - Heinrich B?ll 亨利?!げ疇枺?917~1985)德國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正點到達》、《與一位女士的合影》、《喪失了名譽的卡塔琳娜》等。1972年作品《女士及眾生相》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為了表揚他的作品,這些作品兼具有對時代廣闊的透視和塑造人物的細膩技巧,并有助于德國文學的振興?!? "for his writing which through its combination of a broad perspective on his time and a sensitive skill in characterization has contributed to a renewal of German literature" |
|
 |
1973 - Patrick White 帕特里克·懷特(1912~1990)澳大利亞小說家、劇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人之樹》、《風暴眼》等。1973年作品《風暴眼》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由于他史詩與心理敘述藝術(shù),并將一個嶄新的大陸帶進文學中” "for an epic and psychological narrative art which has introduced a new continent into literature" |
|
 |
1974 - Eyvind Johnson 埃溫特·約翰遜(1900~1976)瑞典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烏洛夫的故事》等。1974年作品《烏洛夫的故事》 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以自由為目的,而致力于歷史的、現(xiàn)代的廣闊觀點之敘述藝術(shù)” "for a narrative art, far-seeing in lands and ages, in the service of freedom" |
|
 |
1974 - Harry Martinson 哈里·埃德蒙·馬丁遜(1904~1978)瑞典詩人。主要作品有詩作《現(xiàn)代抒情詩選》、《游牧民族》、《自然》、《海風之路》、《蟬》、《草之山》和代表作《阿尼亞拉》等。1974年作品《露珠里的世界》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他的作品透過一滴露珠反映出整個世界” "for writings that catch the dewdrop and reflect the cosmos" |
|
 |
1975 - Eugenio Montale 埃烏杰尼奧·蒙塔萊(1896~1981)意大利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烏賊骨》、《守岸人的石屋》等。1975年作品《生活之惡》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由于他杰出的詩歌擁有偉大的藝術(shù)性,在不適合幻想的人生里,詮釋了人類的價值” "for his distinctive poetry which, with great artistic sensitivity, has interpreted human values under the sign of an outlook on life with no illusions" |
|
 |
1976 - Saul Bellow 索爾·貝婁(1915~)美國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奧吉·瑪琪歷險記》、《赫索格》、《洪堡的禮物》等。1976年作品《赫索格》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由于他的作品對人性的了解,以及對當代文化的敏銳透視” "for the human understanding and subtle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culture that are combined in his work" |
|
 |
1977 - Vicente Aleixandre 阿萊克桑德雷·梅洛(1898~1984)西班牙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天堂的影子》、《毀滅或愛情》、《終級的詩》、《知識的對白》等。1977年作品《天堂的影子》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他的作品繼承了西班牙抒情詩的傳統(tǒng)和吸取了現(xiàn)在流派的風格,描述了人在宇宙和當今社會中的狀況” "for a creative poetic writing which illuminates man's condition in the cosmos and in present-day society, at the same time representing the great renewal of the traditions of Spanish poetry beween the wars" |
|
 |
1978 - Isaac Bashevis Singer 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1904~1991)美國作家。主要作品有《撒旦在戈雷》、《盧布林的魔術(shù)師》、《奴隸》等。1978年作品《魔術(shù)師·原野王》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他的充滿激情的敘事藝術(shù),這種既扎根于波蘭人的文化傳統(tǒng),又反映了人類的普遍處境” "for his impassioned narrative art which, with roots in a Polish-Jewish cultural tradition, brings universal human conditions to life" |
|
 |
1979 - Odysseus Elytis 奧德修斯·埃里蒂斯(1911~)希臘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初生的太陽》、《英雄挽歌》、《理所當然》等。1979年作品《英雄挽歌》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他的詩,以希臘傳統(tǒng)為背景,用感覺的力量和理智的敏銳,描寫現(xiàn)在認為自由和創(chuàng)新而奮斗” "for his poetry, which,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Greek tradition, depicts with sensuous strength and intellectual clear-sightedness modern man's struggle for freedom and creativeness" |
|
 |
1980 - Czeslaw Milosz 切斯拉夫·米沃什,波蘭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冰封的日子》、《三個季節(jié)》、《冬日鐘聲》、《白晝之光》、《日出日落之處》;日記《獵人的一年》;論著《被奴役的心靈》;小說《奪權(quán)》等。1980年作品《拆散的筆記簿》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不妥協(xié)的敏銳洞察力,描述了人在激烈沖突的世界中的暴露狀態(tài)” "who with uncompromising clear-sightedness voices man's exposed condition in a world of severe conflicts" |
|
 |
1981 - Elias Canetti 埃利亞斯·卡內(nèi)蒂(1905~)英國德語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迷惘》等。1981年作品《迷茫》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作品具有寬廣的視野、豐富的思想和藝術(shù)力量。” "for writings marked by a broad outlook, a wealth of ideas and artistic power" |
|
 |
1982 -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1928~)哥倫比亞記者、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百年孤獨》、《家長的沒落》、《霍亂時期的愛情》、《迷宮中的將軍》;報告文學《一個海上遇難者的故事》、《米格爾·利廷歷險記》等。1982年作品《霍亂時期的愛情》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由于其長篇小說以結(jié)構(gòu)豐富的想象世界,其中糅混著魔幻于現(xiàn)實,反映出一整個大陸的生命矛盾” "for his novels and short stories, in which the fantastic and the realistic are combined in a richly composed world of imagination, reflecting a continent's life and conflicts" |
|
 |
1983 - William Golding 威廉·戈爾?。?911~1994)英國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蠅王》、《繼承者》、《金字塔》、《自由墮落》、《看得見的黑暗》、《紙人》等。1983年作品《蠅王·金字塔》獲諾貝爾文學獎 。 "for his novels which, with the perspicuity of realistic narrative art and the diversity and universality of myth, illuminate the human condition in the world of today" |
|
 |
1984 - Jaroslav Seifert 雅羅斯拉夫·塞弗爾特(1901~1986)捷克詩人。主要作品有詩作《裙兜里的蘋果》、《鑄鐘》、《媽媽》、《哈雷慧星》和回憶錄《世界美如斯》等。1984年作品《紫羅蘭》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他的詩富于獨創(chuàng)性、新穎、栩栩如生,表現(xiàn)了人的不屈不撓精神和多才多藝的渴求解放的形象” "for his poetry which endowed with freshness, sensuality and rich inventiveness provides a liberating image of the indomitable spirit and versatility of man" |
|
 |
1985 - Claude Simon 克洛德·西蒙(1913)法國小說家。主要作品有《弗蘭德公路》、《歷史》、《農(nóng)事詩》等。1985年作品《弗蘭德公路·農(nóng)事詩》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由于他善于把詩人和畫家的豐富想象與深刻的時間意識融為一 體,對人類的生存狀況進行了深入的描寫?!? "who in his novel combines the poet's and the painter's creativeness with a deepened awareness of time in the depiction of the human condition" |
|
 |
1986 - Wole Soyinka 沃萊·索因卡(1934~)尼日利亞劇作家、詩人、小說家、評論家。主要作品有劇作《沼澤地的居民》、《雄獅與寶石》、《路》;詩集《伊當洛及其他》;長篇小說《解釋者》等。1986年作品《雄獅與寶石》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他以廣博的文化視野創(chuàng)作了富有詩意的關(guān)于人生的戲劇?!? "who in a wide cultural perspective and with poetic overtones fashions the drama of existence" |
|
 |
1987 - Joseph Brodsky 約瑟夫·布羅茨基(1940~1996)蘇裔美籍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韻文與詩》、《山丘和其他》、《悼約翰·鄧及其他》、《駐足荒漠》;散文集《小于一》等。1987年《從彼得堡到斯德哥爾摩》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他的作品超越時空限制,無論在文學上或是敏感問題方面都充分顯示出他廣闊的思想及濃郁的詩意” "for an all-embracing authorship, imbued with clarity of thought and poetic intensity" |
|
 |
1988 - Naguib Mahfouz 納吉布·馬哈富茲(1911~)埃及作家。主要作品有著名家族小說《兩宮之間》和《小偷與狗》、《道路》、《乞丐》、《我們街區(qū)的孩子們》、《傘下》、《平民史詩》等。1988年作品《街魂》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他通過大量刻畫入微的作品—洞察一切的現(xiàn)實主義,喚起人們樹立雄心—形成了全人類所欣賞的阿拉伯語言藝術(shù)” "who, through works rich in nuance - now clear-sightedly realistic, now evocatively ambiguous - has formed an Arabian narrative art that applies to all mankind" |
|
 |
1989 - Camilo José Cela 卡米洛·何塞·塞拉(1916~)西班牙小說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帕斯夸爾·杜阿爾特一家》、《蜂房》、《考德威爾太太與兒子的對話》等。1989年作品《為亡靈彈奏》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帶有濃郁情感的豐富而精簡的描寫,對人類弱點達到的令人難以企及的想象力” "for a rich and intensive prose, which with restrained compassion forms a challenging vision of man's vulnerability" |
|
 |
1990 - Octavio Paz 奧克塔維奧·帕斯(1914~)墨西哥詩人。主要詩作有《太陽石》、《假釋的自由》、《向下生長的樹》;散文作品有《孤獨的迷官》、《人在他的世紀中》、《印度紀行》等。1990年作品《太陽石》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他的作品充滿激情,視野開闊,滲透著感悟的智慧并體現(xiàn)了完美的人道主義” "for impassioned writing with wide horizons, characterized by sensuous intelligence and humanistic integrity" |
|
 |
1991 - Nadine Gordimer 內(nèi)丁·戈迪默(女)(1923~)南非作家。主要作品有寓言故事《追求看得見的黃金》;短篇小說集《面對面》、《星期五的足跡》、《不宜發(fā)表》等;長篇小說《縹緲歲月》、《陌生人的世界》、《戀愛時節(jié)》、《貴賓、《伯格的女兒》、《朱利的族人》等。1991年作品《七月的人民》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以強烈而直接的筆觸,描寫周圍復雜的人際與社會關(guān)系,其史詩般壯麗的作品,對人類大有裨益” "who through her magnificent epic writing has - in the words of Alfred Nobel - been of very great benefit to humanity" |
|
 |
1992 - Derek Walcott 德里克·沃爾科特(1930~)圣盧西亞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在綠夜里》、《放逐及其他》、《海灣及其他》;劇作《猴山之夢》、《最后的狂歡》等。1992年作品《西印度群島》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他的作品具有巨大的啟發(fā)性和廣闊的歷史視野,是其獻身多種文化的結(jié)果。” "for a poetic oeuvre of great luminosity, sustained by a historical vision, the outcome of a multicultural commitment" |
|
 |
1993 - Toni Morrison 托尼·莫里森(女)(1931~)美國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最藍的眼睛》、《秀拉》、《所羅門之歌》、《寶貝兒》、《爵士樂》等。199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其作品想象力豐富,富有詩意,顯示了美國現(xiàn)實生活的重要方面。” "who in novels characterized by visionary force and poetic import, gives life to an essential aspect of American reality" |
|
 |
1994 - Kenzaburo Oe 大江健三郎(1935~)日本小說家。主要作品有小說《奇妙的工作》、《死者的奢華》、《飼育》;長篇小說《個人的體檢》、《洪水涌上我的靈魂》、《傾聽雨樹的女人們》;長篇三部曲《燃燒的綠樹》等。199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通過詩意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出一個把現(xiàn)實與神話緊密凝縮在一起的想象世界,描繪現(xiàn)代的蕓蕓眾生相,給人們帶來了沖擊。” "who with poetic force creates an imagined world, where life and myth condense to form a disconcerting picture of the human predicament today" |
|
 |
1995 - Seamus Heaney 希尼(1939~)愛爾蘭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一位自然主義者之死》、《通向黑暗之門》、《在外過冬》、《北方》、《野外作業(yè)》、《苦路島》、《山楂燈》、《幻覺》等。199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由于其作品洋溢著抒情之美,包容著深邃的倫理,揭示出日常生活和現(xiàn)實歷史的奇跡?!? "for works of lyrical beauty and ethical depth, which exalt everyday miracles and the living past" |
|
 |
1996 - Wislawa Szymborska 希姆博爾斯卡(女)(1923~)波蘭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我們?yōu)榇嘶钪贰ⅰ断蜃约禾岢鰡栴}》、《呼喚雪人》、《鹽》、《一百種樂趣》、《橋上的歷史》、《結(jié)束與開始》等。199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由于其在詩歌藝術(shù)中警辟精妙的反諷,挖掘出了人類一點一滴的現(xiàn)實生活背后歷史更迭與生物演化的深意?!? "for poetry that with ironic precision allows the historical and biological context to come to light in fragments of human reality" |
|
 |
1997 - Dario Fo 達里奧·福(1926~)意大利諷刺劇作家。主要作品有劇作《喜劇的神秘》、《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死亡》、《我們不能也不愿意付錢》、《大胸魔鬼》等。1997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其在鞭笞權(quán)威,褒揚被蹂躪者可貴的人格品質(zhì)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堪與中世紀《弄臣》一書相媲美?!? "who emulates the jesters of the Middle Ages in scourging authority and upholding the dignity of the downtrodden" |
|
 |
1998 - José Saramago 若澤·薩拉馬戈(1922~)葡萄牙記者、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里斯本圍困史》、《失明癥漫記》、《修道院紀事》等。199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 “由于他那極富想象力、同情心和頗具反諷意味的作品,我們得以反復重溫那一段難以捉摸的歷史?!?BR>"who with parables sustained by imagination, compassion and irony continually enables us once again to apprehend an elusory reality" |
|
 |
1999 - Günter Grass 君特·格拉斯(1927~)德國作家。主要作品有詩集《風信雞之優(yōu)點》、《三角軌道》等;劇作《洪水》、《叔叔、叔叔》、《惡廚師》、《平民試驗起義》等;長篇小說《鐵皮鼓》、《貓與鼠》、《非常歲月》合稱《但澤三部曲》。1999年作品《鐵皮鼓哈里》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其嬉戲之中蘊含悲劇色彩的寓言描摹出了人類淡忘的歷史面目?!? "whose frolicsome black fables portray the forgotten face of history" |
|
 |
2000 - Gao Xingjian 高行?。?940~)法籍華人。劇作家、小說家。主要作品有劇作《絕對信號》、《野人》、《車站》;小說《靈山》、《一個人的圣經(jīng)》等。2000年作品《靈山》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其作品的普遍價值,刻骨銘心的洞察力和語言的豐富機智,為中文小說和藝術(shù)戲劇開辟了新的道路?!?BR>"for an ?uvre of universal validity, bitter insights and linguistic ingenuity, which has opened new paths for the Chinese novel and drama" |
|
 |
2001 - V. S. Naipaul 維·蘇·奈保爾(1932~)印度裔英國作家。1990年被英國女王授封為騎士。主要作品有小說《神秘的按摩師》、《米格爾大街》、《河彎》、《島上的旗幟》、《超越信仰》、《神秘的新來者》等。2001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 “其著作將極具洞察力的敘述與不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為一體,是驅(qū)策我們從扭曲的歷史中探尋真實的動力?!? "for having united perceptive narrative and incorruptible scrutiny in works that compel us to see the presence of suppressed histories" |
|
 |
2002 - Imre Kertész 凱爾泰斯·伊姆雷(1929~)匈牙利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非劫數(shù)》、《慘敗》、《為一個未出生的孩子祈禱》等。200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表彰他對脆弱的個人在對抗強大的野蠻強權(quán)時痛苦經(jīng)歷的深刻刻畫以及他獨特的自傳體文學風格?!? "for writing that upholds the fragile experience of the individual against the barbaric arbitrariness of history" |
|
 |
2003 - J. M. Coetzee 庫切(1940~)南非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等待野蠻人》、《昏暗的國度》、《來自國家的心臟》、《恥辱》、《鋼鐵時代》等。 200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精準地刻畫了眾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質(zhì)?!? "who in innumerable guises portrays the surprising involvement of the outsider" |
|
 |
2004 - Elfriede Jelinek 埃爾弗里德·耶利內(nèi)克(1943~)奧地利女作家。主要作品有《女情人們》、《我們是騙子,寶貝》及《情欲》等小說。2004年諾貝爾文學獎。她由此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奧地利人。獲獎理由:“因為她的小說和戲劇具有音樂般的韻律,她的作品以非凡的充滿激情的語言揭示了社會上的陳腐現(xiàn)象及其禁錮力的荒誕不經(jīng)。” "for her musical flow of voices and counter-voices in novels and plays that with extraordinary linguistic zeal reveal the absurdity of society's clichés and their subjugating power" |
|
 |
2005 - Harold Pinter 英國劇作家哈羅德·品特,Harold Pinter于1930年10月10日出生于倫敦,是一位猶太裁縫的兒子。1957年發(fā)表首部劇作《TheRoom》。其它早期名作包括《生日晚會》(1957年)、《看門人》(The Caretaker, 1959年), 《回鄉(xiāng)》(The Homecoming, 1964年)。他的作品有時被稱為“威險喜劇(comedy of menace)”,歸入荒誕派戲劇。 經(jīng)常被人們歸入荒誕派戲劇。他有數(shù)部舞臺劇作也被搬上大銀幕:如《看門人》(The Caretaker,1963年)、《生日晚會》(The Birthday Party,1968年)、《回鄉(xiāng)》(The Homecoming,1973年)及《背叛》(Betrayal,1983年)。他后期的劇作都比較短,題材也比較政治化,明顯地采取左翼立場。品特因病不能親到斯德哥爾摩(Stockholm)發(fā)表獲獎演說。但是他在事先錄制的講話中,嚴厲抨擊了美國。哈羅德-品特諾貝爾文學獎的理由是“他的戲劇揭示了掩蓋在日常廢話下的險惡并闖入了壓迫者的封閉空間。” "who in his plays uncovers the precipice under everyday prattle and forces entry into oppression's closed rooms" http:///nobel_prizes/literature/laureates/2005/pinter-bibl.html |
|
 |
2006 - Orhan Pamuk
"who in the quest for the melancholic soul of his native city has discovered new symbols for the clash and interlacing of cultures" |
|
 |
2007 - Doris Lessing 英國女作家多麗絲?萊辛(1919_) "that epicist of the female experience, who with scepticism, fire and visionary power has subjected a divided civilisation to scrutiny"
http://www.kirjasto./dlessing.htm |
|
|
http://www./bbcfour/audiointerviews/profilepages/lessingd1.shtml |
|
|
http:///nobel_prizes/literature/laureates/2007/lessing-or.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