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單元內容概要 本單元要求考生背誦20首詩詞,并掌握基本抒情方法(寫景抒情、敘事抒情、描繪人物舉動抒情)和表現(xiàn)手法(比喻、象征、夸張、用典)。 學習詩詞單元,應當認知以下幾種基本抒情方法: 1、直接抒情,即不假外物、不加掩飾、直陳自己的喜怒哀樂。典型的例子如《詩經》中的“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和《琴歌》中的“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別離”等等。教材中的典型如:陸游《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和李煜《虞美人》“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前者以自己不請世事艱難抒發(fā)報國無門的悲憤,后者以往事不堪回首坦陳亡國的痛楚。 2、間接抒情,即通過寫景、敘事或描繪人物舉動來表達情感,披露心跡,它分如下幾類: ?。?)寫景抒情,最為常見,往往要用以下幾種方式: 一是融情于景。如柳永《望海潮》著力鋪寫景物,“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叭锕鹱?,十里荷花”卻分明流動著作者的驚喜。陶淵明《歸國田居》中“方宅十余畝”、“雞鳴桑樹巔”幾句,不僅是對質樸寧靜田園風光的寫照,也包盛了詩人脫離官場污濁、重歸自然生活的悠然自得之情。 二是借景寄托。如李商隱《夜雨寄北》“巴山夜雨漲秋池”抓住秋雨特征以借景抒情;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客合青青柳色新”既是實景實繪,又因折柳送別的傳統(tǒng)風習象征著一次新的離別在即,滿含依依不舍之情;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這篇以春草關合人情,借凄凄春草抒凄凄別值。 三是緣情寫景。如辛棄疾《水龍吟》寫山“獻愁供恨”,顯然是作者將自己深沉的家國之思和復國無望之情移入了客觀事物;劉禹錫《烏衣巷》寫曾是熱鬧繁華如今卻荒涼冷落的烏衣巷,就凝注著詩人滄海桑田的感慨。 四是因情造景。如杜牧《江南春》即將風和日麗之景、煙雨迷蒙之景、江南大地千里范圍之景統(tǒng)攝到一幅畫面之中進行高度藝術概括,暗示人們:信佛無益于治國安民。 (2)敘事抒情。如杜甫《蜀相》“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通過楊抬諸葛亮一生的豐功偉績,表達作者的崇敬心倩。 ?。?)描繪人物舉動抒情。如李清照《武陵春》“日晚倦梳頭”,“欲語淚先流”和辛棄疾《水龍吟》“把吳構看了,欄于拍遍”等詩句。 學習詩詞,還應把握以下幾種常見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 1、比喻。如們淵明《歸國田居》“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比喻自己對擺脫羈絆、重歸自然的向往和追求。 2、夸張。如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江天一色無纖塵”、王昌齡《出塞》“萬里長征人未還”等詩句。 3、象征。如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的“浮云蔽日”象征群小包圍皇帝,蔽其視聽;蘇軾《水調歌頭》以月之“陰晴圓缺”象征人之“悲歡離合”。如《送元二使安西》一詩以“柳色新”象征離別,“柳”的意象是具體的,而作為其對應物的“離別”則隱含不露。 4、用典,運用典故來抒情言志表明心跡。如辛棄疾(水龍吟)下片就連用了張翰、劉備、桓溫三個典故。 學習本單元,還應掌握有關詩詞體裁的一些常識: 1、以句式分,有四言詩、五言詩、六言詩、七言詩、雜言詩等。 2、以體裁分,有楚辭體、樂府體、歌行體、律體等。 3、近體詩,是唐宋以來流行的、形成于唐代的一種格律詩體,它在平仄、押韻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它主要分為: ?。?)絕句,包括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每首四句,每句五言者稱五絕,每句七言者稱七絕。如《出塞》、《送元二使安西》、《楓橋夜泊》、《烏衣巷》、《江南春》、《夜雨寄北》都是七絕。 ?。?)律詩,包括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每首八句,每句五言者稱五律,每句七言者稱七律。如《賦得古原草送別》為五律,《蜀相《書憤》為七律。 4、古體詩,與近體詩的講究聲律相對而言的,而不以創(chuàng)作時間而定。唐宋以來的詩人也多作古體詩。如《迢迢牽牛星》、《歸國田居》、《春江花月夜》、《游子吟》等。 5、每首詞都有一個調名,稱詞調或詞牌,如《沁園春》、《虞美人》、(水調歌頭》、《水龍吟》等。詞的篇幅長短不一,差異頗大。沿用至今的有小令(59字以內)、中調(59-90字)、長調(91字以上)。通常把雙調詞的第一段稱為上片、前闕或上闕,把第二段稱為下片、后闕或下闕。 二、單元知識要點 詩詞基本知識要點 1、《沁園春·雪》。這首詞作者為毛澤東。該詞通過描繪北方壯麗雪景,評說歷史上的一些封建雄主,表現(xiàn)出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與對今日人民創(chuàng)建新中國的殷切期望與堅強信心。主要運用了比喻、比擬等修辭手法。 2、《迢迢牽牛星》。這是一首五言古詩,作者不詳。本詞借牛郎織女傳說來抒發(fā)世間女子別離相思之苦,通篇采用比興手法。 3、《歸園田居(其一)》。這是一首五言古詩,也是一首田園詩,作者為東晉陶淵明。本詩主要抒寫了詩人崇尚自然的心志,表達了他歸隱田園后的喜悅心情,采用比喻、對比修辭手法。 4、《出塞》(其一),這是一首七言絕句,也是一首邊塞詩,作者王昌齡,盛唐詩人。該詩慨嘆邊塞戰(zhàn)爭的經久不息及其給人民帶來的生離死別的痛苦,希望能有英勇善戰(zhàn)的將領來保衛(wèi)國家的安寧。詩中借用典故,寓意深重。 5、《春江花月夜》,這是一首七言長篇抒情古詩,作者張若虛,唐代詩人。詩作描繪了春江花月夜的自然美景,抒寫了人間的離情別緒,表現(xiàn)了詩人對宇宙永恒、人生短暫的思索。此詩在抒情方法上主要采用借景抒情,并運用了暗示的手法。 6、《送元二使安西》,這是首七言絕句。也是首送別詩。作者王維,盛唐詩人。本詩通過送別地點與餞行場面的描寫,表現(xiàn)了朋友之間依依惜別之情。該作兼用借景抒情與借事抒情兩種表現(xiàn)方法。 7、《登金陵鳳凰臺》,這是首七言詩,屬懷古詩。作者李白,盛唐偉大詩人。該詩抒寫詩人登臨金陵鳳凰臺的所見所感,并運用了對比、比喻、象征的修辭手法。 8、《蜀相》,七律詩,屬懷古詩,作者杜甫,盛唐偉大詩人。詩中記述了詩人初居成都,尋訪武侯相的情景,抒發(fā)了作者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詩作借景抒情與借事抒情相結合,并運用了設問句。 9、《楓橋夜泊》,七絕,周羈旅詩,作者張繼,中唐詩人。該詩通過描寫夜泊楓橋見到的江南水鄉(xiāng)秋夜特有的景色,抒發(fā)了詩人旅途中的惆悵心情。該詩最大的特點是詩中有畫,借景抒情。 10、《游子吟》,五言古詩,也是作者自創(chuàng)的新樂府詩。作者孟郊,中唐詩人。該詩通過描繪慈母為游子穿線縫衣的細節(jié),歌頌了真摯的母愛。詩中運用了比喻與象征的修辭手法。 11、《烏衣巷》,七絕,作者劉禹錫,中唐詩人。本詩通篇寫景,并寓情于景。 12、《賦得古原草送別》,五律,屬送別詩,作者白居易,中唐詩人。該詩借描寫春草以寄托別情,借景抒情,并化用典故。 13、《江南春》,七絕,屬詠史詩,作者杜牧,晚唐詩人。該詩借描繪江南美麗的春景,寄予歷史的感慨。本詩寫景具有整體性,并將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結合。 14、《夜雨寄北》,七絕,屬于相思詩,作者李商隱,晚唐詩人。本詩以詩代信,傾訴思念親人,渴望北歸的感情,構思巧妙,含意豐富。 15、《虞美人》,這是首詞,作者李仍,五代南唐詞人。全詞純用白描手法,比喻貼切生動。 16、《望海潮》,這是首詞,作者柳永,北宋詞人。本詞描寫杭州的繁華景象,與西湖的秀麗景色,贊美城市風光,表現(xiàn)了百姓與地方官的游樂。多用鋪敘與白描手法。 17、《水調回頭》,這是首中秋詠月詞,作者蘇武,北宋杰出的文學家。該詞通過描繪中秋佳節(jié),飲酒賞月的情景,表達了詞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對弟弟蘇轍的懷念,對經受離別之苦的人們的安慰和祝愿。運用設問句,以月貫穿全詞,構思縝密。 18、《武陵春》,這是首詞,作者李清照,宋代杰出女詞人。該詞通過對主人公外在情態(tài)舉止與內心活動的刻畫,表達了詞人“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沉痛心情,構思新穎。 19、《書憤》,七言律詩,作者陸游,南宋愛國詩人。 20、《水龍吟》,詞,作者辛棄疾,宋代大詞人,該詞抒發(fā)了詞人報國無門、壯志難伸、年華虛度的悲憤,表現(xiàn)出強烈的愛國精神,詞中多用典,并綜合運用了比喻、比擬、象征等表現(xiàn)手法。 三、基本要點歸類 1、作品作者 《沁園春。雪》:毛澤東,偉大的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的領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 《迢迢牽牛星》:無名氏,選自《古詩十九首》。 《歸園田居》(其一):陶淵明,東晉人,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作田園詩的著名詩人。 《出塞》(其一):王昌齡,盛唐詩人。 《春江花月夜》:張若虛,唐代詩人。 《送元二使安西》:王維,盛唐詩人。 《登金陵鳳凰臺》:李白,盛唐偉大詩人。 《蜀相》:杜甫,盛唐偉大詩人,其詩稱為“詩史”。 《楓橋夜泊》:張繼,中唐詩人。 《游子吟》:孟郊,中唐詩人,與賈島齊名,有“郊寒島瘦”之說。 《烏衣巷》:劉禹錫,中唐著名詩人。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中唐大詩人。 《江南春》:杜牧,晚唐著名詩人。 《夜雨寄北》:李商隱,晚唐杰出詩人。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李煜,五代時著名詞人,后世稱之為南唐后主。 《望海潮(東南形勝)》:柳永,北宋著名詞人。 《水調歌頭(明月見時有)》:蘇軾,北來杰出的文學家,與辛棄疾并稱“蘇辛”‘。 《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李清照,宋代杰出女詞人,跨北宋、南宋。 《書憤》:陸游,南來杰出的愛國詞人。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辛棄疾,南宋大詞人。 2、作者歸類 作者屬于唐代詩人的有:王昌齡、張若虛、王維、李白、杜甫、張繼、孟郊、劉禹錫、白居易、杜牧、李商隱。其中,王昌齡、王維、李白、杜甫屬于盛唐詩人。張繼、孟郊、劉禹錫、白居易為中唐詩人。杜牧、李商隱為晚唐詩人。 創(chuàng)作詞的幾位作者的有:李想、柳永、蘇武、李清照、辛棄疾。 3、體裁歸類 五言古詩:《迢迢牽牛星》、《歸國田居》、《游子吟》。 七言古詩:《春江花月夜》。 七言絕句:《出塞》、《送元二使安西》、《楓橋夜泊》、《烏衣巷》、《江南春》、《夜雨寄北》。 七律:《蜀相》、《書協(xié)》。 五律:《賦得古原草送別》。 4、題材歸類 送別詩有:《賦得古原草送別》、《送元二使安西》。 相思詩有:《迢迢牽牛星》、《夜雨寄北》。 “虞美人”、“望海潮”、“水調歌頭”、“武陵春”、“水龍吟”、“沁園春”均為詞牌名。 四、課文重點與難點 《沁園春·雪》 本課主要考核點是: 本詩作者毛澤東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誦本詩,概括并記憶本詩的情感內容;依據(jù)《古代抒情詩的閱讀和欣賞》一文所提供的知識,認知詩詞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現(xiàn)手法。 在學習這首詞時應注意把握好以下問題。 1、抒情方法 這首詞通過對北方壯麗雪景的描繪和對歷史上一些英雄人物的評說,表現(xiàn)出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比熱愛和對今日中國人民創(chuàng)建新中國的殷切期望與堅強信心。 2、表現(xiàn)手法 這首詞借景抒情與直抒胸臆相結合。 上片借景抒情,通過描繪雄偉壯闊、啊娜多姿的北方雪景,來抒發(fā)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比熱愛。 下片則直抒胸臆,借評說古代英雄人物的功過得失,并暢想今日情景,來表達詩人改造舊中國、創(chuàng)造新中國的雄偉理想。 3、修辭手法 這首詞主要運用了比喻、比擬兩種修辭手法,以及轉折和對比等表現(xiàn)手法。 (1)詞的上片后六句運用了比喻和比擬兩種修辭手法。例如:“紅裝素裹,分外妖燒”是比喻,用婦女的穿著和風采,來比喻紅日與白雪交相輝映的壯麗景象,不僅使景物顯得色彩動人,而且同時也是對中國革命勝利后的美好景色的暗示。又如:“山舞銀蛇,原馳蠟象”一句是比擬,此句以物擬物,將群山起伏擬作銀蛇舞動,將高原綿延擬化為白象奔馳,變靜態(tài)為動態(tài),使景物煥發(fā)出勃勃生機,而且也是對中國人民高漲的革命情緒和敢于同強大敵人爭高下的英雄氣概的暗示。 ?。?)詞的上片和下片中,都有一個情景的轉折和對比。上片以“須晴日”表示轉折,構成晴空烈日和冰天雪地的對比,大好河山顯得愈發(fā)多彩多姿。下片以“俱往矣”表示轉折,將歷史上的風流人物和今朝的英雄人物進行對比,暗示歷史和今朝將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時代。這兩處轉折和對比,既深化了主題思想,又增添了起伏跌宕的氣勢。 《迢迢牽牛星》 背誦本詩,識別《迢迢牽牛星》是“古詩十九首”之一;概括并記憶本詩的情感內容;依據(jù)《古代抒情詩的閱讀和欣賞》一文所提供的知識,認知詩詞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現(xiàn)手法。 這是一首抒寫愛情的五言古詩。詩作內容取材于牛郎織女傳說的故事,描述織女思念牛郎的情景,借以抒發(fā)世間女子離別相思之情。在理解本詩時需要掌握以下重點: 1、抒情方法 這首詩主要采用間接抒情。全詩無一句是情感直抒,而是或借事抒情,或借景抒情。這種間接抒情方法以外顯內,比直接抒情更生動形象,更耐人尋味。 2、表現(xiàn)方法 這首詩通篇采用比興手法。作者用大量筆墨描述傳說中織女思念牛郎的情景,用意卻是抒寫現(xiàn)實生活中思婦的離愁別恨。字字落筆天上,句句情注人間,含蓄而蘊藉,從而給讀者留下廣闊的聯(lián)想空間。同時,也正由于作者巧妙地運用了神話傳說,從而使得此詩處處閃現(xiàn)出浪漫主義的色彩。 這首詩的語言中多用疊字。全詩十句,六句用了疊字。有的疊字(加“迢迢”、“纖纖”、“盈盈”、“皎皎”、“札札”)用來傳達物性,有的疊字(如“脈脈”)用來模擬情態(tài),都顯得貼切自然。這些疊字的運用,增強了全詩節(jié)奏的美感和音韻的協(xié)調。 《歸國田居(其一)》 本課主要考核點是: 作者陶淵明所處的時代背景;識記陶淵明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誦本詩,概括并記憶本詩的情感內容;依據(jù)《古代抒情詩的閱讀和欣賞》一文所提供的知識,認知詩詞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現(xiàn)手法。這首五言古詩,是陶淵明的田園詩代表作之一。在理解本詩時需要掌握以下重點內容。 1、主題思想 此詩抒寫詩人崇高自然的心態(tài),表達詩人歸隱田園后不勝喜悅的心情。同時,也從側面反映了官場的黑暗,表現(xiàn)出詩人不愿隨波逐流、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表現(xiàn)手法 本詩主要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和對比的方法。 ?。?)詩中多次運用比喻,收到了使詩的旨意更加鮮明生動的效果。例如:用“塵網”和“樊籠”喻仕途的束縛和險惡,貼切醒目。“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兩句中包涵多重喻意:“羈鳥”、“池魚”的喻意是官場的狹隘,禁煙:“舊林”、“故淵”的喻意是田園的廣闊、自由;而這兩句的總體喻意,則在于表現(xiàn)詩人對逃脫世俗困擾,重返自然的向往與追求。 (2)詩人善于運用對比的方法。例如通過世俗與本性、丘山與塵網,鳥籠與樹林、小池與深淵等一系列對比,借助“愛”與“誤”、“戀”與“思”、“落”與“得”等具有明顯感情傾向詞語的點醒,將詩人好惡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出塞》 本課主要考核點是: 作者王昌齡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其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誦本詩,概括并記憶本詩的情感內容;依據(jù)《古代抒情詩的閱讀和欣賞》一文所提供的知識,認知詩詞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現(xiàn)手法。 這首七言絕句,是王昌齡的邊塞詩之一。詩人慨嘆邊塞戰(zhàn)爭的經久不息及其給人民帶來的生離死別的痛苦,希望能有英勇的將領來保衛(wèi)國家的安寧。 注意本詩主要運用了歷史典故,來體現(xiàn)多重寓意,主要為后兩句。表面上作者有感于當時邊患無窮,唐將無能的現(xiàn)狀,呼喚漢將軍李廣之輩的人出現(xiàn),明寫漢將,意指唐將。 詩句中就蘊含著多重對比因素:將歷史與現(xiàn)實對比,漢將與唐將對比,有用與無能對比,邊關安寧與邊患不斷對比。從而體現(xiàn)出詩人的多重情意:歌頌李廣,諷刺唐將;失望于當前,希望于今后。 下面的題目有助于對課文重點內容的理解。 1、仔細閱讀課文,簡答下列問題: ?。?)這首詩所表達的主題是什么? (2)從抒情角度看,詩的前兩句運用的是什么方法? 參考答案:(1)詩人慨嘆長期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的痛苦,希望有英勇善戰(zhàn)的將領來保衛(wèi)國家安寧。(2)借景抒情。解答題目時要注意:本題旨在考查對本詩的主題思想、抒情方法和表現(xiàn)手法的掌握情況。在答題時要理解本詩的主題思想是:詩人感嘆邊塞上戰(zhàn)爭的連綿不斷及其帶來的人世間生離死別的痛苦,希望國家能有英勇善戰(zhàn)的將領來保衛(wèi)國家和人民的安寧。 2、(2001、7、自考題目)下列詩句中,運用了互文見義手法的是( ) A、秦時明月漢時關 B、竭石灘湘無限路 C、江楓漁火對愁民 D、巴山夜雨漲秋池 本題考查的是對本詩抒情方法的掌握情況。 《楓橋夜泊》 本課主要考核點是: 張繼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其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誦本詩,概括并記憶本詩的情感內容;認知詩詞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現(xiàn)手法。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通過夜泊楓橋見到的江南水鄉(xiāng)秋夜特有的景色,抒發(fā)詩人旅途中的愁悵心情。 在理解本詩時要注意對抒情方法掌握,這是因為此詩全篇借景抒情,主要特點是“詩中有畫”:殘月、棲鴉、霜天、漁火、楓林、遠寺、夜鐘、客船,有聲有色,遠近相接,層次分明。而畫中的主體則是漂泊異鄉(xiāng)、黯然失魂的詩人。 《游子吟》 本課主要考核點是: 孟郊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其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誦本詩,概括并記憶本詩的情感內容;認知詩詞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現(xiàn)手法。 這是孟郊自創(chuàng)的新樂府詩。通過描繪典型事例,運用比喻象征,禮贊了溫煦深摯的母愛。在理解本詩時需要對表現(xiàn)手法進行重點掌握:本詩運用了比喻、象征等修辭手法,新穎貼切,巧妙完美,耐人尋味。如“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句中,以“寸草心”比喻子女對慈母的心意,以“三春暉”喻指母親對子女的愛。小草在春天的陽光下萌發(fā),象征子女在慈母的愛撫下成長;小草不能報答春陽的恩德,象征母愛深厚,子女也難相答母容干萬一。 下面的題目有助于對課文重點內容的理解。 1、下列作品中,運用樂府古題創(chuàng)作的有 A、《游子吟》 B、《出塞》 C、《江南春》 D、《春江花月夜》 E、《迢迢牽牛星》 2、下列標題屬于詞牌的有 A、《游子吟》 B、《虞美人》 C、《出塞》 D、沁園春》 E、《望海潮》 此題考查的是對體載的掌握。 《烏衣巷》 本課主要考核點是: 劉禹錫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其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誦本詩,概括并記憶本詩的情感內容;認知詩詞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現(xiàn)手法。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詩人憑吊金陵古跡烏衣巷,描繪具有特征性的景物,感嘆滄海桑田,暗示社會總在發(fā)展變化,豪門大族不可能永享富貴的情景。 在理解本詩時應注意對抒情手法的把握,這是因為此詩全篇寓情于景。詩人詠懷古跡,通過自然景物(野草、斜陽、燕子)的描寫,來體現(xiàn)自己的觀點,抒發(fā)內心的感嘆,卻沒有發(fā)一句議論。 《賦得古原草送別》 本課主要考核點是: 白居易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其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誦本詩,概括并記憶本詩的情感內容;認知詩詞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現(xiàn)手法。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此詩詠物以送別,借描寫古原上春草離離的景象,寄托了送別友人時的深摯情意,以示送別。詩人描寫春草的茫茫無際,贊頌春草生命力頑強,表達了對朋友的關切與祝福。 在表現(xiàn)手法上,此詩巧用典故。此詩乃詠物抒懷之作,描寫春草以示送別。春草與離別最早結緣,源于《楚辭·招隱》“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婆婆”,白居易的“又送王孫去,美美滿別情”,這里巧妙地化用原詩意,將春草與離別之情融為一體,進一步開拓意境,豐富內涵,總束全詩。 以下的題目有助于對課文重點知識的理解。 仔細閱讀課文,簡答下列問題: ?。?)詩的前四句與送別有什么關聯(lián)? (2)全詩分為幾層?從送別的意義上看,各自有什么特點? 參考答案:(1)以草的枯榮,象征人間的離合,堅信別離必有再聚時,也以春草再生鼓勵離人堅韌不拔。(2)前六句為一層,借春草安慰離人,鼓勵離人;后二句為一層,點明送別。本題旨在考查對本詩的層次劃分和表現(xiàn)手法的掌握情況。 《江南春》 本課主要考核點是: 杜牧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其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誦本詩,概括并記憶本詩的情感內容;認知詩詞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現(xiàn)方法。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詩人借描繪江南春景,寄寓歷史感慨。在理解本詩時應注意把握抒情方法,這是因為此詩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后兩句專寫煙雨中的南朝佛寺。南朝廣建佛寺。亭臺樓閣,金碧輝煌,掩映在花叢煙雨之中,成為江南一景,而今卻所存無幾。詩人借佛寺關系歷史發(fā)展,得出如下結論:信佛決不會帶來長治久安。 《夜雨寄北》 本課主要考核點是: 李商隱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其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誦本詩,概括并記憶本詩的情感內容;認知詩詞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現(xiàn)手法。 這是一首絕句。詩人滯留巴蜀地區(qū),收到妻子的來信,以此詩作答,傾訴思念親人、渴望北歸團聚的感情。 在理解本詩時應注意對表現(xiàn)手法進行重點掌握,這是因為此詩構思巧妙,通過重復“巴山夜雨”,將眼前與將來、實景與想象融合為一,展現(xiàn)自己與親人悲歡離合的情景,構思巧妙,耐人尋味。兩次寫“巴山夜雨”,前一次以秋雨蕭瑟之景來渲染長夜難眠的離愁別恨;后一次則通過設想未來,表現(xiàn)出詩人切盼回到妻子身邊的愿望。 以下的題目有助于對課文的理解: 仔細閱讀本詩,簡答下列問題: ?。?)詩人為什么重復“巴山夜雨”?詩中的中心景物是什么? ?。?)詩中寫了哪兩種不同的時間與空間? 參考答案:(1)突出思親念歸、寂寞凄涼的感情;將現(xiàn)在和將來、自己和妻子、巴蜀和北方聯(lián)結起來。(2)時間:分離的現(xiàn)在與會面的將來;空間:詩人獨處的巴山與夫妻團聚的長安。本題旨在考查對本詩的表現(xiàn)手法的掌握情況。在答題時要突出思親念歸、寂寞凄涼的感情;將現(xiàn)在和將來、自己和妻子、巴蜀和北方聯(lián)結起來的意境。 《虞美人》 本課主要考核點是: 記憶李煜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其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誦本詩,概括并記憶本詩的情感內容;認知詩詞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現(xiàn)手法。 李煜投降宋王朝后,于976年到達汴京,受封“違命侯”。由一國之主,跌落為階下囚,過著屈辱的生活。他用這首詞,追懷故國,思念往昔,抒發(fā)埋藏在心底的哀愁。 在理解本詞時需要對表現(xiàn)手法進行重點掌握。此詞多處運用比喻手法,比喻形象生動。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一句將愁思比作滿江春水,奔流不息。這個比喻非常真切地表現(xiàn)了詞人身陷“小樓”不得自由,而又懷念故國的滿腔愁懷。 下面的題目有助于對課文的理解。 仔細閱讀課文,簡答下列問題: ?。?)“春花秋月何時了”的寓意是什么?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這兩句詩有什么言外之意? ?。?)全詞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1)春花秋月似的美好日子一去不復返,囚禁生活與春花秋月無緣,表示痛不欲生的絕望心情。(2)表示物是人非。(3)追懷故國,有亡國之痛,思念往昔,表達階下國的內的哀愁。本題旨在考查對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表現(xiàn)手法的應用能力。 《望海潮·東南形勝》 本課主要考核點是: 記憶柳永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其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誦本詩,概括并記憶本詩的情感內容;認知詩詞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現(xiàn)手法。 這首詞用鋪敘手法,寫杭州風貌,上片寫城市繁榮景象,下片寫西湖秀麗景色。因此,在理解本詩時需要對表現(xiàn)手法進行重點把握,這是因為此詞善用鋪敘。 全詞描繪景物都是用的鋪敘手法。如上片用“形勝”、“繁華”領起,而后又以鋪敘的手法來描 寫杭州城市的秀麗風光和繁榮景象。下片以“清嘉”領起,鋪敘西湖美景。取眼前之景,純用白描手法,生動自然而又意趣橫生。如“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等句就都純用白描。 《水調歌頭·明月見時有》 本課主要考核點是: 記蘇軾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其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誦本詩,概括并記憶本詩的情感內容;依據(jù)《古代抒情詩的閱讀和欣賞》一文所提供的知識,認知詩詞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現(xiàn)手法。 這是一首詞。它是一首一向極負盛譽的中秋詠月詞。“水調歌頭”為詞牌名。這首詞作于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中秋,時蘇拭出任密州(今山東諸城)知州。當時軾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被貶,出任密州地方官,而此時蘇軾與弟弟蘇轍已分別七年未能相見。中秋之夜蘇軾觸景生情,遂作此詞以表懷念之情?!霸碌街星锓滞饷鳌保~人飲酒賞月,寫下了這首一向極負盛譽的中秋詠月詞,表達了他對人間生活的熱愛,對弟弟蘇轍的懷念,以及對經受離別之苦的人們表示安慰和祝愿。所以在理解本詩時應注意對表現(xiàn)手法的把握。 ?。?)全詞以月貫穿給終。上片從問月贊月,向往月宮,寫到月下起舞;下片從月影移動,月亮圓缺變化,寫到月光永照。 ?。?)語言凝煉精當,為歷代騷人墨客所推崇。如“高處不勝寒”、“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等句,均流傳千古而不廢。 以下的題目有助于對文章中點的理解 1、(2000年4月自考試題)蘇軾《水調歌頭》中,最能體現(xiàn)“兼懷子由”的詞句是() A、不知天上宮鬧,今夕是何年 B、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C、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D、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參考答案:前三項均與主題無關,只有D項提及一個“別”字,顯然表達了與兄弟久別的思念之情。 2、(2000年10月自考試題)下列詞人中,其作品以風格豪放著稱的是() A、柳永 B、蘇武 C、李清照 D、李慎 參考答案:此題考查內容為作者知識,豪放派的著名代表有蘇軾、辛棄疾兩人,選項中僅有蘇武,故選B、 3、(2001年4月自考試題)蘇軾《水調歌頭》小序云:“雨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边@里的子由是蘇軾的() A、父親 B、哥哥 C、兒子 D、弟弟 《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 本課主要考核點是: 李清照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其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誦本詩,概括并記憶本詩的情感內容;掌握本首詞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現(xiàn)手法。 李清照在靖康之難中,經歷國破家亡的慘痛遭遇。此詞抒情時主要通過敘述人的舉止情態(tài)抒情,將外在情態(tài)與內心活動相結合,成功地塑造出形神兼?zhèn)涞闹魅斯男蜗?。外在情態(tài)如“日晚倦梳頭”、“欲語淚先流”,表明詞人抑郁苦悶,百無聊賴,滿腹憂傷,不能抑止。內心活動用“聞說”、“也擬”、“只恐”等句來表達,然而,無限哀愁畢竟無法排遣,詩人再也興不起游玩的興趣。 請看以下的試題: 仔細閱讀課文,簡答下列問題: (1)“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含義是什么? (2)詞人是從哪兩個方面塑造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的? 參考答案:(1)春光依舊,而丈夫故去,自己流離失所。(2)外在情態(tài)與內心活動。本題旨在考查對本詩的含義和抒情方法的掌握情況。 《書憤》 本課主要考核點是: 陸游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其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誦本詩,概括并記憶本詩的情感內容;掌握詩詞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現(xiàn)手法。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詩人以早年的壯志豪情和前線的斗爭生活作映襯,抒發(fā)壯志未遂、時光虛擲的憤慨,企盼有諸葛亮那樣的人物出來興師北伐,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 詩的前四句為借景抒情?;仡櫮贻p時把一切事情看得那樣簡單,以為憑著豪情壯志和堅定如山的氣慨,就能輕而易舉地收復失地。言外之意是:世事復雜難測,自己的愿望很難實現(xiàn)。 結尾“《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是借典故抒情,具有雙重意義。一是對南宋投降派的斥責,二是盼望有諸葛亮這樣的人物出來,興師北伐,達到九州一統(tǒng)的目的。 本詩運用了對比和典故兩種表現(xiàn)手法。 (1)今昔對比,古今觀照。全詩通過今昔對比,現(xiàn)實與歷史的觀照,突出了主旨,悲憤之情溢于言表。 ?。?)善用典故。用諸葛亮作《出師表》的典故,斥責投降派的喪權辱國,又表達了自己希望恢復中原、統(tǒng)一祖國山河的愿望。 請看下面的考題: 1、仔細閱讀課文,簡答下列問題: ?。?)作者所書的“憤”有哪些方面?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寫的是什么?其語言有什么特點? 參考答案:(1)中原未能收復,年老力衰,壯志未酬,投降派當?shù)?,沒有恢復北方的英雄。(2)高度概括了歷史事實與自身經歷。只用幾個名詞排列,句式別致、靜中有動,透露出戰(zhàn)爭的氣氛。本題旨在考查對本詩的主題思想和表現(xiàn)手法的掌握情況。 2、(2000年4月自考試題)陸游《書憤》中高度概括歷史事實與自身經歷的名句是( ) A、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B、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C、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D、《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參考答案:這一題考詩詞背誦以及對詩句的理解。只有B項符合題干要求。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本課主要考核點是: 辛棄疾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其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誦本詩,概括并記憶本詩的情感內容;認知詩詞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現(xiàn)手法。 這首詞運用情景交融、疊用典故的手法,抒寫了作者報國無路、壯志難伸、年華虛度的悲憤,表現(xiàn)出關心國事、渴望收復中原的愛國精神。因此,在理解本詩時應注意對以下內容的掌握。 1、抒情方法 這首詞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主要表現(xiàn)在上片,用多種景物的組合,傳達出復雜的感情。 2、表現(xiàn)手法 ?。?)善用典故。下片連用張翰見西風起而辭官、劉備鄙視許汜、桓溫感傷歲月流逝三個典故,表達詞人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有家難歸,有志難伸;不求私利,意氣風發(fā),以國事為重;歲月蹉跎,時間易失,年華虛度,悲哀之至。 ?。?)綜合運用了比喻、比擬、象征等多種修辭手法?!斑b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句中,“玉簪螺髻”是比喻,以遠山為本體:“獻愁供恨”是比擬,以山擬人?!奥淙諛穷^,斷鴻聲里”句中,“落日”、“斷鴻”則有象征意味,黃昏落日,令人聯(lián)想到南宋國勢衰微;離群的孤雁,則使作者聯(lián)想到自己和宋朝百姓背井離鄉(xiāng)的遭遇。 請看下面的題目: 1、仔細閱讀課文,簡答下列問題: ?。╨)“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和表現(xiàn)手法? (2)“把吳鉤看了,欄于拍遍”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1)比擬、比喻、象征(2)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激憤,無人理解的悲憤。本題旨在考查對本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和所運用的抒情方法、表現(xiàn)手法的掌握情況。 2、(2000年4月自考題目)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遙岑遠目”之后,緊接著所寫的是(?。?/P> A、落日樓頭,斷鴻聲里B、盡西風、季鷹歸未 C、憂愁風雨,樹猶如此D、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本題目考查考生對詩詞原文的背誦以及理解。 3、(2001年10月自考題目)下列詞句,運用典故的有(?。?/P> A、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 B、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C、體說鯨魚堪繪,盡西風、季鷹歸未 D、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E、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參考答案:此題是考察對課文的熟悉。在詩中的下片連用張翰見西風起而辭官、劉備鄙視許汜、桓溫感傷歲月流逝三個典故,表達詞人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有家難歸,有志難伸;不求私利,意氣風發(fā),以國事為重;歲月蹉跎,時間易失,年華虛度,悲哀之至。所以正確答案為CDE |
|
|