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狼性是封建王朝統(tǒng)治者的本性
雖然歷代封建帝王都口口聲聲地喊“禮賢下士”,但真正“禮賢下士”的,則是極少極少。 史書中常常見到的卻是:“'利’賢'嚇’士”。賢人倘若能夠為帝王的利益服務(wù)的,那就是“賢人”;不能為帝王的利益服務(wù)的,就不是“賢人”,而是“嫌人”,是讓帝王“嫌(討人嫌、讓人厭煩的意思)的人”。“士”也不是帝王用來尊重的,而是帝王用來“威脅”“恐嚇”“嚇”的。 雖然歷代封建帝王都口口聲聲地說對待大臣應(yīng)該“以誠相待”,但真正“以誠相待”的,則是極少極少。 史書中常常見到的卻是:“以'懲’相待”。帝王以“懲罰”的手段對待大臣的,極其常見,而且其手段常常是極其殘酷! 雖然歷代封建帝王都口口聲聲地宣稱“善待功臣”,但真正“善待功臣”的,則是極少極少。 史書中常常見到的卻是:“善'宰’功臣”。帝王對功臣的“宰殺”或屠戮之殘酷,令人發(fā)指! 帝王的口就是法律,帝王的心意就是法律,帝王的情緒變化無常,哪一個大臣又能夠揣摩透呢? 歷代封建王朝的帝王,在對待臣子時,能夠禮賢下士,能夠以誠相待,并能夠有始有終的,實在是很少很少的。即使有,也只是“宰殺”的臣子相對較少而已! 多數(shù)的封建帝王,在對待臣子時,都是以“狼性”來對待臣子的?!袄恰毙灾圃p兇殘、忘恩負義等,是很多封建帝王的本性。 《資治通鑒卷第十一·漢紀三·太祖高皇帝五年》記載: 初,楚人季布為項籍將,數(shù)窘辱帝。項籍滅,帝購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三族。布乃髡鉗為奴,自賣于朱家。朱家心知其季布也,買置田舍,身之洛陽見滕公,說曰:“季布何罪!臣各為其主用,職耳;項氏臣豈可盡誅邪?今上始得天下,而以私怨求一人,何示不廣也!且以季布之賢,漢求之急,此不北走胡,南走越耳。夫忌壯士以資敵國,此伍子胥所以鞭荊平之墓也。君何不從容為上言之!”滕公待間言于上,如朱家指。上乃赦布,召拜郎中,朱家遂不復見之。布母弟丁公,亦為項羽將,逐窘帝彭城西。短兵接,帝急,顧謂丁公曰:“兩賢豈相厄哉!”丁公引兵而還。及項王滅,丁公謁見。帝以丁公徇軍中,曰:“丁公為項王臣不忠,使項王失天下者也?!彼鞌刂唬骸笆购鬄槿顺紵o效丁公也!” 丁公雖然背叛了項羽,對項羽不忠,但對劉邦是有恩的,而且是大恩。在人世間,倘若親情也算恩情的話,那么除去了親情,人世間的恩情,還有比救命之恩更大的恩情嗎? 丁公是劉邦的救命恩人。劉邦不但沒有回報丁公的救命之恩,卻殺了丁公。不忠于項王且歸順劉邦的,是有很多的,有的比丁公更不忠于項王,劉邦不僅沒有殺掉而且還重用了其中的不少人!連屢屢背叛劉邦的人,在一次又一次地重新歸順劉邦時,劉邦也沒有殺掉哪一個。 劉邦不但殺了丁公,還說丁公是使“項王失天下”的人,就更錯了,簡直是對丁公的“污蔑”。說丁公使“項王失天下”,丁公恐怕還是沒有那么大的能耐的;倘若丁公真的有那么大的能耐,劉邦還真不一定就舍得殺掉呢! 殺了對自己有救命之恩的人,還能夠找到一個“冠冕堂皇”的、污蔑性的、連自己都不可能相信的借口,劉邦不但是小人,簡直就是一只披著人皮的“狼”! 劉邦殺丁公,不但露出其卑鄙狹隘之胸襟,而且還露出其恩將仇報之骯臟內(nèi)心。其狼性之本質(zhì)暴露無遺,恐怕是連劉邦自己也沒有料到的! 因為天下剛剛安定,人心還不穩(wěn)定,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心甘情愿地歸順劉邦,所以劉邦殺丁公而警告那些已經(jīng)歸順自己且對自己并不完全忠心的其他人。劉邦殺丁公,是“別有用心”,是“殺雞駭猴”! 劉邦不是以“誠”對待自己的臣子,而是以“詐術(shù)”對待自己的臣子。其出發(fā)點就是:利益! “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就利益而言,這句話當然是永遠正確的。 任何一個大臣在帝王的眼里,都像一頭豬或一棵白菜,其衡量的標準就是有用或無用而已!從利益的角度而言,大臣永遠是帝王棋盤上的一顆棋子。能夠為帝王利益暫時效力的臣子,是暫時可以不殺的;不能夠為帝王利益效力的,是必須殺掉的。 一個只從利益角度考慮問題的人,是沒有人性的,是狼性! 從人性的角度而言,帝王就是一只狼。有狼性,沒有人性。 狼性永遠是帝王最本質(zhì)的本性。不獨劉邦是這樣,歷代封建王朝的帝王都是這樣,奴隸社會的君王也是這樣! 帝王任用臣子,是因為臣子有被利用的價值。當臣子沒有價值的時候,帝王會毫不猶豫地拋棄。不管臣子以前有多么大的功勞,只要現(xiàn)在沒有價值了,臣子就會被毫不留情地拋棄。 當趙國有危難時,趙王想到了廉頗。趙王想用廉頗為自己解除威脅,當聽說廉頗“一飯三遺矢”的時候,當知道廉頗不能為趙國出力的時候,趙王毫不猶豫地拋棄了廉頗。 雖然廉頗很希望能夠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很希望能夠回到趙國,很希望能夠再為趙國效力。但趙王根本就沒有想過,讓廉頗回到自己的國家,讓廉頗終老家鄉(xiāng),雖然廉頗曾經(jīng)為趙國立下過汗馬功勞。因為廉頗對趙國已經(jīng)沒有任何用處了。 “卸磨殺驢”是歷代封建王朝帝王對待臣子的最常用的、也是最普通的辦法! 很多大臣,根本就不懂得帝王之本心,不明白帝王之本性,總是希望建功立業(yè)。臣子總以為建立了蓋世功勛,帝王就會善待自己,就會不吝封賞,這是大錯特錯呀! 無論大臣的功勞多大,只要不合皇帝的心意,或者皇帝覺得無用了,被宰殺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對于建立蓋世功勛的大臣,殺頭就是最好的封賞。“狡兔盡、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保ā妒酚洝せ搓幒盍袀鳌罚┕磐駚恚心囊粋€建立赫赫功勛的人,是善終的,是活的愉快的,是不被帝王猜忌的呢?對于建立蓋世功勛的臣子,身死而家安者,是極其幸運的;身死而族滅的,是相當正常的。 夫差殺伍子胥,勾踐殺文種,秦始皇殺白起、呂不韋,趙王殺李牧,劉邦殺韓信、彭越,漢文帝囚周勃,漢景帝殺晁錯、周亞夫,漢宣帝殺霍光,曹操殺荀彧、崔琰,朱元璋殺徐達、劉基,明成祖殺方孝孺。 帝王屠戮功臣,有的說是因為與功臣沒有任何血緣關(guān)系,有的說是因為功臣違反了國家的法令。倘若因為帝王屠戮功臣,而說帝王沒有人性而有狼性的話,證據(jù)似乎還有些不十分明顯。但帝王對自己的親人的屠戮,尤其是對自己沒有威脅的親人的屠戮,帝王的狼性就暴露的極其明顯了。 漢文帝逼迫自己的舅舅薄昭自殺,就鮮明地體現(xiàn)了帝王的狼性是何等地殘忍! 雖說薄昭犯了法,但是漢文帝沒有防微杜漸在先,也是漢文帝的錯誤呀!漢文帝倘若將薄昭貶為庶人或永遠廢置不用,也是處理的辦法之一呀!況且,漢文帝的母親還活在世上,薄昭又是漢文帝的母親唯一的親人。另外,薄昭的罪,也不是到了罪大惡極、非殺不可的程度。但是,漢文帝卻依然一而再、再而三地逼著自己唯一的舅舅自殺,置自己的母親于何地呀?漢文帝的狼性何其明顯呀! 唐太宗李世民的弒兄殺弟,隋煬帝楊廣的弒父奪位,是帝王狼性的又一體現(xiàn)。在歷代封建王朝的帝王中,像這樣的現(xiàn)象,實在太多太多了。 對劉邦殺丁公的做法,司馬光給予的評價是: 臣光曰:高祖起豐、沛以來,罔羅豪桀,招亡納叛,亦已多矣。及即帝位,而丁公獨以不忠受戮,何哉?夫進取之與守成,其勢不同。當群雄角逐之際,民無定主,來者受之,固其宜也。及貴為天子,四海之內(nèi),無不為臣;茍不明禮義以示之,使為臣者,人懷貳心以徼大利,則國家其能久安乎!是故斷以大義,使天下曉然皆知為臣不忠者無所自容;而懷私結(jié)恩者,雖至于活己,猶以義不與也。戮一人而千萬人懼,其慮事豈不深且遠哉!子孫享有天祿四百馀年,宜矣! 司馬光對劉邦的做法,持贊成的觀點。但筆者并不贊成:劉邦不殺丁公,大漢依然可能會有“四百余年”的天下,不會有任何影響的;劉邦殺了丁公,對漢朝初期的穩(wěn)定并沒有帶來任何的好處。 司馬光贊成劉邦做法的出發(fā)點雖然是維護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其本意也不是希望帝王學習“狼性”,但是對后世帝王的潛在本性——“狼性”的啟發(fā)還是有一點點的。 縱觀歷代封建帝王對待臣子的事實,可以證明:狼性——是封建王朝統(tǒng)治者的本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