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海圣境”普陀山 | 
| 出處:中國佛教文化網(wǎng) 錄入: 管理員 上傳時間:2009-05-19 點擊次數(shù): 358 | 
| 風(fēng)光旖旎 普陀山四面環(huán)海,風(fēng)光旖旎,幽幻獨特,被譽為“第一人間清凈地”。這里的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濤聲,皆充滿佛國神秘色彩。島上樹木豐茂,古樟遍野,鳥語花香,素有“海島植物園”之稱。全山不僅有千年古樟,還有我國特有的珍稀瀕危物種、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的普陀鵝耳櫪。島四周金沙綿亙、白浪環(huán)繞,漁帆競發(fā),青峰翠巒、銀濤金沙環(huán)繞著大批古剎精舍,構(gòu)成了一幅幅絢麗多姿的畫卷。巖壑奇秀,磐陀石、二龜聽法石、心字石、梵音洞、潮音洞、朝陽洞各呈奇姿,引人入勝。普陀十二景,或險峻、或幽幻、或奇特,給人以無限遐想。不少名勝古跡,都與觀音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流傳著美妙動人的傳說。 精華景點 普陀以山兼海之勝,風(fēng)光獨特,四時景變,晨昏物異。其風(fēng)景點數(shù)以百計,可謂風(fēng)光無限。如其他著名的風(fēng)景名勝區(qū)一樣,普陀山也有它的“景中之景”。游覽普陀山的歷代名人,曾憑各自的觀感,分別有“普陀八景”、“普陀十景”、“普陀十二景”、“普陀十六景”之頌贊。明代文學(xué)家屠隆有詠“普陀十二景”詩:梅灣春曉、茶山夙霧、古洞潮音、龜潭寒碧、大門清梵、千步金沙、蓮洋午渡、香爐翠靄、洛迦燈火、靜室茶煙、磐陀曉日、缽盂鴻灝。清代裘班所編的《普陀山志》載十二景為:短姑圣跡、佛指名山、兩洞潮音、千步金沙、華頂云濤、梅岑仙井、朝陽涌日、磐陀夕照、法華靈洞、光照雪霽、寶塔聞鐘、蓮池夜月。 普陀山主要景點有三大寺:普濟禪寺、法雨禪寺、慧濟禪寺,普陀標(biāo)志為南海觀音大銅像。令人駐足觀望、超凡脫俗的還有自然景觀和廟宇相結(jié)合的西天景區(qū),尤其是紫竹林風(fēng)景區(qū),包括紫竹林禪院、不肯去觀音院、南海觀音立佛等6個風(fēng)景點,以上景點是普陀山的精華所在。 每到夏日來臨,來山避暑的游客紛紛聚集到浙江省第一個海濱浴場——百步沙,使普陀山又增加了一道亮麗的景觀。 歷史悠久 普陀山憑借其特有的山海風(fēng)光與神秘幽深的佛教文化,很早就吸引了眾多文人雅士來山隱居、修煉、游覽。據(jù)史書記載,早在2000多年前,普陀山即為道人修煉之寶地。秦安其生、漢梅子真、晉葛雅川,都曾來山修煉。普陀山作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fā)港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唐代就成為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國家交往的必經(jīng)通道和泊地。至今山上仍留有高麗道頭、新羅礁等歷史遺跡。 自觀音道場開創(chuàng)以來,觀光覽勝者絡(luò)繹不絕。宋陸游、明董其昌等歷代名士都先后登山游歷。歷朝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或吟唱,或賦詩,留下了大量珍貴的詩文碑刻,使普陀山文物古跡極為豐厚;唐宋元明清五朝近20位帝王為了祈求國泰民安,特遣內(nèi)侍攜重禮專程來普陀山朝拜觀音。明太祖朱元璋、清圣祖康熙還多次召見普陀山高僧,賜金、賜字、賜佛經(jīng)、賜紫衣,禮遇有加…… 普陀山已經(jīng)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成為集避暑度假、文物考古、海島考察、書畫寫生、影視攝制、民俗采風(fēng)于一體的國家重點風(fēng)景旅游區(q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